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制剂过程蕴藏着中药"毒-效"合和关系,是实现中药"减毒增效"的重要环节。该文从制剂角度阐释中药制剂复方合煎、中药制备工艺、剂型及给药途径、辅料品质等对中药"毒-效"的影响,指出应从中药制剂全过程、基础研究及中药现代制剂角度加强对中药"毒-效"关系的整合分析,探寻制剂过程中"减毒增效"的机制,明确中药制剂在中药"毒与效"中的核心地位,确保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为了真正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建立了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的新模式,明确了"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以及"中药性味组分组合"等新概念,对文献、药物选择、"中药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的建立与各拆分组分的化学表征、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性味归属、中药性味组分的可组合性、实验研究数据及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应用等与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的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开展中药药性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从"中药的药性与药性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药性多维性的研究"、"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中药药性的基因组学研究"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建立中药质量多元化控制的创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药"多成分,多层次,多靶点,整体协同作用"的特性,结合现代分析技术的应用,依据中药整体性研究思路,体现中药的"整体性"和"模糊性";同时将中药化学物质基础与药效、安全性研究相结合,探索中药质量控制的创新模式,从而反应其"内在"、"综合"的质量,提出中药质量控制"有效组分—有效成分—药效作用—毒性研究"的多元化创新体系,实现中药质量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5):117-120
<正>1什么是"中药",什么是"中药制剂"?什么是"新中药制剂"?什么是中药,原来是非常明确的,但自从中药化学的进步发展到中药里来以后,近40年来一直没有定论,就连国家药典有时明明显显的"中药"却被列入了"西药"版本,中药实际上成为了一个"概念"。按常规来讲,中药就是中药,但按国家药典分类,中药可分为药材、饮片、制剂三大类,中药的有效成分放在那里,却往往放在西药里边去了。一直到2012年3月,国家中  相似文献   

6.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与组分药性数字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认为:寒热药性是中药物质的宏观属性,中药的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皆有药性。中药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且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基于中药宏观药性假说,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进而探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药拉丁语"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从强调"中药拉丁语"学习的重要性、剖析"中药拉丁语"教学难点、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四个方面探讨了提高"中药拉丁语"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中药拉丁语"提供帮助,也为同行们提高"中药拉丁语"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药科学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当今中医药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是空前的.中药科学研究要想在可期待的时间里取得重大突破,有三大层面的基本问题必须得到首要解决:一是科学把握中药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应注意"粗、大、黑"是中药,"半粗、半黑"也是中药,"不粗、不黑"还是中药.二是应科学制订中药科学研究的基本导向和策略,应"有可为,有不可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创新,更要规范".三是应科学制订国家中医药科技发展"线路图",中药有效性评价与再提高、中药安全性评价与合理用药、中药药效物质筛选与辨识、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技术、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科学表征与应用等可作为今后20年内我国中药研究的优先和重点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9.
该文全面分析了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中药资源评估技术指导原则》背景和意义,指出以保障中药资源可持续供应能力为目的的中药资源评估是新药开发的前提;以质量保证为核心的中药资源评估是促进中药工业固定产地且质量管理前移的重要举措;以实现全程可追溯为抓手的中药资源评估是现代中药优质品牌打造的关键;以经典名方制剂为切入点的中药资源评估是中药资源保护和监管国际化视野的体现,为相关企业开展中药资源评估理清了思路。全文在分析国家开展中药资源评估中要确保中药资源"总量不减,保障供应"的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明确了中药资源评估的2个方法:基于"总量不减"的中药资源"家底评估"和基于"保障供应"的中药资源"供需平衡评估"。提出了开展基于"保障供应"的中药资源"供需平衡评估"的基本策略,认为资源评估将导致中药材生产布局面临重大调整,全面提升中药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建立优质优价机制已成为各类中药生产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药资源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底,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了《中药资源评估技术指导原则》,其目的是为了通过中药资源评估这项工作,让更多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或中药生产企业树立起"企业生产中成药、饮片等,应以保障中药资源产量和质量为前提"的理念,并最终达到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的。该文在"总量不减,保障供应"的总体思想指导下,着重介绍了基于"总量不减"的中药资源"家底评估"和基于"保障供应"的中药资源"供需平衡评估"2种评估方法,通过论述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与中药资源评估的区别与联系,最终提出了基于"保障供应"的中药资源"供需平衡评估"基本策略,为业内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组分结构假说构建中药药性矢量结构方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蒋俊  贾晓斌  陈斌  李平  蔡宝昌  吴浩 《中草药》2012,43(3):422-427
中药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即相应的"组分结构",而中药药性即为中药中复杂的组分结构作用于人体后的综合体现。中药中的成分/组分可表现相应的药性属性(寒、热、温、凉),组分与组分之间以及组分内部都存在着药性差异。药性相同的成分/组分,表现为相互增强;药性相反者,则相互抵消,即可以用"矢量"表示,中药药性也就是各成分/组分"药性矢量"的"矢量加和"。在结合中药药性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将"组分结构"假说和"中药药性矢量"相结合,拟构建中药"药性结构方程"模型,以阐述中药药性本质。中药"药性矢量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也将为中药配伍以及炮制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冰  林志健  张晓朦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0):2017-2020
中药药物警戒思想以"毒"为核心,其萌生、发展与实践是围绕着中药"毒"展开的。中药"毒"有着丰富的含义,受药物、临床使用、患者体质三方面因素的调控。随着对"毒"认识的不断深入,医家辨证看待中药的"毒",对中药"毒"的应用、防治都愈发完整。该课题组梳理大量古籍文献,提出了传统中医药"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警戒思想理论框架,全面地反映了中药安全用药的学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药配伍中的中医“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药配伍理论的内涵、科学实质进行探索,分析中药配伍规律的具体应用,发现中医"和谐"观是中药配伍规律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中药配伍理论是中医"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药配伍应用中不断体现着中医"和谐"观的内涵与精神.  相似文献   

14.
李园白  崔蒙  杨阳  李萌  陈广坤  王静  刘方舟  王琳 《中草药》2015,46(13):2011-2014
以2 022个方剂为研究对象, 围绕其中中药剂量及君臣信息, 计算中药的相对剂量, 并进行方剂内的中药相对剂量排名, 利用相关关系分析方法, 进行"中药相对剂量排名"与"君臣佐使情况"之间的相关关系假设检验。探讨中药剂量与中药"君、臣、佐、使"之间的关系。中药相对剂量排名与君、臣地位存在相关关系, 且为负相关。中药相对剂量排名与佐、使地位不存在相关关系。某味中药在处方中如果相对剂量高, 越有可能成为该方的主要药物, 而某味中药是否为该方的佐药或使药与相对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15.
在前期提出超分子化学对中药四性理论特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升降浮沉的历史沿革、研究概况,并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进行解析,提出对中药"升降浮沉"的评价方法。人体与中药均是印迹模板印迹作用的聚集体,在印迹模板作用规律下,不同类型的中药成分与人体的靶点通过"锁-钥"关系以非共价键结合,中药客体超分子通过键的作用可纠正人体主体超分子在自识别、自组织、自组装、自复制过程时发生的寒热、气机失调。人体具备抵抗外界病邪侵袭的能力,有赖于其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中药具有"升降浮沉"的性能并能祛除病疾,有赖于其能调整人体气机紊乱,或顺应气机、祛邪外出以增强机体免疫的能力。基于此,在分析中药"升降浮沉"药理作用的基础上,探究其物质基础,并建立中药"升降浮沉"的评价方法,通过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对中药升降浮沉进行剖析,揭示其科学内涵,推动中药药性理论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6.
《江苏中医药》2014,(2):81-81
<正>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由军事医学科学院高月研究员领衔的"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继"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后,中医药项目第三次荣获该奖项。中药安全性研究揭示了中药毒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国际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实证了中药配伍禁忌的经典理论。首次从毒性成分和药物代谢酶角度揭示了中药配伍"反"与"不反"的科学本质;揭示了中药寒热配伍及其减毒增效的科学内涵,促进了中药配伍理论的创新发展。在国家多个重大项目的资助下,最早创建了中药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平台,并成功用于中药的毒性成分确认、致毒机制解析、经典理论实证、创新药物研发,促进了中药毒理学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赵天增  秦海林  张海艳 《中草药》2009,40(7):1012-1014
指出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存在与中医药理论脱节、过分强调中药复方(名方)的研究两个误区和中药质控体系的建立、中药评价体系的建立两个难点.由于中药饮片是中医辨证施治、配伍用药的主要手段,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切入点应是中药饮片.现代中药饮片的研究应为中药现代化重中之重,现在已具备了成熟条件.建议现代中药饮片的研究分3步完成,即"标准提取物"的研究、"有效部位"的研究和"有效部位"中药药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 系统研究思路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孙娥  贾晓斌  黄洋  陈斌  胡琴  萧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4):2181-2185
该文针对中药制剂的研究现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依据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多效应的特点,提出"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研究思路,建立"以物质基础组分为前提,以提高生物利用度为目的,构建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的中药制剂研究新模式,并以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为例进行阐述,为中药现代给药系统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药“浙八味”科学性品质文化背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军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879-1880
中药"浙八味"作为浙江地区道地药材的代表,也是浙江"中药文化"的突出代表。文章通过考证中药"浙八味"名称与内容、地域特征以及分析中药"浙八味"的性味归经与功效等科学性品质,阐释了探究中药"浙八味"文化背景具有指导中药"浙八味"文化传承"科学发展",促进浙江中医药经济良性、快速发展,引领浙江道地药材科学化研究,保证政府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及企业投入资金的正确与合理性四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中药》2005,7(10):61-62
为了追根念祖,传承弘扬神农中药文化,探讨中药文化发展的道路,推动中药经济发展,由炎帝神农中药发展论坛组委会主办,在长沙市人民政府、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药协会、中国保健协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等单位的支持下,一场以"共祭始祖神农同创中药盛业"为主题的中药界高峰聚会--"中药业界首次共祭始祖神农暨第一届炎帝神农中药发展论坛"于2005年10月10~11日在湖南隆重开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