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单侧运动皮质损伤引起对侧肢体和面肌瘫痪及僵直,由于损毁区域主要位于中央前回中部、下部和上部的背外侧部分,而靠近中线的部分及旁中央小叶区未被损毁,所以上肢的瘫痪程度比下肢严重。动物可用后肢站立,用健侧未瘫痪的前肢取食,能正常生活。模型症状与人类单瘫症状相似,并且稳定而持久。在应用移植促进功能恢复的研究中可能会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偏瘫肢体肌肉痉挛的治疗,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产生肌肉痉挛的各种生理生化机制进行探讨,通过对比和分析,最后给出治疗方法。结果:抗痉挛的运动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利用良好的肢体位置的摆放来防止痉挛的出现和对抗痉挛的加重,持续牵张训练,牵张痉挛的肌肉以缓解痉挛,而根据康复联合反映理论推论得出,可以利用联合反应治疗痉挛,在脑损伤的早期。特别是软瘫期,可以利用常见类型的健侧主动活动来诱发患侧肢体的活动,增加肌张力,从而可增强肌力和缩短软瘫期,根据临床经验,软瘫期越短,肢体功能越容易恢复。  相似文献   

3.
<正>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简称为ICF)的观点,运动功能是指保证运动正常进行的数个功能,包括运动反射功能、不随意运动反应功能、随意运动控制功能、不随意运动功能、步态功能、与肌肉和运动功能有关的感觉等[1]。中风是一种高致残率的疾病,运动功能障碍高发[2],其中痉挛性偏瘫多发生在中风病恢复期。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指脑中风后以大脑皮层为主的高级中枢丧失了调控随意运动功能,产生由低级中枢控制下的肌张力增高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运动康复训练对痉挛性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痉挛性偏瘫型脑瘫患儿6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干预组(30例)进行对比研究,对照组开展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基于常规性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上肢功能评分与上肢肌力评级。结果 两组康复2周后上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康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康复6周后与8周后的上肢功能评分与上肢肌力评级均高于康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康复6周后与8周后的上肢功能评分与上肢肌力评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康复训练对痉挛性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其上肢功能,增加上肢肌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小样本横断面观察性研究方法,选用注意网络测试系统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对2018年8~12月在云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就诊的痉挛型偏瘫患儿进行综合评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儿粗大运动功能B、C、D 3个功能区与患儿注意网络正确率存在正相关性;患儿粗大运动功能B、C、D和E 4个功能区与患儿注意网络遗漏率存在负相关性;B、C 2个功能区与错误率存在负相关性;D(rs=-0.344,P=0.052)和E(rs=-0.300,P=0.100)功能区与患儿错误率相关性未见统计学差异;此外,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网络3个子成分两两间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存在相关性,在患儿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建议将患儿注意力作为一个关注点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仪(CCI)建立不同损伤程度的颅脑创伤(TBI)大鼠模型,为探索TBI病理生理进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3组实验组、1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应用电子控制性皮质撞击仪(eCCI-6.3),设定不同打击参数,对大鼠顶叶大脑皮质区进行精确撞击.其中,实验组打击速率分别为4 m/s、5m/s、6m/s,打击时间均为200 ms,打击深度均为2 mm.假手术组仅开骨窗不行撞击.致伤24 h后采用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SS)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应用多普勒流量计测定大鼠脑损伤周围区域局部脑血流(rCBF).致伤48 h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脑组织缺损程度,HE染色评估脑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大鼠脑损伤程度与打击强度相关,打击速率4m/s模拟轻度TBI、5m/s模拟中度TBI、6m/s模拟重度TBI.与假手术组比较,TBI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受损,局部脑血流量降低(均P<0.01),脑组织神经元皱缩、细胞周围空泡、线粒体结构异常,而且损伤程度随打击速率增强而递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eCCI脑皮质撞击仪成功建立TBI大鼠模型,通过调整打击速率给予轻度、中度和重度TBI分级,为进一步研究TBI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一种精确有效的TBI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大鼠皮质运动区纤维投射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6只大鼠运动皮质注入HRP观察顺向标记的皮质脊髓束纤维的走行与分布以及观察逆向标记细胞在各低级中枢的分布情况。皮质脊髓束在延髓内交叉后进入延髓背侧索并向尾侧进入脊髓背侧索形成皮质脊髓背侧束。各低级中枢内逆行标记细胞分布广泛,以网状结构细胞为主。大量的广泛的细胞向运动皮质投射上行纤维对运动皮质的兴奋性的维持以及构成锥体外系的反馈路径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鼠脊髓全横断后NT-3在运动皮质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全横断后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在运动皮质表达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机制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手术组(脊髓横断组),大鼠脊髓在T10-T11节段之间完全横断,按存活时间不同又分为术后1、3、7及14 d组;假手术组,只行椎板切除术;正常对照组。动物到达存活时间点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NT-3在运动皮质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和手术组运动皮质第V层有NT-3阳性细胞。脊髓全横断后NT-3的表达逐渐增高,在运动皮质于术后3 d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结论脊髓全横断后运动皮质NT-3的表达增加,内源性NT-3的增加可能有利于受损的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存活与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可靠且简便实用的皮质脊髓束选择性横断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在延髓锥体切断左侧锥体束,制作大鼠皮质脊髓柬选择性横断损伤模型.采用Rivlin斜板实验评价模型的运动功能,运用Luxolfast blue(LFB)染色法、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神经示踪法和蛋白激酶Cγ(PKC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皮质脊髓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皮质脊髓束损伤组大鼠术后右侧前后肢瘫痪,运动功能受限,Rivlin试验显示倾斜平面临界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区未见LFB阳性神经纤维束通过;在延髓锥体交叉平面,仅见一束BDA或PKCγ阳性纤维束经右侧锥体交叉至脊髓后索,在左侧脊髓后索最深层,紧邻脊髓灰质后连合背侧下行至骶段,而在损伤平面以下,未见有BDA或PKC γ阳性纤维束经左侧锥体交叉至右侧,在整个脊髓后索的右侧半未见有BDA或PKC γ阳性纤维束.结论 选择在延髓切断一侧锥体束,建立皮质脊髓束选择性横断损伤模型,方法 简便实用,结果 稳定可靠,是研究皮质脊髓束的可塑性和神经轴突再生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运动点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常规腧穴治疗,每组30例。两组均每10 min行针1次,每次行针约1 min,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连续治疗6周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刺拮抗肌运动点的临床疗效显著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治疗后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76 例患者用Brunnstrom 法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用Barthel 指数作相关分析。结果 偏瘫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呈正相关,上肢r = 0 .75( P< 0 .001) ,下肢r= 0 .57( P< 0 .001) ;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呈高度正相关,r = 0 .76( P< 0 .001) 。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功能的恢复,治疗中应首先着眼于运动功能的恢复,以避免“误用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温针与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患者给予温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电针治疗。采用Ashworth量表评估肢体痉挛状态,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FMA运动功能评定肢体运动功能,脑卒中影响量表(SIS 31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上、下肢Ashworth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及SIS 310各项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电针治疗相比,温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定位并分析手运动区域的形态学规律。方法:选取48名右手利健康成人志愿者进行头颅薄层MRI扫描,获得48名志愿者96个大脑半球的MRI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对手运动区进行识别、定位,并观察分析其形态学规律。结果:手运动区域分7种类型:倒Ω型、ω型、ω内不对称型、ω外不对称型、曲线型、三叶草型和波浪型。男女、男性和女性左右侧大脑半球各型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倒Ω型基底宽明显大于女性(P<0.01)。结论:完善手结运动区分型,为临床及实验研究识别中央前回提供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以腹针加运动疗法治疗,腹针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气旁、滑肉门、外陵。针刺完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共24次。对照组以单纯运动疗法治疗,运动疗法的手法及疗程同观察组。结果通过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四肢FMA评分比较,发现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FMA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MA评分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腹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5.
功能磁共振引导外科切除运动区肿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诊断脑运动皮层区肿瘤对功能影响程度的准确性和局限性。方法:选择12例脑运动皮层区或附近肿瘤患者,其中脑膜瘤10例,神经上皮肿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各1例),行fMRI检查,在横轴位及冠状位上行运动皮层功能定位,观察相应功能区的形态和分布,以此来指导神经外科手术入路的制定,并对术前和术后功能区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价。另选12例正常者作对照。结果:12例正常组均显示了准确的运动皮层中枢形态和位置,其中6例还显示对侧相应的中枢形态。患者组中显示运动皮层中枢的11例,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移位和变形,12例患者肿瘤被全切除。术后临床和影像学显示:运动功能保存良好。结论:fMRI能准确显示运动皮层中枢位置,对脑肿瘤的手术前方案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配合正弦调制中频电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偏瘫患者9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增加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治疗,治疗前后2组患者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BBS、M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2组患者治疗后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配合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治疗在改善偏瘫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上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模型后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形成状况。方法:构建hVEGF165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直接肌肉注射将hVEGF165基因转染缺血部位肌细胞,经颈总动脉插管行下肢血管造影。结果:VEGF治疗组在质粒转染后2和4周动脉血管造影显示,新生血管数目和侧枝血管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肌细胞能够吸收裸露的VEGF cDNA质粒并获得局部高效表达,产生刺激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方案(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MRP)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和腕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6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干预(32例)和治疗组:MRP(33例)。每组患者入选时和治疗12周后,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手和腕运动功能和ADL。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MA和MBI值比对照组差异显著升高(P〈0.05)。结论 MRP可明显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和腕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观察内皮祖细胞(EPCs)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大鼠下肢动脉缺血的动脉变化.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30只诱导成糖尿病模型,其中25只成模,成模鼠结扎左下肢股动脉制造下肢缺血模型,此后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于生理盐水(A组,n=7),内皮祖细胞(B组,n=9),骨髓单个核细胞(C组,n=9),沿股动脉走向、多点肌肉注射.继续喂养28 d后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测下肢血流.结果 动脉造影结果显示EPCs移植治疗组缺血侧下肢动脉显影血管数多于对照组(P<0.05); EPCs移植治疗组血管数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EPCs移植治疗对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107-110
目的 探讨绳带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异常步态和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采用抛银币法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酌情予控制颅内压、血压、血糖和血脂,营养神经细胞及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康复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绳带疗法。两组均干预8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步态参数(步长、步宽和步速)、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 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平均步长、步宽和步速较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康复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FMA-L评分和改良MBI评分较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康复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绳带疗法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异常步态,而且可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