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碟片简介:2005年是雷昂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逝世15周年,德国 DG 唱片公司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伯恩斯坦指挥马勒交响曲作品全集》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伯恩斯坦指挥马勒交响曲作品全集》为9DVD 套装,包括了伯恩斯坦在不同时期与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及以色列爱乐乐团三大乐团携手合作,共同演绎的马勒《第一交响曲》至《第十交响曲》及《大地之歌》共十一首经典曲目。除此之外还特别附加了《大地之歌》排练的珍贵  相似文献   

2.
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五重奏》完成并首演于1940年,此时作曲家完成了较受好评的《第6交响曲》。1941年3月16日,这部作品获得了斯大林奖金,可见苏联当局已经暂时停止了对作曲家的批判。在西方这部作品也获得不少赞许,肖斯塔科维奇也在音乐会上经常弹奏它,直到1950年代,《钢琴五重奏》的5乐章  相似文献   

3.
虽然近年来《第7交响曲》(“1905年”)和《第11交响曲》(“列宁格勒”)更受欢迎,但《第5交响曲》还是毫无争议地列入肖塔科维奇最负人望的作品之列。和“第7”和“第11”相比,“第5”堪称有古典主义风范之作,和首尾的“第4”和“第6”相比,这部交响曲则可称得上肖斯塔科维奇风格嬗变的转折点,不管这种转变是出于无心还是有意,《第5交响曲》已经成为音乐会上最常演的曲目之一,而且迄今录音版本也多达数十个。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子商情》2010,(2):110-110
德奥古典音乐“三B”巨头之一的勃拉姆斯创作颇丰,然而在交响曲领域却是惜谱如金,只有四部交响曲留传于世,都是古典交响曲的不朽杰作。历时十载才亮剑的《第一交响曲》被誉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是一部优美的田园诗曲,《第三交响曲》是一部英雄的颂歌,《第四交响曲》是一部卓越的交响戏剧,灵感来自古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里卡多·夏伊指挥演奏的这套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录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5.
2月25日晚,广州交响乐团在星海音乐厅演出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第四交响曲。笔者是第一次在现场听这两首作品,自然感慨良多。苏联时期的文艺作品,留下了一些“悬案”,如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曾被怀疑是瓢窃他人之作,后这一指控基本上被否定了。作曲家“老肖”,也有一些关于他的创作的真伪莫辩、引起争议的“资料”。因此,演奏者和听众,可以像“红学家”们探索《红楼梦》一样,对其作品作出自己的解释。笔者也不揣冒昧,谈一点纯属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CD藏家快评     
片名:舒曼“二交”、“四交”片号:环球Decca 475 8352出版:2007年片长:69’10虽然舒曼长于小规模的钢琴.声乐作品的创作,但是他一生所作的四部交响曲却始终受到广大听众们的喜爱。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两部标题作品——《第一交响曲“春天”》以及《第三交响曲“莱茵”》。前者充满了浪漫而欢快的气息,而后者表现了莱茵河的生活情调,充满着情趣和优美的旋律。当然《第二交响曲》以及《第四交响曲》同样也是值得仔细聆听的,尤其是最后一部《第四》,普遍被认为是舒曼最为尽善尽美的交响曲作品。伯恩斯坦在上世纪80年代中  相似文献   

7.
“……充满悲剧性张力的第五交响曲,呈现出宏伟的展望和哲学的探索。”——这是当年《真理报》对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的评价。这首交响曲具有简单而宏伟的风格,和令人瞩目的快乐结局,因而立刻受到了热烈欢迎,也使身处重压之中的曲作者得到暂时的喘息。  相似文献   

8.
马勒的《第四交响曲》作于1899—1900年,1901年11月25日在慕尼黑由马勒指挥首演。马勒自己对这首交响曲的解说为:“在前面3个乐章中,笼罩着一种较高境界的沉静肃穆气氛,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使人莫名其妙地不寒而栗,甚至毛骨悚然。在最后的乐章中,孩子告诉我们它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子商情》2010,(1):124-124
《假设谋杀》是大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于1931年的作品,虽然首演时受到极高的评价,但当时政府却认为这首曲子带有宣扬资本主义的意味而加以严厉指责,加上原稿又在战乱中遗失,使得这首曲子被埋没多年。由马克·艾尔德指挥英国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演出灌录的这套录音是该曲目的世界首度录音,由研究肖斯塔科维奇的专家杰拉德·麦克伯尼根据肖氏的钢琴手稿改编而成管弦乐版本。在演出中担任低音提琴独奏的迪米特瑞·卡瑞托诺夫也为此曲增色不少。在如此坚强的阵容诠释下,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作曲家们的精华集锦往往是各大唱片公司的畅销品牌,由美国Telarc公司推出的这套《伟大的托赫玛尼诺夫》中几乎收集了拉氏所有著名的音乐片段.录音汇集了公司属下众多发烧爆棚录音,其中有普列文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的《第2交响曲》的第2乐章,四支圆号演奏的雄壮舞蹈风格音场定位感相当出  相似文献   

11.
交响巨人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常被人们称作“贝多芬第十交响曲”,整个交响乐明显的有一种从阴暗到光明的感觉。开始的高音弦乐和低音弦乐的双向对奏加上定音鼓在中央C的敲击有气势地奠定了一个悲剧般的开局,就像黑夜一样。但第一乐章结束得却很柔和,这可能表明作曲家并不像荷尔德林那样悲观——世界的太阳即将东升。第二乐章用单簧管的配器,带着光辉却不耀人地温暖地展开,有点像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乐第二乐章。  相似文献   

12.
1.贝多芬的第5、第6交响曲BVCC-37215 贝多芬的第5交响曲《命运》(Op.67)和第6交响曲《田园》(Op.68)不仅是乐圣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典音乐世界里的两部标志性作品。前者体现了作曲家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乐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而后者全然是一部借景抒情的交响曲,也是贝多芬9部交响曲中最通俗易懂、旋律最优美流畅的一部。  相似文献   

13.
本片是伯恩斯坦指挥专辑中的一卷,其主题部分是他没有来得及完成的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中的已完成部分。西贝柳斯的作品是伯恩斯坦在CBS时代就侧重的一个领域,也许这些场面开阔,气势逼人的作品特别适合于他的指挥理念,因此他尝试在1980年代以现场录制的方式重温这些作品,应该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虽然还有3部交响曲没来得及录制伯恩斯坦就去世了,但是  相似文献   

14.
贾达 《视听技术》2006,(9):105-105
同样由EMI古典“珍藏系列”(Treasures)推出、由巴伦博伊姆指挥欧洲室内乐团演录的这款莫扎特交响曲选集(EMI 0946 3 50922 2 6),可以看成是上一款(EMI 0946 3 50917 24)的续集。此款选集同上一款一样,所录几部作品也属于莫扎特较晚期交响曲。其中,第35号“哈夫勒”、第36号“林茨”和第41号“朱庇特”等有标题的交响曲,历来是演录最频繁、也是爱乐友最熟悉的交响曲。巴伦博伊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卡拉扬新传记《生命中的卡拉扬》(Mein Lebenanseiner Seite)的出版,同名专辑也相应问世。这两张有特殊价值的CD曲目是由卡拉扬的妻子艾莉塔所指定,由她最喜欢的DG公司为她的丈夫录音的。 第一张CD选择了一些交响曲片段与管弦乐队作品。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略快的稍快板”,一开始大提琴在卡拉扬的指挥下奏出鲜明又具有动力感的主题,瞬间把听者带入一个压抑又浪漫的梦境,之后大提琴与小提琴以对位形态交织在一起,不断地卷入深渊;  相似文献   

16.
CD藏家快评     
肖氏共写有6首协奏曲,大、小提琴、钢琴各两首。本片收入的3首无疑是最优秀者。更不用说本片中的演奏家均为这些曲目的最佳诠释者。罗斯特罗波维奇是作品的首演者,而伯恩斯坦是第二钢协在苏联以外的首演者。乐队在伯恩斯坦与奥曼迪的指挥下发挥出极高水准。就笔者的想象,这些作品大概不会再有更佳的表演方式了!新秀中基辛录的第一钢协或王健录的大提琴协奏曲都显然比不上这些前辈的老到、深邃。  相似文献   

17.
维因加特纳是最早全部录制贝多芬交响曲的指挥家之一,他有无可辩驳的权威性来担当这一重任,如果对指挥和贝多芬交响曲稍有研究的人,就不会不读过他写的《论贝多芬交响曲的演出》,因此聆听他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就是很多音乐爱好者的一门必修课了。早在机械录音时代(1923),维因加特纳就在伦敦录制  相似文献   

18.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Op·129) 这部协奏曲作于1967年,与《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相隔将近20年;但两首乐曲的音乐性质却是一脉相承,如同姊妹篇。也许是由于肖斯塔科维奇内心的郁结始终未能消解,因而这部《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依然充满了悲剧意识,只是比“第一”少了些许挣扎的狂躁,更多了一点对死亡的恐惧和对人生的哲理思索。总之,这是一部内向的作品。 该协奏曲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中庸速度的奏鸣曲式。乐曲开始在弦乐低音部奏出一个法问般的动机,固执地反复着,随之引  相似文献   

19.
一言 《视听技术》2006,(1):86-87
2005年10月14日,是 著名的作曲家,指挥 家、音乐教育家伦纳 德·伯恩斯坦逝世15周 年纪念日,环球DG公司为此出版了一系 列纪念专辑。其中的一个大部头,就是DG 公司推出的以8 1张DVD的形式出版的 伯恩斯坦全套马勒交响曲演录。前8张  相似文献   

20.
李佳伦 《高保真音响》2014,(12):114-116
部分演出、禁演与临终前的努力1946年7月12日,萨穆苏德指挥列宁格勒马丽剧院演出了第二版13场中的前8场,即“和平“部分全部和”战争”部分的第一场。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一部分在1946到1947乐季上演了105次。萨穆苏德也积极投入到第二部分的制作中。1947年12月4日,第二部分在列宁格勒内部演出。然而,越来越大的压力使得接下来的公开演出被中止。1948年2月,普罗科菲耶夫同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等人一道被不公正地批判,尚未全剧上演的《战争与和平》也成为了靶子。列宁格勒音乐学院院长,钢琴家谢列勃里亚科夫在批判时的发言是其中的代表:”我大胆提出,普罗科菲耶夫的《战争与和平》不是一部能令人民喜欢的歌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