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紫梦  鲁迨  石星波  邓洁红 《食品与机械》2016,32(10):210-214,220
丙烯酰胺(AA)是一种食品热处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神经毒性与潜在致癌性的物质,已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准确测定复杂食品体系中AA的含量,是评估其对人体危害的前提。文章评述了AA传统检测方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液质联用和气质联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样品前处理过程复杂、需要必要的衍生化、分析仪器昂贵及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等方面;并重点介绍了毛细管电泳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超分子识别法、纳米生物传感法等新型的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对未来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更高效、实用检测方法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在热或碱加工过程中易产生一种交联氨基酸———赖丙氨酸(LAL),它对某些动物会产生特异的毒性症状,对人体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危害,但由于食品基质比较复杂,通常难以准确测定其中的LAL。因此研究食品中LAL的检测方法,对LAL的控制和促进其深入研究以及保障人体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LAL的相关理化性质和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而综述了国内外测定多种食品中LAL的方法,包括氨基酸分析仪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及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等,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可为建立食品中LAL的检测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环境中广泛存在的N-亚硝胺对于人和动物具有潜在的高致癌风险。含亚硝酸盐的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N-亚硝胺,对人体健康存在严重的威胁。准确分析食品中N-亚硝胺含量能有效评价食品安全风险,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本文综述了食品中N-亚硝胺化合物的形成机制,并重点探讨常用检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热能分析仪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电化学法以及其他方法。探讨这些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对各方法进行对比和总结,并展望未来检测方法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赵明 《食品安全导刊》2023,(26):181-183
近年来,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特别是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引起了广泛关注。重金属元素如铅、镉、汞等在人体中长期积累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因此对食品中重金属元素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原子吸收光谱法作为一种应用较广泛的食品检测分析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特点。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对食品样品中的微量重金属元素进行定量分析,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原子吸收光谱法在食品重金属元素检测中的应用,阐明该方法在食品安全监测中的重要作用,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全氟辛烷磺酸(PFOS)由于具有生物蓄积性、多种毒性和难降解的特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典型全氟化合物,PFOS通过各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污染了许多日常食物,如快餐包装纸对食物的污染、一次性纸杯对饮料的污染、不粘锅涂层对饭菜的污染等,其中食品接触材料是最易被忽视的一个污染途径。PFOS具有急性毒性、肝脏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细胞毒性及生殖毒性等多种毒性作用,但在被污染的食品接触材料中,PFOS的含量往往比较低,因此对其快速准确地测定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综述了PFOS的毒性、PFOS在各种介质中的污染水平、PFOS向食品中的迁移状况以及检测食品接触材料中PFOS的各种方法,并对食品接触材料中PFOS的检测及其发展作出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控制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卓丹  赵蓉  吴涛  袁媛  陈芳  胡小松 《食品科学》2009,30(1):294-297
近年来,食品的安全一直是个人和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是目前发现,人们常食用的富含淀粉类的食品经过长时间高温烹调会产生一种对人体具有潜在致癌作用的物质--丙烯酰胺(AA)。AA 具有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潜在致癌性,因此控制食品中AA 含量尤为重要。本文在食品中AA 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在控制食品中AA 形成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7.
丙烯酰胺(acrylamide,AA)是土豆、咖啡和谷物类等食品在热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具有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为可能致癌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早期研究主要围绕食品中AA形成机理和分析检测,近年来更多的是关于AA形成的抑制方法的研究,而关于AA的管理研究相对较少且不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食品加工过程中AA可能的形成机理;简要总结了AA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抑制食品中AA形成的研究成果;最后比较了主要几个国家关于食品中AA的管理办法;以期为更好地控制食品中的AA含量提供科学依据,为更好得管理食品中AA的含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将食品安全事故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层次化。方法 本文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ISM), 构建食品安全事故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并对导致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因素进行层次性分析。结果 导致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食品标准体系不合理、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预警系统存在缺陷、食品污染物监测系统不完善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漏洞; 而导致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是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不健全, 信息传递不畅、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和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缺乏。结论 针对导致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防护领域,重金属含量控制属于重要内容,为准确测定重金属占比,人们将原子吸收光谱法引入其中。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可同时对多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准确度较高,能有效控制食品中重金属含量。本文以实际工作开展情况为基础,对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分类进行总结,论述了原子吸收光谱法在食品重金属检测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0.
雌激素作为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可在动物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传递进入人体,引起发育、生殖、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变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鉴于雌激素的危害性以及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普遍存在性,精确分析动物食品中雌激素含量可以有效评估食品安全风险,对保障消费者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建立准确检测动物性食品中雌激素的方法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动物性食品中雌激素检测的主要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及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传统检测方法,以及电化学法、免疫法及光谱法等新型检测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对比和总结,以期为雌激素检测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食品重金属污染事件常见报道,重金属在人体内积累后,可通过干扰人体蛋白质和酶的运输而产生生理毒性。因此,重金属的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生物传感检测技术因其方法构建灵活、特异性强、检测效率高和易于便携化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药物分析、环境检测和食品安全领域。尤其在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检测中,生物传感方法可提供灵活多变的检测策略,且易于实现现场快速检测。本文总结了食品重金属污染的传统检测方法和新型检测方法,重点介绍了荧光、表面增强拉曼(SERS)、电化学、场效应晶体管(FET)等生物传感器的优缺点,为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和控制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检测新技术的发展,为规范食品安全和提高食品质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球关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屡遭曝光。经过加工重组的动物源性食品,其物种的原有形态已被破坏,感官鉴定很难辨别真伪。因此,本文详细论述了动物源性食品的定义、分类、掺假类型,说明了掺假的潜在危害,主要总结了动物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动物源性食品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Frying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ethods of preparing foods. However, it may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potentially hazardous substances, such as acrylamide, heterocyclic amines, trans fatty acids,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hydroxymethyl furfural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adversely alter the desirable sensory attributes of foods, thereby reducing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fried foods. Currently, the formation of toxic substances is usually reduced by pretreatment of the raw materials,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 and the use of coatings. However, many of these strategies are not highly effective at inhibi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se undesirable reaction products. Plant extracts can be used for this purpose because of their abundance, safety, and beneficial functional attributes. In this article, we focus on the potential of using plant extracts to inhibit the forma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so as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fried food. In addition, we also summarized the effects of plant extracts, which inhibit the produ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on food sensory aspects (flavor, color, texture, and taste). Finally, we highlight areas where further research is required.  相似文献   

14.
丙烯酰胺对动物有致癌性、神经毒性、生殖发育毒性的作用,目前,丙烯酰胺已被归为对人类很可能致癌的物质,天冬酰胺酸与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是生成丙烯酰胺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丙烯酰胺在油炸食品中的含量可采取多种措施:选择最适的原料贮藏条件、前处理、加工及烹调方式、温度、时间、pH值、添加剂种类,以及已经形成的丙烯酰胺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国家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企业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和公众提高食品安全认知水平来减少和控制丙烯酰胺的摄入。  相似文献   

15.
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毒化合物,具有潜在致癌、遗传、神经、生殖和发育毒性。据文献报道,长期接触丙烯酰胺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中药材及食品中富含氨基酸和还原糖等物质,为丙烯酰胺的生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中药材及食品的加工过程,为丙烯酰胺的生成奠定了条件基础。所以丙烯酰胺在中药材及食品中普遍存在。研究丙烯酰胺的毒性、检测、形成和抑制(消除)方法,对优化中药材及食品加工工艺、提高中药材及食品的质量和食用安全水平具有科学指导意义。本文对丙烯酰胺的毒性、检测和抑制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对目前检测和抑制方法进行比较和展望,以期为中药材及食品的科学安全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机理、检测方法及控制其形成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食品中丙烯酰胺与5-羟甲基糠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超  王紫梦  石星波  邓放明 《食品科学》2015,36(13):257-264
食品热加工过程生成的丙烯酰胺与5-羟甲基糠醛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毒性、形成机理以及抑制方法,有助于合理控制热加工工艺,改善热加工食品的安全性,开发新的抑制方法。本文评述了丙烯酰胺与5-羟甲基糠醛的毒性、形成机理、检测及抑制方法,总结了目前抑制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将朝着能同时抑制多种潜在毒性的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可能途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油炸食品因其独特的风味和诱人色泽,深受消费者喜爱。但高温油炸过程产生的2A级致癌物丙烯酰胺(Acrylamide,AA ),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油炸食品是一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食品,在食品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而AA在富含淀粉的油炸食品中含量较高,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伴随美拉德反应途径或丙烯醛途径生成,不同的食品原料、食品预处理方法、加工工艺条件都会对其生产有影响。由于消费者和食品工业对丙烯酰胺关注度的增加,关于丙烯酰胺检测方法的相关研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除了使用常用的方法检测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外,近年来还出现了许多新型检测方法。本文从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生成途径与机制出发,总结探究其系列毒性,归纳近年来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检测的传统与新兴方法,以期为油炸食品的生产加工提供科学依据,为控制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形成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丙烯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2002年被发现存在于热加工淀粉类食品中,是潜在的致癌物,对食品安全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具有很大威胁。综述了食品中丙烯酰胺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生物酶法在热加工食品中去除丙烯酰胺应用的进展,有助于L-天冬酰胺酶应用于食品加工中高效去除丙烯酰胺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