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陶瓷研究》2003,18(2):9-9
唐代高僧鉴真(688——763年)东渡赴日考察佛学这一历史事实,是中日文化史上两国人民都很熟悉的一段佳话。鉴真在公元743年应日本留学僧荣睿与普照之邀,带领弟子五次出航,都因海上风暴阻隔,未能成行,以致使他双目失明。但仍未泯灭他的东渡意志,终于在公元754年春到达了日本奈良。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漆》2016,(4):10-12
夹纻造像工艺是我国独有的漆器制作工艺。河南省洛阳白马寺的元代夹纻干漆佛像,堪称中华珍宝,驰名中外。脱胎夹纻造像工艺始于战国,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至于用漆塑造佛教形象,与其他材质的佛像一样,是在汉魏之后开始,并在唐代大量流行。夹纻是一种古老的大漆技艺,本文从脱胎夹纻造像来源、工艺、特点和唐代夹纻造像的原由等方面探究洛阳白马寺中的夹纻造像,为相关工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理论。  相似文献   

3.
夹纻,又称为脱胎或干漆,是中国漆工艺中最为独特的技术之一。以夹纻工艺来制作宗教造像在汉唐时期变得流行起来,但唐代至今已逾千年,能流传下来的夹纻造像数量十分之少。本文便以流入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唐代夹纻佛像为讨论对象,探讨这尊夹纻佛像的造型特点及以其为代表的唐代夹纻造像风格。  相似文献   

4.
正有山必有寺,有寺必有佛。位于浙江省东中部的天台山一直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闻名于世。鼎盛的佛教文化,使得这里的佛教造像技艺特别发达,而干漆夹苎技艺,则是天台山最为珍贵、也最独特的一项。干漆夹苎,这项被称为"百工之冠"的技艺,能使厚重的木雕作品变得轻便灵动,是佛教造像的重要方式。它虽然出自粗糙的工匠之手,刻画的却是最接近神祇的佛像。  相似文献   

5.
洪震颐 《中国陶瓷》2006,42(6):72-73
唐代,一个中国佛教造像的鼎盛时期。由于当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人们逐渐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追求虚无飘渺的士大夫情结转为寻求更现实的创作风格,一大批女性化、世俗化倾向的佛教造像出现在中国佛教艺术的舞台上,给中国古代雕塑史又添上了柔媚多娇、光彩绚丽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拾零     
为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鲁迅故乡绍兴瓷厂制作了鲁迅浮雕像、立体塑像多种。扬州瓷厂为唐代高僧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国探亲,制作了鉴真大师瓷像。邯郸陶瓷产区以本地著名历史故事为题材创作了《将相和》《邯郸学步》《黄粱梦》《二度梅》等许多画面。  相似文献   

7.
长北 《中国生漆》2013,32(1):29-36
作者记录了往天台山佛教城、天台县宗教艺术研究所与天城工艺美术厂,宁海县"十里红妆博物馆"与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东方艺术品博物馆及宁波传统工艺坊考察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见闻,列述了浙中干漆夹纻技艺、造像技艺、泥金彩漆技艺工艺家们的造诣。浙中很好地保存了传统工艺并且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生药学研究方法对干漆的来源,生药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干漆的生药鉴别特征。并对生干漆、煅干漆主要特征进行了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9.
中国进入东汉时期(汉朝汉明帝永平十年,AC67),佛教传入,500余年,大约在公元六世纪的时(中国南北朝时期),经过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一定程度的汉化改造的佛教和道教等中国文化元素经百济(古代朝鲜半岛国家,日本本土为大和国时期)传入日本(日本学界较认可的说法)。传入日本之后,中日佛教交流历史上基本以一种独立而同源的方式各自发展着,直到今天,中国与日本的佛教发展从世俗影响上来说具有十分不同,世俗文化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它伴随着佛教发展近千年的时间轴产生的是潜移默化的民族文化语码,并深刻影响着当代中日艺术风格以及民族哲学内在的表达方式。在世俗人眼里,我们会发现佛学完全不是一门很确定的知识,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传播地域的拓展,不断改变形象,同时还在不断分化。所以我们不要仅仅把佛教历史当成历史,不妨把历史学的方法当成一种探究谜题的手段,去探究中日艺术差异的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东京国立博物馆是世界上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其中很多藏品来自国外。在这些舶来品中,中国藏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在这里,我们可以非常全面地了解中国各时代的文化艺术,也可以看到在国内许多博物馆都难得一见的珍品。唐代在中日交流和发展中有着特殊意义,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唐代艺术品也弥足珍贵。笔者在亲赴日本调研的基础上撰写此文,旨在介绍和研究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唐代陶瓷,望来者共鉴。  相似文献   

11.
文化融合是丝绸之路艺术的基本特征,其中可见中外多元文化艺术的交流和互鉴,唐代三彩狮子是丝绸之路艺术中别具一格的陶瓷艺术作品,其造型特征不仅呈现拟犬化的趋势,更凸显出拟拂狗(子)化的特征,最终形成具有唐代艺术风格的多元化、本土化、世俗化的文化特征。本文通过物种的传入与形象考证,参与佛教活动源流及拟犬化造型特征的演变几个方面,结合文献查阅考证和案例对比分析研究,阐释了三彩陶瓷狮子在丝绸之路佛教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以此揭示其造型演变规律,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化在兼收并蓄、创新发展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自海的那头,三桅船载来佛家教义,也载回盛世大唐的"香文化"。燃起一炉香,执起香箸,轻轻拨动银叶香盘上的香料。氤氲中,京都的味,就这样泌入肺腑心间。听三味弦一曲轻弹,看艺妓舞袖翩翩,千年京都,依然是川端康成笔下那个柔软平和、古旧斑斓的模样。公元754年,鉴真大师东渡,"香文化"随其载入日本。自此,尚雅的日本半岛便缭绕在香气中,千年不绝。行走京都,寻一家老铺,走完一次香之旅,让自己与古都的邂逅,缭绕千年的历史余香……  相似文献   

13.
佛教是从古代天竺国(印度)传入我国的,随着岁月的洗礼与我国文化的熏陶,佛教在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佛教中的陶瓷雕塑,佛教的陶瓷雕塑遍布我国的大河山川,形成了一种佛教的文化艺术气息,其中展现出来的神韵丰富多彩,佛教陶瓷雕塑造像中的神韵表现、佛教陶瓷雕塑神韵中文化特色的表现、佛教陶瓷雕塑神韵中民族性的表现以及佛教陶瓷雕塑神韵中的仪表美与心灵美,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便以佛教陶瓷雕塑的神韵表现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正> 古城扬州是我国著名的漆器产地之一。扬州漆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闻名于世。其中,干漆夹纻漆器是一个富有传统特色的名贵品种,它以独特的技巧和古朴典雅的艺术造型,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欣赏和喜爱,是我国漆器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明珠。一、扬州干漆夹纻漆器发展历史干漆夹纻漆器,亦称,脱胎漆器,是中国漆器的一种。早在东周时代,我们的祖先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艺术受到印度"佛迹"与佛艺的双重影响,同时又在历史的演进传播中有着自身民族的独特性。本文试图聚焦佛教陶瓷造像、佛教陶瓷装饰纹样的具象,阐述陶瓷器物与佛教教理的人文化成义及"入乡随俗"过程中之民艺化、福田化特征,揭橥其根柢不离佛陀"慈悲双运"本怀与三藏法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所长秦锡麟研究员率领的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和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赴日展览团一行5人应日本SOGO株式会社和植野陶器株式会社的邀请,东渡扶桑,于1991年4月7日~26日分别出席了在日本横浜举行的“景德镇陶瓷名作展”和在高知市举行的“江西省陶瓷研究名家名作展”。这是该所继1989年春在日本展出后,第2次独家应邀赴日举行名家名作展,盛况空前,于日前满载着日本国民的高度赞誉和对瓷都景德镇的深情厚意,凯旋而归。由SOGO公司举办的景德镇艺术陶瓷展于4月8日在横浜SOGO公司开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  相似文献   

17.
成都通锦桥边,曾有一座千年古刹——万佛寺,相传建于东汉延熹(158~167年)年间.千百年来,万佛寺香火不断,明末时毁于兵乱.1953年,人们在万佛寺旧址修建房屋时,发现了这个被岁月掩埋的石像世界.经一番开采挖掘,出土了年代自梁至唐的约百余件石刻造像,雕工精美绝伦,但遗憾的是,经历了太多的历史沧桑,石像大多残缺不全. 万佛寺出土的佛像在全国石刻造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佛教雕刻的重要实物史料.这些佛像独具艺术特色,无论是在造像组合还是衣服配饰上都显现出自身的特点,对研究佛像发展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干漆为漆树科漆树属植物漆树 (RhusVernicifluastokes)、木腊树 (RhussylvestrissetZ .)和野漆树 (RhussuccedaneaL)的树干割破流出的粘稠液体 (生漆 )干燥品。干漆有“化瘀消痞”“破日久凝结之瘀血”作用 ,本文主要根据冠心病疗效的药理进行实验研究。1 材料药品 :干漆浸膏由本院药化组提供 ,临用时用 2 %TW 80 调配 ,心得安 (北京制药厂 ) ,脑垂体后叶素 (长沙生物化学制药厂 )肝素 (苏州生物化学制药厂 )。仪器 :心电图机 (上海产 ) ,小鼠整体耗氧装置 (自装 )。动物 :昆明种…  相似文献   

19.
长沙窑彩绘莲花纹饰以自由的创作心态和对自然生活的体悟,在深受以线造型绘画传统的影响和花鸟画至唐代独立分科的背景下,吸收佛教因素,创造性地将写意风格莲花纹饰融入瓷器装饰,发展出迥异于唐代工笔花鸟画法的新画风,开创了写意画融入瓷器之先河。  相似文献   

20.
王丽作品     
《景德镇陶瓷》2013,(5):I0096-I0096
自幼习画。曾以全国前十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喜爱陶瓷艺术.现从事青花绘画创作。作品以工笔人物造像见长。作品深受学院派影响,格调高雅。其佛教题材系列作品,深得广大收藏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