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链低聚半乳糖(SC-GOS)是双歧杆菌的有效增殖因子。本试验从婴儿粪便样品中筛选得到7株高效利用SC-GOS的双歧杆菌,经16S rDNA鉴定,它们为1株为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I_Y46,2株为两歧双歧杆菌(BB_Y22、BB_S7),2株假小链双歧杆菌(BP_Y43、BP_YA)以及2株长双歧杆菌(BL_S34、BL_H26)。以婴儿双歧杆菌M63和婴儿双歧杆菌ATCC 15697为对照,观察菌株形态并分析益生特性,初步筛选出具有应用潜力的益生菌株。结果表明,BI_Y46形态特殊,分叉状有菌毛;BB_Y22、BP_Y43的胞外多糖产量超过0.45 mg/mL;BL_H26菌体表面蛋白含量较高,为0.74 mg/mL,BB_Y22、BB_S7含量在0.35~0.45 mg/mL范围;同时BP_Y43、BB_Y22具有较强的表面疏水性和自聚集能力;在模拟胃液中及胆盐存在下,BB_Y22、BI_Y46对胆盐和胃液的刺激显示出较强的耐受性。抑菌试验显示BI_Y46、BB_S7上清液对大肠杆菌ATCC 25922的抑菌效果较强。结论: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I_Y46、两歧双歧杆菌BB_Y22以及假小链双歧杆菌BP_Y43具有较好的益生潜力,为开发含有低聚半乳糖和双歧杆菌的产品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分析婴儿粪便长双歧杆菌的多样性,采用改良MRS培养基从哈尔滨地区健康婴儿粪便中分离双歧杆菌,采用生理生化实验结合16S rDNA和热应激蛋白60基因(heat-shock protein 60,hsp60)同源性分析鉴定分离株,利用同源性分析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进一步分析长双歧杆菌多态性。实验从11个婴儿体内分离得到18株厌氧的细菌菌株,经形态学分析、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测序及hsp60测序实验发现,其中7株为长双歧杆菌长亚种,3株为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RAPD和MLST结果表明:7株长双歧杆菌长亚种为6个基因型,3株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为2个基因型,上述结果说明不同人源婴儿粪便长双歧杆菌基因型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万峰  孙思睿  侯雨佳  赵桉  张晟  孟祥晨 《食品科学》2019,40(22):118-125
以4 株婴儿源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为研究对象,分析菌株对酸、胆盐、模拟消化道环境的耐受能力及对致病菌的黏附抑制作用,并评价体外对Caco-2细胞的黏附性。此外,测定菌株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并探讨其与耐受性及黏附性的关联。经上述实验获得黏附性及抗性双优的菌株H15-2,再经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巨噬细胞能量代谢水平及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3 个方面评价其免疫调节能力。结果表明:动物双歧杆菌H15-2对模拟胃肠道环境有较强的耐受性,对Caco-2细胞有较高的黏附能力,并对免疫细胞活性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有应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指纹图谱结合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母乳分离的双歧杆菌进行鉴定和遗传差异分析,并检测常规生理生化和糖代谢表型特征,同时测试菌株对6 种常见病原菌和3 种母乳源条件致病菌的抑菌性能和对胃肠液的耐受性。结果显示,15 份母乳样品中共分离15 株双歧杆菌,测序结果将菌株归属于3 个种以及2 个亚种,包括8 株假小链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2 株短双歧杆菌(B. breve)、2 株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 longum subsp. longum)和3 株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 longum subsp. infantis)。抑菌实验表明,15 株测试菌株中,隶属于B. pseudocatenulatum的4 株菌MY92、MY75-1、MY72、MY81的抑菌谱更广,抑菌能力更强;胃肠液耐受性实验表明菌株MY92无论在模拟胃液还是模拟肠液中存活率均最高,分别达到20.37%和0.302%。基于以上描述特性,MY92作为一株有效的益生菌株,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为后期进一步作为防止婴幼儿腹泻辅助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本实验室保藏的8株产胞外多糖的乳杆菌:干酪乳杆菌-Y3,干酪乳杆菌-Y4,干酪乳杆菌-Y16,植物乳杆菌-Y41,植物乳杆菌-Y42,植物乳杆菌-Y44,干酪乳杆菌-Y35,鼠李糖乳杆菌LGG中,筛选出1株产抗氧化活性多糖的菌株,评价其抗氧化性并分析其结构。采用酸沉醇提法从8株乳杆菌的MRS培养液中提取胞外多糖,并用苯酚硫酸法和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粗多糖和蛋白含量,同时测定胞外多糖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唑啉-6-磺酸)自由基(ABTS)清除率、羟自由基(·OH)清除率、铁离子还原力(FRAP)、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及对ABAP氧化损伤HT-29细胞的保护作用,以评价8株菌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产高抗氧化活性胞外多糖的菌株为Y42。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菌株Y42胞外多糖作用浓度的降低,对ABAP氧化损伤HT-29细胞的保护作用降低,然而都显著高于氧化损伤组(P0.05)。菌株Y42胞外多糖显著上调HT-29细胞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量(P0.05),HT-29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氧化组(P0.05)。菌株Y42胞外多糖由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组成,其单糖组成为甘露糖、葡萄糖醛酸、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半乳糖,它们的物质的量比为11.30∶3.51∶10.64∶7.53∶7.19。红外光谱扫描显示菌株Y42胞外多糖具有典型的特征吸收峰,属于吡喃糖环的骨架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成人粪便中分离的长双歧杆菌长亚种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采用改良MRS培养基从健康成人粪便中分离的长双歧杆菌长亚种,通过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6S rDNA和热应激蛋白60(heat-shock protein,hsp60)同源性分析鉴定分离株,利用同源性分析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进一步分析长双歧杆菌长亚种的基因多态性。从12个健康成人体内分离得到24株厌氧的细菌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及hsp60同源性分析发现,其中14株分离株为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 longum)。MLST结果表明:14株长双歧杆菌长亚种可分为10种基因型,且均与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 longum ATCC 15707为不同基因型。健康成人粪便中分离的长双歧杆菌长亚种具有较大的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旨在分析比较5株双歧杆菌(假小链双歧杆菌BP-1、长双歧杆菌BL-3、动物双歧杆菌BA-5、动物双歧杆菌BA-6和婴儿双歧杆菌BI-38)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 EPS)理化性质的差异。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了5株双歧杆菌的EPS,分析比较了其抗氧化活性、抑菌特性、表观形态、官能团种类和流变特性等。结果表明,BA-5的产量为(552.69±3.38) mg/L,显著高于其他菌株(P<0.05);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5种EPS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其中BA-6 EPS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67.78±0.68)%,显著高于其他EPS。抑菌试验结果发现,5种EPS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均有抑菌活性,其中BA-6 EPS对单增李斯特菌抑菌率高达(94.96±1.43)%。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发现5种EPS的表观形态存在差异,傅里叶中远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middle fa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一种有效、快速、低成本区分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的方法,对13株基因组测定的长双歧杆菌构建了基于同源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确认其中7株为长亚种,5株为婴儿亚种,1株为猪亚种。通过碳水化合物利用谱比较和特异性基因扩增的手段确认可有效用于快速区分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的方法。结果显示,同一亚种的菌株利用同一种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存在差异,表明无法根据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来区分长双歧杆菌的不同亚种;长双歧杆菌长亚种糖激酶基因和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唾液酸酶基因可有效用于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的快速区分,并用该方法对40株长双歧杆菌进行了亚种确认,其中5株为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后随机选择了其中的4株菌进行基因组草图测序,经系统进化树构建,确认为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并进一步证实特异性基因扩增可实现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的快速区分。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从发酵酱菜中筛选高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并探究其多糖的抗氧化性,以期寻找一种天然来源的、安全的抗氧化剂。从吉林省延吉市采集的300余份特色发酵酱菜中分离出160株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根据菌落产粘法筛选出10株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的乳酸菌,进一步以胞外多糖产量较高的菌株A63、A120、A128作为目的菌株提取粗多糖,分离提取出的EPS产量分别为0.806、0.663和0.630 g/L,经16S rDNA和phe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鉴定三株乳酸菌均为植物乳植杆菌。利用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O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评估胞外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三株植物乳植杆菌的胞外多糖都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菌株A63所产胞外多糖浓度为10 mg/mL时,对DPPH、ABTS+和OH三种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90.47%、51.67%和35.08%,显著高于同浓度下其他菌株胞外多糖的抗氧化能力(P<0.05),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潜在来源。  相似文献   

10.
采用平板涂布法从贵州特色香猪粪便中筛选具有降胆固醇能力及耐酸、耐胆盐和耐氧性能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从香猪粪便中共筛选出19株具有双歧杆菌形态特征的菌株。采用邻苯二甲醛法测定其降胆固醇率,得到7株降胆固醇能力较高菌株,其中菌株BZ11降胆固醇率最高可达(38.52±0.60)%,并对酸、胆盐和氧具有较高的耐受性。经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序列分析,菌株BZ11被鉴定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相似文献   

11.
赵英杰  张文平  吴剑梅  程新 《食品科学》2019,40(22):134-140
为获得高产胞外多糖的酵母菌株,以云南地区发酵食品乳扇为原料,采用平板分离结合硫酸-苯酚测定法筛选目标酵母菌,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菌株鉴定,最终从乳扇中初步分离筛选出9 株产胞外多糖酵母菌,包括3 株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1 株白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4 株涎沫假丝酵母(Candida zeylanoides)及1 株金黄蝶形担孢酵母(Papiliotrema aurea)。其中筛选得到的金黄蝶形担孢酵母DF-12能较好利用葡萄糖、蔗糖及糖蜜等碳源高效合成胞外多糖,在发酵168 h后胞外多糖产量可达3 510 mg/L,具有较好的工业生产潜力。体外抗氧化能力实验表明DF-12菌株所产胞外多糖有一定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本研究为酵母菌胞外多糖在食品、药品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分析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婴幼儿肠道双歧杆菌的遗传差异,以期为少数民族婴幼儿肠道益生双歧杆菌的开发奠定一定基础。本实验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结合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指纹分型技术,对菌株遗传结构差异进行分析,根据遗传指纹挑选部分代表性双歧杆菌,检测它们对常见6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并对抑菌性能较好的菌株进行耐酸耐胆盐、碳源代谢及抗生素药敏实验。研究发现有75株为双歧杆菌,隶属于4个种及2个亚种,分别为Bifidobacterium bifidum、B. pseudocatenulatum、B. adolescentis、B. longum subsp. infantis和B. longum subsp. suis。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有16株双歧杆菌具有广谱抑菌性能;药敏实验显示这些菌株除对阿米卡星及万古霉素表现耐药外,对其他抗生素均表现敏感或中度敏感;耐酸耐胆盐实验表明抑菌菌株中B. longum subsp.infantis f65-26和B. pseudocatenulatum f115-8为耐受性最优菌株,具有潜在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分析38株分离自不同年龄人群粪便样品的长双歧杆菌的体外生物学特性,包括体外生长特性、糖发酵特性、产短链脂肪酸能力、胞外多糖产量和胞外多糖合成关键酶——pGT酶的序列比对以及进化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不同年龄人群的菌株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存在差异。婴幼儿来源的长双歧杆菌多数可以利用甘露糖,而成年人来源的菌株则多数不能利用甘露糖,并且婴幼儿源菌株的表面胞外多糖产量显著少于老年人来源的菌株。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婴幼儿源菌株的pGT酶C端氨基酸序列呈部分聚类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分离得到的15 株婴儿源双歧杆菌作为实验菌株,研究其对人胎结肠上皮细胞(CCD841 CoN)的增殖促进效果,以期筛选出一株具有较强促增殖能力的双歧杆菌,并对其形态学特征、生长特性、环境耐受性、黏附性及安全性等生物学性质进行评价,确定最佳促增殖条件。通过CCK-8法分别分析各实验菌株活菌及灭活菌菌悬液、发酵上清液及裂解液对CCD841 CoN细胞的增殖活性百分比,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Bifidobacterium ongum K2-21-4综合促增殖性能最佳。对CCD841 CoN细胞的黏附性实验也显示,K2-21-4的黏附率仅次于商业菌株Lactobacillus animalis BB12,可达6.6%,然而,B. longum K2-21-4对酸、胆盐的耐受性较差。除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抗性外,对青霉素、大环内酯类具有一定程度敏感,对阿莫西林、万古霉素、四环素、利福平、氯霉素均敏感,无溶血活性。107 CFU/mL长双歧杆菌K2-21-4活菌悬液与细胞共作24 h的细胞增殖促进作用最佳。综上B. longum K2-21-4具有较高的促进CCD841 CoN细胞增殖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双歧杆菌生物膜的成膜规律及其特性,利用微孔板成膜法对长双歧杆菌长亚种、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短双歧杆菌等7个种49株双歧杆菌的生物膜成膜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的成膜能力为菌株特异性,不存在菌种特异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双歧杆菌生物膜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培养条件显著影响双歧杆菌的成膜能力,葡萄糖、氯化钠和硫酸镁对双歧杆菌的成膜能力均有一个最适浓度,该最适浓度具有显著的株间特异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生物膜状态的双岐杆菌较浮游状态耐热、耐氧能力大幅度提升,最高可达21倍以上,且不同菌株间的胁迫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鉴定及发酵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到两株分离自开菲尔粒的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菌株,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其胞外多糖产量分别为112.23和94.50 mg/L,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该两株菌分别为德氏乳杆菌德氏亚种和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研究菌株发酵乳的乳清析出、黏度、回复性等重要发酵性能指标,结果表明,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与不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相比可以增加发酵乳的黏度,减少乳清析出,使发酵乳具有较好的回复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高抗氧化活性双歧杆菌优良菌株,为双歧杆菌抗氧化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新疆吐鲁番地区长寿老人源的16株双歧杆菌为出发菌株,以超氧阴离子清除率、DPPH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抗脂质过氧化率和还原能力为考察指标,比较不同菌株及部位的抗氧化能力,筛选优良菌株。采用形态学观察、API 20A生化鉴定系统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结果 :菌株不同部位抗氧化能力差异较大,无细胞提取物清除超氧阴离子、DPPH能力和抗脂质过氧化反应能力最强,菌体细胞清除羟自由基的活性最高,发酵上清液的还原能力强于其他部位。综合比较不同待测菌株的各项抗氧化指标,发现菌株BF-10的抗氧化能力较强且全面,为筛选到的高抗氧化优良菌株。分类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动物双歧杆菌。结论:获得高抗氧化活性动物双歧杆菌BF-10。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四川红原、西藏羊八井地区传统牦牛酸乳中分离出的57株乳酸菌作为实验菌种,筛选出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方法:通过菌落拉丝法、硫酸-苯酚法的测定。结果:实验菌株胞外多糖产量在19.95~91.08μg/m L之间,其中菌株代号为32-2、67-1、41-1和27的胞外多糖产量较高,分别为91.08、89.76、87.22、87.40μg/m L。通过16S r DNA序列同源性鉴定表明代号32-2菌株鉴定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代号67-1菌株为肠膜明串株菌肠膜亚种(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subsp.mesenteroides)、代号41-1菌株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代号27菌株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结论:为研究具有提高酸乳品质能力的发酵菌株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分离人源双歧杆菌,对其进行鉴定及特性研究。从健康婴儿粪便中分离得到1株疑似双歧杆菌,对其进行鉴定,分析其益生菌特性和发酵特性。结果显示:1株分离自婴儿粪便样品的菌株被鉴定为长双歧杆菌,命名为长双歧杆菌长亚种i772,研究发现其对25种抗生素敏感;在人工模拟消化液试验中存活率为3.22%;在体外干预THP-1细胞试验中其使促炎免疫因子IL-8、TNF-α和TLR4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2.71,5.71,12.56倍。在发酵乳制备试验中,在不影响整体喜好度的前提下,添加长双歧杆菌i772显著(P<0.05)提高了发酵乳的黏度和黏聚性。结论:人源长双歧杆菌i772具有耐受人工胃肠液,调节免疫的特点,适于作为益生菌添加于发酵乳中。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从传统发酵制品和婴儿粪便中筛选高产胞外多糖菌株。通过平板筛选及苯酚-硫酸法测定胞外多糖含量鉴定产胞外多糖菌种,从中挑选出胞外多糖产量较高的乳酸菌进行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并将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应用于生鲜乳的发酵。结果成功分离10株产量较高的胞外多糖产生菌,初步鉴定W1、W8为类肠膜明串珠菌;W2为乳酸片菌;D1为乳链球菌;D5为嗜热链球菌;L1为干酪乳杆菌;L2、L3为屎链球菌。D3、D4为链球菌属菌株。经L1菌株发酵的生鲜乳,感官评价总分最高,极大地提高了酸乳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