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用根霉、毛霉、米曲霉菌分别对一定量的豆渣进行发酵,对发酵前后6个时期豆渣的营养成分、酶活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后豆渣的品质明显提高。豆渣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均升高;豆渣中的可溶性总糖含量也明显提高,脂肪含量有所降低。豆渣中蛋白酶活力及淀粉酶活力在发酵前期为最大值,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降低,且毛霉产蛋白酶能力较强,最大值达到96.4 U/g,而根霉产淀粉酶能力较强,最大值达到13.2 U/g。  相似文献   

2.
固态发酵豆粕的不同生产工艺及其营养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米曲霉和植物乳杆菌WZ011为发酵菌种,研究了5种不同的固态发酵豆粕生产工艺及其营养品质。以灰分、粗蛋白量、可溶性蛋白量、游离总氨基酸量、氨基酸含量分布、酸溶性蛋白量、小肽含量、还原糖量、氮溶指数、蛋白分子量、脲酶含量、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以及体外消化率为指标,对发酵豆粕营养品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米曲霉单菌发酵后,高温水解处理对豆粕营养品质的提高有效,但在米曲霉和植物乳杆菌WZ011的双菌串联发酵过程中增加高温水解处理反而不利。在米曲霉有氧发酵后直接接种植物乳杆菌WZ011进行厌氧发酵条件下所得的豆粕营养品质最优,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比原豆粕减少了91.8%,并含有小肽8.01%、乳酸4.95%、γ-氨基丁酸0.317 mg/g以及植物乳杆菌活菌数1.93×1010CFU/g。优化的豆粕发酵工艺操作简单且无污染,其产品富含营养。该工艺在饲料加工行业和养殖业具有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复合发酵棉籽粕营养价值及活性产物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研究复合固态发酵(两株酵母和一株霉菌)对棉籽粕脱毒效果及营养价值的影响,同时分析测定发酵底物中的活性产物。结果表明:复合发酵可极显著降低棉籽粕底物游离棉酚含量(P0.01),降解率达71.90%;棉籽粕底物粗蛋白、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28.96%、8.83%、7.58%;发酵54~60 h时底物中蛋白酶活力最高(酸性蛋白酶活力为931.58 U/g,中性蛋白酶活力为1 097.79 U/g,碱性蛋白酶活力为798.62 U/g),纤维素酶活力最高(滤纸酶活力为1 601.66 U/g,Cx酶活力为3 590.02 U/g,C1酶活力为1 685.35 U/g),淀粉酶活力最高为578.05 U/g;同时发酵过程产生了一定量的有机酸。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对脱淀粉小麦中蛋白质的水解效果,采用前发酵和后发酵获得发酵液,比较两种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性蛋白酶活力和发酵液的pH值、可溶性无盐固形物、氨基酸态氮含量、氨基酸组成,并对其发酵液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在最适前发酵工艺的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中性蛋白酶活力分别为1 060.82 U/g和908.02 U/g;两种微生物最终发酵液pH值为7.08和5.37,可溶性无盐固形物为15.60%和18.98%,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73 g/100 mL和0.75 g/100 mL,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4.35 mg/mL和9.04 mg/mL,蛋白质水解度为55.99%和59.71%。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中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更符合氨基酸模式谱,必需氨基酸与总游离氨基酸的比值(EAA/TAA)、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EAA/NEAA)的比值也高于米曲霉。感官评价结果显示,米曲霉发酵液好于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5.
八公山腐乳酿制过程中毛霉和根霉的前期发酵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公山腐乳前期发酵工艺对其总体风味具有重要影响,围绕腐乳酿制中常用的总状毛霉(Mucorracemosus)和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开展工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接种量为影响因子,以蛋白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总状毛霉和米根霉发酵腐乳的前期发酵条件,比较最优条件下二者前期发酵分泌酶系和氨基酸。研究结果表明总状毛霉的前期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60 h、发酵温度24 ℃、接种量1.0×105 CFU/mL,此时分泌产蛋白酶活力为42.79 μg/mL;米根霉的前期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50 h、发酵温度32 ℃、接种量1.0×105 CFU/mL,此时分泌产蛋白酶活力为33.51 μg/mL。通过对二者前期发酵的情况比较分析可知:总状毛霉发酵前期产物中蛋白酶活力高于米根霉,而淀粉酶、糖化酶、脂肪酶活力低于米根霉。总状毛霉发酵产物的氨基酸总量高于米根霉,但其中呈味氨基酸和疏水氨基酸差别不大。两种菌的前期发酵互有优势,为协同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高盐稀态法酿造米渣生酱油,探究菌种耦合对其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4组不同菌种耦合发酵的米渣生酱油品质测定结果表明其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GB 18186—2000《酿造酱油》中一级酱油的标准,其中S4生酱油(米曲霉耦合黑曲霉和鲁氏酵母发酵)游离氨基酸总量达到41.81 g/L,4种米渣生酱油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和抗氧化氨基酸的质量浓度均高于同时发酵的大豆生酱油S5生酱油(米曲霉发酵)。S3生酱油(米曲霉耦合鲁氏酵母发酵)和S4生酱油的抗氧化活性普遍高于S1生酱油(米曲霉发酵)和S2生酱油(米曲霉耦合黑曲霉发酵),各结果均表明S3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达到等质量浓度VC的最高175.42倍,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VC的2.16倍。抗氧化活性受发酵温度影响明显,分别在35℃和50℃发酵时出现峰值。多菌种耦合发酵对米渣生酱油品质和抗氧化活性均有明显改善,其中鲁氏酵母发挥了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7.
魏冠棉  张军伟  周鹏 《食品科学》2019,40(14):138-143
采用不同毛霉发酵油腐乳,对其发酵过程中的蛋白酶活性、成熟度、微观结构、流变和感官性质进行分析,探究不同毛霉菌种对油腐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雅致放射毛霉和五通桥毛霉的蛋白酶活性最高;筛选菌种发酵的油腐乳水溶性蛋白、氨基态氮和总酸含量高于其他3 组,而菌种对油腐乳的水分和盐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筛选菌种发酵油腐乳的微观结构最致密;雅致放射毛霉发酵油腐乳涂抹性优于其他3 组;总状毛霉和雅致放射毛霉感官评价相对较优。4 种毛霉菌种各有优势,为毛霉混合发酵油腐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八公山腐乳前发酵工艺对其总体风味具有重要影响,在总状毛霉和米根霉单独发酵腐乳的基础上,探索总状毛霉(Mucorracemosus)和米根霉(Rhizopusoryzae)混合发酵腐乳的发酵工艺。在单因素的基础上,以蛋白酶活力和糖化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选取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混合比例为影响因子,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总状毛霉和米根霉混合发酵腐乳的前发酵条件,比较最优条件下混合发酵和总状毛霉与米根霉单独发酵的前发酵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总状毛霉和米根霉混合发酵的前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56 h、发酵温度28℃、混合比例(总状毛霉和米根霉)1∶1,此时分泌产蛋白酶活力50.51 U/m L,糖化酶活力为15.15 U/m L。通过对比双菌和单菌发酵腐乳前发酵情况可知:总状毛霉和米根霉混合发酵较总状毛霉更能耐高温,且在菌丝的生长和酶系的分泌积累较单独发酵都更有优势,为后期发酵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改善腐乳的发酵周期,提高腐乳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基于GC-MS和感官评价对蛋腐乳发酵菌种进行筛选,根据总酸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和质构结果分析五通桥毛霉、五通桥毛霉+鲁氏酵母菌、藤黄微球菌、藤黄微球菌+鲁氏酵母菌、米根霉、米根霉+鲁氏酵母菌6种组合菌发酵不同阶段蛋腐乳的综合品质,并对蛋腐乳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6组菌产生的风味物质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米根霉及米根霉+鲁氏酵母菌蛋腐乳的酯类物质含量在90%以上,明显高于其它4种蛋腐乳,这2种蛋腐乳的愉悦挥发性风味物质,如苯乙醛、壬醛、十四酸乙酯、辛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和茴香脑的含量明显低于其它4种蛋腐乳。感官评价显示,五通桥毛霉蛋腐乳和五通桥毛霉+鲁氏酵母菌蛋腐乳的风味较好。氨基酸态氮含量检测结果表明,五通桥毛霉蛋腐乳的氨基酸态氮含量高、品质好,说明五通桥毛霉是最合适蛋腐乳发酵的菌种。6组菌中五通桥毛霉+鲁氏酵母菌蛋腐乳在发酵63d EC产生量最高(111.6 ng/g),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10.
刘烨  吴舟  王国良  李共国 《食品工业科技》2011,32(2):139-141,232
以曲中蛋白酶和糖化酶活力为主要指标,研究了4种真菌单独制备海藻曲及其产香特征。结果表明:米曲霉在麸皮制曲中的繁殖能力最强,黑曲霉与鲁氏毛霉次之,鲁氏酵母生长速度最慢。以黑曲霉为菌种,物料比为海带∶大豆∶面粉=6∶3∶1制备的海带曲中蛋白酶活力高达4.15g氨基态氮/100g(干基),糖化酶活力为948.8U/g。应用GC-MS方法测得黑曲霉海带曲发酵3d和8d时的风味物质六大类共31种物质,其中构成良好风味的主要成分为丁酸丁酯、正丁醇、丁酸和乙酸乙酯,它们的总相对含量分别为89.66%(3d)和83.06%(8d)。  相似文献   

11.
王浩  熊涛  彭珍  关倩倩  肖阳生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1):132-136,155
研究戊糖片球菌NCU301对豆粕(未灭菌)强化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测定豆粕发酵前后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变化。以乳酸菌活菌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豆粕强化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50.0 h、发酵温度30.0 ℃、料水比1:0.82、接种量8%,优化后活菌量达到1.15×1010 CFU/g。此外,测定豆粕发酵前后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发酵豆粕相比,强化发酵豆粕中粗蛋白、酸溶性蛋白、小肽、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提高4.78%、36.04%、52.21%、19.10%,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和脲酶活性分别下降89.56%、91.72%;与自然发酵豆粕相比,粗蛋白、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提高0.6%、35.89%,酸溶性蛋白含量、小肽含量,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和脲酶活性分别下降4.64%、3.35%、72.79%、60%。使用戊糖片球菌作为豆粕发酵的菌种不仅可以作为抗生素替代品,还可以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直倡导无抗饲料养殖与发展,生物饲料逐渐成为饲料行业主要技术突破口和研究对象,越来越多的企业及科研工作者投身于生物饲料的开发与应用。发酵豆粕是目前研究最多也最为深入的一种生物饲料。阐述了发酵豆粕营养价值、抗营养因子、制备工艺以及在动物养殖行业中的应用。在制备工艺上,从发酵菌株的选择和工艺参数控制两方面剖析固态发酵过程对发酵产品品质的影响,包括菌种、发酵温度、发酵时间、pH以及水分含量等参数指标;在动物养殖中,由于发酵豆粕富含小分子肽、游离氨基酸、乳酸、益生菌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饲料企业及养殖户青睐。从畜牧、禽类以及水产三大板块阐述发酵豆粕在养殖中对动物生长的影响,探讨发酵豆粕在动物养殖中的重要性;同时对发酵豆粕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以辣木籽粕为底物,探究使用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联合发酵辣木籽粕改善其粗蛋白、酸溶蛋白含量及蛋白酶活性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接种顺序对发酵效果有显著影响,最优条件为先接种黑曲霉和米根霉,发酵36 h后,再接种屎肠球菌,在培养基含水量50%,总接种量20%的条件下30 ℃发酵3 d。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辣木籽粕的粗蛋白含量、酸溶蛋白含量、酸性蛋白酶活性和中性蛋白酶活性分别达到46.78%、11.30%、77.06 U/g和711.93 U/g,粗蛋白和酸溶蛋白比发酵前分别提高了32.22%和121.57%,该方法可提高辣木籽粕的营养价值和消化性能。研究结果将为辣木籽粕的深加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利用细菌和霉菌进行混合发酵的不同效果,开发新的混菌发酵工艺,本研究采用不同接种方式,得到3个单一菌株发酵样品,4个混合菌株发酵的样品,研究不同菌株对发酵大豆品质特性的影响。按照韩国清麴酱的方法,利用Bacillus subtilis菌株发酵制得样品B,按照豆豉的发酵方法利用Aspergillus oryzae和Mucor racemosus菌株制得样品A和M。混合菌株发酵样品中依据两种菌株接种的顺序不同,分别制得AB、BA、MB和BM。结果表明,后熟0~9 d期间,样品B的蛋白酶活性最高(257.32±3.04)U/g;样品M的还原糖在后熟第1 d达到1.17%,高于其他样品。样品A和MB氨基态氮含量较高,样品B中测得铵态氮含量最高。所有样品的pH呈下降趋势,而滴定酸度变化范围则相反,从0.02%上升到0.19%。在后熟9 d期间,各样品色度中的L*值呈持续下降趋势,样品MB褐变现象明显。在7个实验组中,样品MB通过混菌发酵工艺提高了发酵大豆的品质特性,验证了利用细菌和霉菌进行混菌发酵技术能够改善发酵大豆的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15.
云南腐乳发酵菌种的分离鉴定及其低盐腐乳的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牟定腐乳中的霉菌进行分离纯化,获得适用于腐乳发酵的菌种,并将其应用于低盐腐乳生产中,探讨低盐发酵对腐乳品质的影响。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筛选菌种;采用标准法、扫描电子显微镜、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和感官评价分别分析了低盐腐乳的理化性质、微观结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感官品质。从腐乳前发酵毛坯中分离纯化获得了白色的优质总状毛霉(M2)并应用于低盐腐乳的制备;随着盐含量的降低,腐乳中总酸、氨基酸态氮、水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升高,蛋白质水解程度逐渐增大,腐乳凝胶孔径逐渐缩小,结构更加致密均一。低盐腐乳中共检测出了4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且盐含量对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有较大影响,感官评定结果表明,盐含量对腐乳的滋味和质地影响较大,且M2-70%的接受度最高。实验所获得的总状毛霉适用于云南腐乳的发酵,适当的低盐发酵可提高腐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米曲霉固态发酵豆粕生产大豆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米曲霉A-9005固态发酵豆粕,研究所产蛋白酶的活力。结果表明其较优工艺为:发酵原料中豆粕含量为87%,初始pH值6.4,发酵温度为33℃,发酵时间为102 h,测得蛋白酶活为1 789.47 U/g。试验为米曲霉固态发酵豆粕产大豆肽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工艺参数和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