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植物乳杆菌发酵蓝靛果浆及果汁的品质变化,分析了48 h发酵过程中p H、活菌数、总酚含量、花色苷含量、清除·OH能力、清除DPPH·能力、SOD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的变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了发酵48h时蓝靛果浆及果汁的挥发性物质。研究发现,经过发酵,蓝靛果浆及果汁的品质变化如下:p H显著下降(p0.05),最终分别为3.71和3.51;植物乳杆菌数量在20 h和24 h达到最高,分别为7.42 Log CFU/mL和7.85 Log CFU/mL;总酚含量均在40 h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89±0.06mg/mL和0.70±0.02mg/mL;花色苷含量显著降低(p0.05);清除·OH能力在40h时达到最高,分别为(83.12±3.59)%和(80.60±2.87)%;清除DPPH·能力变化不显著(p0.05);SOD酶活力于36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5.59±1.07) U/mL和(49.59±0.71) U/mL;淀粉酶活力于48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77±0.37) U/mL和(11.93±0.57) U/mL。通过GC-MS分析,在发酵蓝靛果浆及果汁中分别检测出86种和70种挥发性物质。癸酸乙酯(34.42%)和辛酸乙酯(21.37%)是发酵蓝靛果浆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辛酸乙酯(20.67%)、乙基9-癸烯酸酯(17.82%)和癸酸乙酯(15.51%)是发酵蓝靛果汁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癸酸乙酯是发酵蓝靛果中的特征性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2.
以红树莓、菠萝和甜瓜为原料,经酶解制汁、发酵及下胶澄清稳定处理,制得发酵复合果酒。经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酒精度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红树莓汁∶菠萝汁∶甜瓜汁配比2∶1∶1、初始糖度24 °Bx、初始pH值4.0、酵母接种量0.4 g/L,酒精度为11%vol。以透光率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澄清工艺参数为:膨润土添加量0.4 g/L,澄清温度25 ℃,澄清时间12 d,透光率达到95.60%。酿制的果酒酒精度适宜,果酒呈暗红色,酒液清亮无浑浊,口感爽适纯净,香气协调优雅。  相似文献   

3.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优选出红树莓玫瑰酒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亚硫酸钠添加量120 mg/L、树莓果汁与玫瑰汁体积配比1∶2,初始糖度26%,酵母接种量0.4‰,发酵温度26℃。在此工艺条件下所得树莓玫瑰酒,色泽红亮,澄清透明,酒香浓郁,酸甜适口,风味独特。  相似文献   

4.
以6种不同浆果为原料,对其鲜果汁的理化特性、酚类成分、抗氧化能力及挥发性香气进行研究,筛选出适合复合的浆果汁,同时探讨超高压和巴氏杀菌对蓝莓复合果汁杀菌效果和品质的影响。各种果汁总多酚、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分别为(150.02±1.47)~(486.90±1.64)mg GAE/100 mL、(43.85±1.17)~(157.45±1.76)mg RE/100 mL和(20.98±0.72)~(107.54±0.98)mg CGE/100 mL。DPPH自由基清除力为(0.66±0.01)~(2.06±0.01)mg/mL,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力为(0.88±0.02)~(4.24±0.01)mg/mL,铁还原抗氧化能力为(1.25±0.05)~(6.12±0.07)mg/mL。蓝莓汁与黑果腺肋花楸或蓝靛果汁混合后,感官评分和抗氧化能力随果汁浓度的增加有相似的变化,在90℃/1 min处理和400 MPa/0.5%壳聚糖处理均未检测到好氧细菌。研究表明,蓝靛果汁与其他5种浆果汁相比,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5.
该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蓝靛果多糖提取工艺。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蓝靛果多糖提取率大小因素依次为:提取时间超声功率液料比。最佳提取条件为:时间41 min,液料比为41∶1(mL/g),超声功率310 W。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8.31±0.23)%。清除自由基试验结果表明,蓝靛果多糖对DPPH·、O_2~-·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最大清除率分别为(53.92±0.88)%和(67.79±1.01)%,半抑制率浓度IC_(50)分别为5.40 mg/mL和0.28 mg/mL。  相似文献   

6.
蓝靛果椰子复合酵素发酵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蓝靛果和椰子为主要原料,研究复合酵素原液的发酵工艺。经单因素试验分析了发酵温度、原料配比、菌种比例3个主要因素对复合酵素的影响,以花色苷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残糖量、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确定蓝靛果椰子复合酵素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为33 ℃,发酵时间为70 d,酵母菌与双歧杆菌配比为2:1,蓝靛果果浆与椰子果浆质量比为5:1的发酵条件下,得到的蓝靛果椰子复合酵素中花色苷含量为12.17 mg/g,总黄酮含量20.31 mg/g、SOD酶活力为56.74 U/mL、残糖量为4.22 mg/mL,产品酸度适宜,香味突出,口味独特。  相似文献   

7.
从天然浆果中分离酿酒酵母并进行生理生化分类鉴定,通过红树莓汁的发酵试验从分离到的酿酒酵母中筛选得到适合发酵红树莓果酒的天然酵母。首先通过自然发酵法从不同来源的新鲜树莓、山葡萄、蓝莓中分离得到30株酵母,利用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将30株酵母分成25组;然后在相同条件下接入等量的不同酵母进行发酵,以红树莓果酒的总酸、残糖、乙醇体积分数及感官评价分数为评价指标,从而筛选出适合红树莓果酒酿造的最佳酵母。结果表明,第7组酵母最适于发酵红树莓果酒,所得果酒总酸10.55g/L,残糖4.14g/L,乙醇体积分数为12.2%,果酒具有鲜亮的宝石红色,澄清透亮,果香浓郁,酒体丰满,口味纯正。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树莓、蓝莓、黑果腺肋花楸及蓝靛果四种小浆果浆汁进行初步活性评价,测定了四种小浆果浆汁的多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花色苷及总黄酮含量,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蓝靛果的多酚(4.659 mg/mL)、SOD(115.38 mg/mL)及总黄酮(10.717 mg/mL)是其他三种小浆果含量的1.5~7倍,花色苷(3.768 mg/mL)则是黑果腺肋花楸含量的14倍左右。以VC作阳性对照,蓝靛果体外抗氧化效果最优,对·OH、DPPH·自由基的清除及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的IC50值分别为2.066 mg/mL、61.342 μg/mL和181.590 μg/mL,对O2-·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并没有明显优势。活性成分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四种小浆果浆汁中多酚、花色苷、SOD及总黄酮含量与对·OH、O2-·、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及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均呈正相关性,且相关性显著。四种小浆果浆汁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蓝靛果显示了最佳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纳豆芽孢杆菌和红曲霉混合菌株固态发酵花生粕,以纳豆激酶的活力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发酵的温度、时间、料水比、菌种比例、接种量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31℃,发酵时间46 h,料水比为1:0.4 g/mL,菌种比例(纳豆芽孢杆菌:红曲霉)2:1,接种量6%,在此条件下测定纳豆激酶的活力为(844.56±13.80) U/g,γ-氨基丁酸含量为(105.25±0.25) mg/g,对羟自由基清除率为68.46%±0.16%,对DPPH·清除率为76.98%±0.95%,铁还原力的OD值为0.481。  相似文献   

10.
以红树莓为原料,利用陆生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Terricola)进行生物降酸酿造全汁树莓干型酒。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最佳生物降酸条件:陆生伊萨酵母接种量3%、酿酒酵母接种量0.08%、降酸温度为28℃、降酸时间为5 d。经发酵所得树莓干酒色泽为红宝石色,无明显悬浮物,口感圆润淳厚,带有典型的树莓果香及和谐的醇香,无异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酵母菌添加量、SO2添加量和初始pH对红树莓果酒花色苷含量和酒精度的影响。通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和荧光光谱分析来探究在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获得的红树莓果酒花色苷的降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红树莓果酒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22℃、发酵时间8d、酵母菌添加量0.20%、SO2添加量100mg/L和初始pH3.4,在此条件下,所得花色苷含量和酒精度分别为(4.75±0.18)mg/L和(13.02±0.38)%vol。在最优发酵工艺下获得的红树莓果酒花色苷能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其抑制率的IC50为(48.65±0.73)μg/mL。荧光光谱数据分析发现红树莓果酒花色苷通过与α-葡萄糖苷酶结合成复合物,引发α-葡萄糖苷酶的静态荧光猝灭。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的功能性饮品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酵母菌添加量、SO2添加量和初始pH对红树莓果酒花色苷含量和酒精度的影响。通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和荧光光谱分析来探究在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获得的红树莓果酒花色苷的降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红树莓果酒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22℃、发酵时间8d、酵母菌添加量0.20%、SO2添加量100mg/L和初始pH3.4,在此条件下,所得花色苷含量和酒精度分别为(4.75±0.18)mg/L和(13.02±0.38)%vol。在最优发酵工艺下获得的红树莓果酒花色苷能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其抑制率的IC50为(48.65±0.73)μg/mL。荧光光谱数据分析发现红树莓果酒花色苷通过与α-葡萄糖苷酶结合成复合物,引发α-葡萄糖苷酶的静态荧光猝灭。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的功能性饮品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红树莓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红树莓汁及红树莓发酵酒的香气物质成分和含量,对比红树莓汁发酵前后香气成分变化。结果表明:红树莓汁、果胶酶酶解汁及红树莓汁发酵酒中共检测出74种香气成分,分别为21、31、41种。红树莓果汁经果胶酶酶解后,主要香气成分变化不大,均为酮类物质,而经发酵后,酮类物质减少,醇类和酯类物质有明显增加。研究结果发现,酵母菌种发酵改变了红树莓主要香气成分,这对红树莓的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紫马铃薯为原料,通过酶法制备富含花色苷的紫马铃薯汁,分别使用干酪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及植物乳杆菌三种乳酸菌对其进行发酵,研究烫漂时间、酶用量对紫马铃薯汁出汁率、花色苷、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及发酵过程中pH、花色苷、总酚含量、糖组分、有机酸、DPPH·清除能力等变化。结果表明:紫马铃薯经烫漂护色2.5 min时出汁率最高。烫漂时间对紫马铃薯汁的花色苷含量影响极为显著,烫漂2.5 min时花色苷含量比未经烫漂处理的提升了7.7倍。经高温α-淀粉酶(20 U/g)、糖化酶(200 U/g)酶解处理后的紫马铃薯汁出汁率为69.80%±3.85%,总酚含量1136.7±33.76 mg/L,花色苷含量为218.25±1.89 mg/L。紫马铃薯汁经乳酸菌发酵后pH逐渐下降,并产生大量的乳酸,产酸能力大小依次为保加利亚乳杆菌 > 植物乳杆菌 > 干酪乳杆菌,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在发酵过程中均作为底物被乳酸菌消耗,发酵48 h后花色苷、总酚、DPPH·清除能力分别下降了11.33%~17.82%、6.22%~7.73%、24.23%~27.62%。抗氧化活性下降与花色苷和总酚含量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黑枸杞汁和葡萄汁为原料,考察酵母添加量、发酵温度和初始糖度对复合果酒的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黑枸杞-葡萄复合果酒的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黑枸杞汁与葡萄汁的最佳配比为7∶3(V/V),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20 ℃、酵母添加量0.03%、初始糖度24%。在此条件下,发酵所得复合果酒酒精度为12.7%vol,感官评分为90分,果酒酒香浓厚,酒体澄清透明,呈酒红色。  相似文献   

16.
以新鲜蓝莓为原料,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酵母菌作为发酵菌种,以蛋白酶活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单独发酵蓝莓酵素时,发酵工艺条件为植物乳杆菌接种量为4%,39 ℃条件下发酵1 d。在此条件下蛋白酶活力及SOD酶活力分别为39.44 U/mL和84.17 U/g。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酵母菌复合菌种发酵工艺条件为同时接入4%植物乳杆菌与0.15%的酵母菌,34 ℃条件下培养4 d,蛋白酶活力及SOD酶活力分别达到了55.76 U/mL和81.27 U/g,该方式是最佳的蓝莓酵素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定性鉴别的方法判断红树莓色素的主要成分,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提取红树莓色素的条件。溶解性和颜色反应结果表明,红树莓色素的主要成分为花色苷。提取红树莓色素的适宜条件为:红树莓匀浆液以3%的盐酸水溶液为提取溶剂,以1∶15(g/mL)的料液比在60℃水浴中浸提60 min,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每克鲜果中红树莓花色苷的提取量可达0.718 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