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盛夏,儿童是喝饮料的主力军.但专家的研究表明,与各种饮料相比,温开水能提高脏器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有利于较快降低累积于肌肉中的"疲劳素"--乳酸,从而达到消除疲劳,焕发精神的目的.另外,水还含有一般饮料所不具备的生理功能: (1)人体组织和细胞的营养成分及代谢产物在体内的运转,都需要水做载体.  相似文献   

2.
肖军 《家庭科技》2010,(1):38-38
一位求助者:我一周岁的时候父母离异,高中时候母亲去世,父亲脾气也不好,我感觉从未获得过家庭的温暖。婚后我把丈夫的家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他什么时候家里用钱我都主动给他。我觉得我对他很好,也希望他知道珍惜。可是,我们认识这么久了,他只去过我家一次,到我家的当天就要求回去,我安抚了半天他才留下。  相似文献   

3.
吴瑞敏 《学术月刊》2012,(12):38-45
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包含有两个阐述人的自然界限的重要命题:一个是"退缩的自然界",该命题经常被误解为人类中心主义或者工具理性主义的自然观,而事实上其中已经蕴涵有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隐性表达;另一个是"自由的自然界",该命题迄今尚处于被掩蔽的状态之中,而事实上它代表着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显性表达。透过这两个命题可以看到,"人的自然界限"是马克思的自然观的一个本质性的维度,也正是这个本质性的维度指证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以及奠基于这种内在统一性之上的"自由社会"和"自由自然"的内在统一性,而后者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未来社会"两个和解"思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徐亚妮 《兰州学刊》2003,(1):119-121
幼儿健康教育领域是以培养幼儿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促进身体发育、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它在学前教育中占据首要位置并对其他领域起积极作用。直接担任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指导教师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 ,以新的幼儿健康教育观和专业技能素质领导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劣质玩具和文具中含有过量的苯、铅、镉等化学成分或重金属,其中对儿童危害最大的是重金属元素铅,铅超标达到一定的浓度可以影响儿童神经、造血、免疫、记忆、智力发育等功能,有的甚至可以出现烦躁易怒等症状。铅中毒最早出现的症状多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消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通过自然界人就能直观自身的形象。根据自然界能够反映人类自我形象的这种功能,可以说自然界本身存在着一种表现和确证人本质的价值。自然界的这种价值不是以人的主观偏好为转移的工具价值,也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内在价值。确认自然界这一价值的伦理意义是人必须以人的方式即以伦理的方式对待自然界。  相似文献   

7.
《南方论刊》2012,(9):120-121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在社会组织高度发达,保险意识全面增强以及政府职责履行良好的情况下,儿童救治工作已被重点规划。罗湖区委区政府对辖区儿童康复工作高度重视,区卫生人口计划生育局强化了此项工作的重心,区残疾人联合会和相关职能局给予了大力扶持。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秉持关注儿童需要,促进早期发展,让每个儿童都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  相似文献   

8.
幼儿教师在儿童的生活成长和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全程参与了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对儿童的思想发育和学习能力都产生着影响.2012年我国教育部正式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3-6岁儿童各个阶段的发展提出了整体的建议和目标,对幼儿园教师的幼教工作做出了相应的指导.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在理解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并没有像实践唯物主义所理解的那样否认,而是非常明确地承认与人分离的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展开的对费尔巴哈与人分离的自然界的批判也并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新哲学世界观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而是马克思立足于作为“德国以外的立场”的政治经济学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学派“把一切外部的感性的斗争都变成了纯粹观念的斗争”的思想倾向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幼小衔接”重要内容之一是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有着自身规律和特点,必须从启蒙教育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循序渐进,教师要讲究学前儿童阅读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加强训练,帮助儿童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积极、主动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1.
生存与保护模式是高危青少年抗逆过程中常见风险应对模式,它们在帮助青少年应对逆境的同时,也使青少年形成不健康的抗逆力策略模式,严重影响他们自我能力的健康发展。文章基于西北困境儿童调查资料的质性分析,探索高危青少年抗逆力模式的培养路径,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高危青少年的生存策略模式主要表现为情感隔离、行为冲动和亲密关系缺失的特点,保护策略的抗逆力模式则表现为隔离与拒绝的关系模式和工具性的人际互动模式,而健康策略的抗逆力模式则具有积极主动的认知特征和未来取向与目标导向的能力特征。对高危青少年的抗逆力模式干预可通过基于环境改善的提升家庭抗逆力以降低风险影响、提升父母效能以减少消极连锁两种方式;个体层面可通过改变认知模式理性应对逆境、提升自我效能促进应对能力、创造成功机会提高自信水平三种路径完成。  相似文献   

12.
儿童健康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大多数家庭中,母亲主要负责儿童的照料工作。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照料儿童的能力可能越强,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就越好。从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收入、行为选择等方面分析女性(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机制,得到以下结论:教育不仅能够增加女性的资本存量,增强女性在家庭中的谈判地位与自由选择的权力,还有助于提高女性分配和利用资源的效率,从而对儿童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所谓"与人分离的自然界的存在性",在哲学的范围内是一个假问题。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仅仅在科学视野内有效。实践本体论批评者大都未曾超出一种外在式的思考方式,即设定外在于实践的视角,从而有所谓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和属人的自然界的匹分。这一匹分恰恰先行地解构了使本体论赖以成立的逻辑条件即视野的绝对性,从而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逻辑矛盾。马克思哲学不仅在本体论意义上确立了第一原因,而且在现代本体论意义上把这一终极的原初基础奠基于人的存在——实践,从而为人的实存与本质的历史分裂和历史统一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王笑  刘一芙 《理论界》2013,(7):82-84
儿童的营养状况和身体健康受到经济条件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而儿童的身体健康对于整个社会的良好运行和持续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家庭条件引起的儿童的身体健康的差异显示出贫困儿童在其生命的起点所处的不利地位。这种不利地位源于贫困又使其滞留于贫困,这个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由于各方面的社会排斥而变得异常渺茫。目前所实现的健康公平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忽视了儿童早期的饮食和喂养,而且对于同等需要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界定。因此,要使贫困儿童能与其他儿童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5.
佶娜 《家庭科技》2007,(2):16-17
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但时下许多儿童用品并不适合孩子使用,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开一家儿童安全用品店,相信要赚家长们的钱并不难,因为他们都愿意花钱为孩子买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16.
谭小卫 《南方论刊》2007,(7):110-110,109
随着教改浪潮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法已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宠。从文化的理念,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  相似文献   

17.
袁晓松 《阴山学刊》2006,19(4):49-53
王安忆借助郁晓秋的成长经历阐述了自己具有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内核的儿童成长观。在郁晓秋的成长经历中王安忆更多地强调了她的天然本性对其健康人格的塑造,强调了她对环境的积极作用和主动选择,同时王安忆还向我们展示了晓秋是怎样以其健康的人格作用于环境,从而使市井生活发生微妙变化的。晓秋在实现了健康人格的同时也聚积了渡己渡人的精神力量,完成了王安忆塑造“市井观音”的世俗情怀。  相似文献   

18.
儿童社会学从社会的角度探讨和研究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对儿童产生的生理、心理影响,主张对儿童施以良好的教育,从而促使儿童健康地成长。在本期专题中,我们侧重于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方面的研究。朱季康与孔祥德(Hsiang Kung)对民国时期学者之于欧美及日本等国儿童保育理念的引介情况进行了研究,涉及幼儿基本养护、幼儿身体素质分析、幼儿生长阶段及生理心理反应、幼儿与周围环境关系及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我们认为,这些引介内容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范逢春则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切入留守儿童这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伴生社会问题,从留守儿童整体性治理的目标出发,重申国家与政府的责任,经由责任分层、主体整合、制度化和操作化的路径,构建留守儿童问题的整体性治理框架,为治理的主导者提供系统有效的对策建议。行红芳认为,调整现行的儿童福利政策与服务,实现福利供给与需要的平衡是一种必然趋势。从社会福利政策的角度对儿童福利政策及服务进行探讨与分析,对于完善我国现有的儿童福利制度,预防"脆弱儿童"事件的再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宜振是当代中国儿童诗歌创作群体中一位成就突出的陕西诗人。本文从王宜振的诗歌创作出发,分析了他的诗歌特点:语言优美,意境清新,爱的高歌,以期引起学界对陕西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李泽志 《理论界》2005,(12):149-150
单亲家庭作为一种脆弱的社会组织,数量越来越多,其结构的不完整限制了教育功能的发挥,从而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简要分析了其对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启示一是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二是优化人格构建的现实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