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恒  唐知进  米雪 《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153-1154
目的:观察一种改良式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法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28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术中对巩膜瓣采取改良式可拆除缝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2(平均8.7)mo。可拆除缝线拆线时间3~17(平均8.33)d,拆线前眼压12.23~18.86(平均15.25)mmHg,拆线后眼压为10.00~17.30(平均11.96)mmHg,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眼均无拆线并发症出现和滤过泡渗漏;术后28眼中Ⅰ度浅前房1例,Ⅱ度浅前房1例,浅前房发生率7%;28眼末次随访眼压10.00~17.30(平均12.55)mmHg;28眼最终形成扁平滤过泡20例,微小囊样滤过泡8例,功能滤过泡100%。结论:改良式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法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安全、有效,有利于远期眼压的控制和功能滤过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80只眼)青光眼患者做常规的三角形巩膜瓣与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两侧做可调整缝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结膜滤过泡。当手术后前房形成稳定或眼压回升大于10 mm Hg时,拆除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结果术后第1天全部前房形成良好,术后巩膜瓣可调整缝线2周内拆除,平均7 d,可调整缝线拆除后,结膜滤过泡明显增大。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能促进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前房的形成,有效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术后2周内拆线对眼压具有调节作用,提高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可拆除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对预防早期并发症和提高长期降眼压的作用。方法将60例(60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随机入选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可拆除缝线并小梁切除术加丝裂霉素C(MMC),对照纽行小梁切除术加MMC。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两组浅前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绀间眼压除术后1d有显著差异外,余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可拆除缝线并未能瞳著减少小粱切除术术后早期浅前房发生率,对远期眼压控制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不同巩膜瓣缝线方法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在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5例随机分为2组。A组: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MMC),29例(29眼);B组: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MMC,26例(29眼)。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前房、眼压、早期并发症及滤过泡情况。结果术后3月、6月、1年2组间眼压差异及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小梁切除术+MMC与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MMC两种术式相比疗效相当。可拆除缝线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巩膜下小湖成形小梁切除术并可调整缝线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0例(488眼)50岁以上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随机分组,210例(240眼)作为治疗组,术中做深层巩膜切除、巩膜下小湖内注透明质酸钠、巩膜瓣切口两侧做2根可调整缝线,210例(248眼)作为对照组,做传统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2组术后眼压、前房深度、滤过泡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治疗组l度浅前房8眼(3.3%),对照组l度浅前8-36眼和11度浅前房19眼(共22.2%).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a,治疗组功能性滤过泡213眼(88.8%),较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159眼(64.1%)多(P<0.05).以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21 mmHg(1kPa=7.5 mmHg)以下为手术成功标准,治疗组手术成功率为93.3%(224眼),较对照组70.6%(175眼)高(P<0.05).结论巩膜下小湖成形小梁切除术并可调整缝线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两种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苏玉英  袁昱  马宁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920-1921
目的: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比较。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182例(226眼),其中实验组98例(130眼),对照组84例(96眼),实验组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并对手术疗效,手术并发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眼压控制理想,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前房出血的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疗效确切,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而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不仅疗效确切,且术后浅前房、低眼压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李恒  米雪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7):1360-1361
目的:比较改良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法与传统缝合法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68眼接受小梁切除术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A组16例28眼术中采取改良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法;B组26例40眼术中施行传统巩膜瓣缝合法。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2(平均6.7)mo。A组术后拆巩膜缝线时间3~17(平均8.33)d。A、B组术后早期浅前房分别有2眼(7%)和12眼(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kA、B组眼压分别为10~19(平均13.31)mmHg和6~42(平均14.64)mmHg,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moA、B组眼压分别为10~17.30(平均11.96)mmHg和7~44(平均15.17)mmHg,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最终形成功能滤过泡28眼(100%)和36眼(9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法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它较传统方法更能降低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5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在巩膜瓣下放置浸有0.2mg/mL丝裂霉素的棉片3~5min,缝合巩膜瓣时作两根可拆除缝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进行随访4~27月。结果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很好的控制眼压、能形成长期有效的滤过道,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及原发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00年5月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前房极浅或疑有恶性青光眼倾向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8例(38只眼)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根据眼压水平、滤过泡形态及前房情况适时拆除巩膜瓣缝线.定期随访患者平均14±2.9个月.内容包括眼压、视力、滤过泡、前房、晶状体及眼底.结果 6只眼术后因眼压控制良好未作缝线拆除;32只眼分别于术后3~31天拆线,拆线时间平均12.1±7.9天,拆线后眼压平均下降10.1±5.4mmHg.患者术后一周平均眼压13.7±5.9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26.6±10.1mmHg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术后12个月末时眼压≤21mmHg者32只眼(84.2%),其中28只眼眼压≤15mrnHg.12个月末时功能性滤过泡的累积存活率为80.1±5.4%.术后33只眼呈中度或深前房;4只眼术后第一天前房浅I度,经药物治疗前房逐渐加深;1只眼因伴发脉络膜脱离发生Ⅲ度浅前房.并发症有前房积血4只眼,脉络膜脱离1只眼,无血管的薄壁微囊样滤过泡1只眼,持续性低眼压2只眼,低眼压性黄斑病变1只眼.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既可避免术后早期滤过过强、眼压过低引起的并发症,又可安全的改善滤过、减少滤过区瘢痕、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65例70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对巩膜瓣采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缝合。观察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可调整缝线松脱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24(平均11)mo。可拆除缝线拆线时间1~14(平均7.4)d。拆线前眼压13.30~28.46(平均16.86)mmHg,拆线后眼压8.40~16.57(平均10.50)mmHg,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眼均无拆线并发症和滤过泡渗漏。术后70眼中Ⅰ度浅前房3眼,Ⅱ度浅前房2眼,浅前房发生率7%。70眼末次随访眼压9.00~16.80(平均11.45)mmHg,70眼形成扁平滤过泡55眼,微小囊样滤过泡15眼,功能性滤过泡100%。结论:改良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安全、术后有效,可有效控制术后房水滤过水平,有利于远期眼压的控制和功能滤过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作用及常规小梁切除术与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开角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开角和闭角型青光眼作为随访观察.对开角型青光眼49例,分为对照组A1和治疗组A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6例,也分为对照组B1和治疗组B2.所有的对照组均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所有治疗组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整缝线.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视野等情况,平均随访时间9.7月.结果 所有治疗组和所有对照组的术后6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野没有明显差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闭角型青光眼,无论施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或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在浅前房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有远期较好的眼厂卡控制率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式.但无论是原发性开角还是闭角型青光眼中施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或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调节缝线技术应用于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2例(107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48例56只眼行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对照组(B组)44例51只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比较术后前房、眼压、住院日等情况。结果术后一周内浅前房的发生率观察组为16.1%(9只眼),对照组为31.4%(16只眼);术后半年,眼压的控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住院日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技术,可减少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增加手术安全性,缩短平均住院日,但对眼压的长期控制并不优于传统的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观察。方法对已确诊的闭角型青光眼67例,在小梁切除中巩膜瓣两角对位缝合后,再行巩膜瓣两侧外置可拆除缝线缝合2针。结果 67例患者中仅2例术后出现浅前房现象。结论可拆除缝线可有效减少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巩膜瓣外置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已确诊的开角及闭角型青光眼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1例(120只眼),即小梁切除及虹膜周边切除.巩膜瓣两角缝合后,再行巩膜瓣两侧外置可拆除缝线,水密缝合.对照组为常规小梁切除术65例(113只眼),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术后1周两组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8);术后6个月实验组平均眼压(14.34±3.95)mmHg,对照组(19.57±7.7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8个月的眼压控制效果。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来自4个眼科中心40岁以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75例(175眼)。方法随机分为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88眼)和单纯小梁切除术组(87眼)。术后1天、7天、2周、4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随访。LogMAR视力表检查视力,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眼压控制成功指在末次随访时未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 Hg;条件成功指在末次随访时在联合使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21 mm Hg。主要指标眼压,眼压控制成功率,并发症。结果 150例(85.7%)完成18个月随访,其中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74例,单纯小梁切除术组76例。术后4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两组眼压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眼压控制成功率91.9%(68/74),单纯小梁切除术组84.2%(64/76)(P=0.148);条件成功率前者91.9%(68/74),后者88.2%(67/76)(P=0.448)。视力下降两行者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20.3%,单纯小梁切除术组14.5%(P=0.348)。后者暂时性低眼压发生率(19.7%)高于前者(9.6%),而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前房出血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18个月成功率略高于单纯小梁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当。联合可拆除缝线技术的小梁切除术更适合于具有术后浅前房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将65例(80只眼)施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巩膜瓣可调节缝线的青光眼患者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进行对比.观察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发生浅前房5只眼,对照组发生12只眼.实验组、对照组术后1周内眼压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术后第2天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分别为82.5%和7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可调节缝线的应用能明显提高青光眼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有效降低早期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36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包括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抗代谢药物的联合应及可拆除的调整式缝线。术后观察前房形成、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8.33%,经调整缝线后前房深度恢复正常。随访3~12月,眼压控制在9~17mmHg(1mmHg=0.133kPa)。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可有效地控制滤过量而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147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闭角型青光眼辅助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47例(159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施行辅助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简称松解缝线组),同期162例(174眼)PACG行常规小梁切除法(对照组),术后观察两组视力、眼压、前房形成、结膜滤泡、眼内反应等,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结果术后早期前房形成时间(d),松解缝线组短于常规小梁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松解缝线组出院时眼压(11.77±3.37)mmHg与术前眼压(31.63±9.45)mmHg比较,差异显著(t=25.86,P=0.000)。术后长期随访眼压(14.74±2.71)mmHg低于常规小梁切除组(17.96±2.45)mmHg,差异显著(t=11.22,P=0.000)。随访中无眼部感染与恶性青光眼发生。结论辅助巩膜瓣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在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中能促进术后早期前房形成。增强长期眼压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巩膜瓣可调整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89眼)青光眼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做穹隆部或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常规的梯形巩膜与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两侧做可拆缝线。球结膜切口连续紧密缝合。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结膜滤过泡、眼内组织反应与并发症。当手术后前房形成稳定或眼压回升大于10mmHg时,拆除巩膜调整缝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术后第一天前房形成良好74只眼,术后巩膜瓣缝线松解时间5-30天,平均11天,缝线松解后,结膜滤过泡明显增大。60例患者术后随访眼压3-18mmHg,平均(9.1±2.75)mmHg与术前眼压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所有患者随访中均未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呈现血管少、弥散而微隆起的功能性结膜滤过泡。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能促进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前房的形成,减少前房形成迟缓所致的并发症。有利于小梁切除术后长期滤过作用,提高青光眼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3例(6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切除术加前房穿刺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术后随访3月~1年,观察前房形成、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控制眼压好,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