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205例HBV感染患者分为HBV相关肝癌组和HBV相关肝病组,两组间年龄、性别、饮酒史等因素比较。结果 1.单因素分析示两组在不良饮食习惯、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阳性、e抗原(HBeAg)阳性等差异显著(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40岁)、HBV DNA阳性等与HBV相关肝癌相关。结论 HBV DNA阳性、年龄(≥40岁)等可能是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ALT正常的HBe Ag阳性高病毒载量慢性HBV感染者明显肝组织学改变(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的116例初治ALT正常的(50 U/L)HBe Ag阳性高病毒载量(HBV DNA≥105拷贝/ml)慢性HBV感染者临床资料。SLHC定义为炎症≥G2和(或)纤维化≥S2。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筛查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116例患者中47例(40.5%)伴SLHC。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ALT和GGT是ALT正常的HBe Ag阳性高病毒载量慢性HBV感染者伴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828、1.011、1.089,P值均0.05)。年龄≤30岁患者SLHC发生率低于年龄30岁患者(21.6%vs 49.4%,χ~2=6.42,P=0.015);ALT≤30 U/L患者SLHC发生率低于30 U/LALT≤50 U/L组(17.6%vs 50.0%,χ~2=19.86,P0.001);GGT≤40 U/L患者SLHC发生率低于GGT40 U/L组(28.8%vs 66.7%,χ~2=28.63,P=0.002)。结论 ALT正常的高病毒载量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年龄30岁、ALT30 U/L、GGT40 U/L的患者伴SLHC的可能性更大,更加迫切需要肝穿刺病理组织学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ALT水平持续正常的HBV感染者167例,均进行常规肝活检。按照20岁、20~29岁、30~39岁、40~50岁分为4个年龄组,按HBV DNA阳性与否分为HBV DNA阳性组与阴性组,测定血清HBV DNA载量,观察肝组织学炎症和肝纤维化程度,并分析其改变程度与年龄、HBV DNA水平、HBV DNA阳性与否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均可见肝组织学改变,其中轻度改变者(G0~1S0~1)为29.94%(50/167),中度改变者(G1~2S1~2)为33.53%(56/167),重度改变者(G2S2)为36.53%(61/167);其中30~39岁年龄组中重度病理改变者占53.19%,40~50岁年龄组中重度病理改变者占59.26%,和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HBV DNA阳性者,病毒载量与肝组织病变程度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HBV DNA阳性者与HBV DNA阴性者之间,肝组织病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年龄增长,ALT水平持续正常的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损伤程度有加重趋势,尤其是40~50岁者,可考虑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建议应用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4.
中医辨证施治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在2001年7月-12月,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与单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作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均为住院或门诊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28例、女4例;年龄(34.47±7.80)岁,病程(24.9±4.2)月;ALT(107.3±82.6)U/L。对照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36.56±9.8)岁,病程(21.8±4.3)月,ALT(101.5±78.3)U/L。纳入标准:血清HBsAg、HBeAg及HBV DNA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ALT升高但在正常上限10倍以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分析上海地区HIV感染者中隐匿性HBV感染的流行现状.方法 对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诊的HIV感染者在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前采集血标本,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CV,CD4+T细胞计数,使用巢式PCR法检测HBV S区.结果 105例(男92例,女13例)HBsAg阴性的HIV感染者中32例(男27例,女5例)HBV DNA阳性;16~30岁年龄组22例,其中5例HBV DNA阳性,31~49岁年龄组44例,其中15例HBV DNA阳性,50~75岁年龄组39例,其中12例HBV DNA阳性;32例中有27例至少一项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5例均阴性.47例合并HCV感染者中有14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29.8%;58例未合并HCV感染的HIV感染者中18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31.0%.CD4+T细胞计数平均值145.1个/μ(4~623个/μ1),75例CD4+T细胞<200个/μ1的患者中有26例HBV DNA阳性,约占34.7%,30例CD4+T细胞>200/μ1患者中有6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20.0%.以上各项之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感染者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且与HIV感染者性别、年龄、HBV标志物、是否合并HCV感染及CD4+T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孕妇所分娩婴儿对乙肝疫苗免疫的持久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就诊的HBV感染和未感染孕妇共90例,以其分娩的90例婴幼儿为观察对象。其中HBV感染孕妇(60例)根据其妊娠期间是否口服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分为抗病毒治疗组(30例)和未抗病毒治疗组(30例),抗病毒治疗组孕妇所分娩婴幼儿30例,未抗病毒治疗组30例。未感染HBV孕妇所分娩的30例婴幼儿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婴幼儿均于0、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婴幼儿在出生后12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记录3组孕妇的分娩年龄、孕周及有无相关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所分娩婴幼儿的体质量及性别。观察所有婴幼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率,进一步观察7月龄、10月龄、1周岁、1.5周岁和2周岁时HBs Ab滴度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3组孕妇的分娩年龄、孕周,所分娩婴幼儿的体质量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婴幼儿7月龄时HBs Ag及HBV DNA阳性率均为0.00%,HBs Ab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BV感染孕妇所分娩的婴幼儿,从10月龄开始其HBsAb滴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5);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抗病毒治疗组HBV感染孕妇所分娩婴幼儿7月龄、10月龄、1周岁、1.5周岁及2周岁时HBsAb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与正常对照组婴幼儿相比,HBsAb下降较快。结论 HBV感染孕妇所分娩婴幼儿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后,7月龄时HBsAb滴度较正常婴幼儿无显著差异,但7月龄后其HBsAb滴度随时间下降较快,需密切观察,以降低产后婴幼儿HBV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7.
氧化电位水对消化内镜消毒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检测氧化电位水(electrolyzed oxidizing water,EOW)对消化内镜的消毒效果并与2%戊二醛相比较。方法 (1)对一般细菌的消毒效果:顺次抽取检查患者后的消化内镜,EOW组和2%戊二醛组均分别浸泡消毒1、3、5min,每时间组均为30例,进行细菌培养。(2)对幽门螺杆菌(Hp)的消毒效果:顺次抽取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者使用过的以及Hp人为污染后的内镜,2种消毒剂按消毒时间分组同上,PCR法检测Hp残留。(3)对乙肝病毒(HBV)的消毒效果:用HBV阳性血清稀释液污染内镜,2种消毒剂分别作用1、3、5、10min,每时间组30例,PCR法检测HBV残留。结果 (1)一般细菌:消毒1、3、5min后,EOW组细菌培养均为阴性,2%戊二醛组分别有阳性5例、4例、1例。(2)Hp:EOW组作用1min后2例阳性,3、5min后的均为阴性;2%戊二醛作用1、3、5min后分别有3例、4例、4例阳性。(3)HBV:EOW组作用1、3、5、10min各组均为阴性;2%戊二醛组作用后各时间组分别有2例、5例、4例、5例阳性。结论 EOW对一般细菌、Hp、HBV等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较2%戊二醛消毒力强、快速,可推荐为临床内镜消毒。  相似文献   

8.
HBV感染对IFN-γ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芳  陈瑞琳 《山东医药》2012,52(21):85-87
目的探讨HBV感染对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HBeAg阴性的CHB患者30例、慢性HBV携带者30例、健康对照者30例,采用巢式PCR检测各组血中HBV DNA水平,Real Time 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FN-γ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90例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IFN-γ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其中慢性HBV携带组IFN-γmRNA水平最低,其次为HBeAg阳性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与PBMC中IFN-γmRNA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IFN-γ表达水平下降可能与HBV感染有关,HBV感染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肝脏》2015,(8)
目的对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与HBeAg阴性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差异,病理改变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ALT2 ULN慢性HBV感染者,分为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组,对比两组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差异;并分析所有患者病理改变与年龄关系。结果 (1)HBeAg阳性组患者144例,肝脏炎症改变在G1~G3级,纤维化程度在S0~S4期,其中达G2及以上、达S4者分别为121例(84.03%)、14例(9.72%);HBeAg阴性组患者208例,肝脏炎症改变在G1~G4级,纤维化程度在S0~S4期,其中G2及以上、达S4者分别为164例(78.85%)、67例(32.21%)。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患者炎症活动度无明显差异;HBeAg阴性组患者的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随着年龄增长,炎症活动度无明显差异,但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中,HBeAg阴性组患者的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患者,而两组患者炎症活动度无明显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纤维化程度则在加重。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中药治疗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中医中药对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作用,我院门诊部于1986年至1987年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无症状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ASC)25例,用干扰素合剂治疗25例为对照,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治疗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自5~47岁,平均年龄26.5岁,HBsAg 携带时间在1年内者8例,1年以上17例,最短6个月,最长10余年;干扰素组的年龄、性别及携带 HBsAg 时间与治疗组相似,有可比性。二、病例选择:(1)血清 HBsAg 阳性持续在6个月以上;(2)肝功能试验正  相似文献   

11.
《内科》2020,(3)
目的探讨HBV/HCV重叠感染患者HBV DNA、HCV RNA的复制及肝脏损害情况,加深对HBV/HCV重叠感染患者的认识。方法选取2000~2013年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HBV/HCV重叠感染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HBV DNA、HCV RNA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即HBV单阳性组(27例)、HCV单阳性组(49例)、双阳性组(17例)和双阴性组(23例)。比较4组患者年龄、性别、可能传播途径的差异;检测比较4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及肝纤维化情况;对双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与其HCV RNA水平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4组患者的HBV DNA及HCV RNA复制水平。结果双阴性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小于其他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ALT水平表现为HBV单阳性组双阴性组双阳性组HCV单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肝纤维化表现为HBV单阳性组(25.9%)双阳性组(23.5%)HCV单阳性组(18.4%)双阴性组(1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双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与其HCV RNA水平呈负相关(r=-0.519)。双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复制水平明显低于HBV单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HCV重叠感染患者体内HBV DNA与HCV RNA复制存在相互抑制和消耗情况,重叠感染患者体内HCV RNA复制占主导地位可能会促使其HBV自发阴性率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12.
膦甲酸钠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0年7月-2002年2月应用膦甲酸钠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8例,现将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5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HBsAg、HBeAg、抗-HBc阳性,HBV DNA阳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大于正常上限值2~8倍(正常40U/L),总胆红素≤17.1μmol/L,无酗酒史,无其他类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近半年内未用过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剂。56例随机分为膦甲酸钠与α-干扰素联合治疗组(联合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其与性别、年龄、ALT和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114例,行B超定位下肝穿刺组织活检,观察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ALT和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回归分析。结果 (1)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相关(P0.05),炎症分级越高,纤维化分期也越高。(2)114例感染者肝组织病理:炎症程度≥G2者101例(88.59%),纤维化程度≥S2者63例(55.26%)。(3)感染者的性别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4)将感染者按年龄分组,第一组30岁,第二组30~40岁,第三组40岁,三组感染者的年龄与肝组织炎症分级无相关性(P0.05)、与纤维化分期存在相关性(P0.05),年龄越大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越高。(5)AL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相关(P0.05),ALT水平越高,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越高。(6)将114例感染者按HBV DNA水平分组,第一组HBV DNA10~4,第二组HBV DNA:10~5~10~7拷贝/mL,第三组HBV DNA10~8,三组之间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炎症分级越高,纤维化分期也越高;大多数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炎症分级或纤维化分期都在中等程度及以上(≥G2者占73.7%或≥S2者占75.4%);感染者的年龄越大、ALT水平越高,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14.
正ALT正常、HBeA 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仍存在争议。我国指南推荐意见,对于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存在以下4种情况之一可以抗病毒治疗:(1)肝组织学检查提示显著炎症和/或纤维化(G≥2和/或S≥2);(2)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且年龄 30岁;(3)年龄 30岁者,无创诊断技术检查,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4) HBV相关肝外表现(如HBV相关肾小球肾炎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无上述4种特殊情况、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HBV DNA阳性、ALT正常)目前相关指南暂不建议治疗,原因是这部分患者可能疾病进展缓慢、抗病毒治疗效果欠佳。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定期体检ALT正常,首次就诊诊断为肝衰竭、肝硬化、肝细胞癌(HCC)的病例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5.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1]推荐:HBV DNA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 须兼备年龄>30岁且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细胞癌(HCC)家族史才推荐抗病毒治疗。而最近庄辉院士发表的文章[2]就ALT正常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治疗是否必须同时兼备年龄和家族史首次进行了探讨, 明确提出毋须年龄和家族史同时兼备方可治疗。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指南或共识声明中的慢性乙型肝炎初始治疗标准(表1), 该问题的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BeAb阳性HBV携带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纤维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在196例HBeAb阳性HBV携带者和40例正常人,采用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采用RIA法检测透明质酸(HA)、III型前胶原(PCIII)、层粘蛋白(LN)和IV型胶原(IV-C)。结果在HBV携带者,根据血清HBV DNA水平分为<1×103IU/ml、1×103~105IU/ml和>1×105IU/ml三组;结果高病毒载量组血清HA水平为163.6±137.4 ng/ml,显著高于低水平组或正常人(P<0.05)。结论在高病毒载量HBeAb阳性HBV携带者,即使肝功能正常,也可能存在肝纤维化活动和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黏附蛋白-1(sVAP-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阳性组60例和HBV DNA阴性组36例,另选择5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清sVAP-1的表达水平,分析血清sVAP-1的表达水平与HBV DNA及肝脏炎性反应的关系。结果血清sVAP-1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慢性乙型肝炎HBV DNA阳性组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BV DNA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V DNA阳性组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高于HBV DNA阴性组,白蛋白(Alb)水平显著低于HBV DNA阴性组(P0.05)。sVAP-1水平与HBV DNA、ALT、AST、TBil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Alb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sVAP-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升高,且其与HBV DNA水平及肝脏炎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单一TTV DNA阳性急性肝炎临床特点及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单一TTVDNA阳性急性肝炎的临床特点 ,探讨TTV的致病性。方法临床表现为急性肝炎 ,排除甲 -庚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测单一TTVDNA阳性 ( 30例 )为TTV组 ,随机抽样急性乙肝 4 1例为HBV组。两组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检测结果比较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TTV组与HBV组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 4 2 .8岁及 30岁 ;男女比值分别为 1∶1和 4 .1∶1。两组起病及临床症状基本相同 ;黄疸型分别为83.3%及 90 .2 % ;TTV组与HBV组黄疸前期平均分别为 4 .7d及 4 .8d ;TBIL分别为 2 2 2 .1± 10 4 .1μmol/L及 191.0± 5 7.4 μmol/L ;ALT两组分别为 795 .5± 2 4 1.8u/L及 14 5 0 .1± 377.4u/L ;AST两组分别为 4 13.2±12 3.6u/L及 788.9± 183.8u/L。治疗 1月近期效果相同 ,两组均无重型肝炎及死亡病例。TTV组随访 11例 ,随访时间 1~ 5年肝功全部正常 ,10例TTVDNA持续阴性 ,恢复期慢性携带者 9.1% ( 1/ 11)。结论TTV和HBV感染一样可引起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但年龄偏大 ,女性比例较多 (P <0 .0 5 ) ;TTV感染引起的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测异常与急性肝炎相似 ,但以ALT和AST为代表的肝脏炎症指标明显轻于HBV组 (P <0 .0 5 ) ;TTVDNA阳性及转归与转氨酶升降有较好的一致性 ,提示TTV可能是一种嗜肝的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11~57岁,平均(34±6)岁,病程>1年,其中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51例,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9例,血清中HBV DNA定量测定均>1×10~5Copies/ml,血清ALT>80U/L,TBil<30μmol/L,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全国第10次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 治疗方法 HBV DNA基因拷贝定量1×10~5~9.9×10~6Copies/ml的36例为A组,HBV DNA定量>10~7Copies/ml者24例为B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前3天使用α-1b干扰素赛若金  相似文献   

20.
如何评判男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服用阿德福韦酯期间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是医生和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对收治的26例孕妇进行随访及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26例男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南京市第二医院门诊患者,诊断均符合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l].年龄26-34岁(中位数30岁),服药前患者HBsAg均为阳性,HBeAg为阳性或阴性,HBV DNA>104拷贝/ml.同时半年内未服过其他抗病毒药物,服用阿德福韦酯的时间为6 - 47个月(中位数26个月),入组时HBV DNA均已下降至<500拷贝/ml、肝功能正常.26名孕妇年龄为23 - 32岁(中位数27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