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代莉莉  段艳芹 《护理学报》2012,19(13):20-22
目的 了解术后生存期乳腺癌并发淋巴水肿患者的上肢活动度和生活质量状况.方法 采用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对243 例改良根治术后生存2 年以上的乳腺癌患者进行调查,测量上肢周径和上肢活动度,比较有无淋巴水肿并发症患者上肢活动度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出现淋巴水肿的乳腺癌患者116 例,其上肢前屈、后伸、上举、外展、内收、内旋、外旋的活动范围低于127 例无淋巴水肿乳腺癌患者(P<0.05);在生活质量量表5 个维度得分中,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淋巴水肿组的得分均低于无淋巴水肿组(P<0.05).结论 改良根治术后的乳腺癌患者,淋巴水肿会导致患者上肢活动受限,并会有较低的生活质量得分,造成负面影响.提示护士应指导患者尽早采取康复措施预防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程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222例,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110例和观察组11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全程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4d、1和2个月的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4d、1和2个月的患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水平前屈、水平后伸的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全程功能锻炼有利于改善患侧上肢肩关节的活动度,促进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加速康复外科(ERAS)指导功能锻炼对上肢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选取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2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分别采用传统功能锻炼和ERAS模式功能锻炼。观察2组术区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患侧上肢水肿情况,比较2组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效果。结果2组术区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2、4周患侧上肢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周患侧上肢功能均较术后2周改善,实验组术后2、4周患侧上肢外展、前伸、后伸的活动夹角大于对照组,手指爬墙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ERAS功能锻炼能降低患侧上肢水肿发生率,促进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时机选择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刘庆芬  吴燕 《护理研究》2006,20(28):2570-2572
[目的]探讨乳腺癌病人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时机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佳锻炼时机以利于病人康复。[方法]60例乳腺癌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于常规乳腺癌根治术后第1天开始患侧上肢功能锻炼,实验组则于常规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两组均采用渐进式功能锻炼。两组病人均在术前第1天和术后第14天测量患侧上肢功能,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4天患侧上肢上举、后伸、外旋差距及生活自理能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66.7%)明显高于实验组(2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病人根治术后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对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无影响,而且有利于减少急性期并发症,提高病人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时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庆芬  吴燕 《护理研究》2006,20(10):2570-2572
[目的]探讨乳腺癌病人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时机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佳锻炼时机以利于病人康复。[方法]60例乳腺癌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于常规乳腺癌根治术后第1天开始惠侧上肢功能锻炼,实验组则于常规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两组均采用渐进式功能锻炼。两组病人均在术前第1天和术后第14天测量患侧上肢功能,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4天患侧上肢上举、后伸、外旋差距及生活自理能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66.7%)明显高于实验组(2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病人根治术后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对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无影响,而且有利于减少急性期并发症,提高病人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渐进式康复操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患肢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收治于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182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选取2014年7月—2015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180例患者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康复锻炼指导。比较两组患者上肢水肿、皮下积液的发生情况,以及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患肢水肿及皮下积液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式康复操可明显改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上肢功能,促进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7.
梯度压力治疗仪对预防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用梯度压力治疗仪对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发生与功能恢复作用。方法将100例Ⅱ~Ⅲ期乳腺癌且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康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2组均行常规乳腺癌术后护理并由专业护士指导按照临床康复路径进行康复锻炼,试验组配合梯度压力治疗仪治疗护理。观察2组患肢周长及肩关节活动度。结果试验组患者淋巴水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及内收的活动范围显著增加(p<0.01)。结论梯度压力治疗仪运用于乳腺癌术后患者可明显降低患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减轻患肢肌肉的疲劳,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系统早期活动方案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9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后当天即开始实行系统早期活动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术后3~5 d才开始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术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患侧上肢功能及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21 d患肢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实验组患肢淋巴水肿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进行系统早期活动方案可大大改善患肢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功能锻炼时机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皮下积液发生率、伤口引流量和持续时间、伤口愈合情况、淋巴水肿发生情况等方面的影响。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图书馆、PubMed、CBM、万方、VIP和CNKI等资源,收集乳腺癌患者不同功能锻炼时机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9月。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1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6个月内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和术后2年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延期锻炼影响术后1周前屈受限度[MD=17.92°,95%CI(9.85,25.38)];早期锻炼增加了术后伤口引流量,且使引流持续时间增加1d,在术后4个月能改善淋巴水肿发生率[OR=0.03,95%CI(0.00,0.57)],但对术后1个月、6~8个月和2年淋巴水肿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6个月内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和术后2年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增加了术后伤口引流量,且延长引流持续时间,临床中应该综合患者个人、治疗等多种因素合理选择功能锻炼的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不同时间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皮下积液、伤口裂开、患侧上肢水肿等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96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分别在护士指导下于术后72 h或引流管拔除后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评价不同肩部功能锻炼开始时间对术后皮下积液、伤口裂开及患侧上肢水肿的影响。结果术后早期肩部功能锻炼乳腺癌术后患者皮下积液(16.7%vs.10.6%,P0.05)及伤口裂开(8.3%vs.6.3%,P0.05)等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患侧上肢水肿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6.5%vs.20.8%,P0.05)。结论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是减少术后患肢水肿的有效护理措施,并且不明显增加术后伤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求预防或降低乳腺癌术后发生皮瓣坏死、皮下积液、患肢功能障碍、上肢淋巴水肿的方法,评价切口不加压包扎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措施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甲乳外科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相关措施进行干预,并随访至术后1年,对2组患者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伤口愈合、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患肢肩关节活动度、患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及程度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皮瓣坏死、皮下积液、患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并不高于对照组。上肢运功功能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拔管时间、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切口不加压包扎联合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应用在乳腺癌术后患者恢复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陆瑶  徐寅  周峥  杜萍  刘莉 《中国康复》2018,33(2):122-125
目的:根据患者的需求和临床工作的需要,设计出适合乳腺癌术后患者使用的患肢功能锻炼手册。通过护理手册在临床的应用研究来探讨护理手册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患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我院乳腺外科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由责任护士在床边指导术后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观察组由责任护士利用《乳腺癌术后患肢个体化锻炼手册》指导术后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结果:术后10d、1个月,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患肢功能锻炼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肢个体化锻炼手册》能规范康复锻炼的步骤及方法,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同时提高康复锻炼的依从性。手册的设计和临床应用可以作为乳腺外科开展术后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的指引,促进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上肢功能康复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压力衣佩戴治疗对乳腺癌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对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乳腺癌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穿戴治疗师为其量身订制的压力衣进行治疗,每天佩戴时间不少于23h,同时在治疗师或护士指导下在家中进行上肢的向心性按摩及功能锻练;对照组患者只在治疗师或护士指导下在家中进行上肢的向心性按摩及功能锻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上肢淋巴水肿程度分级和上肢功能指数(UEFI)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水肿程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下降(P0.01,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UEF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长期佩戴压力衣可明显减轻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程度,并更有利于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each-back方法对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淋巴水肿上肢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无锡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10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2例。两组患者均行患肢功能锻炼,对照组锻炼期间行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采用Teach-back方法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功能锻炼技能掌握评分、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评分、功能锻炼技能掌握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患肢淋巴水肿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Teach-back方法能有效提高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技能,从而有效减轻患者淋巴水肿,改善患肢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韩静  宫晨  黄燕  肖志平  付秀根  张勇  彭平 《中国康复》2017,32(5):401-403
目的:观察上肢强化锻炼结合加压按摩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序贯化放疗患者上肢活动度、疼痛、麻木及及水肿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乳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行根治术及术后序贯化放疗。观察组在放射治疗开始后给予患侧上肢强化锻炼及加压按摩3个月。治疗前后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的活动度、患侧上肢/健侧上肢周径差、患肢疼痛及患肢麻木情况。结果:放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但观察组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放疗后,2组患侧疼痛VAS评分及患、健上臂周径差均较放疗前明显增加(P0.05),但观察组VAS评分及患、健上臂周径差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放疗后,对照组麻木率较放疗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较放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及术后序贯化放疗可导致患者上肢活动度受限、疼痛、麻木和水肿,而上肢强化锻炼结合加压按摩可以减轻患者患肢淋巴水肿,改善乳腺癌患者上肢运功功能,疼痛及麻木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压力袖套辅助淋巴引流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随机分为压力衣辅助佩戴组(A组)和单纯淋巴引流组(B组)。B组接受为期11天,每天45min的淋巴引流手法治疗。A组在每天45min淋巴引流手法后予以患肢压力袖套佩戴。两组患者分别于第1次淋巴引流前(T0)、第1次淋巴引流后(T1)、第2次引流前(T2)、第3次引流前(T3)、第6次引流前(T4)、第11次引流前(T5),第11次引流24h后(T6),测量患者上肢的生物电阻抗(BIS),输出L-Dex比值。并在T1、T6时间测量两组患者的健患侧定点臂围,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1)L-Dex值:第1次治疗后,A、B两组均明显降低(P0.05);第2次治疗前均开始上升,A组上升幅度明显低于B组;A组持续降低(P0.05),B组出现波动;经过11天的治疗后,两组均有下降,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2)臂围:11次治疗后健患侧臂围差变化A组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单纯淋巴引流手法及淋巴引流手法结合压力袖套治疗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而予淋巴引流手法治疗后联合压力袖套治疗,较单纯淋巴引流手法对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prospectiv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arly onset rehabilitation program on shoulder mobility, functional status, lymphedema, and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ho had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Fifty-seven wome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ither treatment group or home exercise program groups, which were consisted of 27 and 30 patients, respectively. After removal of the drains, the patients were instructed to 15 sessions of individual rehabilitation program and continued with home-based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The home exercise program groups only received a form including the exercises, which could be performed by themselves after removal of the drains. Range of motion of the shoulder joint and upper extremity circumferential difference were measured. Functional status was assessed by functional index score. Each patient was assessed preoperatively and then postoperatively at fifth day and first, third, and sixth months. The improvement in measurements of flexion, abduction, and adduction movements of the shoulder joint and the functional questionnair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reatment group.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ymphedema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both groups. Early onset rehabilitation program after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provides improvement in shoulder mobility and functional capacity without causing adverse effect in postoperative perio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符合保乳手术的120例按随机及患者意愿原则分为保乳手术组及改良根治手术组,手术后两组患者均实施术后辅助化疗及放疗,对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者行内分泌治疗.术后随访24~84个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乳房外形及患者满意度;比较术后两年间两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 ①保乳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引流量及住院天数均优于改良根治术组(P<0.05);②两组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后遗患侧上肢功能障碍及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5年总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保乳组的乳房外形美容明显优于改良根治术组(P<0.05),保乳组对其乳房外形满意度明显高于改良根治术组(P<0.05),保乳组患者在焦虑或抑郁等负性情感方面明显弱于改良根治手术组(P<0.05).结论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效果好,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乳腺癌不同术式后患肢活动、感觉障碍、淋巴水肿的发病情况,评价患肢功能障碍发病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2005 年~2012 年235 例乳腺癌患者按腋窝淋巴结处理术式不同分为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组(A组,n=120)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组(B 组,n=115)。测量患者患侧上肢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活动度,并与对侧比较;测量双上肢尺骨鹰嘴上下15 cm的周径,随访患者术后半年、1 年、2 年患肢功能障碍的发病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 年、2 年患肢在肩关节活动、感觉方面(麻木和疼痛)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肢水肿的发病率高于A组(P<0.05)。放疗与患肢淋巴水肿有关联(P<0.05)。结论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与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能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发病率,但在肩关节活动、感觉障碍方面无差别。术后放疗是增加患肢淋巴水肿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