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早期溶栓治疗后不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时间对病人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86例STE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溶栓治疗,A组溶栓再通6h后进行PCI术,B组溶栓再通延迟10d后给予PCI术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恢复情况,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观察病人心肌血流分级(TIMI)情况,记录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变化,均随访6个月,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均降低,LVEF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指标变化幅度高于B组(P0.05)。PCI术后,各组血流分级0级、Ⅰ级、Ⅱ级所占比例降低,Ⅲ级所占比例升高,与PCI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CI后血流分级3级所占比例高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CK-MB、NT-proBNP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降低幅度高于B组(P0.05)。A组心绞痛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病人采用静脉溶栓联合早期PCI术治疗,可改善病人左室功能,促进心肌血管再通,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直接PCI的疗效。方法 STEMI患者89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溶栓后早期PCI组41例和直接PCI组48例,分别对两组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架植入术、住院期间死亡率及1个月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PCI术前,溶栓后早期PCI组血管开通率85.4%(19.5%TIMI 2级,65.9%TIMI 3级血流),明显高于直接PCI组(18.7%,10.4%为TIMI 2级血流,8.3%TIMI 3级血流,P<0.001)。两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653),但溶栓后早期PCI组所用支架数更少。两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出血、再梗死、急性左心衰竭和住院天数)无显著差异(P>0.05)。1个月后随访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源性死亡、再梗死、脑卒中等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溶栓后早期PCI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替代再灌注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微导管注射硝普钠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支架植入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1级的STEMI病人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常规PCI治疗,观察组在支架置入后将微导管置入靶血管远端,注入硝普钠;对照组在支架置入后经冠状动脉微导管注入硝酸甘油。采用TIMI评价治疗前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灌注情况;使用彩色超声心动图仪测量PCI术后7 d、30 d、60 d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评价心功能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无复流现象恢复情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IMI 3级病人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LVESD、LVE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0 d,观察组LVESD、LVEDD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而LVEF则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PCI术前两组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PCI术后NT-proBNP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PCI后无复流现象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个月随访,均未发生再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室壁瘤等。结论 STEMI病人PCI术中经冠状动脉微导管注入硝普钠,可促进冠状动脉复流恢复及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3月荆州市监利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MI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急诊PCI。比较两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1年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再梗死)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LVESD、LVE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ESD、LVEDD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急诊PCI治疗AMI的临床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D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8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溶栓方式不同分为溶栓后PCI组(n=45)和DPCI组(n=38)。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动脉的TIMI血流分级情况,支架置入成功率,左心室功能,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溶栓后PCI组和DPCI组患者在行PCI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达到TIMI 3级的比例分别为88.89%和92.1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PCI组和DPCI组的支架置入成功率分别为93.33%和1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个月,PCI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6.37±4.26)%,DPCI组为(51.84±4.0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PCI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47.46±3.35)mm,DPCI组为(51.18±3.74)mm,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至出院后6个月内,溶栓后PCI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22%,DPCI组为47.3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溶栓后DPCI,溶栓后早期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和预后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靶向灌注导管冠状动脉(冠脉)内尿激酶原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尿激酶原靶向灌注导管冠脉内溶栓(观察组)及接受替罗非班靶向灌注导管冠脉内溶栓(对照组)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各61例临床资料。记录两组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冠脉血流(TIMI)3级血流获得率及术后1周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情况[心肌灌注定量分析时间常数(k)]差异,并记录两组术后3个月时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等近期预后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时,观察组基础态及负荷态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k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术后LVEDD、LVESD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且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靶向灌注导管冠脉内尿激酶原溶栓可提高STEMI患者PCI治疗效果,且具有一定安全性,临床使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分别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溶栓治疗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108例STEMI患者,66例行直接PCI治疗(PCI组),42例行溶栓治疗(UK组)。比较2组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左室功能指标、病死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PCI组IRA开通率高于UK组(P<0.01),住院病死率低于UK组(P<0.05),左室功能指标优于UK组(左室射血分数更高、左室舒张末径较小、室壁运动障碍率较低,P<0.05)。随访期间比较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UK组(P<0.01),心血管病死率低于UK组(P<0.05)。结论与溶栓治疗相比,PCI治疗能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改善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溶栓时间窗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6月在荆州市监利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每组74例。早期组患者于发病6 h内给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晚期组患者于发病6~12 h内给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溶栓后2 h、4 h、6 h及12 h ST段回落率,溶栓后即刻、12 h、1 d、3 d及7 d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溶栓后即刻、7 d、3个月、半年及1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早期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短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 h、4 h、6 h及12 h早期组患者ST段回落率高于晚期组(P0.05)。溶栓后即刻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2 h、1 d、3 d及7 d早期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低于晚期组(P0.05)。溶栓后即刻、7 d两组患者LVEF、LVESD、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3个月、半年、1年早期组患者LVEF高于晚期组,LVESD和LVEDD短于晚期组(P0.05)。治疗期间早期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晚期组(P0.05)。结论发病6 h内溶栓治疗STEMI的临床疗效优于发病6~12 h溶栓治疗,其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心功能、抑制心室重塑,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对伴白细胞增高和低血钾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选取72例伴白细胞增高和低血钾症的STEMI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静脉溶栓组及PCI组,每组36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 d测定两组白细胞及血钾水平。对两组病人随访12个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水平。记录两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CI组治疗后白细胞水平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而血钾水平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PCI组治疗后IVST、LVDD、LVSD水平低于溶栓治疗组(P0.05),而LVEF水平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随访期间,PCI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溶栓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能有效改善伴白细胞增高和低血钾STEMI病人白细胞及血钾水平,改善病人心功能,有利于病人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行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收治的STEMI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行急诊PCI,观察组患者经静脉溶栓后行早期PCI;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后心肌灌注情况及PCI后7 d、6个月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PCI前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为2~3级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PCI后TMPG为2~3级者比例高于PCI前(P0.05);观察组患者PCI后TMPG分级为2~3级者比例与PCI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CI后7 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后6个月LVEDD、LVEDV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CI后6个月LVEDD、LVEDV低于PCI后7 d,LVEF高于PCI后7 d(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行早期PCI可有效改善STEMI患者心肌灌注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急诊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行急诊PCI的116例STEMI患者作为急诊PCI组,行择期PCI的116例STEMI患者作为择期PCI组,病情稳定未行任何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的116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未给予静脉溶栓或PCI等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急诊PCI组患者在发病12~24 h内入院,入院后立刻行PCI放置支架;择期PCI组患者在发病24 h后入院,7~10 d后行PCI放置支架。比较3组患者发病1周及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患者均随访6个月,记录随访期间因急性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再次住院率。结果发病1周,急诊PCI组患者LVEDVI、LVESVI小于择期PCI组和对照组,LVEF高于择期PCI组和对照组(P0.05);择期PCI组和对照组患者LVEDVI、LVESVI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6个月,急诊PCI组患者LVEDVI、LVESVI小于择期PCI组和对照组,LVEF高于择期PCI组和对照组(P0.05);择期PCI组患者LVEDVI、LVESVI小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3组患者因急性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再次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与择期PCI均能有效改善STEMI患者的左室重构和心功能,但急诊PCI的改善效果出现更早、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比伐卢定治疗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8月行急诊PCI术的老年STEMI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肝素+PCI)和观察组(比伐卢定+PCI),各50例。观察两组的梗死相关动脉PCI术后6 h及30 d的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发生率等。结果两组同时段NT-proBNP水平及LVEDd、LVEF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 NT-proBNP与同组术后6 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0 d轻度出血发生率与总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出血发生率比较,比伐卢定组显著低于普通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STEMI病人急诊PCI治疗中应用比伐卢定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比伐卢定可用于老年病人STEMI急诊PCI的术中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与直接PCI的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我院STEMI患者69例,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PCI组和直接PCI组,分别对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 IRA) 的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架植入术、住院期间死亡率及1 个月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 LVEF) 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溶栓后早期PCI组共纳入32例患者,直接PCI组共纳入37例患者。术前溶栓后早期介入组血管开通率87.5%(18.7%TIMI Ⅱ级, 68.8%TIMI Ⅲ 级血流), 直接PCI组为18.9%(10.8%为TIMI Ⅱ级血流, 8.1%TIMI Ⅲ 级血流)(P <0.001)。两组PCI术后血流再通率相似, 分别为90.6%、89.8 %(P=0.653),但尿激酶原溶栓早期PCI组所用支架数更少。两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出血、在闭塞、急性型左心衰和住院天数)无显著差异。1月后随访LVEF、LVEDd、心源性死亡、再梗、脑卒中等无显著差异。结论: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PCI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替代再灌注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STEMI患者72例,入院后均行急诊PCI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处方,观察组予常规药物处方联合运动康复处方。6个月后门诊随访,比较两组的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超声心动图、6 min步行试验(6MWT)等指标。探讨影响STEMI患者PCI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因素。结果与出院前相比,出院6月后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减小(P0.05),LVEF均增加(P0.05),NGAL和NT-proBNP水平降低(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比较,在出院6月后,观察组的LVEF和6MWT均大于对照组,LVEDD、NGAL和NT-proBNP水平均小于对照组(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康复(OR=10.658,95%CI:1.250~90.886)、LVEDD(OR=0.766,95%CI:0.634~0.925)、NGAL(OR=0.962,95%CI:0.937~0.988)、NT-proBNP(OR=0.997,95%CI:0.994~1.000)、梗死相关动脉为前降支(OR=3.994,95%CI:1.288~12.390)与LVEF具有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后开展运动康复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 TPA)溶栓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近远期疗效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及随访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间共收治的年龄≥65岁的老年AMI患者182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r TPA溶栓组和直接PCI组,分别比对两组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观察住院期间的出血情况及30 d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主要终点事件,随访半年和1年的LVEF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直接PCI组IRA再通率及30 d LVEF水平较r TPA溶栓组高(P0.05);住院期间1型出血率及30 d病死率r TPA溶栓组较直接PCI组高(P0.05);随访6个月LVEF水平急诊PCI组较r TPA溶栓组高(P0.05);住院期间2型以上级别出血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及12个月的病死率比较和12个月的LVEF水平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特异性溶栓剂r TPA早期治疗的IRA再通率较直接PCI组低,但其安全性及中远期获益与直接PCI术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315例确诊的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根据PCI术中是否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RA)分为RA组和NRA组,对比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心脏性死亡、休克、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发生率。PCI术后30d彩超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RA组PCI时间窗显著早于NRA组,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距发病6h内者占65%。与NRA组比较,RA有较高的sT段回落率,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及心脏性死亡率较低;术后30d时RA组具较低的LVESD及较高的LVEF值。提示STEMI直接PCI术中RA更多发生于IRA开通较早者,RA可能提示更早期和充分的心肌再灌注,近期临床预后优于无RA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麝香保心丸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炎性指标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入院的STEMI且行急诊PCI的病人70例,随机分为马来酸依那普利组(对照组)和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麝香保心丸组(试验组),各35例。分别评价两组病人住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中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入院时基线资料相匹配(P0.05)。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血浆Hcy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水平,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浆hs-CRP均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LVEF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LVEDD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麝香保心丸能有效降低行急诊PCI术的STEMI病人血浆Hcy、CRP水平,并可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冠状动脉注入替罗非班对心肌灌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行PCI治疗的高血栓负荷STEMI病人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替罗非班组病人在PCI术中向相关梗死血管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病人行常规PCI支架植入治疗。比较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峰值及峰值时间;记录PCI术后校正TIMI帧数(CTFC),并于术后90 min进行心电图检查,以观察ST段回落率;于PCI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评价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校正TIMI帧数低于对照组(P0.05),替罗非班组PCI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时LVEF、LVEDD、LVESD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替罗非班组术后90 min ST段回落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无复流现象及术后6个月MACE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TEMI病人PCI术中向罪犯血管注入替罗非班可提高病人心肌灌注水平,降低PCI术后MACE及无复流现象发生率,提高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PCI中应用冠状动脉内溶栓的有效性。方法选取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39例,根据是否在行急诊PCI中经指引导管向冠状动脉内注入溶栓药物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20mg)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78例)。对比2组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STR)、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不良心血管事件和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2组cTFC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TFC水平明显降低[(24.3±6.3)帧vs (30.5±6.8)帧,P=0.000],TMPG≥2级及sumSTR≥30%比例明显升高(77.1%vs 53.9%,P=0.005;91.8%vs 76.9%,P=0.019)。住院期间及随访30d,观察组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和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在行急诊PCI中应用冠状动脉内溶栓可改善左心功能及大小,且不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微循环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7年4月收治的68例接受PCI术治疗的缺血预适应AMI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观察组于PCI术前30 min静脉输注前列地尔,并在术后连续静脉输注7 d。检测校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帧数计数(CTFC)评估病人PCI术后心肌灌注情况,于PCI术前后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评估病人心功能。电话或门诊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CI术后TIMIⅢ级血流发生率和CTFC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LVESD、LVEDD、IVST和LVPWD均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联合静脉输注前列地尔能有效改善AMI病人PCI术后心脏血流灌注,显著改善心室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