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市卢湾区淮海社区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随机调查淮海社区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量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血脂、血压及其中171例糖化血红蛋白值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①空腹血糖为(7.53±1.67)mmol/L,血糖异常率(FBG≥7mmol/L)为58.5%;②171例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lc)值为(7.60±1.61)%,其中HbAlc〈6.5%占25.15%。HbAlC与病程、饮食控制等因素有关;③收缩压平均值为(137±16)mmHg,舒张压为(82±10)mmHg,35~55岁组和≥75岁组患者收缩压平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脂异常率约为73%。结论淮海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和血压控制满意率低,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控制情况及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80例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伴有慢性并发症患者与60例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lc与FBG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2型糖尿病伴有慢性并发症患者的HbAlc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HbAlc有关,HbAlc的控制,对预防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杨桂珍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8):1259-1260,127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患者空腹血糖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并检查患者视网膜病变情况。统计分析HbAlc水平与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结果①208例患者中有眼部视网膜病变者(DR)31例,无视网膜病变(NDR)者177例,DR组HbAlc值为(6.539±1.377)%,NDR组HbAlc值为(5.588±0.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HbAlc水平的升高,DR检出率呈增高趋势。②208例患者中有微量蛋白尿(UMA)的患者27例,无微量蛋白尿(N1mdA)患者181例,UMA组HbAlc值为(6.276±1.191)%,NUMA组HbAlc值为(5.696±0.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HbAlc水平的升高,LIMA检出率呈增高趋势。结论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血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关,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对于预防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临床治疗相关问题。方法纳入近年于我院诊治的糖尿病足患者83例,对其进行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降糖、抗感染等处理。将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患者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80.7%患者治疗有效,感染得到控制溃疡面不同程度缩小;19.3%患者经治疗无效,予截肢。(2)比较显示截肢组患者HbAl显著高,P〈0.05。结论糖尿病足防范和治疗关键在于控制血糖达标,同时对血压、血脂进行相应控制可进一步避免糖尿病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上海市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了解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210个社区抽取2型糖尿病患者1710人,开展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得到有效问卷1624份。分别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标准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控制情况。根据ADA的血糖控制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7%],将被调查者分为血糖控制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162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平均值为7.5%。根据CDS的控制目标,27.9%的患者HbAl。达标(〈6.5%),5.1%的患者HbAlc、血压(B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6.5%,BP〈130/80mmHg,LDL—C〈2.5mmol/L)均达标。根据ADA控制目标,43.6%的患者HbA1c达标(〈7.0%),9.9%的患者三者(HbA1c〈7.0%,BP〈130/80mmHg,LDL—C〈2.6mmol/L)均达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糖控制效果的因素有年龄小、病程长、居住地为郊区、不控制饮食及腰臀比(WHR)大。[结论]目前上海市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达标率拧低,血糖控制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急性脑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对其脑梗死发病的影响。方法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急性脑梗死与未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生活方式(饮茶、饮酒、运动、压力、吸烟、水果摄入)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指标(空腹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数、血压)。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的体质量指数明显大于未合并脑梗死患者(B组),A组患者每天饮茶者也较B组少;A组患者的收缩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明显大于B组;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外,改变生活方式,如控制体重、养成饮茶习惯可能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时加用甘精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NPH)使HbAlc达到7%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64例服用1种或2种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lc〉8%)中随机加用一次甘精胰岛素或NPH,治疗12周后,使空腹血糖(FBG)达到≤5.6mmol/L,观察指标为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血糖发生率和达到HbAlc≤7%,并且没有发生有记录的夜间低血糖的患者百分数。结果试验结束时甘精胰岛素组和NPH组的空腹血糖和HbAlc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HbAlc≤7%,且没有发生有记录的低血糖方面,甘精胰岛素组明显优于NPH组(P〈0.05)。甘精胰岛素组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NPH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甘精胰岛素,可使血糖达标并且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NPH。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型糖果病患者合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将86例2型耱尿瘸患者分为两组:合并脑卒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患者组)和不伴有脑卒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46例(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B)、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酵(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以及血压,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糖屎病病程、舒张压、HbAlc、TC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载脂蛋白A是脑卒中的保护因素。[结论]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调节血脂,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免疫炎性反应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住院治疗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60例正常体检者的病史和临床生化资料,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大血管病变分成两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ELISA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免疫炎性反应标记物IL-1B、TNF-仅及Hs-CRP。分析免疫炎性反应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患者血FBG、PPG、HbAlc、Hs-CRP及TNF-a水平[(9.86±1.79)mmol/L、(14.454-5.48)mmol/L、(11.43±3.25)%、(6.79±3.71)mg/L和(1.99±0.65)ng/m1]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7.25±0.64)mmol/L、(10.45±2.89)mmol/L、(8.56±1.58)%、(4.724-2.39)mg/L和(1.24±0.44)ng/ml,P〈0.05]。多因素相关分析示,Hs-CRP、TNF.仅和HbAlc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免疫炎性反应参与了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而Hs-CRP、TNF-仅及HbAlc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对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12周内平均血糖标准差(SDMG)和12周后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lc)值作为分组依据,观察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比各组间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l组(6.5%〈HbAlc≤9.0%;SDMG≥2mmol/L)慢性血管并发症发病率(24.1%)高于A2组(6.5%〈HbAlc≤9.O%;SDMG〈2mmol/L)(1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B1组(HbAlc〉9.0%;SDMG≥2mmol/L)慢性血管并发症发病率(36.8%)高于B2组(HbAlc〉9.0%;SDMG〈2mmol/L)(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慢性血管并发症发病率(24.1%)高于B2组(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血糖变异性是独立于HbAlc的影响慢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因素,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性予以正确的监测和评估,对于改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具体的临床效果还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性研究得以明确。  相似文献   

11.
潘国新  郭宁晓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843-2845
目的监测分析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血脂血糖水平。方法选择419例社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脂、血糖监测,并与同期528名健康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老年2型糖尿病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0岁以下组TG、TC水平均显著高于60岁以上组;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项指标同时异常率达15.51%;空腹血糖水平与TC、TG水平呈正相关,与HDL-C、LDL-C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并伴随血脂代谢紊乱,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除控制血糖外,更应重视对血脂异常的治疗,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了解该人群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糖尿病中心抽取2型糖尿病患者677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测资料等。运用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67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平均值为7.27%,HbAlc≥7.00%的患者有313例,占46.2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糖控制效果的因素有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和三酰甘油(TG),OR值分别为1.03、1.17和1.40。[结论]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的血糖控制现状不容乐观,血糖控制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秀宁  宫丽娅 《职业与健康》2006,22(22):2029-2030
目的 评价社区健康教育在糖尿病(DM)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对已经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健康档案的85例DM患者进行DM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通过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改变及监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观察健康教育结果.结果 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明显得到改变,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血糖、血脂控制理想.结论 对DM患者实施社区健康教育,有利于控制血糖、血脂,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短期集中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加后续网络化随访对糖尿病患者代谢水平影响的效果。方法对115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5d集中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加后续网络化随访(实验组,57例)和传统的分次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方式(对照组,58例)进行健康教育,在入组时及健康教育后3个月、6个月后分别评价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血脂、血压变化。结果糖化血红蛋白:对照组下降1.13%(6个月),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下降2.10%(6个月),达标率由于预前的26.32%增加至80.79%(3个月)。体重指数达标率:实验组由干预前的43.86%增加至68.42%(6个月),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压干预前后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期集中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对改善代谢控制的影响效果优于传统的分次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以及与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相关性。[方法]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33例,无微血管病变患者46例,正常对照49例,分别对空腹血糖(FBG)、HbAlc、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FBG、HbAlc、血浆D-二聚体与无微血管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微血管病变组血浆D-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P=0.63)。[结论]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浆D-二聚体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微血管病变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情景式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将9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试验组男19例,女30例,平均年龄(49.6±15.8)岁;对照组男23例,女26例,平均年龄(50.5±14.7)岁.试验组接受情景式教育模式,对照组接受糖尿病常规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1年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反映糖尿病疗效的代谢指标以及自护行为能力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成组t检验进行组间指标的比较.结果 干预前两组FPG、2hPG、HbA1c及自护行为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1年后,两组FPG、2hPG、HbA1c均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试验组FPG(6.5±1.6)mmol/L、2hPG(7.9±2.0)mmol/L、HbA1 c(6.7±1.2)%都显著低于对照组[(7.8±2.4)mmol/L,(10.6±3.5)mmol/L,(7.5±1.4)%;t=2.71,3.35,2.90;P=0.03,0.02,0.04];试验组饮食控制(22.6±2.8),规律运动(14.8±2.3),遵医嘱服药(15.6±1.6),血糖监测(15.7±1.7),足部护理(17.2±2.1),高低血糖处理(16.9±1.7),患者的各项白护行为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19.7±3.2,11.9±2.4,13.5±1.6,12.5±2.0,15.6±1.6,14.6±1.9; t=7.36,6.51,5.24,5.07,6.57,6.77;P均<0.05).结论 情景式健康教育可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改善其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1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大血管病变83例,未合并大血管病变90例,健康体检人群8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清叶酸、VB12、全血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空腹血糖、血脂及肾功水平。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为因变量,进行Pearsan相关分析。[结果]合并大血管病变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高于未合并组(P﹤0.01);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病程、叶酸、全血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载脂蛋白A、肌酐存在相关关系;病程、低密度脂蛋白为2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危险因素,而VB12、核黄素、高密度脂蛋白为保护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且与叶酸、核黄素、载脂蛋白A、肌酐、病程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华丽  李立涛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45-1146
目的探讨中老年干部人群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的发生情况及相互的关系,为中老年干部的医疗保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河源市中老年干部的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统计中老年干部2466例,其中女性1083例,男性1383例。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各项指标(TG、LDL-C)水平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而增加,BMI25组,其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39%、8%、53%;高于BMI≤25组的患病率(17%、4%、34%),均P0.01。结论积极控制BMI,以降低中老年干部人群的慢性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