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上溢油溶解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研究了海上溢油的溶解过程.某石油烃成分在海水中的溶解量不仅取决于它的溶解度,也取决于该成分在石油中的百分含量,海水中浓度的垂直分布呈指数函数下降.海上实验中以0#烃轻柴油为例计算了C12~C21的每种正烷烃、总异构烷烃、总环烷烃和总芳烃主海水中的垂直扩散系数和溶解量,并建立了预报海水中油浓度和溶解量的方法.在平静海况下,溢油48h内油溶解量约为总油量的0.52%.  相似文献   

2.
三维海洋溢油预测模型的建立(英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提出一个海洋溢油三维物理归宿和输运的动力学综合模型。该模型包含了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来描述对流、湍扩散、表面扩展、铅直扩散、乳化和蒸发过程。每一公式的建立是独立的并且与相关过程、环境和其它参数相联系。该模型需要输入流场作为输运的媒介 ,这可从感兴趣区域的三维潮和风驱动的流体动力学模型获得。模型用来预测和后报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归宿和输移 ,可为溢油应急反应和环境影响评价服务。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水槽溢油观测实验,研究溢油乳化过程中表面散射特性的变化。利用全极化C波段微波散射计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等测量设备对易发生乳化反应沥青含量小于3%的原油(A型油)、油田中开采出的新鲜原油(B型油)和经过脱水去杂质处理的工业原油(C型油)进行观测。文中详细分析了在C波段微波下乳化油膜与平静水面的后向散射差异,以及油膜乳化过程对后向散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风速、无浪的条件下(最大波高低于3mm),原油的乳化反应可通过表面粗糙度和自身介电常数的变化来调制雷达后向散射,并且这两种方式中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对比B型和C型原油在乳化状态和未乳化状态下的表面后向散射,结果显示在各状态下B型油膜表面后向散射均大于C型油,且在VV、HH、HV/VH极化方式下两者后向散射平均差异分别为2.19 dB、2.63 dB、2.21 dB,在20%油膜含水率的乳化状态下差异较未乳化状态时小,平均差异分别为0.98 dB、1.49 dB、1.5 dB,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油种间由于成分和油膜属性的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油膜表面粗糙度存在差异,影响油膜表面后向散射。  相似文献   

4.
海洋石油平台溢油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层次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我国钻井平台及生产平台的溢油风险因子,初步建立了该类设施的溢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级模型对目标设施的溢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利用该评价方法对渤海某一钻井平台进行溢油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该平台溢油风险等级较低,风险因子中海区环境及平台疲劳老化程度的风险相对突出。该评价方法可及时判断目标设施的溢油风险等级,为减少、预防各类平台溢油事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张晖  母清林  韩锡锡  王悠 《海洋科学》2023,47(1):99-107
海洋石油污染是全球性的海洋环境问题之一,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极大。本文综述了溢油入海后降解、转化及其随食物链的传递过程,分析其对海洋三大生物类群的毒性效应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探讨评价溢油环境风险的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为深入研究溢油的生态学效应、科学评价溢油的环境生态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星载SAR监测海洋溢油污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星载SAR监测海洋溢油的基本原理进行总结并分析了影响溢油监测的SAR参数及干扰SAR海洋溢油监测的各种因素;对搜集到的星载SAR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中国黄海海域的海上溢油分布的初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的溢油主要分布在海上主要航线附近。  相似文献   

7.
为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更好地开展海洋溢油污染防控工作,文章调查并整理1974—2018年我国近海沿岸发生的50 t及以上海洋溢油事故资料,并从溢油次数、溢油总量、年际变化、区位分布、发生原因、油品类型以及同期相关经济数据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海洋溢油事故资料的综合性分析可为新时期海洋溢油污染防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期内有效统计海洋溢油事故共117次,溢油总量达到186 105 t;溢油事故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连续大规模溢油出现在1996—2005年;山东溢油事故的发生次数最多,广东溢油事故的溢油总量最大,福建和环渤海水域受灾点较多;船舶碰撞是溢油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非船舶性原因的海洋溢油过程更加难以控制,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巨大;柴油、燃油和原油为主要溢油油品,新时期海洋溢油油品向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8.
海上溢油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海洋及陆域的生态环境.溢油鉴别通常采取主动标识和被动标识的策略:尽管有很多因素限制其使用,但采取溢油指纹分析和油源比较的被动标识策略仍是最实用的方法.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溢油鉴别系统,我国油指纹库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基于二维激光观测的溢油及其乳化过程散射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过杰  孟俊敏  何宜军 《海洋科学》2016,40(2):159-164
合成孔径雷达(SAR)以其高分辨率、能不受雨云影响实施全天时全天候全方位监测,在海面溢油灾害应急监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溢油是因为海面油膜抑制了毛细波和重力波,在SAR图像上呈暗斑而被识别。然而,海面溢油的乳化过程直接影响SAR对海面溢油后向散射截面的观测精度。本研究以物理海洋学和激光原理以及海面电磁散射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利用激光扫描仪观测海面溢油粗糙度,分别与溢油特征参数、后向散射系数建立对应关系;耦合海面溢油参数与后向散射截面的关系,利用电磁散射数值建模方法,建立海面溢油散射模型,研究海面溢油乳化过程对微波后向散射截面的影响。本项目的研究将为SAR监测海面溢油量、溢油厚度及油品分布格局提供了可能;将进一步揭示海面溢油的散射机制,提高SAR海面监测溢油的精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突发性的海洋溢油污染事故日趋频繁,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溢油污染事故的风险以及造成的损失。在介绍海洋溢油风险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海洋溢油风险的防范体系。文章以大连市近岸海域为例,开展海洋溢油风险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不同分区的溢油风险防范对策,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以及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二进流数学模型对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5期古岸线与现在岸线条件下古长江河口湾、古钱塘江河口湾及其邻近海域的主要水动力M2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进入不同时期潮流场的7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单宽悬移输沙率与扒移输沙率及其相应的输沙率散度,据此得出不同粒径泥沙在当时潮流场中的悬移与推移输过趋势,划分了海 淤积区与冲刷区 同时期的潮流场作用下,长江入海泥沙除最大限度地沉积在古长江河口湾(  相似文献   

12.
舟山鱼类油脂中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3.
黄河口海域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沉积物对重金属Cu、Pb的吸附特性,将沉积物筛分为4种粒级,探讨粒度、pH值、吸附时间和吸附剂初始浓度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径越小,对重金属的吸附量越大;吸附平衡时间有所差异,但在1.5h均能达到吸附平衡;吸附量均随pH值升高而逐渐增加,但铜的吸附较铅的吸附速度快;铜的吸附量与吸附剂初始浓度呈线性关系,而铅的吸附量在初始浓度较低时变化明显,随初始浓度增加吸附量增加减小;沉积物对铜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型,铅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型,吸附类型存在差异。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吸附规律研究为黄河口海域污染调查及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了珠江马口站和三水站1997-1998年度3个典型水文时段径流悬移质中部分金属元素的含量,同时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其中的有机碳、氮的含量,结果表明,在不同性质的水文动力条件下,流域侵蚀产出的河流悬移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这主要缘于有机质在悬移质中所占质量分数的差别。汛期增强的水文动力主要表现为对流域土壤矿物的优先侵蚀,虽然有机质的总侵蚀量也同时增加,但在悬移质中的质量分数却相对减少,而在枯水期较弱的水文动力条件下,河流悬移质中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增加,悬移质中的有机质对液相中的部分重金属元素产生较矿物更大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之中,提出一个反映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递阶层次结构,并以广西北海市郊滩涂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