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肾小球肾病患者肾间质区域ATP结合元件A1(ABCA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泡沫细胞形成、肾小管间质损害、血清胆固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诊断明确的Alport综合征患者5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患者28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35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36例、IgA肾病(IgAN)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肾间质区域(除肾小管)ABCA1蛋白的表达;用直线相关分析其与肾间质区域泡沫细胞相对面积、肾小管间质损害积分、血清胆固醇的相关性。 结果 在各类肾小球疾病患者的肾间质区域中,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均表达ABCA1蛋白。泡沫细胞浸润者肾间质区域ABCA1蛋白的阳性表达量显著高于无泡沫细胞浸润者(P < 0.05),但ABCA1的阳性表达量与泡沫细胞相对面积无相关。MPGN、FSGS、IMN患者肾间质区域ABCA1表达量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积分呈正相关(P < 0.05)。血清胆固醇与肾间质区域ABCA1蛋白的阳性表达量呈正相关(P < 0.05)。 结论 在各种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患者中,血清胆固醇可促进肾间质ABCA1的表达;ABCA1对胞内脂质的转运具有双向作用,其与泡沫细胞形成缺乏肯定关联;ABCA1可能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不同增殖性肾炎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细胞增殖与凋亡在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LN)和急性感染后肾炎(APGN)的表现。方法 用原位末端标记方法对12例MPGN,15例LN和13例APGN患者肾活检组织中肾小球内凋亡细胞进行了观察,并用免疫组化方法同时对增殖细胞(PCNA染色阳性细胞)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肾小球细胞增殖的同时,MPGN和LN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凋亡不足的征象,而APGN患者则伴活跃的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数在APGN明显大于MPGN和LN,而增殖细胞与凋亡细胞的比值则以MPGN最大。结论 不同的增生性肾炎由于病因和病变性质不同,虽然都表现出细胞增殖,但其凋亡机制的反应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可能是上述三种增生性肾炎预后不同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肾病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常见的病理类犁包括以下5种:微小病变(MCD)、膜性肾病(MN)、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FSGS)、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sPGN)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PGN),较为常见的为前4种.MCD在小儿及老年人较为常见,MN多发于老年人,而MsPGN为我同较为常见的肾病综合征,FSGS对治疗反应不佳,通常预后较差,MPGN则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小球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以下5种: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 glomerulonephropathy,MCD)、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包括IgA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和非IgA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ar sclerosis,FSGS)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有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等.  相似文献   

5.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GN),即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类主要与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密切相关的肾小球肾炎.其组织病理学特点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增生,伴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荧光(IF)检查显示IgC和(或)C3在肾小球内沉积;电镜(EM)检查示肾小球上皮下"驼峰"样电子致密物沉积.而以肾小球IgA沉积为突出表现的APGN较为罕见[1].近年来,一种被命名为"IgA为主型APGN(IgA-dominant APGN)"陆续有文献报道[2-6].近期我们遇见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是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肾小球滤过膜损伤,通透性增大,导致血浆蛋白漏出,进而产生大量尿蛋白的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肾穿刺组织病理检查进行分型鉴别诊断,其主要病理型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MCD)、膜性肾病(M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 GN)及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其中MCD是NS常见类型之一,好发于儿童和老年人。  相似文献   

7.
原、继发性膜增殖性肾炎的临床病理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继发性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PGN)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全部MPGN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表现(包括病理半定量检查)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原发性MPGN仅占全部肾活检病例的0.27%。继发性MPGN主要为膜增殖性狼疮性肾炎(MPGN—LN)、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膜增殖性肾炎(HBV-MPGN)、膜增殖性IgA肾病(MPGN-IgAN)及原因不明MPGN。与原发性MPGN比较,MPGN—LN、HBV-MPGN及原因不明MPGN患者的肾病综合征患病率高,MPGN-IgAN患者肾功能损伤重。前三者光镜下均可见“白金耳”,免疫荧光“满堂亮”,电镜检查电子致密物多部位沉积;而MPGN—IgAN患者的肾小球损伤指数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最高。结论继发性MPGN与原发性MPGN在临床及病理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Alport综合征、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特发性膜性肾病及IgA肾病患者肾间质区域泡沫细胞浸润与MCP-1/CCR2蛋白的表达及小管-间质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诊断明确的Alport综合征患者5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8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患者35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36例、IgA肾病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例患者肾间质区域(除肾小管)MCP-1与CCR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积分的相关性。结果:(1)肾小球疾病患者肾间质区域浸润的泡沫细胞上均可见MCP-1和CCR2蛋白的同时表达。(2)在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中,泡沫细胞浸润组肾间质区域MCP-1和CCR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泡沫细胞组(P〈0.05)。(3)MCP-1和CCR2蛋白的阳性表达值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积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各种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间质区域浸润的泡沫细胞可同时分泌产生MCP-1和CCR2蛋白,参与了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发生。抑制泡沫细胞的浸润和阻断MCP-1/CCR2通路可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呈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IgA肾病(IgAN)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选取我院1988年1月至2002年2月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的患者587例,其中呈FSGS85例,呈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162例,呈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MsPGN伴FSGS)185例,比较3种类型IgAN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FSGS型IgAN占同期所有IgAN的14.5%,临床类型以大量蛋白尿型为主,占37.64%。肾小球球囊黏连发生率高达74.12%,小管间质纤维化发生率97.65%,病理分级以LeeⅣ~Ⅴ级为主,免疫病理以IgA—MG型为主,与MsPGN伴FSGS型和MsPGN型的IgAN相比,FSGS型IgAN病程较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较高(P〈0.05),而血尿的发生率与后两者无明显区别。结论呈FSGS型IgAN大量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高,病变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 (angiopoietin-like 3 protein,ANGPTL3)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肾组织中表达分布及其参与蛋白尿发生的机制。方法 ANGPTL3分别与足细胞核标记抗原(WT1)、基底膜标记抗原类肝素硫酸蛋白多糖perlecan进行双标记法免疫荧光染色。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ANGPTL3和perlecan在不同病理类型的69例PNS及血尿患儿,包括微小病变(MCD)31例、膜性肾病(MN)6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FSGS)6例、IgA肾病16例、薄基底膜肾病(TBMN)10例以及2例正常对照肾组织中表达,并以IMS彩色图像分析系统量化为免疫组化指数。在MCD病例中将尿蛋白肌酐比值分别与肾组织中ANGPTL3和perlecan肾小球内染色强度及电镜下平均足突宽度(FWP)进行相关分析。对不同病理诊断时间(发病至肾穿刺)分组患儿肾小球ANGPTL3和perlecan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1)ANGPTL3在正常肾组织呈现微弱的沉积,而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肾组织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肾小球内ANGPTL3表达量在MCD(7.49±1.96)、MN(6.27±0.98)中显著高于正常对照(0.02±0.001)、TBMN(0.02±0.001)及FSGS(3.14±0.49)(均P < 0.05)。在IgA肾病(系膜增生型)中,蛋白尿组肾小球中ANGPTL3表达量显著高于单纯血尿组(1.90±0.81比0.03±0.01, P < 0.05)。(2) 在MCD肾组织中,WT1及perlecan荧光双标记染色显示, ANGPTL3在足细胞胞浆及沿肾小球血管袢表达。(3) ANGPTL3在肾小球表达量分别与尿蛋白肌酐比值及电镜下平均足突宽度正相关(r为0.86、0.84,P均<0.05),并与perlecan在肾小球内表达量负相关(r为-0.83,P < 0.05)。(4)不同发病年限的MCD患儿肾组织中肾小球ANGPTL3及perlecan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及不同足突融合程度的肾组织中存在ANGPTL3的表达差异。在MCD中,ANGPTL3主要在足细胞胞浆表达,肾小球中ANGPTL3的表达与蛋白尿程度及足细胞融合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ELISA法检测尿沉渣足细胞podocin,podocalyxin排泌并观察其与不同肾小球疾病的关系。方法:共收集我院自2010年5月~8月以来行肾活检证实为肾小球疾病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以ELISA法检测尿沉渣足细胞分子podocin,podocalyxin。结果:共40个患者,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38.27±16.33)岁,增殖性肾小球疾病患者19例:IgA肾病10例,新月体性肾炎2例,IgM肾病2例,Ⅳ(A/G)型狼疮性肾炎5例;非增殖性肾小球疾病患者19例:微小病变型(MCD)5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FSGS)8例,膜性肾病(MN)6例,另原发性肾淀粉样变性2例,对照健康自愿者10例。尿podocin分子排泌在正常对照组最低,在增殖性肾小球疾病和非增殖性肾小球疾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性肾小球疾病尿podocin排泌高于肾淀粉样变性患者(P〈0.05)。新月体肾炎的尿podocin排泌显著高于其他肾小球疾病(P〈0.05),后依次FSGS,IgA肾病,狼疮性肾炎,MN,IgM肾病,MCD;尿沉渣podocalyxin排泌在正常对照组最低,而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和非增殖性肾小球肾炎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月体肾炎尿podocalyxin排泄量最高,其后依次为FSGS,IgA肾病,MN,狼疮性肾炎,MCD,IgM肾病,以肾淀粉样变性最低。尿podocalyxin与podocin呈正相关,尿podocin与血C3呈负相关。结论:ELISA法检测尿沉渣足细胞分子检测可对肾小球疾病患者的肾病理类型提供参考,以正常人尿podocin,podocalyxin排泌最少,增殖性肾小球疾病和非增殖性肾小球疾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月体性肾炎尿沉渣podocin及Podocalyxin高于其他疾病患者,FSGS患者的尿沉渣podocin及Podocalyxin排泌量也较多,肾淀粉样变性患者的尿沉渣podocin及Podocalyxin最低,血清C3与尿podocin的排泌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11例正常人及24例PNS患者血浆IL—18水平,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例正常肾组织和上述24例PNS患者肾组织IL—18的表达量。结果:PNS患者血浆IL—18水平与正常对照组IL较无统计学意义;而且各种病理类型间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IL—18表达量却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不同病理类型PNS肾小球区IL—18表达量存在差异,以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表达量为最高,其次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PGN),而膜性肾病(MD)、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和轻微病变(MCD)的表达量则相对较低,并且肾小球区IL—18表达量与24h尿蛋白排泄量(24h UPQ)至正相关,与血浆白蛋白浓度(Alb)至负相关(r分别为0.669和-0.727,P均<0.01);肾小管—间质区IL—18表达量与小管—间质损害程度至正相关(r=0.484,P<0.05)。结论:肾组织IL—18高表达可能参与PNS的发病过程,而又可能以自分泌或/和旁分泌方式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C1q肾病是一种以系膜增生为主的肾小球疾病,其特点为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系膜区高强度C1q沉积,电镜下可见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主要分为3类,包括微小病变(MCD)、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和免疫介导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1q肾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可表现为肾炎或肾病范围内蛋白尿,伴有或不伴有血尿和肾功能损伤。虽然目前糖皮质激素是治疗C1q肾病的主要方法,但多数研究认为C1q肾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较差。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望提高C1q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相对常见于儿童的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和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esGN),较少见于青壮年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除一小部分患者由于足细胞基因分子缺陷而对免疫抑制疗法耐受外,大多数患者的NS为免疫介导性,但是其肾小球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仍然不甚明了。无论其肾脏病变如何,大约90%的儿童MCD患者和20%~60%的FSGS患者都需要以泼尼松作为治疗的基础。然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型(MCD)和狼疮肾炎(LN)肾小管间质中TGF-β1和CTGF的表达及分布以及浸润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特点。结果 TGF-β1及CTGF可不同程度地表达于LN的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且较MCD的表达普遍增高,肾间质TGF-β1表达量与CTGF的表达量之间的相关系数r=0.5316,P=0.023。LN患者肾间质内CD3阳性细胞,CD68阳性细胞,PCNA阳性细胞以及α-SMA的表达明显高于MCD患者。α-SMA的表达程度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436,P=0.032。结论 LN肾间质内TGF-β1和CTGF表达增高,可能与LN肾间质病变及炎性细胞的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福建地区571例IgA肾病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福建地区IgA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地区571例IgA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发病年龄≤20以下占17.0%,21~30岁占36.1%),31~40岁占24.5%,41~50岁占21.7%,50岁以上仅为1.7%。蛋白尿发生率高达93.0%;伴高血压病者15.9%0,肾功能不全者14.3%。临床表现以无症状性尿检异常型最常见(占39.4%0),病理类型以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伴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最为常见(占31.9%),MsPGN占27.5%,局灶节段系膜增生性肾炎(FsPGN)占22.6%,其他类型占18.0%),肾小管间质损害以中度损害为主(71.6%)。免疫病理类型以IgAMG型占53.1%,IgAG型占21.0%,其他类型占25.9%。IgA肾病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时,以FSGS病理类型最常见。结论福建地区IgA肾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存在一定的地区特点:老年人比例少,蛋白尿比例高,最常见病理类型是MsPGN伴FSGS,免疫病理以IgAMG型最常见,肾小管间质病变较重。  相似文献   

17.
尿足细胞及其相关分子在肾小球疾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尿液检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足细胞损伤与其他足细胞病之间的特点和差异。方法:入选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KSGS)患者54例,膜性肾病(MN)23例及微小病变(MCD)12例,正常对照20例。免疫荧光法计数尿足细胞,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定量尿沉渣足细胞相关分子nephrin、podocin、synaptopodin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尿液WilmsTumor1(WT1)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肾脏组织podocalyxin的表达及分布。结果:(1)FSGS组、MN组、MCD组和对照组尿足细胞阳性率分别是63%、34.8%、33.3%和0,FSGS组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SGS组足细胞脱落数目显著高于MCD组、MN组和对照组(P〈0.05),伴足细胞尿FSGS患者与不伴足细胞尿FS—GS患者相比,24h尿蛋白和血清白蛋白(Al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FSGS组尿沉渣足细胞nephrin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CD和MN组(P〈0.05);FSGS组尿沉渣足细胞podocinmRNA表达显著高于MCD组(P〈0.05),与MN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沉渣足细胞synaptopodin mRNA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沉渣足细胞nephrin、podocin.synaptopodin mRNA的表达与24h蛋白尿无相关性。(3)FSGS组尿WT1蛋白量显著高于MCD和MN组。部分足细胞阴性患者尿液检测到WT1分子。(4)FSC-S患者肾组织podocalyxin较对照组、MCD和MN有明显的节段缺失。结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患者足细胞损伤严重,尿足细胞与FSGS疾病活动相关。尿沉渣足细胞nephrin mRNA表达可以把FSGS与MCD和MN区分开来,尿WT1蛋白可能是足细胞早期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不同病理类型肾病患者蛋白尿成分与肾脏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PGN) 患者的尿蛋白成分与肾脏病理的关系。 方法 对象为117例PGN患者。采用散射比浊法行尿蛋白成分分析。检测患者的Scr、24 h尿蛋白量。将上述指标与肾脏病理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轻微病变(MCD)患者尿白蛋白(Alb)浓度最高;尿β2微球蛋白(β2-MG)以硬化性肾小球肾炎(SGN)患者最高。在肾小管间质评分中,尿IgG/总蛋白(IgG/Tpro)、尿转铁蛋白(TRF)和β2-MG是主要的相关因子,而IgG/Tpro与肾小球硬化有相关性。尿TRF和β2-MG分别是IgA肾病(IgAN)和MCD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评分的重要影响因子。尿TRF、IgG、λ轻链和β2-MG是影响膜性肾病(MN)肾小管间质损害评分的重要因素。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的PGN患者尿蛋白组成有差异,尿IgG、尿转铁蛋白及β2-MG浓度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合并膜性肾炎和肾淀粉样变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病综合征(NS)由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引起者十分少见(<2%)。据最近英文文献统计,由CLL或B细胞淋巴瘤所引起的肾小球病全世界仅有43例,其中最常见者是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其次是膜性肾炎(MGN)。在同一病例中,同时被证实为膜性肾炎合并肾淀粉样变者极其罕见,现报告1例。患者,男,68岁,因主诉乏力、下肢水肿于1999年7月收治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入院前半年,患者曾因“结肠腺瘤”行结肠镜下腺瘤摘除术。术后患者出现乏力,后因症状加  相似文献   

20.
正微小病变性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类型,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足细胞功能障碍致肾小球滤过膜的完整性被破坏是大量蛋白尿的根本原因。Maas等[1]认为MCD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同一种进展性疾病不同阶段的病理表现,MCD为疾病的早期阶段,FSGS则为疾病的晚期表现,同时也有文献提出免疫紊乱、炎症损伤、足细胞病变可能为MCD的潜在病因[2,3]。虽然一直以来前人致力于阐明MCD的发病机制,但迄今为止并无确切的结论。微小RNA(microR NAs,miR NAs)为非编码RNA,通过转录后调节参与人类1/3基因表达调控[4],从而实现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其具有高度保守性及组织表达特异性,有望为阐明MCD的发生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