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NA倍体分析系统用于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及预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许多国家防癌普查结果证实,用巴氏涂片作为宫颈癌的筛查方法可使宫颈癌死亡率明显下降。然而,由于受取材方法、涂片制作、染色技巧、阅片水平等因素影响,导致巴氏细胞学方法假阴性率达15%~40%。巴氏方法与其他常规细胞病理学诊断方法一样,对宫颈癌前病变的发展趋向无法进行预测评估。但近十年来有许多新的宫颈癌筛查和诊断方法不断地产生和发展,如阴道镜、组织学荧光分光镜、HPV~DNA检测以及细胞DNA定量分析方法等。本文着重介绍DNA倍体分析系统在宫颈癌早期诊断及对癌前病变的发展趋向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Mcm)主要参与DNA的复制和解螺旋作用。而Mcm蛋白作为肿瘤标记物除了能够检测增生活跃的细胞还能够检测一些暂时处于静止状态但具有增生能力的细胞。传统的巴氏涂片及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作为简便、快捷的筛查方法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病率,但二者对于宫颈癌癌前病变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不十分令人满意。Mcm蛋白作为肿瘤标记物加入于巴氏涂片、薄层液基细胞学中提高了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而含有Mcm蛋白的复合抗在宫颈癌的筛查中有更加广阔应用的前景。本文就Mcm蛋白作为肿瘤标记物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液基薄层细胞技术对宫颈上皮细胞异常筛查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异常是Bethesda系统对宫颈细胞学异常改变的一个总称,其包括未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鳞状细胞癌(SC),这种细胞病理学报告方法有利于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已在传统巴氏涂片中得到认可。目前在一些医院应用的液基薄层细胞技术对上皮细胞异常的筛查作用如何?有必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传统巴氏涂片法和液基细胞学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12302例和15750例患者分别进行传统巴氏涂片法和液基细胞学检测的宫颈癌筛查.对细胞学阳性者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并分析结果.结果:传统巴氏涂片法和液基细胞学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45%和6.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与活检符合率分别为22.84%和5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的假阳性率分别为77.16%和4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基细胞学检测用于宫颈癌的筛查与活检的符合率高,假阳性率低,优于传统巴氏涂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醋酸肉眼检查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醋酸肉眼检查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灵敏度,探讨其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寻找经济、简易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方法126例病人同时行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醋酸肉眼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在同一人群中比较醋酸肉眼检查和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优劣。结果醋酸肉眼检查和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08%和16.67%,差异无显著性(P>0.05);醋酸肉眼检查和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63.33%和70.0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醋酸肉眼检查用于筛查宫颈癌的价值与巴氏细胞学检查相当,而且不需特殊设备,适合于农村基层单位推广应用,对降低农村地区宫颈浸润癌的发病率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细胞学筛查技术在宫颈癌筛查手段中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从传统的巴氏涂片到以伯塞斯达诊断(the bethesda system,TBS)的液基细胞学(liquid-based cytology,LBC)技术。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资源短缺以及人才技术的缺乏,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宫颈病变"三阶梯"筛查模式中以细胞学筛查技术为首的筛查模式遇到了瓶颈。近年来,细胞DNA倍体分析技术逐渐成为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细胞DNA倍体分析技术对宫颈癌的临床价值及宫颈癌的预防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NA定量分析结合液基细胞学检测在宫颈早期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完成DNA定量分析及液基细胞学检测的患者839例,每例患者液基制片1张,行Feulgen-E染色观察且完成DNA定量分析。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两种诊断方法在宫颈癌早期筛查中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839例宫颈脱落细胞样本中,以1-2个倍体异常细胞为DNA定量分析的标准,发现DNA检测CINⅠ以上的灵敏度为91.80%,CINⅡ以上的灵敏度为96.67%;以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为液基细胞学检查的标准,发现液基细胞学检测CINⅠ以上的灵敏度为81.97%,检测CINⅡ以上的灵敏度为90.91%。因此,随着DNA检查中倍体异常细胞数量增加,液基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也相应增加,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均呈阳性者,其检查结果与活检病理检查具有较高的符合率。DNA定量分析与液基细胞学联合检测与单独液基细胞学或DNA定量分析检测灵敏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NA定量分析与液基细胞学联合检测可提高宫颈早期病变筛查的灵敏度,减少误诊或漏诊等情况的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8.
5615例宫颈液基细胞检测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技术(LCT)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对5615例门诊受检者的宫颈细胞采用LCT技术检测和TBS分类诊断,将诊断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以上病变均列为细胞阳性病例,进行阴道镜下多点取材活检,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传统宫颈刮片巴氏染色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LCT法阳性病例总检出率9.68%,阳性率和准确率显著优于传统巴氏涂片,阳性病例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结论LCT技术比传统的巴氏染色法更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提高了各种宫颈阴道细胞学疾病的检出率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子宫颈刮片找脱落细胞来防治子宫颈癌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 :2 1 5例门诊及住院病人 ,1 95例普查常规刮片 ,采用瑞氏染色或HE染色。结果 :按照阴道细胞学诊断巴氏五级分类标准诊断 ,巴氏Ⅰ级 2 0 9例 ,巴氏Ⅱ级 1 81例 ,巴氏Ⅲ级 1 6例 ,巴氏Ⅳ级 3例 ,巴氏Ⅴ级 1例。结论 :由于脱落细胞学检查简便、安全 ,能进行大量普查 ,是宫颈癌普查、防治的最主要方法 ,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410例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及临床意义@石碧美$贵州省镇远县医院病理科!贵州镇远5577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联合P16免疫细胞染色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以2019年5月至10月在本院就诊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宫颈脱落细胞,应用免疫组化检测P16表达;应用薄层液基细胞学筛查(TCT)对脱落细胞进行宫颈癌筛查;在阴道镜下对可疑病变区进行多点病理活组织取样,进行病理学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TCT)检查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开县人民医院9 012例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结果和伯塞斯达系统(TBS)分类系统结果,其中12例ASC-US、10例ASC-H、35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72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2例鳞状上皮细胞癌(SCC)和6例腺细胞异常做阴道镜下病理活检,对细胞学异常结果与阴道镜下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9 012例液基细胞学检测中,筛查出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以上病例285例,阳性率3.2%。液基细胞学检测与阴道镜下病理活检结果的符合率为91.24%。结论 TCT制片技术和TBS报告能较全面反映宫颈病变的情况,通过定期正规的筛查,能早期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从而早期治疗,阻止病变升级是预防宫颈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子宫颈酸性磷酸酶(cervical acid phosphatase,CAP)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的异常表达.方法 选择30例确诊为子宫颈SCC的住院患者,手术前采集子宫颈涂片,分别进行传统的巴氏染色和CAP检测.CAP的检测采用FSC-811染色试剂盒,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物质为CAP阳性.巴氏染色结果的判定采用TBS分级系统.结果 正常的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中CAP表达为阴性,而正常的子宫颈管细胞中CAP表达阳性;30例诊断为子宫颈SCC的患者子宫颈涂片中CAP均为阳性.典型的CAP细胞内分布呈颗粒状,这可能与溶酶体的分布一致.结论 CAP在子宫颈SCC中的表达或活性增加,提示CAP有可能成为子宫颈SCC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和二代基因杂交捕获法(hybrid captureⅡ,HC2)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目前应用较广、行之有效的宫颈癌早期筛查方法.我们收集了2225例TCT诊断异常且有完整HC2检测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的病例,比较分析TCT、HC2检测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为提高宫颈癌早期筛查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槲皮素体外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并探讨线粒体在诱导凋亡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酸性磷酸酶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丫啶橙(AO)/溴化乙锭(EB)荧光染色观测细胞形态结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ψm).结果:槲皮素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经槲皮素作用48 h后,AO/EB染色可见细胞呈凋亡形态学改变.100 μmol/L槲皮素作用Hela细胞24、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结论:槲皮素体外能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动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在良恶性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及乳腺包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97例浆膜腔积液(胸水185例、腹水94例、心包积液18例),经细胞采集器处理,每例制成4张薄层细胞片,2张细胞片做巴氏染色,用于常规细胞学检查.另2张经Feulgen染色,用自动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检测.122例乳腺包块住院患者,诊断医师进行针吸穿刺后每例制成2张薄层涂片,1张涂片做巴氏染色,用于常规细胞学检查.另1张经Feulgen染色,用自动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检测.每例均有病理结果证实.结果 297例浆膜腔积液标本常规检测138例(44.5%)异常,而同样的标本中DNA定量检测131例(44.1%)异常.常规细胞学诊断为癌及可疑癌细胞84例中100%出现异倍体细胞,常规诊断为找到异型细胞的54中有47例(87%)出现异倍体细胞.122例乳腺肿物经病理证实,41例为乳腺良性肿瘤,81例为恶性.常规细胞学方法对良恶性乳腺包块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92.7%、91.4%,AICM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100%、90.1%.结论 应用自动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可弥补常规形态学工作的不足,二者协同诊断,可发现早期癌变的细胞,提高诊断率,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使细胞学检查工作更完善、客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湖南地区妇女宫颈病变状况,探索最佳的普查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妇科普查的24 817例已婚妇女常规检查,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新柏氏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法(TCT)或巴氏涂片法)、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HPV阳性或TCT异常者进行阴道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24 817例体检妇女中发现慢性宫颈炎14 779例,患病率为59.6%;TCT检查组进行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敏感性为92.56%,特异性为80.05%,阳性率2.95%,假阴性率为0.18%,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组敏感性为57.35%,特异性为97.33%,阳性率1.45%,假阴性率为1.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6.61%的体检者HPV-DNA感染阳性;709例有组织病理结果,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46例、CINⅡ36例、CINⅢ48例、早期侵袭性宫颈癌10例;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为诊断标准,TCT异常组的宫颈瘤变率(31.4%),高于TCT正常组瘤变率(4.8%)(P0.05)。也显著高于HPV-DNA阳性组(19.47%)(P0.05)。结论 TCT和HPV-DNA联合检查有助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早期诊断,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优于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HPV检测,是推荐宫颈病变和早期宫颈癌筛查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正>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威胁亚洲妇女健康的第二大恶性肿瘤[1]。我国是子宫颈癌高发国家,自从以巴氏涂片为基础的宫颈细胞学检查作为主要手段应用于宫颈癌筛查以来,其发生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根据美国阴道镜及子宫颈病理学会2013指南中提出对于细胞学检查报告中的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宫颈脱落细胞学、HPV检测对宫颈癌检测的准确性。方法选取40例拟诊宫颈癌受检者,分别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学、HPV检测检测,对两种细胞学方法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然后以阴道镜下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细胞学方法对宫颈癌筛查的准确性进行诊断价值的评价。结果 40例拟诊宫颈癌中,组织病理学确诊阳性36例,阴性4例。宫颈脱落细胞学与HPV检测对于宫颈癌与组织病理学病变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金标准分别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诊断试验评价,检出宫颈癌的灵敏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特异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宫颈脱落细胞学与HPV检测对宫颈癌的筛查有较高的检出率,敏感性都比较好,但是特异性都存在不足,在临床上建议共同采用,以提高宫颈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子宫颈恶性淋巴瘤在子宫颈TCT及细胞蜡块中的细胞病理学表现、免疫细胞化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利用巴氏染色制作3例子宫颈TCT涂片并初步阅片,将剩余液基细胞学标本制成细胞蜡块,并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识别肿瘤的性质。结果 子宫颈淋巴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不规则阴道出血,影像学通常表现为子宫颈占位。细胞学镜下表现为较单一的异常增生的淋巴细胞,离散分布或松散聚集成团,核深染,核质比高,核膜厚,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可见核分裂象和核仁。免疫细胞化学CD20、CD45阳性。治疗为化疗或手术联合化疗,随访3例患者均存活,平均生存期为20.5个月。结论 子宫颈TCT筛查联合细胞蜡块及免疫标记,可以早期快速准确识别淋巴瘤,使患者避免过度手术。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一般认为采用贴壁分离法得到的小鼠骨髓中能够贴壁的细胞为间充质干细胞,并能分化成为成骨、成脂肪及成软骨细胞,其中贴壁的细胞是否有分化为破骨细胞的潜能尚不明确。目的:检测贴壁分离法得到的小鼠骨髓中能贴壁的细胞是否能够分化为破骨细胞。方法:采用贴壁法得到小鼠原代间充质干细胞,以及通过贴壁1-5 d后得到不同时间贴壁的骨髓细胞。原代间充质干细胞及不同时间贴壁的骨髓细胞分别用普通培养基,及含m-csf和RANKL培养基,培养9 d后进行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原代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第2代间充质干细胞分为4组,分别用普通培养基、含m-csf培养基、含RANKL培养基及含m-csf和RANKL的培养基培养,9 d后进行碱性磷酸酶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结果与结论:贴壁法得到较均一的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及传代贴壁细胞的联合诱导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均为阳性,说明原代和传代的贴壁骨髓细胞中均有可以分化为破骨细胞的细胞。不同时间贴壁的细胞诱导后碱性磷酸酶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有差异,说明不同时间贴壁的细胞存在分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