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报道126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高频心电图(HFECG)的变化,结果提示:高频切迹数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多,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狭窄≤50%者,HFN12导联平均数14.16±2.56。冠脉狭窄50%-74%者HFN平均数18.64±3.63,冠脉狭窄≥75%者HFN平均数为23.21±3.25,本文HFE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总符合率分别为88.4%,78.6%和81.0  相似文献   

2.
124例冠脉造影结果与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良秋 《广东医学》2000,21(1):35-36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最可靠方法。我科自1995年10月至1998年5月共行冠脉造影124例,现将冠脉造影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24例,男84例,女40例;年龄31~75岁。其中心肌梗死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稳定型心绞痛47例,不典型胸痛24例。1-2 方法 采用JudKins法,分别进行左、右冠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股动脉穿刺成功后,鞘管内注射肝素2000u。1-3 判定标准 造影见冠脉内径狭窄≥50%诊断为冠心病。1-4 结果 124…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典型与不典型胸痛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诊断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具有反复发作性胸痛、临床诊断或须排除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临床资料。结果:冠脉狭窄阳性者55例,占54%,其中典型组48例危险因素者明显高于非典型组。结论:男怀典型心绞痛伴有2个或2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发生冠脉狭窄的可能性极大,女性冠心病临床胸痛症状不典型。绝经是女性冠心病特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探讨斑点追踪成像( STI)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及对相关狭窄血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39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根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所有患者按照最大狭窄程度分为4组:轻中度狭窄组(冠状动脉狭窄50%~75%),高度狭窄组(冠状动脉狭窄76%~98%),次全及完全闭塞组(冠状动脉狭窄99%~100%),正常组(冠状动脉狭窄<50%)。同时期行冠脉造影、斑点追踪成像检查及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得到各组常规超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室壁运动异常节段,得到STI检出冠心病例数及狭窄血管的检出数。以冠脉造影结果作为对照,得到各组STI对单个患者及不同病变血管检出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在正常组与冠状动脉狭窄(99%~1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A、LV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当冠脉狭窄>75%时,STI单个检出率准确性相对较高,当冠脉狭窄<75%时,准确性较低。(3)对冠脉造影检出的冠脉狭窄>75%的230例病人,STI对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3个亚组的单个患者检出敏感性分别为84.2%、87.5%、1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4)不同冠脉狭窄组冠脉三大主支病变检出率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无统计学差异。(5)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节段的对应关系与美国超声协会提出的基本一致。结论 STI可以早期诊断冠心病,敏感性明显高于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高时,单个患者检出的敏感性较高。 STI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了一种较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106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比较其中57例冠脉狭窄≥50%的冠心病病人与49例冠脉狭窄<50%或腔径正常的临床可疑冠心病病人,评价运动试验中R波振幅指标(△R、△RST、∑R)及ST段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R波振幅指标均程度不同地优于ST段指标,其对协助临床诊断冠心病有一定价值,多指标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与QTc离散度(QTcd)关系,分析了129例冠脉造影者体表心电图。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组比冠脉正常组QTcd显著增大;冠脉狭窄〉75%组比冠脉狭窄〉50%〈75%组QTcd显著增大;双双病变组比单支病变组QTcd增大;三地病变组比双支病变组QTcd显著增大;而左冠病变级与右冠病变组相比QTcd无显著差异。提示QTcd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受累支数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结果,探讨心律失常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213例有心律失常且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按照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A、B两组,并对心律失常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冠脉造影结果阳性共122例,占总数的57.28%,A组110例患者中,冠脉造影结果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105例,阳性率为95.45%;B组103例患者中,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者17例阳性率为16.50%,与A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医生在诊断心律失常患者病因时要慎重,以免误诊给患者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程度,并对冠脉造影表现与年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估冠脉造影价值和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狭窄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表现、年龄分布及临床特征,并观察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后血供改变情况。结果:120例冠状动脉造影有阳性改变者74例(61.7%),受累靶血管145支,其中前降支62支(42.8%),回旋支35支(24.1%),右冠42支(29.0%),重度以上狭窄124支(85.5%)。老年人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及多支病变狭窄的发生率较中青年人明显增加。心肌梗塞组(A组)阳性率90.0%,心绞痛组(B组)67.6%,胸痛 心电图缺血组(C组)16.7%,狭窄血管经PTCA及支架植入后血供明显改善。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诊断冠心病。老年患者有典型临床症状,冠状动脉狭窄一般较为严重,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2例临床可疑冠心病、9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及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共56例进行了MSCT冠状动脉成像并行冠状动脉三维重建。其中12例在同一时期(1个月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与MSCT结果加以对照。结果:M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显示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81.4%,冠状动脉狭窄的阴性预测值达97.2%,诊断的准确率为81.3%。结论:MSCTA对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阴性预测值很高,对有临床意义的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显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基本能够满足冠心病初步诊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王健 《伤残医学杂志》2013,(11):210-212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中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探讨心房纤颤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62例房颤患者均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查。冠脉狭窄≥50%诊断冠心病。持续性房颤26例,阵发性房颤36例;37例无体表心电图ST-T改变,25例有体表心电图ST—T改变。结果:26例持续性房颤中冠脉造影示冠脉狭窄≥50%者12例(46.2%);36例阵发性房颤中冠脉造影示冠脉狭窄〉/50%者4例(11.1%)。25例心电图有缺血型ST—T改变冠脉造影示冠脉狭窄〉150%11例(44%);37例无缺血型ST-T改变,冠脉造影示冠脉狭窄〉150%者8例(21.6%)。结论:不能盲目以冠心病作为中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1.
210例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有或无典型胸痛的心律失常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10例各类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伴典型胸痛的A组102例和不伴典型胸痛的B组108例,作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结果:A组中98例(96.1%)有冠脉病变,而B组中仅18例(16.7%),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对心律失常患者诊断为冠心病时,应结合临床胸痛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与诊断和临床表现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对象和方法对临床已确诊或拟诊为冠心病(CHD)292例行CAG,男216例,女76例,年龄21~76岁,其中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64例,典型心绞痛59例,不典型心绞痛或无症状但至少有一项CHD易患因素,同时心电图有ST-T改变者123例,心律失常42例,心脏瓣膜病术前检查4例。采用经股动脉途径287例,桡动脉途径5例。结果冠脉正常者168例,狭窄124例,其中单支病变占42.7%,2~3支(含左主干)占58.3%;轻度狭窄1.6%;中度狭窄19.4%,重度狭窄为79%。结论通过CAG可以明确诊断CHD及全面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为外科手术依据,也提示CHD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冠脉病变已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患者ST—T改变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心心图有ST-T改变,伴有不典型胸痛时冠心病的诊断。方法:对70例心电图有ST-T改变,伴有不典型胸痛的高现患有关临床资料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顾性分析。结果:本资料显示,70例高血压病患心电图有ST-T改变,伴有不典型胸痛时,冠脉造影证实有冠心病占40%(28/70),且以单支和左前降支病变为主。2例证实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病病程长、血压水平高,冠状动脉2支、3  相似文献   

14.
高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3例80岁以上CH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本组均为男性,合并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者分别为84.6%、61.5%和15.4%。有吸烟史者占30.8%。典型胸痛、不典型胸痛及无胸痛者分别为61.5%、7.7%和30.8%。胸部X线片、心脏超声、心电图及肾功能异常者分别为84.6%、92.3%、92.3%和53.8%。CAG显示:冠状动脉(CA)为右优势分布者8例,占61.5%;左优势分布者2例,占15.4%;均衡型分布者3例,占23.1%。病变累及CA27支共36处,单支病变占15.4%、2支病变占46.2%、多支病变占38.5%,受累的左前降支(LAD)、右CA(RCA)及左回旋支(LCX)分别为44.4%、33.3%和22.2%。A型病变累及CA6支12处(33.3%)、B型病变累及CA12支15处(41.7%)、C型病变累及CA9支9处(25%),重度以上狭窄占59.2%。9例(69.2%)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其中4例(30.8%)为3级。结论:80岁以上高龄CHD患者,多合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可不典型,临床检查多有异常,CA分布以右优势型居多,CA病变以2支及多支病变为主,B型及C型病变占多数、CA狭窄程度较严重,多数病例已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5.
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2例具备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的患者,采用经桡动脉穿刺法行右、左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决定是否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结果:冠状动脉狭窄(50-70)%21例(21/102,占21%),〉75%以上68例(68/102,占67%),68例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50%13例(13/102,占12%),冠状动脉正常25例(25/70,占35.5%)。结论: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定性诊断,指导治疗;桡动脉穿刺具有出血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青年CHD患者54例。男51例,女3例,回顾性分析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支架植入资料。结果:急诊住院者21(38.89%)例,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者15(27.78%)例;各危险因素阳性率依次为:吸烟64.81%、高甘油三酯血症53.70%、高血压42.59%、严重超重35.19%、酗酒22.22%、高胆固醇血症18.52%、糖尿病13.96%、家族史9.26%。具有三个以上危险因素者26(48.15%)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6(48.15%)例、双支病变14(25.93%)例、三支病变14(25.93%)例;病变血管狭窄大于70%者98支,前降支(LAD)47.96%,回旋支(LCX)21.42%,右冠状动脉(RC)28.57%,左主干(LM)2.04%;支架植入术干预血管73支,支架的大小及长度为:LAD3.14±0.38×19.85±5.38(mm),LCX3.03±0.40×21.39±6.72(mm),RC3.50±0.48×22.95±5.16(mm)。结论:多数青年CHD患者发病突然、病变严重。约半数患者病变累及LAD;吸烟、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严重超重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冠心病的临床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围绝经期组76例,绝经后组104例)临床疑为冠心病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胸痛特点以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围绝经期组患者冠心病发生率为13.5%(10/76),明显低于绝经后组的43.3%(45/104,P<0.01);围绝经期妇女冠心病患者有绝经、高血压、危险因素≥2个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P<0.01,P<0.05);围绝经期患者胸痛多为不典型心绞痛;围绝经组平静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敏感性为50.0%和60.0%,特异性为62.1%和59.1%.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冠心病的临床诊断要慎重,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受到一定限制;冠脉造影是冠心病的确诊手段,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冠脉造影正常的胸闷痛伴ST段或T波异常患者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正东  吴鹏 《海南医学》2009,20(11):28-2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具有典型胸闷痛且伴ST段或T波异常改变患者的病因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45例胸闷、胸痛,或同时有胸闷痛症状且伴明显ST段、T波,或ST-T异常改变患者(其中仅有胸闷者15例,典型胸痛者20例,胸闷胸痛均有者10例),冠脉造影结果采用目测法,狭窄≥50%者诊断为冠心病。结果45例患者除2例右冠脉轻度狭窄20%-30%,2例左前降支轻度狭窄25%-35%外,余冠脉均未见明显狭窄等异常。结论冠脉造影有其不足的一面,它对狭窄程度的判断依赖于与邻近的"正常"血管节段的对比,不能发现微血管的病变。不典型胸痛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低,单凭ST段、T波或ST-T的异常改变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不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心肌桥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心肌桥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心肌桥的患者,其收缩期狭窄≥75—90%,狭窄长度8—18mm。3例置入BX支架,2例置入AVE支架,1例置入R—stent。结果:支架置入后即刻冠脉造影显示心肌桥压迫影像消失,术后无胸闷、胸痛发作,随诊6—18个月症状未复发。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心肌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治疗小血管性心肌桥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20.
580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在冠心病(CHD)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CAG经股动脉及桡动脉途径进行;对我院完成的5 800例CAG结果进行分析,并对部分病例进行随访,统计学: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法,其比较应用x2检验.结果:5 800例患者冠脉完全正常者1084例(18.7%),冠脉硬化者764例(13.2%),冠脉狭窄者3952例(68.1%),冠脉心肌桥48例(0.8%),冠脉起源异常者60例(1%),典型心绞痛、运动试验阳性者阳性率高.随访3312例患者,时间为1个月到10年,严重病变或其它原因不能行介入手术治疗组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比较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典型心绞痛、运动试验阳性者及单纯ST-T异常及不典型胸痛者均应积极行CAG,CAG安全可靠,为诊断CHD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