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加氢催化剂膨胀床器外预硫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采用膨胀床对加氢催化剂进行了器外预硫化研究。研究了预硫化工艺条件对加氢催化剂硫化度α的影响。结果表明,α随着硫化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烯烃加氢活性在370 ℃时出现最大值。吡啶-TPD表征结果证明,硫化温度高,催化剂的酸性强,而酸性影响催化剂加氢活性。对膨胀床和器内CS2硫化两种方法预硫化的催化剂进行烯烃加氢活性对比,发现膨胀床器外预硫化催化剂α值高、加氢活性好。器外预硫化的适宜工艺条件:硫化时间10 t0,硫化温度370 ℃,床层膨胀率12%。硫化和还原同时进行的催化剂活性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膨胀床对加氢催化剂进行了器外预硫化,对硫化的催化剂测定硫含量,利用高压微反装置和100mL评价装置,对硫化催化剂进行了模拟原料和实际原料的反应活性评价,对膨胀床和器内CS2两种方法预硫化的催化剂,进行了活性对比试验.实验结果表明,用膨胀床器外预硫化工艺对加氢催化剂进行硫化是可行的.微反和100mL评价证明,无论是活性还是稳定性,膨胀床器外硫化的催化剂均明显高于器内硫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利用间歇釜反应器,以H2S为硫化介质,研究了升温速率、H2S用量、H2S和H2体积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惰性气体分压等工艺条件对裂解汽油二段加氢催化剂器外预硫化效果的影响。以硫化度和加氢产品溴价作为硫化效果评价指标,确定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升温速率2℃/min,230℃恒温时间3h,H2S和H2配比1:1,H2S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3倍,反应终温340℃,终温恒温时间1h,惰性气体分压1.5MPa。实验结果表明,加氢催化剂间歇釜器外预硫化是可行的,效果优于器内预硫化。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器内预硫化和器外预硫化两种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阐述了催化剂预硫化反应原理,并对硫化剂进行了比选,讨论了干法硫化和湿法硫化两种器内预硫化技术的特点。干法硫化技术主要适用于分子筛含量较高的加氢催化剂,而湿法硫化技术主要适用于加氢精制类催化剂。通过对比器内预硫化与器外预硫化技术的优缺点,并对国内外器外预硫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认为器外预硫化技术具有开工时间短、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必将逐渐替代现有的器内预硫化技术成为加氢催化剂预硫化的主要技术,将是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主要就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催化剂预硫化反应的原理,同时还需要开展一系列的硫化剂比对选择工作,总结各类预硫化技术的使用特点。其中干法硫化技术主要应用到分子筛含量比较高的加氢催化剂中,湿法硫化技术主要应用到加氢精制类的催化剂。对器内预硫化与器外预硫化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二者技术的优缺点,同时还论述了国内外器外预硫化技术的使用现状。器外预硫化技术的实际开工时间都比较短,且其给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程度微弱,可以将其取代原本的器内预硫化技术,让其成为未来我国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焦炉煤气加氢脱硫催化剂器外预硫化的方法,研究了硫化剂加入量以及预硫化浸渍温度、浸渍时间、浸渍压力等硫化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同时对预硫化催化剂的稳定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以单质硫和有机多硫化物的混合物溶于馏分油中制成的混合硫化物作为硫化剂,在温度140℃和压力1. 0 MPa的条件下,将焦炉煤气加氢脱硫催化剂浸渍2 h所制备的器外预硫化型催化剂活性优于传统的器内预硫化的催化剂,且催化剂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7.
分别用含硫有机物和元素硫对加氢催化剂进行器外预硫化技术的研究.实验室评价表明,二种器外预硫化催化剂都达到器内预硫化的活性,用含硫有机物作预硫化剂制得的器外预硫化催化剂进行了工业化试验,开工过程反应平稳未出现飞温,催化剂活性达到了器内预硫化的活性水平.  相似文献   

8.
利用间歇釜研究了以单质硫为硫化介质, 对一种Co-Mo-Ni/Al2O3加氢催化剂进行器外预硫化时, 硫和氢气配比、硫用量、初始反应温度及时间、硫化终温和时间等工艺条件对硫化效果的影响, 并对不同状态催化剂进行了XRD、SEM及BET的分析表征。以硫化度作为硫化效果评价指标, 确定优化的硫化条件:硫为1.2倍理论消耗量, 硫和氢气摩尔配比1:3, 低温硫化和高温硫化温度分别为160℃和320℃, 两段恒温硫化时间分别为3h和2h。对硫化后的催化剂进行了真实原料的加氢活性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 以单质硫作为硫化介质, 利用歇釜可满足器外预硫化的需求, 与器内硫化相比, 硫化度和加氢活性等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预硫化是加氢催化剂必不可少的活化步骤。综述了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的发展、反应原理,介绍了几种新型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及应用,提出了器外预硫化是预硫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春亮  董群  王鉴 《四川化工》2006,9(1):18-23
预硫化是加氢催化剂必不可少的活化步骤。综述了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的发展、反应原理,介绍了几种新型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及应用,提出了器外预硫化是预硫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自建了一套防腐型高压差热装置(反应)系统(HPDTA),得到的数据重复性好,已应用于测定器外预硫化催化剂上放热情况的研究。结果发现,单一硫化物或不同硫化物作为硫化剂简单添加时,器外预硫化催化剂上放热明显;而经过对硫化剂添加方式或制备方案的改进,则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催化剂上的局部集中放热。该装置还可改造为适合于加氢等催化剂的HPDTA-硫化联用装置、HPDTA-微反联用装置、HPDTA-再生联用装置等,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元东 《化工进展》2013,32(8):1838-1844
钼/活性炭催化剂是一种新型渣油加氢催化剂,其硫化效果直接决定着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实验考察了硫化条件对钼/活性炭催化剂(Mo/AC)硫化度的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手段对硫化态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二硫化碳为硫化剂,正十六烷为硫化介质,在硫化温度350 ℃,硫化时间3 h,氢气初压6 MPa条件下催化剂硫化度为85%,活性相MoS2堆垛结构为4~6层,晶片长度为6~10 nm,分布比较均匀,具有良好的加氢活性。  相似文献   

13.
耐硫变换催化剂所需最低硫含量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冬梅 《工业催化》1996,4(3):13-18
对于耐硫变换催化剂最低硫含量问题, 通过对理论和实验数据的分析, 认为仅以纯体相MoS2水解与硫化反应平衡热力学计算来确定最低H2S含量的方法尚有不足之处。从化学平衡和动力学两方面, 以实验数据和工业操作为依据, 探讨了耐硫变换催化剂所需最低硫含量问题, 认为变换气中H2S含量对催化剂活性影响主要是动力学方面, 它还与催化剂组成和结构有关, 应通过实验测定具体催化剂活性与含量的关系曲线, 并结合使用条件来确定适宜的H2S浓度低限。  相似文献   

14.
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新型预硫化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介绍了一种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预硫化的新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干法硫化和湿法硫化的缺陷,采用先低温干法硫化后高温湿法硫化的方式,使得催化剂干燥和硫化可同时进行,包括:(1) 在160~280 ℃温度范围(低温区)用硫化氢或其他硫化剂对加氢处理催化剂进行干法硫化;(2) 在260~320 ℃温度范围(高温区)用硫化油对加氢处理催化剂进行湿法硫化。与传统的两种硫化方法相比,该方法硫化时催化剂上硫率好,催化剂初活性高,且能大大节省硫化时间和硫化油,从而大大降低了硫化成本。  相似文献   

15.
Oxidic unsupported Ni-Mo-W catalysts were chosen to elucidate the effect of sulfidation conditions o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The catalysts were sulfided in situ by using dimethyl sulfide as sulfiding agen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ime needed for sulfidation and the sulfiding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by GC-analysis method. Straight-run gas oil with high sulfur and nitrogen content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hydrotreating performance. The oxidic catalyst precursors and sulfided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With increasing sulfiding liquid hourly space velocity (LHSV) of the sulfiding agent, the reaction time necessary for the sulfidation decreased, while the activity of the catalys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might be due to the MoS2/WS2 slabs with shorter length and higher stacking number, which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catalyst with more active sites. Sulfiding at 330 °C took the longest sulfidation time, while the catalytic activity was also the highest after sulfiding at this temperature. Furthermore, within a certain range, the sulfidation pressure had no evident effect on the catalytic behavior or activity. 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w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actual production and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QCS201 型耐硫变换催化剂在低硫渣油流程上的工业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耐硫变换催化剂QCS201 在以低硫渣油为原料的变换工艺上的工业应用情况和两个生产周期后顶部催化剂取样分析测试结果。运转数据和取样分析测试结果表明, QCS201 型催化剂完全可以适用于高压(~810MPa)、高水气比(~114) 和硫化氢浓度>0.01% (vol) 条件下操作, 尤其在低温或低硫时变换活性高; 对高空速和宽水气比适应能力强; 抗水合性能、耐油及耐毒物能力强, 稳定性好; 易于硫化。  相似文献   

17.
以工厂实用的加有CS2的半水煤气为硫化气源,采用TG、DTA、SEM、EDS、XRD等表征技术,对Co-Mo-K/Al2O3系耐硫变换催化剂的各个组份及其组合试样进行了恒温硫化及程序升温硫化实验研究。全面考察了温度对硫化过程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活性组份的硫化行为,探讨了各组份在硫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