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观察抗癌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气虚血瘀型患者后,对证候、甲胎蛋白、肿瘤形态、近期疗效、生存质量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选择64位原发性肝癌患者(辨证属气虚血瘀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人,治疗组患者在TACE治疗基础上口服抗癌方煎剂,对照组患者单纯行TACE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2%(29/32)、65.63%(21/32),肿瘤初次复发率分别为9.40%(3/32)、34.38%(11/32),治疗组患者在血清AFP水平的降低及中医证候显著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癌方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气虚血瘀型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肿瘤的复发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临床特征之异同。方法:对69例气虚血瘀证、74例气滞血瘀证HCC患者的病原因素、临床表现、免疫功能和病理类型等进行观察。结果:HCC患者小于50岁、疼痛、弥漫型和巨块型患病率及AFP(20-200ng/ml)阳性率,气滞血瘀证组明显高于气虚血瘀证组(P<0.01,P<0.05);单个小结节型、TNM分期Ⅳ期患病率、肝硬化伴发率、不吸烟者及HBsAg阳性率,气虚血瘀证组明显高于气滞血瘀证组(P<0.01,P<0.05);而多个小结节、Ⅰ-Ⅱ、Ⅲ期患病率、HBV总感染率,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外周血CD^ 3,CD^ 4,CD^ 4/CD^ 8值。气虚血瘀证组和气滞血瘀证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组,P均<0.05,且气虚血瘀证组明显低于气滞血瘀证组。而CD^ 8两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且气虚血瘀证组明显高于气滞血瘀证组。结论:HBsAg持续阳性、吸烟、肝硬化、T细胞亚群活性的变化等是HC患者不同证型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脑肠肽的变化,探讨IBS的中医虚实证型与血浆脑肠肽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90例IBS患者分为肝气郁滞证组、肝郁脾虚证组、脾胃虚弱证组各30例,正常对照(正常)组10例,应用放射免疫法同批测定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肽Y(NPY)和神经降压素(NT)水平。[结果]3个证型组患者血浆VI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1);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证组患者VIP水平显著高于肝气郁滞证组(P〈0.05),但脾胃虚弱证组和肝郁脾虚证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证型组患者血浆NPY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0.01),肝郁脾虚证组和肝气郁滞证组NPY水平明显低于脾胃虚弱证组(P〈0.01,〈0.05),肝郁脾虚证组NPY水平低于肝气郁滞证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证型组患者血浆N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3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中医证型IBS脑肠肽存在不同的变化。IBS的中医病机观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脑-肠轴学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索晚期大肠癌常见病性证素及其与外周血p53、nm23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运用"证素辨证"的方法,对12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进行病性证素辨证,检测其中9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的外周血p53、nm23的表达水平,研究该病种常见病性证素与外周血p53、nm23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①气虚、血虚、湿、热为其主要的病性特征,阳虚、阴虚、血瘀、痰、气滞也较为多见。②血瘀证素组的外周血p5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实证证素组(P〈0.05),而nm2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实证证素组(P〈0.05);阳虚、阴虚证素组的外周血p5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血虚证素组(P〈0.05),而nm2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气虚、血虚证素组(P〈0.05)。结论气虚、血虚、湿、热为晚期大肠癌主要的病性特征;血瘀、阳虚、阴虚各证素组与外周血p53、nm23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上存在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CHB)轻度患者肝组织病理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10例CHB轻度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Menshini法1秒钟经皮肝穿取肝组织进行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判断,并与车祸死亡正常人作对照,同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结果:①肝组织炎症≥G2、肝纤维化≥S2等级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肝组织炎症〈G2、肝纤维化〈S2等级的年龄;②各中医证型患者肝组织炎症级别≥G2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但证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③各中医证型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2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但证型间比较仅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两型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和湿热中阻型;④各中医证型间HBVDNA水平比较,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两证型明显低于肝郁脾虚型,其他证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CHB轻度患者至少有1/3的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疗,而且年龄越大越有必要;在控制肝脏炎症方面,辨证治疗应多加倡导,在抗纤维化治疗方面应重视补肾法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医辨证与临床和电生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组中阴虚血瘀型者所占比例较其他证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病程高于痰瘀内阻证、阴虚血瘀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内阻证、肝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收缩压、体重指数与阴虚血瘀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内阻证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于其他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诱发病机为阴虚血瘀,阴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压低、体形较为消瘦、病程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中风病证本质的客观化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CD62p)变化的关系,对缺血性中风进行客观化研究,以揭示缺血性中风的病证本质。方法 将72例缺血性中风病人辨证分型分为3组:痰瘀阻络型组、痰热腑实型组、气虚血瘀型组,每组24例。另设健康对照组(同期体检健康人员24名)。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的血中性粒细胞表面(ICAM-1)、CD62p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缺血性中风病人血ICAM -1、CD62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缺血性中风3证型组之间,痰瘀阻络型组ICAM-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气虚血瘀型组和痰热腑实型组(P〈0.01);疾瘀阻络型组和气虚血瘀型组CD62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痰热腑实型组(P〈0.01);3证型组中以痰瘀阻络型组的ICAM-1、CD62p升高为最显著。结论 缺血性中风不同证型的ICAM-1、CD62p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ICAM-1反映了体内痰阻或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而CD62p反映了体内血瘀状态,提示痰瘀阻络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与熊去氧胆酸(UDCA)应答不佳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多中心横断面中医证候问卷调查,采集经UDCA治疗12个月以上的229例PBC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依据UDCA应答标准,分为UDCA应答组与UDCA应答不佳组,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获得PBC证素以及证型,分析中医证候特征与UDCA应答不佳的相关性。结果:①UDCA应答不佳组患者病位证素按照频数由高到低排列为肝胆脾肾胃;病性证素按照频数由高到低排列为:湿热、血瘀气滞阳虚气虚、血虚阴虚、水停精亏。UDCA应答不佳组患者中胆证素和湿证素频率比UDCA应答组的患者显著增加(P0.01)。②UDCA应答不佳组患者证型按照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为:肝胆湿热兼瘀血阻络证(16例)、肝郁脾虚证(14例)、脾气虚证(13例)、肝郁血瘀证(13例)、肝肾阴虚证(8例)、脾肾阳虚证(7例)、肾虚寒湿证(7例)、湿热中阻证(7例)。肝胆湿热兼瘀血阻络证型在UDCA应答不佳组患者中频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肝胆证素、湿证素与UDCA应答不佳有一定相关性,肝胆湿热兼瘀血阻络证是UDCA应答不佳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现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研究文献中中医证候规律的特点。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并阅读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证候类型和辨证依据等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检索出的78篇文献中,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7篇,所涉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证型共20种,排名在前6位的中医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34.85%)、肝肾阴虚(27.82%)、湿热瘀血(6.69%)、湿热蕴结(4.23%)、脾胃气虚(3.87%)和湿滞血瘀(3.52%);证候分型要素共14个,排名前6位的分别为脾虚(40.49%)、肝郁(39.43%)、肝阴虚(31.34%)、肾阴虚(31.34%)、瘀血(25.70%)和湿热(17.25%)。结论中医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论文水平较低,分型依据缺乏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双变异患者中医证型特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HBVC基因启动子(BCP)双变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方法:选择HBs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8例进行观察。中医证型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BCP双变异检测,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法。结果:BCP双变异的总检出率为36.31%(61/168),其中,湿热中阻型BCP双变异检出率最高(54.24%),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肝郁脾虚型BCP双变异检出率(36.36%)虽低于湿热中阻型(P〈0.025),但却明显高于肝肾阴虚型(13.04%)及瘀血阻络型(10.53%),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肾阴虚与瘀血阻络两型BCP双变异检出率均较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BV BCP双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特点以湿热中阻为主,肝郁脾虚居次,临床治疗要重视清热利湿,舒肝健脾治法或方药的选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的表达与肝脏病理及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CHB患者均行肝组织穿刺术检查以明确肝组织病理分级和分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肝组织中PD-1的表达,以同期住院的5例肝血管瘤患者为对照组,并对100例患者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肝组织中PD-1表达与肝脏病理及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CHB轻度、CHB中度、CHB重度各组患者肝内PD-1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P〈0.001)和0.822(P〈0.001)。不同炎症、纤维化程度患者PD-1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病理分级、分期: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患者分布主要以G1-G2、S0-S2为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的分布以G3-G4、S3-S4为主,与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PD-1表达具有差异,瘀血阻络型最高,肝郁脾虚型最低;肝郁脾虚型与瘀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实证组显著高于偏虚证组(P〈0.05)。结论:PD-1在不同病情程度CHB患者肝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提示与CHB病情及慢性化机制有着密切关系,与不同中医证型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检测肝脏内PD-1表达可为临床治疗、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个新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疏肝益心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单硝酸异山梨酯胶囊、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疏肝益心汤,两次口服150mL,2次/日,分别于早餐及晚餐半小时后服用,4周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临时服用硝酸甘油停减量、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心电图、临时服用硝酸甘油停减量、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等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显效率、临时服用硝酸甘油停减量及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益心汤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瘀证)的安全有效方剂之一,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心脏脚踝血管指数(cardio ankle vascular index,CAVI)变化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151例高血压病患者和29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CAVI检测,并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析高血压病患者CAVI值与健康者的差异以及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CAV!值的差异。结果单纯高血压组CAVI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有合并症(糖尿病、冠心病等)高血压组CAVI值较对照组及单纯高血压组均有明显增高(P〈0.05),校正年龄影响后,这种差异仍然存在。高血压患者辨证分型,各证型CAVI值:瘀血阻络证〉痰浊壅盛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气阴两虚证〉肝火亢盛证。虚实夹杂证CAVI值较实证、虚证增高P〈0.05)。痰瘀证组CAVI值较非痰瘀证组增高(P〈0.05),校正年龄影响后,差异仍然存在。结论高血压加速了动脉硬化的进展,血糖、血脂等对动脉硬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动脉硬化可能与痰瘀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客观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筛选NAFLD患者176例及健康对照组60例,观察记录两组人员中医证侯、肝功能、血脂、B超、CT肝脾比值结果,根据临床证候对`NAFL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不足型4组,与对照组及各组间相互比较,分析辨证分型与客观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NAFLD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肝郁脾虚居多(29.54%)。各临床分型与对照组相比其客观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各组间比较ALT升高多集中在湿热内蕴型和痰瘀互结型,TG升高多为痰瘀互结型,LDL、TC升高多为肝肾不足型,CT肝脾比值降低以湿热内蕴型和痰瘀互结型为甚,B超呈重度改变多发于湿热内蕴型。结论:NAFLD患者客观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早发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差异.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0年7月-2011年11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早发CHD患者660例,按不同民族分为两组,汉族384例,维吾尔族276例.结果 维吾尔族早发CHD组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超重等方面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 -C)、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吾尔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痰阻心脉、心血瘀阻、气滞血瘀、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阳气虚衰.汉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心血瘀阻、气滞血瘀、痰阻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阴寒凝滞、阳气虚衰.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中医证型(维吾尔族67.8%,汉族63.0%),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早发CHD患者超重、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高LDL-C、Fib水平等与汉族早发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有多种危险因素.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的中医证型,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脂联素/瘦素比值(APN/LEP)的相关性。方法:对186例NAFLD患者辨证分为肝郁湿阻型、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和脾肾阳虚型,均进行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瘦素(LEP)和脂联素(APN)检测,比较HOMA—IR和APN/LEP在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痰瘀互结型和脾肾阳虚型患者HOMA-IR显著高于肝郁湿阻和湿热蕴结型(P〈0.05);湿热蕴结和痰瘀互结型患者APN/LEP显著低于肝郁湿阻和脾肾阳虚型(P〈0.05)。结论:综合HOMA—IR和APN/LEP对于判定NAFLD的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异病同治的中医治则,挖掘关幼波教授在肝病诊治中的辨证及遣方用药特点,探索关幼波教授辨治肝病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关幼波教授治疗肝病的医案,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关联分析等,总结关幼波教授辨治肝病的常见证候及相应治法、用药等规律。结果:关幼波教授辨治肝病的病位主要在肝、脾、胆、肾,病性以虚、湿、热、瘀为主;常见中医证候有肝胆湿热证、气虚血滞证、气血两虚证、肝郁血滞证、阴虚血热证、肝肾阴虚证等;治法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痰、补气养血、活血解毒、舒肝解毒、滋补肝肾等;关联分析所得常用药对8对、中医证候-中药组合10类。结论:关幼波教授辨治肝病重视正邪关系,多从湿、热、瘀、虚着手,辨证时主张十纲辨证、正邪兼顾,治疗上重视调理气血、中州当先、活血化痰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为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将29例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按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Alb、前白蛋白(PA)、血清总胆固醇(Tch)、凝血酶原时间(PT)、血常规、腹水常规及生化、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水湿内停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血清TBil湿热蕴结证较水湿内停证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腹水中性粒细胞比率(%)水湿内停证低于湿热蕴结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腹水蛋白梯度湿热蕴结证低于肝肾阴虚证、水湿内停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CPR湿热蕴结证证明显高于水湿内停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血清TBil、腹水中性粒细胞比率、血清/腹水蛋白梯度及血清CPR等指标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湿热蕴结证的感染较其他3种证型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益气通脑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患者外周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基本治疗,治疗组患者还同时给益气通脑汤,均治疗14d为1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分别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疗效的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28d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65.71%,高于对照组的31.43%(P〈0.05),治疗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明显(P〈0.05)。结论益气通脑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脑血流量、保护血管内皮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的相关性,为肝硬化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50例6种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的肝、胆、脾,对其肝右叶最大斜径、前后径,肝左叶上下径、前后径,胆囊壁厚度,脾脏大小,肝静脉内径,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及血流速度等超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肝左叶上下径:血瘀证与肝气郁结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比较明显缩小(P<0.05);脾脏厚度:血瘀证较湿热内蕴证明显增厚(P<0.05);门静脉主干内径: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明显增宽,与湿热内蕴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血流流速:血瘀证流速减慢,与肝气郁结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随着证型的发展,肝脾大小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有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