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徐岚  臧潞  胡晓燕 《上海护理》2009,9(5):54-5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罕见的具有恶性潜能的消化道肿瘤。GIST绝大部分位于胃(52%~58%)和小肠(25%~35%),所有的GIST均应被看作是恶性的有复发和转移倾向的肿瘤,外科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GIST的方法。近年来,应用腹腔镜治疗GIST,具有手术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和安全有效等优势。现对我院收治的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2011年9月接受腹腔镜手术的36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应用内镜下线型切割闭合器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27例,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术3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3例,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大部切除术3例。7例手术采用术中胃镜行双镜治疗。无患者中转开腹手术。手术平均时间91.8(60~16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7.5(10~200)mL,肿瘤平均直径34.5(10~60)mm;术中冷冻切片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1(4~14)d;患者均无术后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2(6~4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GIST是安全、微创、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0例恶性GIST患者的临床和组织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研究免疫组化染色CD34、CD117、血清蛋白和血清单克隆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恶性GIST原发肿瘤部位主要为胃贲门、小肠和大肠:主要症状和体征有腹痛、腹部肿块、贫血和黑便。结论 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植的诊断依据,恶性GIST的最后诊断需靠病理切片;该病预后较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提高疗效需要综合治疗。对于复发或转移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寻找新的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法来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小肠间质瘤5例,胃间质瘤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腹膜间质瘤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与消化道出血较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5例,腹痛5例,腹部肿块就诊者2例。肿块平均直径为5.5 cm。术后病理学诊断:3例良性,8例交界性,1例恶性。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为75.0%,CD34阳性率为58.3%。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40月,均存活,2例复发。结论肿瘤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是判断GIST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对GIST患者必须进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与其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以提高CT对GIST的良恶性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病人的CT检查资料,对比其术后良恶性的病理结果,找出其CT的良恶性征象,指导临床治疗。结果6例良性GIST的CT表现为类圆形肿瘤,边界清楚,5例直径小于5cm,5例强化值大于25HU,瘤灶内无出血、坏死,无周围结构侵犯;12例恶性GIST的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瘤,10例直径大于5cm,9例强化值大于25HU,7例瘤灶内有出血坏死,9例周围侵犯或转移。7例潜在恶性GIST的CT表现介于两者之间。良恶性GIST的大小、平扫密度是否均匀、周围有无侵犯或转移及有无出血或坏死有显著差异(P<0.01)良恶性GIST的强化程度、免疫组化阳性率、细胞类型无显著差异。结论GIST缺乏临床、镜下病理及CT特征,需行免疫组化鉴别,但CT能充分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脏器侵犯情况,对GIST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于红  范华平 《临床医学》2006,26(11):15-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998—2005年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GIST良性6例,交界性3例,恶性13例。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D117阳性19例,CD34阳性18例,Vimentin阳性19例,SMA阳性3例,S-100蛋白阳性5例,Desmin阳性3例。随访6~84个月,3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 对30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GIST可见各年龄段,平均56.3±8.7岁,男女比例1:1.14;主要发生部位为胃和小肠83.3(%);腹部隐痛不适、腹部肿物和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无特征性;手术前确诊较为困难,只有20.0%;均行手术切除,随访2~60个月,死亡3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结论 GIST的诊断依靠免疫组化分析,加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规范手术及合理的靶向药物治疗是GIST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特点、诊治和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8月至2006年1月收住的2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8例中胃间质瘤良性者20例,交界性3例,恶性者5例,随访0.5~8年.2例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反复复发反复切除后死亡,2例死于其他原因,其余25例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胃间质瘤的诊断以病理诊断为准,其中免疫组化结果为重要诊断依据.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者行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GIST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肿块一共20个,直径2-8 cm;肿块位于胃12例,小肠6例,大肠2例;发生肝脏转移5例。主要CT表现特点为黏膜下富含血供的肿块,胃浆膜面及粘膜线仍清晰可见,肿块境界光整,一般外生性生长多见,肿块内密度不均匀,常伴出血、坏死、囊性变,腹腔肝胃间隙少见肿大淋巴结。病理结果:良性GIST 10例,交界性5例,恶性5例。结论:GIST患者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较典型者,CT检查可以做出明确诊断;CT对其定位、良恶性的判断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但最终诊断仍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格列卫新辅助治疗晚期恶性胃间质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方育  李非  李嘉  崔宏力  王亚军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6):1921-1923
目的:探讨应用格列卫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胃间质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此例病人证实为恶性胃间质瘤,已广泛腹腔转移且肿瘤体积巨大(20 cm×18 cm×15 cm),无手术切除指征.经应用格列卫(400 mg/d)5个月后肿瘤显著缩小,无药物不良反应,行肿瘤完整切除.术后随访4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对于无法切除的晚期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在应用格列卫进行新辅助化疗后,重新评估手术切除的可行性是十分必要的.格列卫新辅助化疗与手术的结合,为GIST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GIST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行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本组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45%(9/20),小肠45%(9/20),结直肠10%(2/20)。良性1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5例,CD117阳性表达率97%(19/20)、CD34阳性率72.2%(13/18)、平滑肌肌动蛋白(SMA)37.5%(6/16)、S-100 23.5%(4/17)。结论 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丁新敏  柴晓文 《临床医学》2009,29(12):87-8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2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GIST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15例,消化道出血9例。腹部肿块7例。肿瘤位于胃者22例,小肠12例。其他分布在结肠、肠系膜、网膜及腹膜后。肿瘤长径0.8~25.0cm,平均7.5em。42例标本CD117阳性,40例标本Vimentin阳性,36例标本CD34阳性。全组均手术治疗,切除率100%。18例恶性GIST及4例潜在恶性GIST患者术后进行了传统的静脉化疗。其中3例有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患者接受了格列卫(络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治疗。经随访42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62.1%和33.2%。结论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确诊主要依靠手术后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目前GIST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复发的病例亦可反复手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回顾分析合并消化道癌的GIST 21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资料,部分病例补充完善CD117、DOG-1、CD34、Vimentin、Actin、S-100、EGFR、VEGF、Ki-67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合并消化道癌的GIST以60岁以上男性多见,发生部位以胃体最常见,本组发生在胃体12例,胃底5例,肠道3例,食管1例;合并胃体腺癌12例,食管鳞癌5例,结肠腺癌2例,十二指肠腺癌、空肠腺癌各1例。除消化道癌的常见症状外,均无其他特异性症状,术前GIST均漏诊。免疫表型:CD117、DOG-1、Vimentin阳性率为100%(21/21),CD34为94.4%(19/21),EGFR、VEGF、Ki-67分别为19.0%(4/21)、28.6%(6/21)、23.8%(5/21)。2例Actin和1例S-100灶性区域阳性。GIST危险度分级:极低危7例,低危10例,中危3例,高危1例。随访1~5年,死亡11例(52.4%),均因消化道癌转移及复发死亡。结论伴发消化道癌的GIST较单发GIST恶性程度低,危险度分级以极低度、低度危险为主,预后主要与消化道癌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icintestinaltumor,GIST)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GIST的8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86例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中10例为良性(包括7例潜在恶性),肿物平均直径2.0em,16例为低度恶性,肿物平均直径2.9cm,60例为高度恶性,肿物平均直径8.6cm。其中53.5%(49/86)来源于胃,27.4%(23/86)来源于小肠,4.7%(4/86)来源于大肠,11.6%(10/86)来源于网膜、腹腔。良性组肿瘤无明显出血、坏死,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恶性组肿瘤可见出血、坏死,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指标测定CD117阳性80例,占93.0%,CD34阳性68例,占79.1%,SMA阳性13例,占15.1%,S100阳性4例,占4.7%。结论GIST主要发生在胃、肠道和腹腔,C117和CD34阳性是诊断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数和发病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超声表现,评价超声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8例GIST的超声表现和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病理诊断良性和交界性间质瘤19例,恶性间质瘤39例。超声检查漏诊8例,检出50例,其中27例诊断为GIST。在GIST的超声表现中,恶性病变的大小、内部回声、轮廓有无分叶与良性病变有显著差别(P<0.01),而肿瘤边缘与边界、彩色血流丰富程度在良、恶性病变间无明显差别(P>0.01)。结论经腹超声有助于GIST的检出。肿瘤较大、回声不均、分叶生长是提示恶性间质瘤的重要超声征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大肠癌的安全性、治疗效果,并讨论其随访观察结果.方法 对60例早期大肠癌患者以注射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追加手术情况及随访观察结果.结果 60例早期大肠癌患者经EMR或分片黏膜切除,一次性切除病变43例(71.66%).根据内镜标本病理及外科手术病理结果,累计完整切除率91.67%(55/60).并发症:术中出血24例(40%),以钛夹或氩离子凝固术(APC)止血成功.术后1周迟发出血2例(3.33%),内镜下止血成功.无1例穿孔发生.术后病理:黏膜内癌54例,黏膜下癌6例.5例m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均无癌残留,但其中1例内镜标本提示癌残留者合并淋巴结转移;2例sm1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无淋巴结转移;2例sm2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合并淋巴结转移;1例sm3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无淋巴结转移.其余m癌及1例拒绝手术的sm1癌,合计50例纳入随访,随访1~50个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转移.结论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是安全的,其根治效果取决于操作方法、术后病理标本的判断以及严格术后内镜随访.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结果 GIST发生于小肠8例,胃部4例,肠系膜1例.肿块向腔外生长者居多,多呈圆形或椭圆形.13例中,良性5例,其中4例直径小于5 cm,密度多均匀,边界清,强化均匀;恶性8例,其中7例直径大于5 cm,密度多不均匀,内部有单发或多发坏死,边界多不清,强化不均匀,4例出现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没有特异性,但MSCT对其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1例GIST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平均年龄56.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腹部包块、黑便及贫血,2例无任何不适于查体时发现。9例经超声内镜检查确诊。21例均行根治性手术,肿瘤位于胃14例,小肠5例,肠系膜2例。21例均经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确诊GIST,免疫组化表型以CD117、CD34阳性率较高。根据Miettinen等原则分类,良性5例,低度恶性10例,中等度恶性3例,高度恶性3例。结论:GIST的术前诊断有赖于纤维内镜、超声内镜、B超、CT等检查的综合应用,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是确诊金标准,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GIST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胃3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11例,结肠1例,胃肠外4例。病理分型:良性1例,潜在恶性7例,恶性12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占25%(5/20),腹部触及肿块30%(6/20),腹痛65%(13/20),排便异常15%(3/20)。主要影像学表现是外生性为主的肿块,肿块易出现坏死、液化,增强扫描有中等以上强化。肿块边界可以清楚或不清楚,很少出现淋巴结转移,易发生肝内转移或腹腔种植。结论:GIST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MRI检查对其定位、良恶性的判断、随诊治疗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认识和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1例,回肠1例,结肠1例,直肠2例;肿瘤平均直径5.5cm。病理分型:良性5例,交界性2例,恶性10例。CT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具有跨越腔内外生长或以腔外生长为主特性。良性5例,直径均小于5cm,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恶性及交界性GIST中有8例直径大于5cm(8/12),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 GIST是一类潜在恶性的肿瘤,MS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