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妊娠期负性事件对早产发生的影响,为孕产妇产前心理健康干预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 Direct、The Cochrane Library、CBM、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 Data、VIP数据库,搜集中国2007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发表的妊娠期负性事件与早产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对所有文献进行筛选、汇总、归纳,并利用Stata12.0定量综合分析。结果 共纳入9个研究,包含17 625例研究对象,其中早产组3831例,足月对照组13 794例。早产组中842例妊娠期有过负性事件经历,发生率为21.98%;足月对照组中2250例妊娠期有过负性事件经历,发生率为16.31%。Meta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负性事件与早产有明显的关系(OR=3.45,95%CI 2.04~5.8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产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妊娠期负性事件可导致早产发生,应针对相关因素制定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早产,降低孕产妇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早产406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产是围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为降低围生儿病率和病死率 ,必须降低早产的发生率。为了更好地预防早产 ,现对我院 4 0 6例早产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我院自 1995年 10月至 2 0 0 2年 6月分娩总数为 36 6 8例 ,其中发生早产 4 0 6例 ,发生率为 11 0 7%。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4 1岁 ;孕 2 8~ 32 6周 4 4例 ,占 10 84 % ;孕 33~ 36 6周 36 2例 ,占 89 16 %。另随机选取同期我院住院分娩无产科并发症与合并症 ,年龄相仿 ,足月分娩的孕产妇 2 2 4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学处理 :χ2 检验 ,P <0 0 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极早期和早期早产间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及早产儿出生结局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孕32周之前分娩的16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按分娩孕周分为极早期早产组(孕28周,64例)和早期早产组(孕28~31+6周,102例),对两组孕产妇及早产儿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两组孕妇的妊娠并发症主要包括:胎膜早破(27.11%)、妊娠期糖尿病(22.89%)、胎位异常(17.47%)、胎盘异常(16.27%)、宫颈机能不全(6.02%)及胎儿窘迫(5.42%);但是早期早产组并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极早期早产组(P0.05),而宫颈机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极早期早产组(P0.05)。(2)早期早产组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极早期早产组(P0.001),其中早期早产组中以并发胎盘异常的孕妇剖宫产率明显增加(P0.05)。(3)早期早产组新生儿出生状况优于极早期早产组新生儿(P0.001),而极早期早产组新生儿NICU住院天数、治疗放弃率长于或高于早期早产组新生儿(P0.001)。结论:孕期应重视常见妊娠并发症胎膜早破的发生,积极筛查妊娠期糖尿病及识别宫颈机能不全的高危因素。对于医源性的早产,应慎重权衡利弊,在母儿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延长孕周至孕28周以上,以改善早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诱发早产的危险因素,从而降低早产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本文对55例早产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早产发生率为4.56%;并选足月妊娠60例作对照。结果 发现胎膜早破、未做产检或只产检一次、产检并发症是早产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早产儿的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足月分娩,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做好孕前保健降低诱发早产的危险因素是预防早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干预性早产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干预性早产的病因、分娩方式、分娩时机及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4例干预性早产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早产发生率为6.33%,其中干预性早产占42.05%。重度子前期是干预性早产的首位因素。干预性早产组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自然早产组(P<0.01);干预性早产组早产儿窒息率明显低于自然早产组(P<0.01);干预性早产组产妇产后出血、围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自然早产组(P<0.05);孕周≥34周,体重≥2000 g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孕周<34周、体重<2000 g的早产儿(P<0.01)。结论:适时选择干预性早产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提高围生儿存活率有益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河北省早产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至2021年河北省22家监测医院分娩产妇的相关数据,分析早产儿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66212例产妇,早产发病率5.4%(19904/366212),2014年至2021年早产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高龄组、非已婚组、小学及文盲组、妊娠≥2次组、产检次数<3次组、子痫前期组、妊娠期糖尿病(GDM)组的早产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妊娠次数≥2次、子痫前期、GDM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规律产检(产检次数4~7次、≥8次)是早产的保护因素。结论:针对子痫前期、GDM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规范管理,重视高龄孕妇管理,加强孕期保健的宣传,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早产发生,对改善围产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院1987年1月至1987年10月间分娩1813例,其中早产91例,发生率为5.0%;28~32孕周27例,33~<37孕周64例.根据WHO 的规定,早产儿指37孕周以前出生者,但对其下限未做规定。木文沿用国内教课书规定,≥28~37孕周分娩者为早产。本文目的旨在通过对早产相关因素及早产儿情况的概略分析,阐述早产与围产保健的密切关系及商危早产管理方法,以达早期筛查出高危早产孕妇,及时采取预防治疗措施,减少早产发生,降低围产儿死亡率.资料与分析一、早产相关因素分娩动因迄今尚不完全明确,放对发动早产的原因也不十分了解.关于早产相关因素,本文按早产患者入院时导致早产的诱因进行分类,见表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然早产与干预性早产临床对比分析。方法对76例早产患者基础资料收集整合并纳入研究对象,参照区组按照不同分娩方式划分本组患者为两组,即对A组患者38例、B组38例。前组患者为自然早产,后组患者为干预性早产,统计整合两组与分娩相关数据指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高危早产高危因素与B组患者高危因素存在差异,P<0.05;A组患者除剖宫产率低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阴道产率高于B组患者,A组患者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患者,A组患者新生儿死亡率高于B组患者,P<0.05。结论早产患者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在对早产患者进行合适的干预性早产,以最优方式减低并发症几率,从而减低新生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220例早产原因及对母婴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探讨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早产的原因及对母儿的影响,并对不同孕龄组28~34周,34+~37周二组作分析比较.结果胎膜早破、臀位、双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妊娠合并肝内胆汁郁积症(ICP)占据早产病因前五位.不同孕周的二组早产对母亲影响无显著差别;在新生儿死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及低体重儿发生率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胎龄越小、新生儿体重越轻其死亡比越高.提高早产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水平,对围产医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泌尿生殖道感染是诱发早产的重要因素,无论何种泌尿生殖道感染,都有增加早产的风险。泌尿生殖道感染导致早产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免疫系统稳态的失衡、前列腺素分泌增加以及基因的多态性相关。早期筛查感染能否降低早产的发生率,不同的学者说法不一。但是,对早产高危人群,尽早进行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筛查对预防早产的益处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早产原因及对母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产是围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监护治疗技术的发展 ,早产儿存活率逐年提高 ,但多种高危因素 ,如胎膜早破、妊高征、感染等 ,影响孕妇的安全及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需要采取预防措施 ,以降低早产的发生率。1 临床资料1.1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共 172 0例 ,其中足月产 15 88例 ,占 92 .33% ;早产 132例 ,占同期分娩的 7.6 7% ,包括单胎妊娠 118例 ,多胎 14例 (3胎妊娠 1例) ;初产妇 119例 ,经产妇 13例 ;年龄最大 4 5岁 ,最小 2 3岁 ,平均 2 9岁。将早产 132例分为两组 ,孕 2 8~ 34周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不同类型的重度子前期(severe preeclampsia,S-PE)早产和自发早产的对比分析,探讨影响S-PE早产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将重度子前期(研究组)早产72例(早产儿83例),按不同孕周分为早期早产、中型早产及轻型早产3类,分别与相同类型的自发早产(对照组)222例(早产儿279例)进行孕产妇及围生儿结局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3类型间的早产儿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0)。研究组与对照组同类型间早产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早期早产儿平均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3),而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中的中型早产新生儿除重度窒息明显高于对照组外(P=0.022),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新生儿轻度窒息率、新生儿病死率及新生儿加强护理NICU(neonate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日和住院费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在轻型早产组,除研究组NICU住院日明显长于对照组外(P=0.000),两组间其他观察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早产的分娩孕龄是影响重度子前期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促胎肺成熟和孕期检查是影响新生儿病率的主要因素。结论:不论重度子前期早产还是自发早产,在早期早产阶段影响围生儿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分娩孕龄,重度子前期早产与自发早产围生结局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预防早产时抗生素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预防早产时抗生素应用的适应症进行了总结,认为产前 筛查淋菌,沙眼衣原体及菌尿,如阳性应治疗,以降低早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经会阴超声诊断早产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 ,75 %的围产儿死亡与早产有关 ,预测早产是减少早产发生的关键环节 ,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 ,尤其是超声检查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1999~ 2 0 0 0年在我院行产前检查的孕妇 5 0 0例 ,行经会阴超声检查 ,以宫颈长度及宫颈指数作为预测指标 ,研究其与早产发生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选择 1999~ 2 0 0 0年在本院行产前检查 ,孕2 0~ 37周的孕妇 5 0 0例 ,常规行经会阴超声检查 ,其中资料记录完整的病例共 386例 ,按分娩结局不同分为 3组 :正常分娩 (对照 )组 ,共 32 8例 ;早产组 :共 31例 ;先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对前置胎盘及早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我院并分娩的孕妇中,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50例有复发性流产史的孕妇,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为治疗组,既往有复发性流产史,未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孕妇50例为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我院正常分娩的孕妇200例为正常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胎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比较3组病例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及早产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前置胎盘发生率(30%)明显高于治疗组(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早产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及早产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及早产发生率比正常妊娠孕妇高,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有可能降低复发性流产患者前置胎盘和早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口服灭滴灵及红霉素对细菌性阴道病孕妇早产的预防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确定在孕20 ~28 周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V) 能否降低有早产史孕妇早产发生率。 方法 在产前门诊对有早产史孕妇进行BV 筛查,对检出的患者随机分为应用灭滴灵和红霉素治疗及未加治疗组,随诊妊娠结局。 结果 在170 例有早产史孕妇中,共检出BV81 例、检出率47.6% 。41 例患者接受灭滴灵及红霉素口服治疗;另40 例未予治疗。治疗组孕妇胎膜早破、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分别为24 % 、20 % 及17 % ,低于未治疗组( 分别为48 % 、40 % 及35 % )。 结论 中孕期筛查和口服灭滴灵及红霉素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可降低有早产史孕妇早产及胎膜早破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正>1早产的定义早产是围产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复杂而又常见的妊娠并发症,因其围产儿发病率、死亡率高而日益受到重视。早产分娩是发达国家围产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300万例早产发生,发病率从北美洲的11%到大洋洲的5.6%。1961年世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早产发生现状及早产儿结局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早产发生现状及不同孕周、不同类型早产儿的结局.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1日-2007年5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一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市妇产医院)、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海淀妇幼)、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大三院)住院分娩的孕28周~36周~(+6)早产产妇955例及其早产儿1066例为研究对象,4家医院同期分娩数为15 197例.结果 (1)早产发生率:早产总发生率为6.3%(955/15 197).其中北大三院的早产发生率为13.1%(150/1142),北大一院的早产发生率为8.1%(125/1549),市妇产医院的早产发生率为5.5%(369/6656),海淀妇幼的早产发生率为5.3%(311/5850).其中北大三院的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医院(P<0.01).两家综合医院(北大一院及北大三院)的早产率10.2%(275/2691)明显高于两家专科医院(市妇产医院及海淀妇幼)的早产率5.4%(680/12 50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早产发生孕周:<34周的早产发生率为28.5%(272/954),≥34周的早产发生率为71.5%(682/954),早产主要发生在孕34周以后.各家医院的早产发生孕周分布有明显不同,其中,海淀妇幼<34周的早产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3家医院(P<0.01),北大一院<34周的早产发生率最高(P<0.05),北大三院与市妇产医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早产发生的原因:在早产的发生原因排序中,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早产占首位(405例),其次为医源性早产(340例)和自发性早产(205例).各医院早产发生的原因有所不同,北大三院的医源性早产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医院(P<0.01);北大一院的PPROM发生率较高而自发性早产率较低.医源性早产的发生原因排序中前4位分别是子痫前期143例(42.0%),胎儿窘迫58例(17.1%),前置胎盘43例(12.6%),胎盘早剥33例(9.7%).(4)各家医院的早产儿结局比较:4家医院由于早产原因、孕周不同,其早产儿结局也存在较大差异,市妇产医院早产儿死亡率最高,为5.4%(22/408),与海淀妇幼(1.3%,4/320)及北大三院(0.6%,1/1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北大一院(2.4%,3/1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孕周的早产儿结局比较:<32孕周的早产儿治愈率显著低于≥32孕周者(P<0.01),≥34孕周的早产儿治愈率为99.6%.<32孕周的早产分娩家属放弃及早产儿死亡率显著高于332孕周者,其中,<32孕周的早产儿死亡率为22.1%,≥34孕周者仅为0.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不同原因的早产儿结局比较:医源性早产的早产儿死亡率(4.9%)高于PPROM早产(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ROM、自发性早产及医源性早产3者的早产儿治愈率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死亡率较高,尤其是<32孕周的早产儿死亡率更高,这部分早产儿是早产预防的重点;同时,减少医源性早产,积极预防PPROM早产的发生也是降低早产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早产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早期预防和干预早产一直是产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难点。近年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通过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胎盘循环、降低炎症反应、调节免疫耐受等多方面对抗早产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就阿司匹林参与预防早产发生发展可能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lL-10)在孕产妇血清中的表达与早产、胎膜早破的关系。方法选择单胎头位初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周、胎膜是否破裂和产妇是否临产分为早产临产组(sPTD)、早产胎膜早破组(PPROM)、先兆早产组(TPL)和妊娠28~36+6周无产兆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用ELISA法检测孕妇血清中MMP-3及TNF-α、lL-10的水平。结果①早产临产组、早产胎膜早破组、先兆早产组和对照组血清中MMP-3的浓度分别为(242.25±72.40)ng/ml、(225.95±85.43)ng/ml、(197.85±57.08)ng/ml、(186.80±54.33)ng/ml;TNF-α的浓度分别为(1332.35±346.65)pg/ml、(1365.00±211.80)pg/ml、(1188.15±269.43)pg/ml、(1061.85±210.02)pg/ml;IL-10的浓度分别为(563.65±116.50)pg/ml、(566.80±123.03)pg/ml、(521.00±105.14)pg/ml、(483.50±119.17)pg/ml;②早产组血清中MMP-3,TNF-α浓度高于对照组,以TNF-α升高更明显(P〈0.01);而IL-10在前两组中有增高趋势,但与后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清中MMP-3、TNF-α、IL-10浓度呈两两正相关。结论①孕产妇血清中MMP-3及TNF-α浓度与早产、胎膜早破密切相关;②孕产妇血清中MMP-3、TNF-α及IL-10在临产、胎膜早破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