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外周血细胞和血小板变化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方法:本文通过3个不同海拔梯度建筑工人的血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意义。结果:海拔4 750m雁石坪地区RBC、MCV、HB、PDW和MVP的水平明显增高,与海拔2 800m格尔木地区和海拔2 260m西宁地区比较,P<0.001或P<0.005。结论:高原地区因缺氧、低气压、昼夜温差大及紫外线强度高、长期照射等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机体长期暴露在缺氧环境下而发生非常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变化及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原驻训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百分率的变化,分析驻训时间和海拔高度对淋巴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脆性的影响。【方法】以3个月为界将驻训人员分为常驻高原人员和急进高原人员,按不同海拔高度将驻训人员分120例不同海拔高度血液进行淋巴细胞脆性实验,分析海拔高度对淋巴细胞损伤的影响。【结果】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进驻时间的驻训人员,其淋巴细胞百分率都不同程度的代偿性升高,都明显高于内地人员(P<0.001,)急进高原人员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常驻高原人员(P<0.001);海拔3 300 m的常驻高原人员淋巴细胞百分率处于正常人群平均水平,急进高原人员的淋巴细胞百分率则显著升高;海拔3 700 m的驻训人员无论是常驻还是急进高原人员,其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代偿升高,明显高于3 300 m和4 100 m海拔高度的驻训人员。随驻训海拔高度的升高,不同组别人群的淋巴细胞百分率差异逐渐缩小,表现急进高原人员高常驻高原人员下降的特点。淋巴细胞脆性实验结果显示,在海拔3 700 m和4 100 m的急进高原人员和常驻高原人员脆性显著高于3 300 m的人员(P<0.01)。【结论】高原环境下驻训人员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代偿性升高现象,急进高原人员淋巴细胞代偿性升高显著高于常驻高原人员,并与海拔高度关系密切,海拔在3 700 m高度的人员其淋巴细胞脆性最大。  相似文献   

3.
高原具有氧分压低、风速高、紫外线辐射强、寒冷及昼夜温差波动大等气候特点,不但给驻训人员执行任务带来困难,而且对驻训人员的一些生理指标也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对1000余名高原驻训人员的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百分率进行研究,分析其变化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曾俊韶  韦燕  叶慧芬 《广西医学》2014,(12):1784-1786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伴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参数的特点。方法恶性肿瘤患者118例,其中血栓组58例,非血栓组60例,在肿瘤治疗前采集血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查,比较两组外周血血小板参数特点。结果血栓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明显升高(P〈0.05),并且随着肿瘤进展有明显升高的趋势(P〈0.05)。结论恶性肿瘤并发血栓形成患者PLT及PCT升高,该指标对早期预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形成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薛文成  崔莎  齐宝宏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7):1671-1672
目的:探讨拉萨地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方法:采集63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42例高原正常居民、30例平原健康体检者静脉血(EDTA-K2抗凝血),美国雅培CELL-DYN20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分析标本.结果:与平原正常人相比较,高原正常居民及HAPC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均显著下降(P<0.01),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升高(P<0.01).HAPC患者与高原正常居民相比较,PLT、PCT进一步下降,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DW、MPV则无差异性.结论:高原缺氧环境可致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破坏增多,骨髓血小板代偿性增生、外周血血小板参数显著改变,但这种代偿功能有限,在HAPC患者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拉萨地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HAPC)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方法 :采集 6 3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4 2例高原正常居民、30例平原健康体检者静脉血 (EDTA -K2 抗凝血 ) ,美国雅培CELL -DYN2 0 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分析标本。结果 :与平原正常人相比较 ,高原正常居民及HAPC患者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压积(PCT)均显著下降 (P <0 .0 1 )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显著升高 (P <0 .0 1 )。HAPC患者与高原正常居民相比较 ,PLT、PCT进一步下降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PDW、MPV则无差异性。结论 :高原缺氧环境可致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破坏增多 ,骨髓血小板代偿性增生、外周血血小板参数显著改变 ,但这种代偿功能有限 ,在HAPC患者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s count,BPC)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选择2004年4月-2006年7月发病6h内收住我科的脑出血患者70例,依据有无血肿扩大分为非血肿扩大组和血肿扩大组。所有患者于发病6h内完成外周BPC的检测,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出血患者外周BP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肿扩大组的外周BPC低于非血肿扩大组(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BPC开始降低,其显著减少是血肿扩大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①Ⅰ组:69例藏族青年是从西藏、迪庆高原进入到亚高原昆明地区生活半年后的某院校学员,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8岁,体检正常。②Ⅱ组:正常对照组35例。均是昆明本地某高校学生,汉族,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9岁,体检正常。1.2仪器和试剂日本东亚株式会社生产的SF-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试剂为原装配套试剂,仪器使用前均已校准,并用配套质控物测试均在靶值范围内。1.3检测方法两组受检者均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1m l,用EDTA-K2抗凝,混匀器混匀,即刻上机检测,所有标本均在2h内检测完毕。采用SF-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MEK-6108K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1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进行检测。结果 各型肝炎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比号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且随着病情进展,PLT、PCT降低愈明显,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增大。结论血小板卤项参数的测定对估计病毒性肝炎的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回顾性分析80例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伴转移者PLT和PCT高于无转移者(P〈0.01),而PDW和MPV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参数明显增高,提示血小板与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密切关系,血小板参数可作为恶性肿瘤疗效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病原菌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糖异常、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的变化。 方法 选取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08例,按照血培养病原菌种类,将患儿分成革兰阳性菌组46例、革兰阴性菌组43例及真菌组19例,分析3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与临床表现情况,比较3组患儿的血糖异常、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的变化。 结果 在108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中,感染革兰阳性菌46例(42.59%),其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4.07%)、屎肠球菌(9.26%)为主;感染革兰阴性菌43例(39.81%),其中以大肠埃希菌(21.30%)、肺炎克雷伯杆菌(14.81%)为主;感染真菌19例(17.60%),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9.26%)为主。 革兰阳性菌组的胎龄和出生体重显著优于革兰阴性菌组和真菌组,3组患儿在胎龄及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组的发病日龄显著大于革兰阳性菌组和革兰阴性菌组,且革兰阴性菌组的发病日龄显著大于革兰阳性菌组(P<0.05)。革兰阴性菌组、真菌组的血糖异常比例(34.88%、31.58%)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组(13.04%)(P<0.05);真菌组的白细胞计数异常、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比例显著低于革兰阳性菌组和革兰阴性菌组,且革兰阴性菌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比例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组(P<0.05);革兰阴性菌组、真菌组的血小板计数降低的比例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组(P<0.05)。 结论 当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白细胞计数明显异常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上升时,细菌感染的概率较大;当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时,感染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概率较大。且革兰阴性菌组、真菌组的血糖异常比例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首次确诊宫颈癌时外周血小板计数增多对宫颈鳞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及总生存期(OS)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89例复发性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首次确诊宫颈癌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患者RFS和OS的影响.结果 (1)血小板增多患者中,RFS≤1.5年的患者比例(49.3%)明显高于RFS> 1.5年的患者比例(15.0%),P<0.05.(2)肿瘤浸润深度≥0.5 cm和初诊血小板计数≥300×109/L为R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3)RFS和血小板计数≥300×109/L为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初诊时血小板增多提示宫颈鳞癌转移风险增加,并预示较差的RFS和OS.  相似文献   

13.
高原军人睡眠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探讨高原军人睡眠质量状况。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分别对驻守在海拔3700m的103名和海拔4300m的105名军人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海拔越高,PSQI总分和各因子得分越高(P〈0.05或P〈0.01),睡眠质量越差,主要表现为,主观睡眠质量差、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效率下降、睡眠障碍增多和日间功能障碍等。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军人睡眠质量下降,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EDTA-K2抗凝末梢血不同检测时间对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委军  董家书 《海南医学》2011,(20):110-112
目的探讨EDTA-K2抗凝末梢血在不同时间检测(仪器法XS-800I)对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方法给62例门诊患者采集末梢血标本,在采集样本混匀后用XS-800I血细胞分析仪分别进行即时检测(1min内检测)、2min检测、5min检测、10min检测、15~30min检测,观察血小板计数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并以手工计数法为参照,评价仪器法不同时间检测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结果采血后仪器法即时检测血小板结果明显偏低,即时组与其他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患者采集EDTA-K2抗凝末梢血后,立即检测会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应至少充分混匀2min后再检测,可保证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为新生儿诊治及出血倾向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2019年10月—2022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89例,依据胎龄分组,早期早产儿(胎龄28~31+6周)11例,中期早产儿(胎龄32~33+6周)17例,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6周)26例,足月儿(胎龄37~41+6周)35例。所有患儿入院6 h内检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4组患儿临床资料、检测指标、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比较早产儿及足月儿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  结果  早期及中期早产儿血清PT、APTT、TT、D-D和INR均高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血清FIB低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早期早产儿PLT低于其他三组(均P<0.05);早期、中期、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2.73%(8/11)、52.94%(9/17)、30.77%(8/26)、25.71%(9/35),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81.82%(9/11)、70.59%(12/17)、53.85%(14/26)、37.14%(13/35),早期及中期早产儿出血发生率和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均高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早产儿DIC发生率为22.22%(12/54),高于足月儿的2.86%(1/35)。  结论  胎龄越小,新生儿凝血功能越差,出血发生率、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及DIC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计数时报警信号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在血液分析上作血小板计数(PLT)时出现报警信号时的干扰因素及其异常的直方图。方法:用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在血液分析仪上作血小板参数分析。结果:在计数中,当PLT有干扰时可出现两种报警信号:上面区域干扰(URI)和下面区域干扰(LRI),包括三种异常的血小板直方图,其干扰因素中绝大多数对血小板计数结果有严重影响。结论:正确分析PLT时出现的各种报警信号及其异常的直方图,并作出正确处  相似文献   

17.
Hemoglobin and platelet count effect on platelet yields in plateletpheresi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CKGROUND: Platelet transfusion in thrombocytopenic patients, especially those with marrow failure,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pport measures available. Treatment success depends on rational use of platelet transfusion. Platelet yield, reflected in transfused platelet dose, influences platelet recovery in the patient and allows prolonging intervals between transfusions. In this study, our main objective was to identify donor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factors that showed some influence on platelet yield obtained by apheresis. METHODS: Healthy donor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prior to performing plateletpheresis. Platelet yield was quantified after plateletpheresis procedure was concluded in two different ways: a) prefixed volume of 5,000 mL processed, and b) volum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manufacturer recommendations. Age, gende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platelet and leukocyte count, height, and weight were included as yield-predicting donor variables. RESULTS: In group A, two variables were significant: donor platelet count and hemoglobin (Hb) concentrations with r = 0.554, and in group B, donor platelet count, Hb concentrations, and volume with r = 0.758. CONCLUSIONS: Donor platelet count an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s influence platelet yield: higher platelet count corresponds to higher yield, while hemoglobin shows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i.e., the lower the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s, the higher the platelet yield.  相似文献   

18.
非小红细胞对血小板计数结果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用血液分析仪作血常规检测时由非小红细胞引起的上限区域干扰 (upperregioninterference ,URI)对血小板计数 (BPC)结果的影响。方法 :用血液分析仪作血小板参数分析 ,对出现URI报警但又不是小红细胞干扰的标本作显微镜计数 ,把两法结果作配对t检验。结果 :仪器法结果为 (6 6± 17)× 10 9/L ,而显微镜计数法为 (98± 2 0 )× 10 9/L ,两法结果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URI报警时除小红细胞干扰外 ,还有其他诸多因素 ;大血小板、血小板凝集块、冷球蛋白、衰老破坏的红细胞碎片等 ,其中最常见的为大血小板。结论 :对URI报警但非小红细胞干扰的BPC结果 ,一定要进行人工显微镜目测计数复检 ,否则会得到不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肺结核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PLT)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2例肺结核患者,依据病变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组(n=38)与非活动性组(n=44),并取同期38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n=38),检测三组凝血功能[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与PLT,比较活动性组与非活动性组治疗前后及组间的凝血功能、PLT,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三组D-D、Fg、TT与PLT大小为:活动性组>非活动性组>对照组,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性组与非活动性组治疗后D-D、Fg、TT与PL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0.01);活动性组治疗后D-D、Fg、TT与PLT明显高于非活动性组治疗后及对照组(P<0.01),非活动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活动性肺结核较非活动性肺结核更为严重,严格监测凝血功能与PLT,对预防肺结核患者血栓性并发症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