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 (Epo)、血小板生成素 (Tpo)的含量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 1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 18例健康人血清Epo、Tpo ,同时检测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血小板数。结果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的血清Epo、Tp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其血红蛋白 (Hb)、红细胞数 (RBC)、血小板数 (PLT)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1)。结论 :SAA和CAA血清Epo、Tp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且Epo与Hb及阻RBC ,Tpo与PLT均呈负相关 ,应用rhEpo、rhTpo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92年以来采用脐血与康力龙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32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病例均系住院患者,诊断符合1987年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拟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MDS-RAS),二者是不同的疾病.AA向MDS-RAS转变已为人们所知,而由AA向MDS-RAS转变,再转化为AA的病例,国内外未见报导,我们观察1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APBSCT)在治疗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中的作用。4例HLA完全相合的重症再生障碍贫血病人(2例肝炎相关性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接受了NAPBSCT,结果4例均顺利度过造血抑制期并移植成功(完全性植入3例,嵌和性植入1例),外周血象及骨髓造血功能快速恢复正常。4例均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间质性肺炎等并发症。本结果初步表明:NAPBSCT简单、安全、并发症轻、造血功能重建快,为SAA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类贫血。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电离辐射的增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逐年增加,按时化疗是提高、缓解并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而细心的观察与护理又是减轻和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关键。SAA患者外周血液中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早期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与感染,一旦发生颅内出血可危及生命,因此控制出血是SAA患者治疗中至关重要的问题。2005年2月~2007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36例SAA并发出血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护理,旨在提高SAA并发出血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生存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是临床常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常规治疗有效率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SAA尤其是依赖输血维持生命的重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我们应用非清髓的预处理方案,进行了1例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HLA半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同时为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还首次进行了体外扩增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共移植。  相似文献   

7.
本文比较观察了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与40例健康人的SCE频率变化,并对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了比较,部分病人作了治疗前后比较。证实了再生障碍性贫血SCE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氯霉素对SCE影响显著。4例治疗有效病例中3例见SCE明显减低。表明SCE频率检测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自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A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患糖尿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观察组9例非重型AA患者均诊断为糖尿病,常规组41例患者均无糖尿病.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  相似文献   

9.
我院1996年始用环孢霉素A(Cs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6例,并进行了长期随访观察,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病例 6例均符合1987年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  相似文献   

10.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重再障SAA)Ⅱ型系由慢性再生障碍贫血(简称慢再障CAA)恶化而来[1]病情重、预后差,无特殊治疗方法.尽管异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BMT),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环胞菌素A(CSA),细胞因子(HGFS)等有一定的疗效,但往往因为此类患者病程长,年龄偏大,反复输血,恶化后疗效差,死亡率高[2],自1994年5月以来,对3例SAA-Ⅱ型病人进行了非骨髓清除性(简称非清髓性),非血缘关系(无关供者)胎盘脐带血(简称脐血)移植(NM-UCBT)/输注,并进行了6年的随访,取得了较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植物血凝素(PHA)可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AA)病人外周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产生 CFU-GM 抑制活性,此活性与上清液中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高度相关,并可被γ-干扰素单克隆抗体所中和。加入环孢菌素 A(CsA)(1μg/ml)能有效地抑制 IFN-γ的产生,从而消除其对 CFU-GM 的抑制,提示上述作用可能为 CsA 治疗 AA 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郭剑锋 《西南军医》2012,14(4):618-619
目的分析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60例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即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60例非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比较对象,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骨髓增生程度。结果观察组缓解例数、明显进步例数、降低例数和活跃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无效例数、重度减低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疗效多不佳,预后多不良,应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rhTPO(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免疫抑制治疗(IST)对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SAA患儿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均匀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IST治疗,观察组实施IST联合rhTPO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3、6、12个月的治疗效果、血常规指标及输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及血常规指标均比对照组高,脱离PLT和RBC输注的天数比对照组短(P<0.05);但两组患儿在治疗后6、12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及血常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SAA患儿应用rhTPO联合IST治疗可提高其治疗初期的血液反应率,缩短血制品输注时间,近期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李曙光  崔英 《武警医学》1996,7(3):178-178
免疫抑制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护理体会武警总医院小儿科李曙光,崔英,王青,杨玉兰(北京100039)关键词免疫抑制剂,再生障碍性贫血,隔离措施自1991年5月~1994年12月,我科对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患儿进行...  相似文献   

15.
廖辉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0):1147-1149
脐血中含有造血干细胞和造血调控因子,具有重建造血和刺激造血的作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骨髓衰竭性疾病,它的发生涉及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免疫异常等。笔者将对脐血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因子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国产猪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孢素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猪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治疗临床资料,观察治疗疗效、并发症及转归,并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长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类型、网织红细胞计数、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治疗有无反应以及免...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41岁,2005年2月因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入我院治疗,患者有乙型病毒性肝炎16年(小三阳),并有输血史,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否认疫水接触史及疫区生活史,否认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否认烟酒嗜好,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1年前因运动后出现头晕、心慌、全身乏力并伴有发热现象,就诊某院,诊断AA,给予环孢素A、十一酸睾酮、强的松、丙种球蛋白、拉米呋啶、AT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EPO(促红细胞生成素)、惠尔血、间断输血.治疗过程中发现肝功能受损,给予保肝降酶治疗后效果不满意,为进一步治疗药物性肝损害收入我院消化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的MRI诊断和在疗效评价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骨髓穿刺镜检证实的再生障碍性贫血16例及正常组30例,常规行腰椎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和脂肪抑制短时反转恢复(STIR)脉冲序列,层厚5mm,层距1mm,矩阵180×256。对2组腰椎骨髓MRI表现分别总结、测量其T1值,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组,计算椎体异常信号(低信号)区所占面积的百分比。结果本组病例根据腰椎MRI表现分为3种类型1型2例,表现为T1WI呈均匀高信号,T2WI呈均匀等信号,STIR呈均匀低信号,2例均为急性再障;2型7例,表现为3个序列中出现少许灶状不均匀信号,5例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型7例,表现为明显高低混杂不均匀信号,7例均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腰椎T1WI低信号的面积占椎体的比例明显小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30.00,P<0.01)。再生障碍性贫血组的T1值明显低于正常组(q=7.02,P<0.01)。治疗好转后,骨髓又恢复接近正常信号和T1值。结论MRI可作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种非创伤性的骨髓检查,对观察病变程度、范围以及治疗后疗效评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血液系统疾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等患者在骨髓移植期或免疫功能低下期及其他疾病导致的继发性血液系统异常者很容易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继发真菌感染已成为影响血液病患者预后及生存期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基础疾病的存在使得病情更加复杂,其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且相互重叠.笔者着重综述血液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0.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及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综合病征.AA机制研究一直是研究工作的重点.随着现代科研技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AA的机制研究逐渐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AA机制的研究离不开动物模型,近年来,为了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很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中医药在AA的治疗上有一定的优势,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