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 :比较及分析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养阴增液三种温病治法制剂抗内毒素效应的特点。方法 :以大肠杆菌内毒素EColiO1 1 1 B4静脉注射建立家兔内毒素血症模型 ,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清热解毒组、活血化瘀组、养阴增液组 ,后三组动物分别给予相应治法的注射液进行干预 ,另设正常对照组。采用动态比浊鲎试验法定量检测血浆内毒素 (EXT)浓度 ;常规计数血白细胞 (WBC)、血小板 (PLT )及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 ) ,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内皮素 1(ET 1)以及前列环素 (PGI2 )水平。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各治疗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但三治疗组血清中由内毒素诱生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血管活性介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清热解毒组家兔血清TNF α、IL 1β降低最为显著 (P均 <0 .0 1) ;活血化瘀组改善ET 1、PGI2 最为明显 (分别为P <0 .0 5,P <0 .0 1) ;而养阴增液组前两者的功效兼而有之。结论 :三种温病治法制剂均具有一定的抗内毒素效应 ,但其治疗内毒素血症的作用环节及机理方面各具特点 ,从而显示中医治疗温病采用多种治法配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微循环衰竭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循环衰竭 (MCF)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 (FM PV)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蕲蛇毒诱导血浆纤维蛋白单体形成 ,于分光光度计上观察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时间过程并用微机分析图形。结果 :42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和其中13例伴发休克患者的FMPV检测结果显示 :DIC患者 ,特别是伴有休克患者的FMPV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的被抑制现象 ,同时DIC伴有休克者FMPV较DIC未伴休克组相对增强 ,凝血过度激活状况明显 ,治疗效果较差 ,死亡率高。结论 :MCF患者FMPV有明显的异常改变 ,其预后较差 ,FMPV检测对MCF病程进展、预后评价可能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自由基与微循环障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近年来研究表明,自由基含量增多可造成组织细胞严重损伤,并与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性疾病如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呼吸窘迫综合征、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肌疾病、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器官移植等有关。而微循环障碍在上述疾病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探讨自由基与微循环障碍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分别以凝血活酶和活大肠杆菌诱发家兔DIC,观察到活菌组血浆血红蛋白显著升高。同时WBC、MDA升高,而SOD活性显著下降。另分别以家兔贫白细胞血和富白细胞血与内毒素温育,结果前者溶血轻微,而后者溶血显著,且MDA升高。这表明感染致DIC时,内毒素等物质激活白细胞,可能通过自由基机制表现出溶血毒性。  相似文献   

5.
内毒素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细胞损伤在内毒素致DIC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内毒素致DIC中凝血系统的激活主要是由组织因子途径介导 ,凝血系统和炎症反应相互作用 ,纤溶系统出现先激活后抑制的双相反应。抗凝血酶与凝血酶调节蛋白等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可用于早期DIC的诊断 ,双相APTT波形是一敏感指标。活化蛋白C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内毒素DIC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液流性学及甲襞微循环变化的研究/张维颖,惠保定,李见勇/陕西省延安地区人民医院,延安716000观察1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指标并与60例正常人比较。发现CAG患者全血高切、低切粘度,全血还原粘度...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用20只纯种日本大耳白幼兔,实验组连续二次、间隔24h经静脉注入纯制大肠杆菌内毒素(100μg/kg),建立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休克模型,二周末处死,以99mTc-MDP骨显像法及病理学检查观察模型动物骨骼系统改变情况,评价DIC过程对骨骼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第二次静脉注射内毒素一周后,实验组动物长骨骨端血流量计数对比值显著下降,二周末病理检查,证明出现了多发性骨坏死,并集中地发生在长管状骨骨端,分别为股骨髁、肱骨头、胫骨上端、股骨头及尺骨近端。病理表现为骺及干骺端侧髓腔内骨髓细胞坏死,以及骺板干骺端侧的软骨细胞柱、新生及成熟骨小梁的坏死崩解。部分动物有整块骺板的变性及坏死。实验发现,骨坏死的发生和分布,与骨微循环结构的破坏密切相关。这表明,内毒素及其引发的DIC反应可以破坏骺区的骨微循环系统,引起幼兔全身多发的以骺板为中心的骨坏死。本研究提示,内毒素及其引发的DIC过程可能是严重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后,儿童后遗骨发育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中医各证型的甲襞微循环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2DM)中医各证型甲襞微循环的特点,给2DM各证型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糖尿病患者90例,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和血淤气滞、非血淤气滞等组,正常组30例。分别观察甲襞微循环。结果随着2DM从阴虚热盛向阴阳两虚的发展,甲襞微循环障碍也有从轻到重的发展趋势。结论 2DM在正气渐消的同时,淤血邪实有渐增的趋势;淤血几乎贯穿2DM始终,它既是正虚的产物,又是该病进一步恶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分析降钙素原(PCT)和血乳酸(Lac)水平测定对脓毒症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08-01至2015-12-30本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脓毒症患者70例,根据是否合并DIC分为DIC组(n=34)和非DIC组(n=36)。两组患者入ICU 24h内检测PCT和Lac浓度,同时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并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比较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建立ROC曲线,计算PCT、Lac曲线下面积(AUC)及其诊断DI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DIC组PCT和Lac水平明显高于非DIC组(P均0.01);其它检测指标和APACHEⅡ评分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和Lac的AUC分别为0.871和0.790;PCT和Lac的敏感度分别为91.20%和79.40%。结论:PCT与Lac可作为脓毒症合并DIC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大白鼠注射~(125)I标记的纤维蛋白原后,再注射凝血酶,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放射自显影检查发现,同位素标记的微血栓主要位于肾小球毛细血管,直小血管之中。肺泡的毛细血管也可发现这些微血栓。肝脏和脾脏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了大量的标记物质,这些吞噬细胞定位在肝门区,而在脾脏则位于马氏小体周围。此外,在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内也发现有同位素,这些物质可能是通过肾小球过滤而被肾小管重吸收的标记物质。用自显影术,常规染色和纤维蛋白的特殊染色互相比较,肺的微血栓在常规和特殊染色中不能被发现,用自显影术则很易检出同位素标记的微血栓。  相似文献   

11.
应用微循环检测手段,对妇科痛经不同证型进行甲襞微循环的观察,结果提示在痛经的"气滞血瘀"型与"气虚血瘀"型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它们与正常对照组对比p<0.01或<0.05。"气滞血瘀"型与"气虚血瘀"型对比P<0.01,有明显差异。因此认为:痛经的辨证是治疗的关键,而微循环作为检测手段对痛经的辨证施治提供了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人中医辨证分型与甲襞微循环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用中医辨证分型理论分为4型的134例高血压患者行甲襞微循环检查,结果表明微循环的障碍程度从肝火亢盛到阴虚阳亢型、痰浊壅盛型、气血瘀滞型逐渐加重,肝火亢盛型为轻度微循环障碍,阴虚阳亢型特点是微血管内流速较快,数目增多,管径最细,长度最长,颜色最浅;痰浊壅盛型特点是微血管模糊不清,畸形最多最重,排列不整,流速较慢,颜色较暗,乳头较浅;气血瘀滞型特点是流速最慢,颜色最暗,乳头最浅,袢顶最宽,红细胞聚集最严重。提示:微循环检查可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由于反复肺部感染,缺氧,易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从而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而加重心衰和呼衰。为此我们于1992~1996年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60例,设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并对二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性改变及其与疗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108例,病程2至24年,均系住院病人。全部患者根据我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确诊。108例患者入院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呈异常…  相似文献   

14.
雷诺氏综合征患者的微循环特点和中西结合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0例雷诺氏综合征(RDS)患者应用益气通阳活血化瘀中药与西药倍他乐克联合治疗,同时观察RDS患者治疗前后的甲襞微循环(NFM)、血液流变性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变化。结果显示RDS患者经治疗后NFM明显改善,细动脉增宽、血流加快(P<0.05),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及体外血栓重量与长度明显减轻缩小(P<0.01);CDFI表现动脉痉挛消失,血流阻力下降以及血流量增加。提示:益气通阳活血化瘀中药和倍他乐克西药合用有明显的降粘、解聚、抗栓、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治疗RDS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对86例运动神经元病和36例同龄健康人进行甲襞微循环对比观察,同时对其中47例运动神经元病和36例同龄健康人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查。结果:患病组甲襞微循环管袢细,以输入枝为甚,畸形血管比例大,管壁薄,流态多为粒流或粒缓流,乳头较平坦,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二组血液流变检查则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该病微循环障碍与微血管的病理性改变有密切的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对该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影响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25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机械通气及常规治疗过程中,据分期辨证施治结果加用中药组与未用中药组。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参数,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机械通气呼吸参数、总的住院时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VAP发生率降低,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治疗结合常规治疗能有效降低COPD患者机械通气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但对机械通气呼吸参数、总的住院时间、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患者的微循环改变与中医辨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颈椎病患者的微循环改变与中医辨证栾晓文1王曙光2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研究表明:颈椎病患者血液处于高粘滞状态,从而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我们通过观察33例颈椎病患者的微循环改变并探讨其与中医辨证分析之间的联系,发现颈椎病患者血液微循环均有明显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的中医诊治方法,为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汤剂联合给药。记录两组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75.86%,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治疗联合中药提高其疗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9.
对10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等容血液稀释前后血液流变性和甲襞微循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ct、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P<0.05),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提示:中西医结合等容血液稀释能明显降低血液粘度(P<0.001),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  相似文献   

20.
“炎痛停”药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随机分为二组,60例给予炎痛停中药浴治疗,30例对照组给温泉浴疗加按摩,方法时间均相同。炎痛停组治疗后显效21例(35.0%),有效34例(56.7%),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显效2例(6.7%),有效15例(50.0%),总有效率56.7%。甲襞微循环权值炎痛停组治疗前平均8.77±1.03,治疗后3.80±0.28(P<0.001),对照组治前为8.05±1.01,治后为7.89±1.53(P>0.05)。显示炎痛停中药浴的疗效及对甲襞微循环障碍的改善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