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糖尿病患者共10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上述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糖尿病常规护理,常规糖尿病健康宣教、对饮食及运动等进行指导等。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和出院12周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检测,观察上述指标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与对照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2周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有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在糖尿病网络教育中引入“小组交流”开放型教育模式的价值。方法将100例出院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在开展每周1次的网络授课教育的同时增加1次网络小组讨论,由患者进行经验分享和医护人员即时点评、现场答疑。对照组通过常规的每周1次的电话随访方式对患者进行教育指导,指导内容同网络授课内容。6个月后,取消网络小组讨论,仅进行每周1次的网络授课和对患者的留言及疑问进行回复,2组接受同质化教育。并观察患者接受教育后3、6、1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在3、6个月时均低于对照组(P <0.05),12个月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3、6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与12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3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6、12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运用网络实时进行指导,强化随访教育,是增加出院患者治疗依从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融洽的医患交流氛围,树立患者治疗的信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赖程度,使患者主动遵照医嘱去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有利于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实施治疗的30例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时期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 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患者和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但其和餐后2h血糖的相关性显著优于和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P<0.05).结论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患者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中餐后2h血糖的诊断价值更高,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糖尿病的检出率,有助于临床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延续护理。结果两组住院期间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餐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病情控制情况较对照组理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护理可提升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形成健康行为,有效降低血糖,值的临床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韩波 《北方药学》2018,(2):132-133
目的:分析门冬胰岛素单用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2017年4月7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分别39例.单用方案组采取门冬胰岛素单用治疗,联合方案组采取门冬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糖尿病治疗总有效率;空腹血糖达到正常范围时间、餐后2h血糖达到正常范围时间;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结果:联合方案组糖尿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用方案组,P<0.05;联合方案组空腹血糖达到正常范围时间、餐后2h血糖达到正常范围时间短于单用方案组,P<0.05;干预前两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相近,P>0.05;干预后联合方案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优于单用方案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优于门冬胰岛素单用,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达标时间更短,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更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糖尿病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8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对观察组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规范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指导。8周后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结果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指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糖尿病健康教育使糖尿病患者对该疾患有系统认识,加强自身健康管理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西格列汀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3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血糖(FPG)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血糖(FPG)指标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各指标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西格列汀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可有效降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以及患者空腹血糖,毒副作用小,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3例,观察组采用降糖药治疗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参考组单纯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控制血糖效果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糖尿病前期患者14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73例实施传统治疗,观察组患者73例实施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释放、2 h胰岛素释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释放、2 h胰岛素释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前期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池宁林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48+152-148,152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一般护理计划模式,观察组患者接受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包括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及出院后6个月内的延续。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差异。结果:出院后半年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后6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患者加强自我管理,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糖代谢的影响及护理体会。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后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 h血糖的指标水平的变化及抑郁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h血糖的指标水平、抑郁评分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减轻抑郁等消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231例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120与对照组11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二甲双胍降血糖、饮食控制等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匹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有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空腹血糖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无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疗效显著,其对于血糖和血脂的改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本院内分泌病区收治的T2DM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门冬胰岛素(诺和锐)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以诺和灵R皮下注射治疗,取这10周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作为临床观察指标,治疗结束时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治疗组组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HbAl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组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HbAl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HbA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门冬胰岛素能更好的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梁丛 《北方药学》2012,(11):43-44
目的:探讨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8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在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基础上给予瑞格列奈片口服治疗;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下降明显,尤以餐后2h血糖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空腹血糖达标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餐后2h血糖达标率:对照组达标率92.43%,优于观察组87.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药物平均用量比较:对照组药物平均用量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瑞格列奈治疗,但较单用瑞格列奈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合理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15.
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干预,30d后观察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等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日血糖波动以及胰岛素用量均低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血糖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诊断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亚松  章红 《安徽医药》2009,13(10):1265-1266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24例)采用常规降糖药治疗,强化组(24例)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强化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餐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胰岛β细胞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餐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够减轻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王林坤  张婷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229-2230
目的:探讨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那格列奈组30例,格列吡嗪组32例,两组年龄、性别匹配具有可比性,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等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IC)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药降低空腹血糖幅度无统计学意义,而对餐后2h血糖的疗效那格列奈高于格列吡嗪(P<0.01),那格列奈降低HbAIC疗效优于格列吡嗪(P<0.05),那格列奈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口服后2h血浆胰岛素浓度高于格列吡嗪。结论:那格列奈和格列吡嗪对空腹血糖均有显著性下降,那格列奈控制餐后高血糖和降低HbAIC明显优于格列吡嗪。  相似文献   

18.
邢丽岩  周福荣 《首都医药》2009,16(14):40-4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控制血糖的治疗方案对初诊断Ⅱ型糖尿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105例初诊断Ⅱ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口服药物治疗组和胰岛素治疗组,胰岛素使用双相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早、晚餐前皮下注射,口服药物使用常规降糖药物,均观察3个月,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1、2h血糖(1hP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Ins)、C-肽(C-P),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HOMA-β)。结果胰岛素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Ins)、C-肽(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HOMA-β)、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均较口服药治疗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初诊断Ⅱ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尽快使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减轻胰岛素抵抗,恢复胰岛β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陈丽斌  朱敏 《海峡药学》2009,21(10):217-218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分别对两组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一般糖尿病教育和本研究组织的教育,6个月后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结果实验组经糖尿病教育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调动了病人的积极主动性,能够在出院后继续配合医生进行自我管理,从而控制病情,巩固治疗效果,也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曾春平  陈幼萍  舒毅  吴向梅  梁蕴谊 《中国药师》2010,13(12):1795-1796
目的:观察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加用阿卡波糖的疗效。方法:将60例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加用阿卡波糖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效果。结果:阿卡波糖组患者的空腹、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结论:阿卡波糖可作为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