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在分析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现状、生态修复有利条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两屏三廊多点”布局,同时采取加强组织政策、资金机制、管理制度、技术人才、监测评价、宣传引导等保障措施,以实现广东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2.
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均造成较大的影响。采用遥感监测的方法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进行监测,获取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的变化情况,预警自然保护地存在的生态风险,为自然保护地开展日常监管等提供基础数据。基于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的变化情况,探讨控制和减少人类活动的相应对策,如加强管理监督、监测评估、科学绿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社区共管和生态修复等,对于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护,提高自然保护地管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省域尺度出发对自然保护地进行集群式研究是有效提升区域自然保护地整体保护效能的关键,一方面能强化自然保护地的整体保护与协同管理,另一方面也能创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模式,对推动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创新性地提出了自然保护地群的概念,明确了其具有空间聚集性、生态连通性、多样性等特征,探索了从区域尺度到生态系...  相似文献   

4.
《热带林业》2021,49(3)
为研究黎母山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成效,采用现场调查和资料查询方式对黎母山破损山体修复植被现状调查物种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破损山体人工修复技术采用客土喷播技术进行,植物以草本和小灌木为主;自然修复木本植被覆盖度高于人工修复,但存在个别特例,草本植被覆盖度恰好与木本植被相反;从物种群落特征指数分析表明自然修复物种复杂程度高于人工修复;从植被现状反映,人工修复野生树种比较少,主要植被为人工种植植物;自然修复木本植物有山乌桕、中平树等野生乔灌木,草本以乌毛厥和粽叶芦为主。黎母山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效果有成效,自然修复物种丰富度高、多样性复杂,人工修复物种单一,结构简单,可进行乡土树种种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态修复入手,介绍了济南破损山体生态修复3种常用植物及5个生态修复工程实例,为其他相似的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地作为管理严格的特殊生态环境区域,不仅为人类发展提供着各种资源,而且其自身运行与发展影响着更为广泛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该文基于大庆市湿地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独有特征以及保护管理现状展开归纳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及对策,应对目前自然保护地管理面临的种种困境,以促使大庆市自然保护地的健康发展,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能。  相似文献   

7.
自然保护地废弃石场生态修复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全生物多样性,提升景观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修复设计是实现废弃石场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基于自然保护地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目的,以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湖洋石场为例,调查和分析试验地内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采用生态修复分区的方法,提出自然保护地废弃石场生态修复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边坡修复、土壤修复、植被修复和景观修复。各项修复充分考虑地质、地形地貌、植被等多种因素,通过稳定性、美观性、生态性和多样性等多方面比选确定最优的生态修复设计方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使废弃石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赵勤 《绿色科技》2022,(20):59-63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对贵州省黔西南州自然保护地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整合交叉重叠、科学编制总规、归并晋升、健全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建议,为全州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探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地是现有条件下,实现对自然及其所拥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最有效的长期保护手段.通过分析广东省各级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的现状,系统梳理了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不合理、历史遗留问题众多、管理体制不顺畅、自然产权不清晰等,提出了相适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自然教育的快速发展,自然保护地依托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等自然 资源及其独特的人文资源,已经成为自然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保障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工作的科 学有序开展,梳理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的现状,分析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的具体 实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顶层设计不完善、教育资源挖掘不够、配套设施短缺、专业人才匮乏、 社会参与机制尚未形成等突出问题,提出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的具体路径。一是自然保护地 行政管理部门做好顶层设计,疏通多元参与渠道,为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构建完善制度体系。 二是自然保护地主动接受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探索构建与自然保护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紧密结合的 自然教育实践模式。三是自然保护地要大力加强自然教育设施建设,结合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打造 智能自然教育一体化平台;结合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精品课程、编写特色教材;利用新媒体技 术做好宣传引导;严格管理程序,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注重存量人才培养,积极拓宽引才渠道等。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围绕“四山八水”生态格局正在努力构建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具有喀斯特山地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省林业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地共314个,总面积456.88 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2.97%。分析自然保护地发展中存在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面积占比相对偏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整合优化未达预期,综合利用研究匮乏等问题。藉此,提出逐步理顺体制机制,积极创建国家公园,稳步推进整合优化,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积极探索价值研究等自然保护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阐述了福建省自然保护区所蕴藏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分析了其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发展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现有自然保护地数据,采用数据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现状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云南省已建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10种类型自然保护地370处共556.58万hm2,分布于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自然保护地原主管部门包括林业、环保、住建、国土、农业、水利、旅游等7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途径,区域范围内划定、建设和布局自然保护地是关键.文章以云南省11类373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GIS与数据库空间建模工具分析其空间格局,结果认为,云南省各自然保护地之间交叉重叠情况较为突出,而保护空缺情况也同时存在;全省目前保存较好的原始林为224.5万hm2,但受保护率仅为64...  相似文献   

15.
阐述国土空间分类、自然保护地分类及整合类型分类,解析整合类型内涵,包括调出和调入、归并转化和保留的内涵解析。重点讨论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区域的整合类型适用问题。提出自然保护地整合类型分为调出、调入、归并转化、保留4个类型;自然保护地涉及交叉重叠时,重叠区域若不是全部调出,那么除保留一个保护地外,其他保护地的整合类型按调出来处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南太行地区5种类型99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并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南太行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交叉重叠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太行自然保护地森林公园的数量最多,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长治市内的保护地分布数量最多,整体呈集聚的空间分布类型;其保护地按照密度值可分为3档,大多为点状分布,高密度区主要呈带状和团块状分布在南太行东部地带及部分南部地区;99处保护地中存在27处交叉重叠,风景名胜区交地质公园是最多的重叠类型。  相似文献   

17.
在深刻学习、理解生态文化建设及其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探索交流、思路梳理等基础性工作并结合黑龙江省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从目前保护区发展的客观实践,浅谈生态文化产生过程及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解和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