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跨隧道核心土临时支护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断面跨度的不断增大,公路隧道设计开挖方式也在不断转变。同三、京珠国道主干线绕广州公路东环段龙头山隧道属单洞四车道特大断面公路隧道,进出口Ⅴ级围岩段地质条件恶劣,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在龙头山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其核心土临时支护出现失稳。通过简化临时支护稳定的影响因素,建立力学平衡方程,推导出核心土临时支护稳定性的判别准则,开挖上台阶时临时支护稳定性的控制因素为基底围岩承载力与临时支护曲率,并通过算例计算了Ⅴ级围岩临时支护设计曲率条件下满足龙头山隧道临时支护安全要求的基底承载力的要求,在同类工程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范进 《建筑技术开发》2023,(11):125-127
以某铁路隧道工程为例,介绍一种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三台阶九步临时仰拱开挖技术和二重管回退式超深孔注浆预加固技术两部分内容。其中,三台阶九步临时仰拱开挖技术采用开挖与支护同步推进工艺,可有效实现隧道施工初期支护效果;二重管回退式超深孔注浆预加固技术则可用于开挖线内外的进一步加固补强。相关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可作为后续同类工程项目的参考技术,旨在有效应对复杂地质条件对铁路隧道施工的影响,保障施工后隧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刘伟 《山西建筑》2011,37(24):184-186
以西平铁路1标黄土隧道施工为例,从洞口开挖及边仰坡临时防护、洞身开挖及初期支护、通风防尘及施工运输等几方面介绍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黄土隧道的施工技术,为今后同类隧道工程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大断面公路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采用CRD法进行施工,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隧道的开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地层的沉降、临时支护和初期支护的内力随开挖过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CRD法施工,围岩应力呈不对称分布,以拱肩、拱脚和临时支护与永久支护结合处较大;深埋侧的拱肩、拱脚和地表的位移量都较浅埋侧大。  相似文献   

5.
扁平特大断面公路隧道核心土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破碎围岩段大断面隧道施工时,较多采用双侧壁导坑法,预留核心土对在开挖过程中隧道的围岩变形和支护受力有很大影响,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依托广州龙头山单向4车道公路隧道,对扁平特大断面公路隧道在破碎围岩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时,预留核心土厚度的区别和开挖方式的不同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围岩应力、围岩塑性区、拱顶沉降、二衬和核心土临时支护的内力,得出了核心土的合理厚度及较为合理的开挖方式.结论对扁平大跨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铁路隧道开挖向长大型和深埋方向的发展,隧道的稳定性日益成为设计和施工的首要问题。选取襄渝铁路二线白石河2号隧道为研究对象,该隧道开挖断面为直墙拱形。采用三维快速拉日法,对铁路隧道开挖与支护过程中的力学行为进行仿真分析,获得隧道在动态分步开挖、分步支护以及不同支护形式的情况下围岩和支护结构中位移、应力的分布规律。为隧道施工过程中开挖方案的制定、支护形式的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跨隧道在开挖过程中若支护方式和开挖方法的不合理易造成隧道塌方、大变形等失稳现象,保证隧道施工期间的稳定性是隧道工程施工的核心目标,文章以贵阳市南垭路三号隧道为工程依托,采用数值模拟并结合现场实际施工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对开挖步距及一次性拆除临时支撑长度进行优化,可确保施工安全,同时,施工进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针对风积砂地层颗粒单一、级配不良、黏聚力低、稳定性差的特点,结合榆神高速神木一号隧道工程,通过对不同施工方案的比较分析,介绍了水平旋喷桩和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在大跨度风积砂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经施工开挖检验,水平旋喷桩完整性好,咬合度高,单轴抗压强度达11MPa;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分部开挖面积小,利于及时支护,施工体系转换灵活,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  相似文献   

9.
针对隧道明洞暗作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受力性状,以某在建隧道为工程依托,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了隧道台阶法开挖的施工过程,由计算结果可知:软岩隧道台阶法施工时围岩位移变化量随施工步序呈现较大差异性,下台阶施工时的围岩位移量显著高于上台阶;围岩在拱脚和边墙处受力较大,出现局部应力集中,其中最大位移为0.950 mm。因此,软岩隧道开挖时应采取合理的围岩预加固措施,及时施作临时支撑及初期支护,确保洞室围岩开挖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刘晓峰 《江西建材》2014,(8):198+203-198,203
隧道开挖后容易出现塌方、冒顶等灾害,开挖施工中合理选用六部CD法、四部CD法、三台阶临时仰拱法、三台阶法等措施,控制了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保证隧道施工能安全地通过不同地质地段,本文根据实际工程主要介绍了六步CD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温州某高速公路大断面隧道为依托,采用ANSYS分析软件建立数值模型。通过对隧道洞口浅埋段开挖与支护过程的有限元数值分析,了解围岩和衬砌的位移与应力变化发展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和现行支护参数可将变形控制在6 mm以内;隧道开挖后,拉应力主要集中在开挖掌子面底部,施工时应尽早施作左右导坑和主洞的仰拱;临时支撑与初期支护的连接处弯矩较大,导坑上台阶底部临时支撑处后期会出现拉力,应加强对这些部位的安全监控。  相似文献   

12.
重点针对隧道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开挖支护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展开全面分析和研究.针对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开挖支护方式的选择方法进行探索,并且对开挖支护施工技术方式和要点进行全面阐述,有效提高隧道工程开挖支护施工的整体质量,对提高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性和稳定性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刘尚雨 《重庆建筑》2011,10(9):13-20
本隧道工程为高速公路大跨径双连拱暗挖隧道,采用新奥法指导施工:三导洞法施工,分部开挖,分部支护;光面爆破、工字钢支撑、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联合临时支护、复合式衬砌;掘进采用气腿式风钻钻孔,出碴采用无轨运输。  相似文献   

14.
连拱隧道支护体系变形的现场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与普通公路隧道相比,连拱隧道因隧道施工复杂,工序转换繁多,其变形特征更加复杂。结合某连拱隧道工程实践,在连拱隧道施工中对支护体系变形进行现场监测的基础上,分析连拱隧道支护体系变形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不同开挖工序下支护体系变形特征。监测结果表明:采用台阶法施工,能较好地控制连拱隧道的变形;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右导洞上、下台阶开挖对支护变形影响较大,是隧道结构稳定性主要控制点;左洞上台阶和右洞下台阶开挖的纵向影响距离约为隧道跨度的2倍,右洞上台阶和左洞下台阶开挖的纵向影响距离大致为一倍隧道跨度。  相似文献   

15.
以玉磨铁路南联山隧道为例,描述病害类型,分析成因并采取临时处治措施,重点提出不良地质条件下隧道洞身施工技术要点,涉及开挖工法的选择、开挖进尺的控制、支护结构的设计等,对原方案加以优化,经过全面的设计和规范的施工后,可有效防止隧道围岩变形,在安全的环境中顺利完成隧道洞身开挖作业,采取的洞身开挖技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大跨度隧道施工与围岩加固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大跨度隧道其开挖断面大,对围岩扰动大,为了更好地确保隧道施工顺利进行,指出应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案及支护措施,加强施工中的量测工作,从而使隧道开挖结构更为合理并有较为准确的支护参数.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隧道工程开挖支护施工中所需器材,从超前小导管开挖支护、混凝土喷射支护、钢架开挖支护、锚杆开挖支护四方面,阐述了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技术的具体运用,希望对类似工程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泽胜 《山西建筑》2007,33(30):326-327
对隧道开挖后的稳定原理、支护结构在隧道开挖后的作用、不同级别的围岩应采用的合理开挖方法、支护结构施作牢固以及围岩监控量测和围岩观察在隧道施工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以供类似隧道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隧道传统临时支撑的不足,自主研发设计了一种全装配式竖直临时支撑结构,该结构采用预制装配式模块+现场拼装的方式进行施工。分别对该支护结构的横向支撑杆件及连接方式、挡土板及连接方式和顶部连接方式做了4种不同方案进行比选,最终分别采用水平板状横向支撑+插销式连接、挡板+T形插销式连接和顶部的螺栓连接。以桑园子隧道为背景,采用MIDAS/GTS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了分部开挖施工中采用传统弧形支撑和新型竖直临时支撑的隧道围岩位移及支护结构力学特征,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从最终位移可以看出,两种临时支撑结构下拱顶和左、右边墙处围岩的变形近似相同,竖直临时支撑隧道围岩的拱顶以及左、右拱腰处的沉降相对弧形临时支撑较均匀,对隧道拱底变形的控制效果也更明显,且弧形临时支撑结构总变形量比竖直临时支撑大2.17倍; 对比力学特征可知,竖直临时支撑参与的受力效果较好,其最大压应力为弧形支撑的29.88倍,从而减少了隧道拱顶和拱底的应力; 对临时支撑24步开挖的变形进行分析得到,前20步开挖竖直临时支撑变形略大于弧形临时支撑,21步开始时弧形临时支撑变形迅速增大,导致施工段21~24步弧形临时支撑变形量均大于竖直临时支撑,说明竖直临时支撑结构自稳性更好,装配式临时支撑结构采用竖直形状更优,能满足隧道侧壁导坑法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张阳 《福建建筑》2013,(6):26-28
以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西岸北线分岔大跨段工况为实例,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大跨段进行全施工阶段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能够有效的控制地表沉降;在两侧导坑开挖完成后,先施作导坑部分二衬再进行中部土体的开挖支护及二衬施工产生的最终地表沉降比隧道开挖完成后再施作整体二衬产生的地表沉降小的多,说明前者能够更有效的控制最终地表沉降;临时支护的拆除对地表沉降影响较大,实际施工过程中,建议紧密结合现场监控量测数据来确定拆除临时支撑的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