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心脏手术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心脏外科微创新技术。方法:20例患者,行主动脉瓣替换术者经第2肋间正中横切口,行室缺修补、房缺修补及二尖瓣替换术者经后胸骨旁纵切口,儿童8 ̄10cm,成人10 ̄12cm;升主动脉阻断18 ̄110min。结果:术中术后出血量明显减少,其中8例(40%)未输血。结论: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出血少等优点,但其视野小,操作要求高,遇有特殊情况时处理较困难,应严格掌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我们于2002年2月2003年6月期间共施行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74例,均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结果:使用特殊直角静脉引流管和进口主动脉引流管行多种体外循环灌注,运用胶体预充维持血细胞压积,患者术中平稳,术后恢复快,切口愈合好,具有关观,创伤小的特点。结论: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和器材有其特殊性,掌握好小切口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各个环节,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心脏外科微创新技术。方法:20例患者,行主动脉瓣替换术者经第2肋间正中横切口,行室缺修补、房缺修补及二尖瓣替换术者经后胸骨旁纵切口,儿童8~10cm,成人10~12cm;升主动脉阻断18~110min。结果:术中术后出血量明显减少,其中8例(40%)未输血。结论: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出血少等优点,但其视野小,操作要求高,遇有特殊情况时处理较困难,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措施。资料上海胸科医院自1998年1月~1999年12月期间共施行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56例,均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年龄范围6~42岁,体重范围18~86kg,体表面积范围0.75~2.11m^2。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修补房间隔缺损于第四肋间进胸,插特定制作的长形的带导芯的主动脉供血管和直角腔静脉引流管。体外循环采用常温体外循环全身灌注方法,全体外开始后可用38℃温水保温。心内操作时,鼻咽部温度保持在34℃左右。体外循环即将结束时,复温至鼻咽部温度达38.5℃体外循环中应用中深度血液稀释方法,转流中血细胞压积维持在17%~22%。为了减少库血的应用,术中还应用了自身血回收机,以尽力回收切口中出血。结果 本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20~6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5—38min,心脏停跳时间为5~41min。术中维持动脉平均压60~80mmHg,中心静脉压维持为0~10cmH2O,术中尿排出量300~1200ml。术中心脏自动复跳率为93%。全组体外循环均顺利,无意外故障发生。结论 小切口微创手术的体外循环有其特殊性,掌握好小切口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各个环节,是保证手术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从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共选择104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1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25例、二尖瓣修复8例、二尖瓣置换44例、主动脉瓣置换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2例.房间隔缺损及二尖瓣病变采用右胸小切口、外周体外循环、胸腔镜辅助完成心内操作;主动脉瓣置换8例采用右胸骨旁小切口和3例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中心体外循环完成.除3例胸骨上段小切口用传统方式建立体外循环外,其余101例均采用外周体外循环,经股动脉及股静脉插管建立CPB,25例采用颈内静脉插管.CPB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应用VAVD(负压控制在(-30~-60 mm H),连续血气监测及超滤.Chitwoodg阻闭钳阻闭升主动脉阻断循环,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肌停跳保护液.心内操作使用微创器械完成与常规手术相同的步骤.结果 104例患者CPB时间46~209(118.1±25.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9~145(55.7±22.8)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17(11.1±4.3)h,术后24 h引流量50~680(232.6±194.5)m L.术后ICU时间3~56(12.3±8.33)h,术后住院时间4~16(12.1±4.5)d.术后早期心胸比率,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心功能Ⅰ级49例,Ⅱ级53例,Ⅲ级2例,明显好于术前.1例髂静脉损伤予修补,2例胸膜严重粘连无法分离转正中开胸,1例再次开胸止血,全组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死亡.随访1~23月,随访率98%(102/104),无远期死亡,症状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生活满意度高.结论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和不影响美观等特点,在特定的病例中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微创小切口心脏不停跳的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转流的方法与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1年4月。2004年5月对76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实施微创正中小切口及右前外侧小切口停跳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该组病例无死亡及肺、脑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这种微创不停跳体外循环技术简化了手术方式,缩短了体外循环时间及ICU监护时间,节省库血用量,创伤小切口美观,患者恢复迅速,为一种较好的转流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在微创心脏手术(MICS)中采用不同手术方式的插管特点及体外循环(CPB)的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完成的MICS。总结人口学特征和手术病种;依据手术切口部位或插管方式进行分类汇总,阐述不同MICS术式的麻醉、手术和CPB管理特点;总结CPB的围手术期指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19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10例(56.4%),年龄12~83(45.73±15.11)岁,手术病种包括先天性心脏病(64例)、瓣膜手术(109例)、大血管手术(5例)、心脏肿瘤(17例)。外科切口部位包括右前外侧2~4肋间、胸骨中段“J”形切口及胸骨上段小切口。插管方式分为:股动脉和股静脉(FAV),股动脉、股静脉和右侧颈内静脉(FAV-RJV),股动脉、股静脉和上腔静脉(FAV-SVC),股动脉和右房(FA-RA)。所有病例均完成手术,CPB转流时间70~227(119.24±48.52)min,心脏停跳时间32~195(75.30±30.11)min,超滤量700~3 300(1 350.73±362.43)mL。36例(18.5%...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观察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从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共选择104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1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25例、二尖瓣修复8例、二尖瓣置换44例、主动脉瓣置换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2例.房间隔缺损及二尖瓣病变采用右胸小切口、外周体外循环、胸腔镜辅助完成心内操作;主动脉瓣置换8例采用右胸骨旁小切口和3例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中心体外循环完成.除3例胸骨上段小切口用传统方式建立体外循环外,其余101例均采用外周体外循环,经股动脉及股静脉插管建立CPB,25例采用颈内静脉插管.CPB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应用VAVD(负压控制在(-30~-60 mmHg),连续血气监测及超滤.Chitwood阻闭钳阻闭升主动脉阻断循环,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肌停跳保护液.心内操作使用微创器械完成与常规手术相同的步骤.结果 104例患者CPB时间46~209(118.1±25.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9~145(55.7±22.8)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17(11.1±4.3)h,术后24 h引流量50~680(232.6±194.5)mL.术后ICU时间 3~56(12.3±8.33)h,术后住院时间4~16(12.1±4.5)d.术后早期心胸比率,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心功能Ⅰ级49例,Ⅱ级53例,Ⅲ 级2例,明显好于术前.1例髂静脉损伤予修补,2例胸膜严重粘连无法分离转正中开胸,1例再次开胸止血,全组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死亡.随访1~23月,随访率98%(102/104),无远期死亡,症状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生活满意度高.结论 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和不影响美观等特点,在特定的病例中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小儿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时间,124例小儿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124例,年龄3个月-10岁,体重4.2kg-40kg,大部分小儿使用国产膜式氧合器,预充总量控制在450ml-850ml,心肌保护主要采用4:1含血心肌保护液,低体重的患儿术中常规超滤与改良超滤。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0-132(37.85±26.52)min,CPB时间38-258(81.27±56.51)min,95%自动复跳,尿量排出满意,转流过程平稳,未出现CPB相关故障和并发症,全部顺利脱机。结论根据病情及手术操作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CPB方法,尽量减少预充量,积极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和良好的心肌保护及脏器保护,是确保CPB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 2 2例再次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bypss,CPB)管理休会。方法 :正中切口经升主动脉插管和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CPB18例 ,右前外侧切口经股或髂动、静脉插管建立CPB 4例 ,6例室颤下手术 ,1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 ,其余病例均采用中度低温下手术。心肌保护采用 4∶1含血冷停跳液。结果 :本组CPB时间 >12 0min 6例 ,心脏自动复跳 13例 ,采用心内外联合除颤 3例。其中 3例试停机后 ,心脏胀满 ,血压下降 ,左房压高 ,立即行左心转流 10~ 2 0min ,再缓慢停机。术后 1例多器官衰竭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再次心脏手术患者均具有病程长 ,心功能明显受损、CPB时间长等特点。因此 ,加强CPB管理以提高手术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报告了52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全组无院内死亡,出院后死亡1例。本文并对手术有准备、手术操作及手术后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强调了做好围术期处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心肺复苏赖昀,冯蔚芙,张友生,张连惠,肖优芳(赣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341000)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肺复苏为了解除先天性心脏病及其它心脏病患者的痛苦,我院于1996年率先开展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现将术后人监护室(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离心泵辅助股静脉引流应用于微创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共开展经右肋间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共64例(男23例,女41例),其中二尖瓣置换(MVR)24例,二尖瓣成形(MVP)23例,主动脉瓣置换(AVR)16例,双瓣置换(DVR)1例。全组患者使用双腔气管插管全麻,常规全身肝素化后,使用Edwards 18~20 Fr的股动脉和24~28 Fr的股静脉插管建立ECC,股静脉由下腔静脉经右房达上腔静脉口,侧孔位于右房,将离心泵串连于静脉回路。根据引流情况调节离心泵负压动力增加静脉引流,满足灌注流量及手术视野的要求。记录不用离心泵辅助时的最大静脉引流量(D1),以及在离心泵辅助下能达到的最大静脉引流量(D2)。结果①全组患者ECC时间51~181(84.8±23.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0~118(47.7±17.5)min,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SvO2、血气及尿量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手术视野暴露良好,无延长切口或转正中切口病例,无手术死亡病例;②全组患者D11.2~2.5(1.74±0.32)L/min,D21.9~3.6(2.69±0.43)L/min,离心泵转速335~1330(881±215)r/min,D2比D1平均增加57.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③比较24Fr与28Fr的股静脉插管引流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离心泵辅助股静脉引流能增加股静脉的引流量,满足全身所需的灌注流量及手术视野要求。  相似文献   

15.
1997年3月-2000年4月,我院对48例心脏手术采用了4种不同径路的小切口,对不同径路的手术,我们在体外循环管理中采取了相应的配合措施。取得出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科常见病,现将我院小儿心胖直视手术体外循环(CPB)的管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28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心脏跳动的体外循环技术完成心内直视操作的手术方法。方法: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后,体温降至31~34℃,MAP维持在6.67~10.67kPa,保持冠脉的血液供应,让心脏在“空跳”状态下完成288例各种心内直视操作。结果:全组死亡3例,术后均无空气栓塞并发症。结论:心脏跳动的心脏外科手术是一种安全的技术,绝大部分心内直视操作都可在这种技术下完成。  相似文献   

18.
传统体外循环下的心脏直视手术用血量大 ,尽管手术获得成功 ,但大量库血的使用 ,所引发血液传播性疾病时有发生。据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一组统计[1] ,心血管病手术后 ,肝炎发病率高达 2 0 %~ 3 0 % ,威胁更大的还有HIV ,而对此 ,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为了缓解我国的血源紧张 ,减低血液传播疾病发生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以及因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 ,节约用血的问题 ,亟待解决。为此 ,我们从 1 995年开始采用心脏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 (CPB)节约用血 ,到 2 0 0 0年有 40 0余例 ,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术前自体采血择期…  相似文献   

19.
1980年4月~1988年7月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378例,经开颅手术及尸体解剖证实颅内出血10例,包括硬膜外、硬膜下、脑实质内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总发生率2.65%,病死率80%。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与年龄、体重成反比,与灌注时间成正比。病种以先天性心脏病法音氏四联症为最高.  相似文献   

20.
微创心脏外科(minimal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MICS)是20世界90年代后期提出的临床新概念[1],其目的是减轻手术创伤,加快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MICS实际上是微创外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技术包括腔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