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空腹血糖水平在7.0~13.0mmol.L-1和三酰甘油水平在1.7~6.9mmol.L-1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组。吡格列酮每日30mg治疗24周;罗格列酮8mg治疗24周。结果:于24周时,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者之间降低的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吡格列酮组血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罗格列酮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和(P<0.01),但吡格列酮组升高的幅度大于罗格列酮组(P<0.05)。吡格列酮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罗格列酮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治疗前增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均能有效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但两者对血脂的影响明显不同,吡格列酮对血脂的影响明显优于罗格列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8例,随机分入对照组和盐酸吡格列酮组。对照组采用原来降血糖药和冠心病二级预防药作常规治疗,不加盐酸吡格列酮。盐酸吡咯列酮组在原来降血糖药的基础上给予盐酸吡咯列酮15mg口服,1次/d,共30d。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治疗30d后,两治疗组血脂水平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但两组的改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吡咯列酮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以使血脂水平进一步改善,使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盐酸二甲双胍和盐酸吡格列酮(均降糖药)为对照,评价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观察240例2型糖尿病病人,分为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组(试验组)和盐酸二甲双胍、盐酸吡格列酮组(对照组).结果 用药16周后,与基础值相比,试验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分别下降(1.92±1.77)mmol·L~(-1),(2.49±3.13)mmol·L~(-1),(1.27±1.45)%;对照组,FBG、PBG、HbA1c分别下降(2.24±2.11)mmol·L~(-1),(2.89±3.71)mmol·L~(-1),(1.49±1.52)%,2组下降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0% vs 12%).结论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是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盐酸吡格列酮联合磺脲类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口服磺脲类和二甲双胍药物稳定剂量1个月以上,而且空腹血糖≥7.5mmol·~(-1)的2型糖尿病患者101例,破随机双盲分入吡格列酮(每天30mg)治疗组(47例)或安慰剂联合磺脲类和二甲双胍对照组(46例),观察时间为12周。结果:吡格列酮治疗组在降低HbAlc、空腹和餐后2h血糖,都较对照组显著有效(P<0.05)。12周后,吡格列酮组空腹血糖平均下降1.6mmol·L~(-1),餐后2h血糖下降2.1mmol·L~(-1),HbAlc水平下降1.1%。吡格列酮联合磺脲类和二甲双胍治疗可明显降低甘油三酯水平(29%),同时升高HDL-C水平(11%),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亦有降低。吡格列酮耐受性良好,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吡格列酮联合磺脲类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明显改善HbAlC水平和空腹、餐后2h血糖,同时对本文所观察的脂代谢指标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及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分别治疗2型糖尿病对血糖及胰岛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1月于我院内分泌科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西格列汀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45例。西格列汀组行二甲双胍和西格列汀联合治疗,吡格列酮组行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联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降低,且西格列汀组低于吡格列酮组(P<0.05);两组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均升高,且西格列汀组高于吡格列酮组(P<0.05)。结论:联合二甲双胍用药,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改善优于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16名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无规律划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8名。常规组服用二甲双胍治疗,而实验组除了服用二甲双胍治疗外,新增口服药物盐酸吡格列酮,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血红蛋白指标与血糖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用药后的血红蛋白指标(HbAlc)以及空腹血糖(FBG)、餐后2h小时血糖(2hBG)两个血糖指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上所述,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理想,不仅能够降低患者体内血糖水平、还能减少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具有令人满意的安全性功能,是值得推广的血糖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单用及分别与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93例,随机分为3组各31例:单用吡格列酮治疗组给予吡格列酮口服控制血糖治疗;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治疗;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控制血糖治疗。观察3组患者在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3组患者在控制FBG、2hPBG、HbA1c各项指标达标率方面均取得较好疗效,联合用药治疗组的指标达标率均高于单用吡格列酮治疗组,但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亦较单用吡格列酮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结论吡格列酮单用能较好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与格列美脲或二甲双胍合用在控制2型糖尿病的血糖方面则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但合用组易发生低血糖不良反应,尤以吡格列酮与格列美脲联用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盐酸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新一代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该类药通过增强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肝糖的产生和输出减少,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本研究应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并与二甲双胍治疗作对照观察盐酸吡格列酮的降糖疗效  相似文献   

9.
曹春丽  张静  张红梅 《中国药师》2015,(10):1747-1749
摘 要 目的: 探讨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未达标的初诊2型糖尿病加用沙格列汀或吡格列酮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2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12周血糖未达标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联合沙格列汀或吡格列酮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质指数(BMI)变化及两组不良反应的差别。结果: 联合治疗12周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沙格列汀组2hPG及HbAlc下降幅度优于吡格列酮组(P<0.05),但FPG下降幅度小于吡格列酮组(P<0.05)。吡格列酮组空腹胰岛素水平下降及HOMA-IR的改善优于沙格列汀组(P<0.05),沙格列汀组治疗后BMI无改变(P>0.05),吡格列酮组治疗后BMI增加(P<0.05);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沙格列汀或吡格列酮均能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沙格列汀更适合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或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单纯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及其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对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5例,41例给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44例给予口服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结果:口服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单纯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血糖达标平均天数,二甲双胍日均用量均低于单纯二甲双胍治疗组(P〈0.01)。结论:两组对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均有稳定、良好的控制效果,其中口服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一般治疗方案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及二甲双胍组,治疗疗程为12周.结果 吡格列酮组和二甲双胍组在治疗后空腹和餐后C肽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IR稍有降低,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吡格列酮在降低餐后胰岛素、改善IR方面优于二甲双胍,两药治疗前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均有降低IR和改善β细胞功能,在降IR方面,吡格列酮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西格列汀与吡格列酮分别联用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单药控制不佳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60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片的前提下,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n=30)和吡格列酮组(n=30),分别给予西格列汀片与吡格列酮片口服,检测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低血糖例数、体重指数等数据。结果:治疗12周后,西格列汀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血糖、体重指数均比吡格列酮组改善明显,两组均无低血糖发生。结论:西格列汀联用二甲双胍片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优于吡格列酮片联用二甲双胍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2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13例予以磺酰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治疗,治疗组1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治疗1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测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肝功能。结果治疗组在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是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较好的降糖药,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3月—2020年3月福建省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分为联合用药组(n=40)、吡格列酮组(n=40),吡格列酮组患者给予吡格列酮治疗,联合用药组患者在吡格列酮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肝肾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及肌酐(Cr)]水平、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水平与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吡格列酮组的77.50%(χ2=5.165,P=0.023);治疗3个月后,联合用药组FBG、2 hPG、HbA1c...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二甲双胍及吡格列酮对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格列美脲单药治疗6个月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68例,随机分成2组:二甲双胍治疗组(A组)34例,在使用格列美脲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500mg,tid);吡格列酮治疗组(B组)34例,在使用格列美脲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15mg,bid);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利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OMA-IR均明显下降(P<0.05),FMD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升高(P<0.05)。但2组患者治疗前后FMD的改变无差异(P>0.05)。结论:二甲双胍及吡格列酮均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但二者的作用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比较吡格列酮、二甲双胍二药联用和吡格列酮、二甲双胍、伏格列波糖三药联用治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6例对磺脲类+双胍类药物治疗失败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8例,停用磺脲类,治疗组用吡格列酮30 mg/d、伏格列波糖0.6 mg/d、二甲双胍1.5 g/d三药联用,对照组用同样剂量的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两组均治疗6个月,监测治疗前、后两个时间节点的空腹、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肝功能、肾功能,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结果空腹、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治疗前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的统计学意义(bP<0.05),治疗组更显著(aP<0.01);治疗后组间指标比较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5)。空腹胰岛素:治疗前后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0.05)。没有发现心力衰竭、严重肝肾损害、血尿和骨质疏松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二甲双胍、吡格列酮联用是治疗磺脲类+双胍类药物治疗失败后的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加用伏格列波糖三联合用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李俊霞 《中国药师》2006,9(12):1140-114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50例,在饮食和运动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及二甲双胍组,疗程12周。结果: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在治疗后空腹和餐后 C 肽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IR 亦有降低、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吡格列酮在降低餐后胰岛素、改善 IR 方面优于二甲双胍,两药物治疗前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都可降低 IR 和改善β细胞功能,在降低 IR 方面,吡格列酮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基础治疗(控制饮食+适量有氧运动)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和格列吡嗪+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观察20周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情况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治疗20周后,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组比格列吡嗪+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组在糖血学红蛋白、血糖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且低血糖的发生率低。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其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均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且低血糖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片降糖、调脂及改善胰岛素敏感作用。方法:采用平行双盲随机对照研究两药的作用。结果:(1)吡格列酮组试验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和C-肽、餐后2h胰岛素和C-肽、甘油三酯(TG)和自由脂肪酸(FFA)、血尿酸和血压均较试验前下降(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较试验前升高(P<0.01)。二甲双胍组试验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HbA1c:、餐后2h胰岛素、TG、FFA、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试验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HDL—C较试验前升高(P<0.01)。(2)吡格列酮组试验后空腹、餐后2h胰岛素和C-肽均低于二甲双胍组(P<0.05或P<0.01)。二甲双胍组TC与LDL—C低于吡格列酮组(P<0.05)。(3)两种药物不良反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药有相似的降糖和调脂作用,而吡格列酮还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尿酸。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比较临床上使用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肯定吡格列酮和对治疗糖尿病的积极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五年来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0例,并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将采取将二甲双胍治疗法,观察组则采取吡格列酮治疗法,为期12周的治疗和监督,将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数、血压、血脂浓度以及胰岛素含量等进行测试。结果经过观察组的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的血糖和血红蛋白下降。各项血糖和血红蛋白后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的效果和不良反应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血压,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