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海湾海藻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红海湾的海藻资源状况。结果表明 ,红海湾海藻种类约有 1 9科 40种 ,其中主要经济海藻约 1 6种。敞开型硬相海岸的年平均生物量高达 1 847 2 6g/m2 ,以褐藻类为主 ;内湾屏蔽型软相海岸的年平均生物量为 1 1 2 42g/m2 ,以绿藻类为主。敞开型硬相海岸海藻的多样性和生物量明显高于内湾屏蔽型软相海岸  相似文献   

2.
龟龄岛位于北纬 2 2°39′33″、东经 1 1 5°2 5′40″,在广东省红海湾的东部。龟龄岛及其周围的青屿、鹰屿、捞投屿、赤腊、牛皮洲、赤洲等海岛海岸多为岩礁 ,岸线长度 4.8km。海水盐度变化小 ,夏季表层盐度变化范围为 30 .34~ 34.2 4,冬季表层变化范围 32 .33~ 34.45。岛、礁潮下区海藻生长茂盛 ,为礁栖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生境 ,一直是红海湾、碣石湾海域中海胆及鲍等经济生物的重要产区。岛礁的潮下区域是适于经济生物栖息繁殖的优良场地 ,面积约 5 .5万 m2 ,尚有 1~ 2 km2 的海域可供进一步增养殖开发。为开展礁滩规模化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3.
南海海域数种海藻总脂质及脂肪酸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南海海域盛产的四种褐藻(海带、裙带菜、昆布和亨氏马尾藻)、三种红藻(紫菜、沙菜和江蓠)及来自南海三个不同海区(南沙、惠来和南澳)亨氏马尾藻的总脂质及脂肪酸含量干重,并重点比较其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褐藻类海藻总脂质含量w在1.81%-6.11%之间,红藻类海藻的总脂质含量w在1.44%-3.96%之间;紫菜中含有7.548mg/g(干重,下同)的严油酸(C18:2);海带含丰富C18:1达5.592mg/g;花生四烯酸(C20:4)在裙带菜中含量为1.606mg/g;在供试藻种中,昆布的EPA(C20:5)和DHA(C22:6)含量最高,测定值为608μg/g和689μg/g。  相似文献   

4.
2010年5月,在湛江湾海域设立10个站点对大型底栖生物进行调查,分析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并通过聚类(CLUSTER)和MDS排序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有底栖生物共7门112种,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为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生物量分布范围为0.93~98.20 g.m-2,其中软体动物门的平均生物量最高值。栖息密度分布范围为6.11~24.80 ind.m-2,其中以环节动物门(24.08 ind.m-2)和星虫动物门(22.22 ind.m-2)最高。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物种较为丰富,但多样性差。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可将湛江湾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4个群落。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分析结果,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受到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扰动,群落结构不稳定。与其他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的比较分析结果,湛江湾的生物量和丰度偏低。  相似文献   

5.
涠洲岛位于广西北海市南约45公里的北部湾内,呈浑圆状,面积约27平方公里。在海岸动力作用下,岛南缘以海蚀作用为主,岸线不断后退,岩岸上海蚀微地貌发育。岛北部以海积作用为主,海岸积极向海增长,沉积了堤后洼地—泻湖相、岸堤群相、海滩相等一系列沉积物,所以涠洲岛是研究沉积学的理想课堂。本文仅对该岛岸堤成因提出粗浅的看法,由于水平有限,谬误难免,恳请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6.
深湾位于珠江口牛头岛北面,湾中地理位置为22”10’18”~22”10’31’N,113。48’12”~113。48’30”E;湾的西北、南部和东部三面为石山环绕,属半封闭海湾,湾口朝向东北,正对珠江口速流的主流。水面积11.2万m’,平均水深5m,最大水深17m。湾口最大流速为30cm·s-‘,湾中最小流速为3.0cm·s‘。潮流的运动形式主要是往复式潮流。湾内流速涨潮流大于落潮流,湾口大于湾底南部。深湾湾口以细砂质为主,西部以粘土为主,兼有粉砂和细砂,南部多为粘土,兼有粉砂和粗砂,东部多为细砂,兼有粉砂和粘土,湾口以北多为粘土海岸。资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预测南堡凹陷油气分布规律、优质储层及含油气有利区,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及测井等资料,分析南堡凹陷古近系东营组一段储层沉积微相、成岩相及孔隙结构相。结果表明:研究区东营组一段储层主要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相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及河口坝等沉积微相。根据成岩矿物、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等,将储层划分为压实致密相、碳酸盐胶结相、黏土矿物充填相和溶蚀相。根据储层物性资料、T_2几何平均值及束缚水饱和度等参数,将研究区孔隙结构相划分为Ⅰ类大孔粗喉型、Ⅱ类中孔中喉型、Ⅲ类细孔细喉型及Ⅳ类细孔微喉型四类。研究区岩石物理相划分为PF1—PF4四类,其中PF1相对应于常规油气储层及油水层,PF2、PF3相对应于产能较低的油层及油水层,PF4相对应于干层及非储层。该结果可为南堡凹陷东一段低阻油层测井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3种无机盐对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 ATCC30556)生长及DHA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隐甲藻可在NaCl为唯一无机盐的培养基中生长;培养基中NaCl质量浓度为6g/L,Mg^2+浓度为13.23mmol/L,PO4^3-浓度为7.19mmol/L可满足藻细胞生长和DHA积累的需求,此时隐甲藻有着最大的生物量和DHA产量,分别为3.31g/L和499.93mg/L。  相似文献   

9.
张修脉  尚海明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6):2007/4/9-2007/6/20
宁阳县蒋集镇地处汶河南岸,黄淮分水岭北侧,最大海拔高程361m.全镇区域面积12.7万km^2,其中山区、丘陵占2/3,岩石类型以花岗片麻岩为主。20世纪50-60年代兴建了117座水库塘坝,其中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5座,塘坝100座,总库容1700余万m^2,坝体以土坝为主。由于当时施工机械落后,技术有限,经费不足,造成工程质量较低,因而不少土坝产生渗流、流土、管涌、滑坡等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纵向上差异性的成因。以鄂尔多斯盆地WL地区为例,利用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分析资料,通过对研究区成岩相的划分和不同成岩相纵向分布差异的分析,对延长组不同层系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差异性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研究区延长组主力层系共发育5类孔隙结构,在同一层系内和不同层系之间孔隙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上组合长2和长3油层组主要发育Ⅲa、Ⅲb类孔隙结构;中组合长4+5和长6油层组主要发育Ⅳa、Ⅳb类孔隙结构;下组合长7、长8和长9油层组主要发育Ⅳb、Ⅴ类孔隙结构。随着埋深增加,储层孔隙结构及孔渗条件整体上逐渐变差。研究区延长组储层发育4种成岩相类型,孔隙结构的纵向差异主要受控于成岩相类型的差异分布:上组合大气水淋滤主导的溶蚀作用强,发育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和绿泥石胶结相为主的成岩相类型,形成的孔隙结构以相对较好类型为主;中组合胶结作用强,发育绿泥石胶结相和碳酸盐胶结相为主的成岩相类型,形成的孔隙结构以中等类型为主;下组合压实和胶结作...  相似文献   

11.
培养条件对破囊壶菌生长及其产DH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培养温度,pH、光照,种龄,接种量以及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对破囊壶菌Thraustochytrium roseum MF2生长及其产DHA的影响,结果表明,T.roseum MF2生长及其产DHA的适宜条件为:培养温度25摄氏度,初始pH值6-7,种龄48h,接种量4%,培养时间4d,生物量达到10.4g/L,DHA产量达到1266mg/L。  相似文献   

12.
采集了唐海至渤海湾剖面的13组水样,分析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运用Phreeqc软件反向模拟
了地下水流路径上浅层微咸水(咸水)的补给机理及咸化过程。结果显示:浅层地下水由北向南,ρ(TDS)由0.36g/L逐渐上升到
39.2g/L,水化学类型从HCO3·Cl-Ca·Mg·Na型过渡为Cl·HCO3-Na型再转变为Cl-Na·Mg型。微咸水形成以咸淡混合
为主,期间伴随着岩盐、斜长石、CO2、高岭石、钾长石、石膏的溶解及钙蒙脱石、方解石的沉淀析出。咸水形成初期主要受海水入
侵影响,后期受蒸发作用影响又进一步咸化。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湿地类型及湿地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湿地资源丰富,可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2类,自然湿地包括湖泊、海岸、沼泽、河口湾湿地,人工湿地主要为水稻田、水库、池塘湿地等,湿地面积约为1.71万km^2。该文分析研究了山东省的湿地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2种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武威盆地上石炭统羊虎沟组是中小盆地海陆过渡相泥页岩层系的典型代表,分析其页岩气成藏条件对揭示该区页岩气潜力和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对野外露头和钻井样品进行了采集,并分析了泥页岩的发育特征、有机地球化学、储层物性和含气性.结果表明,羊虎沟组泥页岩单层厚度薄、累计厚度大、连续性差;有机质丰度高、热成熟度适中、类型以Ⅱ1~Ⅱ2 型为主.Pr/nC17和 Ph/nC18相关性揭示羊虎沟组泥页岩形成于还原性较强的沉积环境.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为主,质量分数为28.5%~73.4%,平均为53.07%,其次是石英和少量的菱铁矿.孔隙类型主要为有机质孔和微裂缝,钻井样品的平均孔隙度为4.89%,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01×10-3 ~0.1×10-3 μm2,比表面积介于4.74~22.29m2/g.2个钻井样品的解析气含量分别为2.19cm3/g和2.39cm3/g,气体组成以 CH4 为主;泥页岩甲烷等温吸附量为0.68~8.57cm3/g.TOC和 Ro 是武威地区海陆过渡相泥页岩物性和含气能力的主控因素,伊蒙混层含量的增加也可使泥页岩孔隙度和含气能力轻微增加.   相似文献   

15.
山东聊城西部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晓东  陆荣莉  周长祥  李敏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6):2006/12/31-2007/6/19
山东省聊城西部地热田位于临清拗陷内的莘县凹陷的南部,面积约为1280km^2。地热类型属低温层控砂岩孔隙型,盖层为第四系和新近纪黄骅群明化镇组。常被利用的地热有新近纪黄骅群馆陶组和古近纪济阳群东营组2个热储层,其中馆陶组热储层中地热水矿化度为5000mg/L左右,可利用地热资源量为2.5490×10^18J,热水资源静储量为126.06×10^9m^3;东营组热储层中地热水矿化度较高,为6566.73—9125.38mg/L,可利用地热资源量为3.6600×10^18J,热水资源静储量为94.339×10^9m^3。该地热田中地热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在深循环过程中被地温加热而成。  相似文献   

16.
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柴达木盆地东部气候演化形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富含介形类化石,介形类生物组合可以反映古气候变化。以盆地东部达参1井中的两种主要介形类(Ilyocypris inermis和Cyprideis torasa)的丰度特征为气候指标,对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的盆地气候演变形式进行了恢复。认为柴达木盆地东部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的气候演化既有着和全球同步的特点,也有着本区域独自的特征。介形类丰度曲线表明:末次间冰期(MIS5),以Cyprideis torasa为主,整体上为暖型气候,依据介形类特征,又可分为5e,5c.5a三个暖期和5d.5b两个冷期,暖期到冷期都以介形类丰度的大幅突降为特征;末次冰期(MIS4-2)以Ilyocypris inermis为主,整体为冷型气候。其中,早冰阶(MIS4)两种介形类丰度都较低.而间冰阶(MIS3)介形类丰度明显增高,并可划分为3c.3a两个暖期和3b一个冷期。在间冰阶结束之后,介形类大量消失,llyocypris inermis完全灭绝,石盐大范围析出.盆地进入了末次冰期盛冰阶(MIS2)。  相似文献   

17.
西天山中、上元古界包括蓟县系库松木切克群和青白口系开尔塔斯群,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夹少量细碎屑岩和泥质岩,并有多层钾长岩、硅质岩和透辉岩等热水沉积岩,其沉积相为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述地层为本区含矿地层,不仅其成矿元素含量高,而且产有热水沉积型和以矽卡岩型为主的复合型两类层控铜多金属矿床。地层对本区铜矿化有明显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钊 《山东国土资源》2006,22(8):14-14,16
0引言莱芜市莱城区位于鲁中地区,辖15个乡镇(办事处),865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1 853 km2,人口94.2万。境内已发现54种矿产,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22种,以煤、铁资源最为丰富。铁矿以富矿为主,资源储量约4.5亿t;煤矿资源储量约8亿t。区内矿山企业160处,总生产能力1.33×107t/a。由于区内地形复杂,矿山企业分散,给矿产资源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相似文献   

19.
致密砂岩复杂的孔喉结构导致多变的可动流体分布,而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分布又是研究致密砂岩储层的重点。基于核磁共振可动流体测试原理,采用离心试验、高压压汞、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铸体薄片等方法,建立了神木地区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分类标准,明确了3类岩石孔隙结构参数及孔隙、喉道类型,提出了适用于目标储层转换系数的新方法,并定量评价了3类岩石可动流体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储层中Ⅰ、Ⅱ类岩石孔隙以孔径大于10μm的残余粒间孔和孔径大于1μm的溶蚀孔为主,喉道以缩小型和弯片状喉道为主,孔隙结构参数较好,大孔隙发育程度高、孔喉间连通性好、可动流体赋存量大,大部分可动流体赋存于T2谱右峰对应的大孔隙中,而左峰对应的小孔隙中可动流体含量低。Ⅲ类岩石孔隙结构参数差、可动流体百分比低、孔喉以晶间孔和管束状喉道为主。目标储层平均转换系数为0.029μm/ms,但Ⅰ、Ⅱ类岩石转换系数小于Ⅲ类,转换后的Ⅰ、Ⅱ类岩石T2谱的右峰与压汞孔隙半径分布的主峰相对应,而Ⅲ类岩石T2谱的左峰与压汞孔隙半径分布的主峰相对应。Ⅰ、Ⅱ类岩石孔径大于1μm的孔...  相似文献   

20.
莱州湾凹陷南斜坡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差异分布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原油宏观地球化学特点,结合原油沉积环境及成熟度特征划分原油成因类型,分析莱州湾凹陷超压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明确南斜坡油气差异成藏规律。结果表明:莱州湾凹陷南斜坡原油可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分别为沙三淡水型、沙四咸化型和混源型;原油分布明显受沙三中—下亚段下部"超压系统"控制,在超压系统作用下,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垂向及侧向运移为主;在上覆超压系统围限作用下,沙四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多发生侧向运移,斜坡内带原油类型为沙三淡水型;斜坡外带原油类型表现为沙四咸化型和混源型。该结果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