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共生关系是一种多层面的民族共同适应、共同发展的优化路径,它要求诸民族在合作竞争机制的驱动下,互惠共生,自行趋优。民族共生关系的存在,最重要的体现是形成一种共生能量。为保障各个民族及民族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建立或进一步完善民族激励机制、民族优化机制、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以及民族关系协调与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2.
民族关系的起源和发展有着不同层次的动因,共生优化无疑揭示了民族关系的动力源泉和发展机制。在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分配或者说共生损耗与共生能量的分配在民族关系的稳定与发展中都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能量来源于民族共生体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有效生产、交换与相关权益、利益的配置。在动态的视角中,民族共生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是共生民族共同适应、共同发展、共同优化的过程,也是特定时空中必然优化的过程。在互利性的刺激下,民族之间共同运动,为民族关系产生新的物质结构提供了保证,促进民族关系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和一体化不断演变。  相似文献   

3.
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闽台旅游合作中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对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条件进行分析,闽台旅游合作选择一体化共生模式及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具有必然性,代表了闽台旅游合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刘云 《学术探索》2013,(6):35-38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日益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作为开放型产业的旅游业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区域旅游合作既有助于整合旅游资源要素、共享客源市场,也有助于追求多方共赢,提升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本文运用种群生态学的共生理论,以“孟中印缅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为例,剖析其区域旅游合作共生的驱动力,并在分析其“一体化共生、互惠共生”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合作共生机制。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民族国家面临着困境,比如殖民主义后遗症、极端的民族主义、全球化和多元主义的冲击等。哈贝马斯呼吁超越民族国家,描绘了这样一幅后民族世界的场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通过交往、包容,构建起各民族共同的政治文化与民族文化,通过宪法将这样一种文化确立下来。法律则是这种文化之下民族关系的体现与保障。哈贝马斯的后民族理论是在欧洲语境下产生的,且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相去甚远,但是他的文化平等理念对当代中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民族共生发展的形成理路及运作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共生发展是指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合作而形成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优化的民族发展模式,其基本出发点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平等互惠合作,根本目的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四种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最终目标是促进民族主体和多民族共同体的同步优化,核心是共存和共赢。作者从形成民族共生发展的微观要素——民族共生责任人手,从共生系统的视角阐释民族共同体内的所有共生民族的四种共生责任,并探讨民族共生责任的运作模式和共生效应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评价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共生发展的现状,结合民族共生发展的形成理路,探讨民族共生发展模式的有效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协调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和谐思想,即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策;坚持民族团结原则,促进民族关系进一步凝聚;坚持民族共同发展原则,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谐的民族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和大力弘扬建国后周恩来的民族和谐思想,无疑会对当前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8.
旅游共生理论强调共生单元(旅游地或企业)的协同与合作,以推进各单元发展,为打造旅游共生体提供了理论基础。东金澎旅游经济合作区是一个覆盖东山、金门、澎湖三岛的跨越台湾海峡的区域旅游共生系统,具备良好的共生关系构成条件,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实现东金澎旅游经济合作圈的理想模式——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三岛须健全三大主体、形成共生合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夯实共生基础;多样营销、共拓客源,提升共生积极性;生态共建,优化共生环境,提升共生后续力。  相似文献   

9.
田夏彪  黄丽 《学术探索》2009,(3):134-139
民族礼俗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礼俗与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共生的关系,民族礼俗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涵(教育主体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生活性、教育过程的活动性)和教育价值(生命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民族认同价值、生态保护价值)。从借鉴和反思出发,民族礼俗对民族学校教育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民族学校教育发展须遵循民族文化的特性,形成与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唐鑛  张莹莹 《学术研究》2024,(1):79-88+177
伴随着劳动关系实践的“生态”转向,亟需理论上做出劳动关系生态系统的回应与创新。劳动关系生态系统是指工作场所内多行动者互动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集合体。其随生产关系变化经历了以物质资本驱动的劳动过程控制—以人力资本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数据资本驱动的生态圈治理的演化路径,这种生态圈治理的本质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数据资本三方共同博弈的结果。共同价值支撑下的偏利共生、互惠共生、互补共生和共享共生是劳动关系生态系统的共生行为模式,处于更高级别的共生形态将推动组织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演化。劳动关系生态系统作为动态平衡的复杂系统,我们可以从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以组织整体的生态战略观实现内外部耦合协调以及从生态思维认知高度加强数字素养培育等方面建构策略,推动系统向共生更高级态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