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维甲酸对大白鼠骨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用维甲酸建立骨质疏松模型时 ,维甲酸影响骨代谢的作用机理。方法 :大剂量维甲酸灌胃两周后 ,造成大白鼠骨质疏松症模型 ,检测分析多个相关指标。观察大鼠体重 ,骨骼湿重、比重、去脂干重、灰重、抗弯载荷以及子宫、胸腺、脾脏重量的变化 ;测定骨钙、骨磷、尿钙、尿羟脯氨酸及血中钙、磷、碱性磷酸酶、雌二醇含量 ;镜下观察骨骼形态结构改变。结果 :维甲酸能降低骨钙、磷及骨矿含量 ;破坏松质骨结构 ,影响骨骼负重功能 ,降低骨骼抗折能力 ,增加骨折危险度 ;使骨生成减少 ,骨吸收增加 ;影响免疫功能等。结论 :维甲酸能影响骨代谢 ,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前病变是近年来胃癌2级预防的工作重点,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实验研究。其中制作动物模型方面一般是以结合致癌物的综合造模方法最为常用;机理研究方面发现中药可通过直接保护胃黏膜、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抑制端粒酶活性、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等环节达到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维甲酸对多种肿瘤细胞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前列腺癌DU—145细胞、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和乳腺腺癌MCF—7细胞,观察维甲酸对多种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应用全反式维甲酸作用HL—60细胞、DU—145细胞和MCF—7细胞,分别以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改变,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 全反式维甲酸作用前列腺癌DU—145细胞、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和乳腺腺癌MCF—7细胞后,导致肿瘤细胞生长减缓,肿瘤细胞超微结构出现细胞核固缩、核碎裂、染色质凝集于核膜周边等细胞凋亡的典型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出现亚二倍体“凋亡小峰”。结论 全反式维甲酸可以诱导多种肿瘤细胞产生凋亡,凋亡的产生与药物的浓度及作用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在全世界,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于胃癌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因此对胃癌前病变(PLGC)的研究就成了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胃癌防治研究的重点。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性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目前一致认可的转化模式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相似文献   

5.
大鼠胃粘膜癌前病变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100μg/ml致癌剂MNNG溶液,让大鼠自由饮用35周,同时每周灌胃1.5ml/只的60℃热糊2次,连续20周,以诱发大鼠的胃粘膜癌前病变,并以单纯应用MNNG溶液相比较,结果发现,MNNG加热损伤组胃粘膜异型增生发生率为65%,胃腺癌的发生率为10%,明显高于单纯自由饮用MNNG溶液组(P〈0.05),表明该模型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胃癌前病变的模型;同时也提示胃粘膜的反复损伤为致癌剂的致癌作用提  相似文献   

6.
徐志彬  赵鹏  高扬  王士杰  吴明利 《重庆医学》2013,42(13):1493-1494,1498
目的评价全反式维甲酸逆转兔颊黏膜鳞状上皮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在已制备的兔鳞状上皮癌前病变模型上,贴附全反式维甲酸(ATRA)药膜,分别采用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术观察病理变化、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的凋亡及增殖情况。结果 12周后,对照组16只家兔中2只逆转,6只病情稳定,8只恶化;ATRA组16只家兔中7只逆转,7只稳定,2只恶化;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随ATRA逆转实验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蛋白表达下降,P53蛋白表达上升,凋亡率上升,增殖指数降低。结论 ATRA有望成为有效的颊黏膜鳞状上皮癌前病变阻断药物。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世界,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于胃癌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因此对胃癌前病变(PLGC)的研究就成了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胃癌防治研究的重点。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性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目前一致认可的转化模式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相似文献   

8.
肝癌癌前病变实验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肝癌癌前病奕实验造模,基因水平研究及化学物质、中药、食用植物在防癌抑癌方面有关的实验研究,指出发掘出更多的防癌抑癌物质,特别是低 中药及食用植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舌癌细胞株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维甲酸对舌癌细胞株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10^-9mol/L~10^-5mol/L)全反式维甲酸体外处理人舌癌细胞株,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计数活细胞并描绘细胞生长曲线,②航向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③应用^3H-TdR掺入试验测定DNA合成能力。结果 经维甲酸处理后,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群体倍增时间延长,并与浓度成正比;细胞形态趋向良性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胃复春联合维甲酸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对Rb、C-erb B-2表达的影响,探讨二者干预胃癌癌前病变进展的可能机制,为胃癌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胃镜活检、病理检查确诊获取异型增生(dysplasia,Dys)伴或不伴胃黏膜肠化(intestinal metaplasia,IM)1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对照组59例。治疗组用药为维甲酸、胃复春;对照组用药为奥美拉唑、硫糖铝。服药3月后再次由胃镜活检获取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Rb、C-erb B-2表达情况。结果服药3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68.25%,对照组37.29%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上调Rb表达强度(U=2.543,P<0.05),下调C-erb B-2的表达(U=3.032,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观察胃复春联合维甲酸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胃复春联合维甲酸可促进胃黏膜异型增生的逆转,降低癌变风险,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是上调抑癌基因Rb的表达、下调癌基因C-erb B-2的表达,可用作胃癌的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胃灵颗粒对胃癌前病变细胞凋亡基因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冲剂胃灵颗粒对大鼠胃癌前病变(GPL)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加饥饱失常法造大鼠GPL模型,用胃灵颗粒与维酶素治疗,观察对病变黏膜组织中Bcl-2、Bax、p53基因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中药组治疗后Bcl-2、Bax、p53基因蛋白阳性指数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养阴活血为主的胃灵颗粒通过改善GPL大鼠气阴两虚兼挟血瘀的病理基础,降低病变组织增殖水平,诱导细胞正常凋亡,从而对GPL细胞的增殖有良好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自动化图象分析仪对153个伴有肠型病变的胃粘膜病灶进行形态定量分析。腺体形状指数(IGF)主要反映腺体形状不规则的程度,各病变组IGF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单纯性肠化(对照组)3.87±0.08,轻度异型增生4.05±0.12,中度异型增生4.20±0.12,重度异型增生4.33±0.19,分化型胃癌4.50±0.24,IGF值在各病变组呈正态分布,各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故IGF值可作为胃粘膜癌前病变诊断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干扰能和维甲酸对人卵巢癌联合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体瘤诱导分化治疗是肿瘤治疗研究的新途径,α干扰素和维甲酸联合治疗晚期宫颈癌和皮肤鳞癌已取得明显效果[1],但卵巢癌的联合诱导分化尚少见报道。为此,我们观察了全反式维甲酸(RA)和干扰能(IFNα2b,简称IFNα)联合对人卵巢癌(SKOV3...  相似文献   

14.
应用自动化图象分析仪对131个胃粘膜肠型病灶(单纯性肠化27个;异型增生:轻度30,中度35个,重度20个;肠型胃癌19个)进行定量分析。以单个腺管内细胞核总面积与细胞面积之比(ING)作为反映细胞核大小、数量及覆层排列程度的客观定量指标。结果发现:单纯性肠化(对照组)0.165±0.025,轻度异型增生0.21±0.023,中度异型增生0.259±0.026,重度异型增生0.32±0.028,分化型胃癌0.371±0.052,各组ING值呈正态,各组间的均值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因而,ING可作为胃粘膜癌前病变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健脾、化瘀和健脾化瘀中药对胃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对120只胃癌前病变模型大鼠进行中药和西药预防及治疗给药,观察大鼠胃黏膜细胞P53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造模组P53表达增强,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经过3组中药和西药预防用药,P53表达下降,与造模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中药预防组P53表达均低于西药预防组,有显著差异(P0.01);造模空白组与中、西药治疗组胃黏膜P53表达亦有显著差异(P0.01);无论是预防组还是治疗组健脾化瘀中药组P53表达均低于健脾组、化瘀组、西药组,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健脾、化瘀、健脾化瘀中药通过抑制P53基因表达,促进胃黏膜细胞凋亡,使胃黏膜恢复正常,达到对胃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健脾化瘀中药的防治作用优于健脾药、化瘀药和西药。  相似文献   

16.
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胃粘膜具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服药方法:20mg,每日4次,共3个月。总有效率治疗组75%,对照组30.78%,两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其中异型增生总有效率,治疗组60%,对照组12.5%,两组差别显著(p<0.05),肠上皮化生总有效率,治疗组100%,对照组60%,两组差别不显著(p>0.05)。该药物的主要副作用多数不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三七总甙对胃癌前病变大鼠相关蛋白影响,并探讨影响机理.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维酶素组和中药治疗组,取材做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中药组与模型组和维酶素组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维酶素组在部分标准下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减弱和抑癌基因P16的表达增强可能是三七总甙为主的中药提取物治疗胃癌前病变有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胃灵一号冲剂对大鼠胃癌前病变端粒酶水平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饮用MNNG溶液,喂食雷尼替丁的标准饲料,饥饱失常及无水乙醇灌胃等方法进行造模。用胃灵一号冲剂及维酶素治疗,观察对病变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水平的影响。结果胃灵一号冲剂治疗纽端粒酶浓度较模型组及维酶素纽明显降低。结论胃灵一号冲剂可有效抑制端粒酶活性,降低其浓度,逆转病理变化,从而有效抑制胃癌前病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胃粘膜癌前病变的临床治疗研究张东升1曲巍2刘海兰1刘国政2本溪钢铁公司职工总医院消化科1(117000)沈阳市201医院2我院从1989年8月至1992年12月期间,应用得乐冲剂(由珠海市丽珠制药厂生产);叶酸(由江苏省金坛制药厂生产);维胺酸(由北...  相似文献   

20.
胃癌前病变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为民  单兆伟 《医学综述》1998,4(3):117-119
<正>胃癌前病变系一病理学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由于其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而成为胃癌防治研究的重点,在胃癌病因学一级防治尚未达到目的的今天,通过对胃癌的二级预防,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无疑是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认为CAG伴不完全型肠化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是真正的癌前病变.对此,西医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也缺乏全面认识.因此,胃癌前病变的动物实验研究对探索其发生发展规律,寻求和证实新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近年来,通过中、西医学者的共同努力,已取得很大进展.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