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长春市属于典型的寒地城市,冬季 雾霾现象频发,居民室外热舒适度差,这些 现象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和健康,导致公 共空间活力严重不足。因此,城市既需要加 强通风减弱雾霾,又需要增加静风区以保证 居民室外热舒适度,这就形成了极其现实的 矛盾。在此背景下结合《长春市总体城市设 计》风环境专题,通过识别、分析各种风环 境问题,利用CFD模拟法和网络语义分析法 结合的主客观评价法与文献综述法分析解 决对策。形成“中心城区尺度—人行尺度”的 应对策略,中心城区尺度将通风廊道与自然 山水格局耦合以优化通风廊道构建,并在大 黑山脉山区构建引风廊道改善城市通风。人 行尺度采用主客观结合分析方法,提出改善 热舒适度策略。最终从不同视角改善城市风 环境,提升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2.
在旧城区更新的过程中,基于风热环境优化的改造策略对改善旧城地段的居民生活品质意义重大。以武汉大智门地区为例,综合考虑了外界盛行风、自然对流和热辐射等多重作用机制对该城区热舒适性和通风效应的影响,采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流体与热传导数学模型。通过"局部拆除改造"的方式,对不同的局部拆除方案下旧城片区近地面处的通风效应和热舒适度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导致旧城区风热环境恶化的城市布局因素,并基于拆除区域的空间布局提出了创造长街短巷、拓展潜力风道、构建插花布局、采用T形空间、点状优化生态基底等旧城"局部改造策略"。研究结果可从风热环境舒适度的角度对旧城更新规划和城市设计提供借鉴,以创造更为舒适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寒冷地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热舒适,文章于西安选取5个典型地点采用实地测量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冬季城市公共空间人体热感觉、热舒适度与主要气象因子的满意度与热期望.研究发现:人群热舒适主要受空气温度与太阳辐射影响,受试者普遍期望该类空间冬季温度升高、风速降低.最后文章也尝试建立适用于西安冬季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热感觉评价模型并提出相关优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对开敞空间热环境调控原理进行研究,认为开敞空间对热环境的影响可归纳为冷效应和通风效应2个方面。其中,冷效应包括降低城市热岛、冷溢出效应及切割城市热场;通风效应包括作为风源、输送凉风。构建以开敞空间为基础的城市热环境调控规划体系,研究生态冷源控制区、城市热环境控制区、通风廊道控制区的规划原则与方法。以"佛山市南海区城市开敞空间专项规划"为例,规划热环境重点控制区350.44km^2,热环境一般控制区313.14km^2,生态冷源控制区411.87km^2,以及10条通风廊道。  相似文献   

5.
对开敞空间热环境调控原理进行研究,认为开敞空间对热环境的影响可归纳为冷效应和通风效应2个方面。其中,冷效应包括降低城市热岛、冷溢出效应及切割城市热场;通风效应包括作为风源、输送凉风。构建以开敞空间为基础的城市热环境调控规划体系,研究生态冷源控制区、城市热环境控制区、通风廊道控制区的规划原则与方法。以"佛山市南海区城市开敞空间专项规划"为例,规划热环境重点控制区350.44km~2,热环境一般控制区313.14km~2,生态冷源控制区411.87km~2,以及10条通风廊道。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特大城市主城区构建通风廊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以天津为例,综合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风环境、下垫面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并将研究结果用于通风廊道的构建中。结果表明:天津中心城区存在热岛效应,其中1981~2010年的热岛强度在0.4~1.2℃之间,且以每10年0.13℃的倾向率增加,对2013年夏季和冬季气温空间分布分析发现,夜间气温从城市中心向郊区呈同心圆状递减,昼间气温空间差异较小。对风环境分析发现,1981~2010年的城郊风速差为0.7 m/s,且市区以每10年0.28 m/s的倾向率下降,而郊区仅为0.12 m/s,对2013年1月和7月平均风速空间分布分析发现,这两个季节风速都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的趋势。对风速与热岛强度关系分析发现,随城区风速增加,热岛强度有减小趋势。最后,基于地表温度、风环境状况及下垫面通风潜力提出天津主城区三级通风廊道的规划建议及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影响建筑中庭热舒适度的几个因素及改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庭在建筑设计中是常用的一种空间形式,它具有艮好的采光、通风效果,并起到了丰富建筑空间的作用,但从人对中庭的热舒适度方面考虑甚少。该文通过调研,从建筑设计角度分析总结了影响建筑中庭热舒适度的因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提升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微气候舒适度对于刺激城市居民户外活动,提高城市活力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湿热气候区城市的夏季。本文以湿热气候区的典型城市成都市的公共游憩区百花潭公园为例,选取景观的物质形体要素:水体、植物、建筑,通过实测夏季温度、风速、湿度、太阳辐射照度,量化分析景观要素对微气候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热地区城市露天开放空间夏季改善微气候舒适度的关键是通风和遮阴,而顺应风向的水体景观对改善城市微气候舒适度效果最明显。研究结果为湿热气候区城市露天开放性空间景观规划提供初步的研究思路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面对城市化和气候变暖的双重压 力,城市热环境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相关 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然而较为抽象的研究结 论难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实践。目前,从方法 层面和技术层面业已证明城市规划是热环境 形成的内在驱动,但规划体系与热环境参数 之间的关联性尚未厘清,结合途径也有待探 讨。通过界定城市空间形态、生态冷源、自然 通风以及人为热等关键问题,全面深入地解 析城市规划要素对热环境参数的影响,得出 简化模型公式作为高效的参数化分析工具, 进而提出城市规划编制的热环境设计流程 链。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前期准备阶段应确定对应的热环境研究尺度,选择适用的技术手段,收集相关的基础资料;方案设计阶段依据 概念方案调用简化模型公式进行参数化热环境寻优,生成设计指标的最优集;规划编制阶段结 合技术经济指标和环境容量指标等全面评价规划方案,形成最终的规划成果。设计流程链将 热环境设计指标定量地融入城市规划编制,实现了各阶段、各专业的协同设计,可从本源上解决 城市过热问题,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0.
行道树种植通常被作为改善城市街谷 近地微气候的重要策略,如何发挥行道树对街 谷热舒适度的提升潜力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关 注。近年来“行道树种植与街谷热舒适度”相关 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通过总结梳理可将其归 纳为行道树树木个体形态对热舒适度的调控、 行道树绿带空间配置与街谷热舒适度整体提升 的关联性、适应不同街谷空间形态的行道树种 植设计策略等三个研究主题。在深入分析既有 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改善热舒适度的 街谷行道树种植设计方案技术框架。最后,分 别从建立响应地域气候特征的街谷行道树种植 设计模式、构建街谷环境热舒适度模拟评估导 则、制定街谷环境热舒适度评价标准等方面开展深入讨论,以期为后续城市街谷绿化提升热环境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活动空间,对其进行合 理的规划和改造有利于改善城市热环境。揭示街道可视因子对 街道峡谷微气候和热舒适度的作用机制,可以作为城市规划设 计的理论基础。选取杭州市典型街道峡谷为研究对象,通过 实测和数据分析发现,在夏季午后,不同街道峡谷内微气候和 热舒适度存在明显差异:各街道峡谷之间空气温度、平均辐 射温度和生理等效温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分别达到了2.9、 25.3和15.3℃;N-S朝向的街道热环境优于E-W朝向的街 道,但街道的开敞程度和植物遮阴会抵消街道朝向的影响。研 究也发现,在午后,街道可视因子会对街道峡谷热环境产生不 同程度的影响,天空可视因子越高,街道峡谷空间越开敞,街 道热环境和热舒适度越差;建筑可视因子与城市街道峡谷微气 候和热舒适度相关性不大;而树木可视因子则对街道峡谷热环 境具有重要影响,树木可视因子越高,街道树木的遮阴程度越 高,街道内热环境和热舒适度越佳,这种现象在E-W朝向的 街道峡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带来城市街区由单一低密度形态向多样高密度形态发展,引起街区下垫面构成、通风性能及得热状况等因素变化,进而影响城市热岛现象和建筑能耗。以上海地区10个区县气象站点近邻街区为例,通过调研统计绿化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等特征参数,研究各参数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的关系;并以某一典型办公建筑为例,探究不同街区形态特征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和关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热岛效应与建筑密度、容积率和绿化率等参数有很大的相关性,由于街区形态参数不同,建筑在城市中心区的冬季设计热负荷指标相比郊区可减少1.5%~5%,且热岛强度每增加1℃,建筑冬季采暖能耗指标相比郊区平均降低5.04%。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品质的关注,作为改善城市环境品质与消减热岛效应的重要途径的通风廊道规划建设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以安庆市中心城区为例,借助PHOENICS软件中的FLAIR模块,运用流体动力学分析方法对研究范围的通风廊道采取"城区—分区"的研究思路进行分类研究。城区层面,识别出通风口地区和一二级风道,并将通风口地区划分为建设用地区和非建设用地区,分别提出相应的管控策略。分区层面,进一步识别出三级风道。对应新、老城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采取差异化的研究思路:老城区以"改善现有的通风环境"为目标,针对通风环境较差的地区,提出近远期不同的改善策略,简称为"亡羊补牢"。新城区以"保障未来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为目标,针对识别出的一二三级风道沿线地区,从宽度、建筑密度、阻风率、高宽比和开放度等方面提出控制指标要求及规划策略,总结为"未雨绸缪"。通过探索针对城市内部不同地区的差异化通风对策,以期对今后其他地区城市通风廊道的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日趋严重的雾霾、热岛效应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困扰,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该文在对环境气候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原地区河谷城市洛阳为例,进行城市风、热环境模拟分析,绘制城市气候图,并提出规划建议;在此基础上将城市划分区域,构建网络状城区通风廊道系统;最后提出过程控制的管理建议以及发展展望。对河谷城市通风廊道系统规划构建,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城市贫困空间分布、演变和规划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城市最低保障数据,分析广州市城市贫困空间分布和演变特征,并探讨影响因素和规划启示.在大都市区层面, 10年来贫困空间分布的相对差异增加,贫困人口在内城外围区集聚程度明显增加, 并形成绝对改善区、相对缓解区、变化微小区、相对加重区和绝对加深区五种地域类型.在内城街道层面, 贫困空间分布整体存在非均衡性, 与老城区、工业区耦合.这种特征受到社会空间结构、内城衰落和选择性更新、住房分配制度和住房改革、城市规划宏微观导向等因素影响.最后探讨了在社会空问评价、住房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公共设施规划方面的规划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城市滨河空间是城市河道外围与城市区域相连接的过渡空间,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滨河区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发挥水体的增湿作用调节小气候,以西咸新区沣河为例,分析沣河滨水通风廊道的小气候调节作用,增加城市滨河游憩活动,提出利用地形丰富岸线、优化滨河空间界面、合理配置植物等空间策略,为改善滨河小气候,优化城市新区游憩空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山地高密度空间是城市热环境研究中一类特殊的空间形态,具有空间建设密度高、地域条件复杂、社会活动强度高等特征。对城市热环境评价方法进行梳理与回顾,从城市微气候、空间形态、山地地形地貌、社会活动强度四个方面对山地高密度城市热环境的影响机制进行讨论,提出通过增设通风廊道、营造山水化蓝绿空间和强化高密度合理开发等设计策略协调作用,提升山地高密度城市热环境品质,营造舒适的山地城市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居住空间需求的急剧扩张,高层高密度小区逐渐发展为不可避免的城市居住模式。由于传统封闭住宅小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开放街区"成为现今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研究选取上海典型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街区类型设计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方式研究建筑布局和绿化形式对开放街区的微气候影响,为优化高密度住宅小区的布局提供参考,并为实际规划方案的评估过程提供优选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夏热冬冷气候区,围合式开放街区的室外热舒适度高于点式开放街区;建筑垂直绿化对围合式布局的影响程度大于半围合式和点式布局;南立面绿化和东立面绿化在行人高度处会带来更高的热舒适度。  相似文献   

19.
东部新城位于宁波中心城三江片东部,城市整体构架的几何中心,总面积约15.85平方公里,定位为新的城市中心,与三江口老城中心形成“一城二心”的城市格局. 2002年7月,受宁波市政府委托,宁波市规划局启动开展《宁波市东部新城概念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工作,通过方案评审及以后一系列的规划方案研究优化深化工作和向市政府汇报,形成《宁波市东部新城总体规划和核心区城市设计》.  相似文献   

20.
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雾霾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中心区压力不断增加,远郊地区作为缓解城市中心区压力的重要节点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地理位置因素,远郊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缺乏开发建设的指导性建议,同样出现了典型的风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和健康。因此,城市远郊地区既需要协助中心区加强通风减弱雾霾,又需要增加静风区以保证居民室外热舒适度,这就形成了极其现实的矛盾。本文以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城市城镇体系构建的重要纽带——响水镇为例。通过识别、分析各种风环境问题,利用CFD模拟法与文献综述法分析解决对策,制定了“城市远郊地区空间规划”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