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为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沿眦耳线(CML)连续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沿翼腭间隙各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翼腭间隙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 结果 MPR重建CT影像可清楚显示翼腭间隙通道的圆孔、翼管、蝶腭孔、眶下裂、翼上颌裂、翼腭管、腭大管、腭小管、腭鞘管和犁鞘管的位置、形态及其毗邻结构,左、右侧翼腭间隙通道呈对称性分布,各径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圆孔、翼管、腭鞘管和犁鞘管位于蝶窦周围,可轻度或明显凸入蝶窦腔内。圆孔和翼管分别位于蝶窦腔的上、下方,长度(4.05± 0.81)mm和(14.49±1.60)mm,冠状重建影像可较清晰显示其位置关系。 结论 翼腭间隙通道的CT三维重建对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眶尖部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通过对眶尖部CT影像表现和断层解剖标本的观测 ,探讨眶尖部诸结构出现的CT扫描层面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 3 3侧干燥成人颅骨行轴位横断CT扫描 ,结合 10例颅脑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眶上裂和眶下裂分别出现于CM基线上、下 15mm和 10mm范围内 ,视神经管影多见于CM基线上方 7~ 12mmCT扫描层面。结论 :颞骨岩锥上部层面是观察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的最佳层面 ,对眶尖部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人活体体肝静脉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静脉的一般形态及走行规律.方法:153例正常受试者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使用64层螺旋CT进行上腹部扫描,图像采集后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重建肝静脉.结果:重建图像清晰,可显示出6~8级血管及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其中153例肝静脉的分型结果如下:①3分支型,占35.3%(54例);②中左共干型,占41.8%(64例);③中左合干型,占20.9%(32例);④中右共干型,占2.0%(3例).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研究活体肝静脉形态的有效手段,三维重建能更准确、全方位地显示肝静脉的正常解剖类型和发现变异,而且图像清晰,对于活体肝静脉的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后逐层显示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后三维重建在临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8例下肢、1例颈部扫描病人进行三维重建,CT机为GE公司Light Speed16螺旋CT,重建采用GE公司三维重建软件。重建后调整CT值域值逐层显示病人解剖结构。结果:9例病人在去除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均能清晰显示肌肉组织,增强扫描还能清晰显示肌肉与知名大血管的毗邻关系,在去除肌肉后能清晰显示骨骼结构,并能多方位观察,增强扫描能清晰观察血管与骨骼的解剖关系。结论:采用本技术可逐层显示人体各层解剖结构,如增强扫描还能显示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可正确指导手术设计,防止术中大出血,减少对术区健康组织的损伤,还可进行手术模拟训练。  相似文献   

5.
正常脑血管的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正常头颅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y,SCTA)表现及三维重建(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3D)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24例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11-43岁,平均年龄26.7岁。采用Picker螺旋CT扫描仪进行SCTA,螺距(pitch)1.0-1.5,扫描层厚1.0mm。图像后处理,均采用为血管成像最大强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表面遮盖显示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并采取多个角度分析。结果:24例头颅脑血管MIP图像中颅底动脉环血管显示良好,均能显示脑血管1-4级结构。结论:SCTA是非创伤性血管检查方法,具有安全、简便、快捷、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以踝关节的生理解剖结构为理论依据,利用踝关节的CT图像作为二维数据源,通过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建立踝关节的三维模型,然后使用3-matic对三维模型的网格进行优化,最后对优化前后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经过优化后的踝关节三维模型在结构上与人体真实的踝关节结构并无明显的差异,精确程度满足要求,对于患者病情的分析及治疗方案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在肩胛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MPR、SSD及MIP图像;所有病例均用Mareoni Ultra Z型螺旋CT机扫描,并在图像工作站上用MPR、SSD及MIP技术获得多平面和三维图像。结果 MPR、SSD及MIP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40例共45处肩胛骨骨折及7例肩关节脱位;MPR、SSD及MIP能多方位、立体、全面地显示肩胛骨骨折部位和程度。MPR在显示微小骨折方面较好,而MIP、SSD在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范围及移位方面较好。结论 MPR、SSD及MIP是诊断肩胛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对肩胛骨骨折分类、手术入路及内固定器选择等方案的制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腹腔动脉CT数据三维重建与相关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基于CT数据腹腔动脉三维重建方法及相关解剖.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120例患者64排螺旋CT数据行腹腔动脉三维重建,评价重建模型的效果并统计各分支的显示率、分支类型、开口位置、走行方向及长度.结果:重建模型形态逼真,能准确显示该血管及其分支的解剖结构,显示率分别为:肝总动脉100%,脾动脉100%,胃左动脉78.3%,胃十二指肠动脉100%,肝固有动脉98.3%,肝左动脉79.2%,肝右动脉95%.胃脾肝共干型分支最多,占89.2%,该型腹腔动脉平均长度为2.76cm.开口位置96.7%位于胸12~腰1之间,83.3%向右走行.结论:利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数据三维重建腹腔动脉,可真实反应其形态结构并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对介入插管及虚拟手术研究有较高指导价值,为解剖学教学提供了相关数字化图谱.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跟骨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公司Advantage workstation工作站,对5例单侧跟骨骨折患者行双侧跟骨三维重建,利用自制的曲线描绘工具,根据健侧跟骨外侧壁形状,等比例描绘出健侧跟骨外侧壁与树型钢板各分支对应的长度与曲线弧度,塑型出与曲线长度和弧度相一致的铝质模板,用于术前对树型钢板进行弧度塑型。结果:软件中的曲线测量工具可以准确量出健侧跟骨的长度和弧度,据此塑型铝质模板,指导术前选择树型钢板并进行预弯,使树型钢板与复位后的跟骨外侧壁良好吻合。结论:MSCT三维重建健侧跟骨可以指导术前选择树型钢板并对其进行有效预弯,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固定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重建(SSD)技术在骨盆创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GE Hispeed ZX/I 螺旋CT机对25例骨盆创伤患者进行扫描.在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0 工作站进行MPR、SSD图像重建,并与二维CT(2DCT)及X线平片比较.结果 2DCT、SSD、MPR显示骨盆外伤共48处,MPR和SSD图像能准确显示损伤部位、类型、严重程度及软组织损伤情况.结论 MPR、SSD重建技术是诊断骨盆外伤的有效手段,对骨盆外伤术前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胰腺及其周围血管的三维重建和显示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腹部胰腺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显示,研究胰腺正常和病变组织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形态和位置关系。方法:20例临床病人腹部Light—speed CT增强扫描的原始数据,利用“医学三维图像工作室”软件系统对其进行读取、三维重建和显示。结果:重建出的胰腺及其周同血管图像真实,能实时旋转、任意厚度多次重建、切割,能观察出胰腺病变情况和周围血管受累程度。结论:本研究实现了胰腺及其周围血管的三维重建和显示,探讨出一种内脏器官和血管的重建方式,对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临床影像学诊断和治疔方案的设计具有明确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分辨力CT(HRCT)三维重建技术在翼腭窝区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该区疾病诊断及手术方案设计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例健康志愿者行HRCT扫描后,利用多平面重组(MPR)和遮盖表面显示法(SSD)三维重建技术显示翼腭窝区骨性结构。结果:HRCT扫描及MPR重建图像清晰显示翼腭窝及其通道在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上的形态特征,SSD重建图像能满意显示翼腭窝区骨性结构的立体解剖及与周围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HRCT轴位扫描与MPR、SSD相结合可直观、立体、清晰地显示翼腭窝区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上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取全牙志愿者20名,在螺旋CT机以眦耳线(CML)为基线连续扫描,采用ADW 4.2重建软件的曲面重组技术(CPR)重建上颌窦,观察上颌窦的位置、形态和测量上颌窦下壁至上颌后牙牙根的距离。在Amira 3D重建软件下重建上颌骨及上颌窦的可视化模型,观察半透明上颌骨内上颌窦的位置及其与上颌牙根的关系。结果 上颌窦系一呈三边形或四边形的锥形腔隙,其下壁常有凸起的骨隔。半透明上颌骨可视化模型内的上颌窦可清晰显示其位置、形态及其与上颌牙根的关系。上颌窦下壁至上颌后牙牙根的距离以第一磨牙最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第二前磨牙和第一前磨牙。上颌窦下壁至左右侧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牙根尖的最短距离分别为(9.58±1.13) mm和(9.64±1.15) mm、(4.54±0.92) mm和(4.60±0.90) mm、(2.13±0.50) mm和(2.21±0.53) mm、(2.19±0.65) mm和(2.27±0.65) mm、(3.94±1.14) mm。结论 上颌窦的3D重建,对指导临床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误入上颌窦等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下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取全牙志愿者20名,在螺旋CT机以眶耳线(OML)为基线连续扫描,采用ADW 4.2重建软件的曲面重组技术(CPR)重建下颌管,观察下颌管的位置、构造和测量下颌后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在Amira三维重建软件下重建下颌骨及下颌管的可视化模型,观察透明下颌骨内下颌管的走行及其与下颌后牙的关系。 结果 下颌管壁由一薄层骨密质构成,自磨牙牙根尖舌侧和前磨牙牙根尖颊侧的下方走行;透明下颌骨内的下颌管可清晰显示其位置、形态及走行,下颌管与下颌体下缘、牙槽嵴及内、外侧骨板的距离。下颌后牙牙根至下颌管的距离以第2磨牙最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2磨牙、第1磨牙、第3磨牙、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下颌磨牙的远中根至下颌管的距离均较近中根近。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最短距离分别为(8.38±1.04) mm(左)和(8.44±1.05) mm(右)、(7.51±0.85) mm、(3.40± 0.65) mm、(2.93±0.61) mm、(3.92±0.63) mm(左)和(3.97±0.63) mm(右)。 结论 下颌管的三维重建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损伤下牙槽神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和计算机软件辅助测量技术,精确测量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伴眼球内陷患者眶容积的改变量,为手术恢复眶容积及重建眼眶外形提供依据。 方法 18例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伴眼球内陷的患者,分别行64排三维螺旋CT扫描,利用Simplant软件测量健侧与患侧眶容积并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8例患者患侧眶容积均存在不同程度增大,健侧与患侧眶容积差值为(1.83±0.75)cm3,双侧眶容积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男性健侧眶容积的平均值为(28.50± 1.15)cm3,女性为(23.57±1.31)cm3,不同性别患者健侧眶容积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 结论 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早期进行眶容积的测定有助于术者制定手术方案,准确恢复原有的眶容积,避免眼球内陷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成人股骨骨髓腔影像解剖学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为研制新型股骨髓内固定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将 60支成人股骨干燥标本 ,拍摄标准的X线正侧位片 ,观察髓腔的形态 ,测量皮质骨的厚度 ,髓腔的横状径 ,矢状径 ,髓腔的轴线在不同节段与皮质骨内侧缘的切线形成的夹角等。结果 :正位片示髓腔呈“哑铃状” ,自上而下 ,横状径由大 (2 0 .0±0 .3 )mm变小 (11.1± 2 .4)mm ,再由小 (11.1± 2 .4)mm变最大 (3 2 .6± 5 .2 )mm。狭窄段横状径的直方图呈正态分布 ,均数为 (10 .7± 2 .0 )mm。侧位片示髓腔中上段的轴线与中下段的轴线所形成夹角为 (172 .2±2 .2 )° ,其夹角顶端距小转子下缘的实际长度为 (12 .8± 3 .0 )cm。结论 :①髓内钉不适合股骨中下段骨折的髓内固定。②组合式分叉防旋转的髓内钉适合股骨中下段的解剖学特点和力学要求。③顺行击钉 10~ 15cm处时 ,忌用暴力 ,减慢进入速度。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During routine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a 72 year-old woman a soft-tissue shadow in the left posterior triangle of the neck was observe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is structure suggested that it might be a muscular variant: a levator claviculae muscle. In our case it took origin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cervical column and was inserted into the lateral third of the clavicle. With this example as a background, the general significance of anatomical muscular variants for modern imaging techniques is discussed.
Reconstruction tridimensionnelle d'un muscle élévateur de la clavicule
Résumé Lors d'un examen radiologique de routine (TDM, IRM) pratiqué chez une femme de 72 ans, une image tissulaire molle fut mise en évidence dans le triangle cervical postérieur gauche. La reconstruction tridimensionnelle de cette structure a suggéré qu'il pouvait s'agir d'une variante musculaire, en l'occurrence d'un muscle élévateur de la clavicule. Dans notre cas, l'origine musculaire était située au niveau de la colonne cervicale supérieure et son insertion distale sur le tiers latéral de la clavicule. Cette exemple nous amène à rappeler l'aspect général des variantes anatomiques musculaires dans le contexte des techniques d'imagerie moderne.
  相似文献   

18.
眶尖区的断层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眶尖区影像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 应用 5 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制成 0 5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 ,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 3 6侧冠状位标本上的眶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 视神经管眶口处面积最小 ,管内段视神经从颅端到眶端逐渐变细 ,眼动脉进入神经经管从视神经内下方向外下方走行 ,眶上裂被Zinn腱环分为外侧区、中央区、下区 3部分。结论 冠状位是观测眶尖结构的理想层面 ,对眶尖部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维重构是研究心脏血流机理及特性等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CT断层扫描数据,利用Mimics处理工具对心脏进行三维重构,并对左心室优化模型进行偏差分析,优化改变了重构模型的粗糙度,对左心室结构的影响较小为后续探究心脏内部血流模式及特性、血液生理学参数异变和组织结构病变提供了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