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玺  江世勇 《山西建筑》2008,34(15):25-26
针对北京某工程中转换梁上墙体的几种偏心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转换梁上墙体的偏心对梁的受力性能影响较大,尤其对转换梁的竖向位移及剪应力的影响比较显著,可以达到不偏心时的几倍,故在实际工程设计及施工中应尽量避免偏心墙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密肋复合墙体压弯剪复合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两榀1/2比例的两层密肋复合墙体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与12层墙体底部受力相等的原则设计加载模式,对密肋复合墙体在水平和竖向荷载及水平弯矩作用下的压弯剪复合受力性能进行了静载试验研究。了解了密肋复合墙体的破坏过程,分析了墙体的破坏模式及其特征、承载力、变形性能、延性及截面正应变分布等受力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密肋复合墙体在压弯剪复合受力状态下的破坏模式主要为以边框柱拉压破坏为特征的弯曲型破坏;在压弯破坏极限状态时,墙体截面正应变主要集中在边框柱截面内,墙板的整体抗弯作用较小。试验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密肋复合墙体压弯剪复合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密肋复合墙体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理论及设计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何淅淅  杨智  张雪松 《工业建筑》2011,41(12):71-74,153
通过不同配筋构造的保温承重复合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的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试验,重点考察保温构造层以及水平钢筋的布置方式对墙体受压承载力及变形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同受压状态下墙体的受力性能和破坏特点。研究表明,满布水平钢筋网片更有助于使保温层与主承重砌块共同工作,保温层可提高墙体受压承载力,复合砌块墙体受压承载力实测值高于...  相似文献   

4.
天津嘉里中心公寓楼,采用搭接墙转换层结构,其下部上下层剪力墙平行错位是在搭接柱转换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将搭接转换的概念推广而得到。本文对该工程搭接墙转换层结构1∶5的模型试件进行了拟静力加载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模型的受力特点、在实际结构大震情况下的工作性能,以及搭接墙体的最终破坏形态。为搭接墙转换结构研究和实际工程配筋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孟亮 《安徽建筑》2013,(3):174-176
文章结合EBF的工作原理,建立单层Y型耗能支撑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研究。在研究中,文章以耗能段的长度、腹板高度、腹板厚度为参数,研究这些参数的变化对耗能段耗能性能的影响;然后建立三层Y型偏心支撑框架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对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提出抗震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单片砖墙各层墙体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层墙体的实际受力情况,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单片砖墙各层墙体抗震强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震倾覆力矩对多层砌体结构墙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多层砌体结构一般只考虑层间墙体抗剪承载力和结构整体倾覆等方面的问题,而地震倾覆力矩对层间墙体的影响,特别是弯曲影响却很少研究.为此,提出一个新的计算模型,探讨了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墙体内力和承载力,特别是由地震弯矩引起的墙体大偏心受压情况,并据此研究了地震倾覆力矩对墙体破坏的影响.倾覆力矩引起的墙体大偏心受压是引起砌体结构地震破坏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成都某住宅楼存在较复杂偏心墙变柱的节点,为研究复杂墙柱节点的应力分布及其力学性能,在整体结构中把墙柱节点单独取出来进行有限元应力分析,复核整体分析的计算结果。考虑上部楼层墙体对转换梁的影响,选取转换层上一层墙体、转换梁以及转换层柱子作为分析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受力分析。结果表明,剪力墙满足设计要求;柱子满足设计要求,柱底配筋可适当加大;转换梁应采用应力配筋方法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9.
高层建筑大跨预应力桁架转换层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16m跨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桁架的设计与施工,提出了空间结构 转换层和转换层结构与上部框架形成共同受力体系的结构构思,并分析了结构刚度的形成和对结 构内力的影响。对预应力束的张拉次数、时期和杆件张拉顺序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择期一次 不对称偏心张拉到位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转换梁上部墙体受力特点及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转换梁上部为不同类型墙体的格体受力分析 ,对与下部转换梁有共同作用的墙体的受力特点进行了研究 ,并提供了支承不同墙体的转换梁结构的设计方法 ,按本文方法计算的结果得到了试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11.
对一有核心筒的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进行弹性地震作用下的计算,通过改变转换层的位置,分析得出对于高位转换的有核心筒的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应当慎重设计,设计时应限制转换层的设置高度.  相似文献   

12.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变形研究   总被引:7,自引:16,他引:7  
对工程结构中常用的底部为多层大空间的框支剪力墙结构采用分区混合法,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研究。将框支剪力墙结构分成转换层上部剪力墙结构和转换层下部框架剪力墙结构两部分,采用子结构法进行分析。在水平地震作用下,转换层上、下部先分别按剪力墙结构和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变形曲线公式计算其变形,再充分考虑上下两种不同结构的变形协调性,推导了框支剪力墙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曲线公式,并给出了方便结构侧移曲线计算的图表。方法简单实用,可用于地震区高层建筑结构的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3.
转换层设置高度对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通过对一幢高121.5m的高层建筑在不同层次设有结构转换层的空间分析的结果,详细论述了转换层设置高度的提高对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并提出转换层位置较高的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概念,供高层建筑结构设置转换层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梁影  谭增辉 《四川建材》2013,39(1):24-26
本文从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侧向刚度比、结构的嵌固部位以及0.2V0系数调整这三个方面,总结了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介绍了斜柱转换在工程中的应用,并对一实际工程分别采用斜柱转换和实腹梁转换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斜柱转换能明显改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侧向刚度比,降低转换梁的截面尺寸,节省建筑的使用空间。  相似文献   

15.
地震作用下,底郭多层大空间框支剪力墙结构中落地剪力墙合理数量的确定是关系到结构的安全和经济合理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采用分区混合法将框支剪力墙结构分成转换层上二部剪力墙结构和转换层下部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两部分。并将前者等效为等截面弯杆,后者等效为等截面弯一剪杆,在此基础上运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出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最后结合文献[4]中的框支剪力墙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曲线公式,通过控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满足文献[5]的规定,推导了水平地震作用下底部多层大空间框支剪力墙结构中落地剪力墙的合理数量计算公式,并给出了方便计算的相关图表。本文方法可用于地震区高层建筑结构的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6.
底部框墙结构抗震性能及抗震设计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国内底部框墙结构几个试验结果来讨论这种结构的抗震性能 ,并结合工程实践对底部框墙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给出提示  相似文献   

17.
转换层上、下刚度比对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一幢高100.5m的高层建筑在不同落地剪力墙墙厚时的空间分析结果,详细阐述了转换层上,下刚度比对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供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青岛财富中心(228m高)超限高压建筑,详细介绍其转换框支剪力墙及工程结构体系、抗震加强措施、风荷载反应和地震作用分析,并介绍了高位箱形转换层的受力分析及型钢混凝土组合转换梁的设计.分析表明:工程的抗震性能指标和抗风性能指标均满足相应规范的要求,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梁可以有效减小断面提高抗剪承载力.  相似文献   

19.
结合多个实际高层建筑结构的弹塑性分析结果,初步总结并分析了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响应及构件破坏模式的规律与内在原因,得出如下一些结论:1)可以采用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作为初步判断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薄弱部位的指标;2)在框架-核心筒结构的伸臂桁架中采用防屈曲支撑作为其斜腹杆构件,有利于防止斜腹杆的受压屈曲破坏并保障核心筒与外框架的协同工作,是实现有限刚度加强层与延性破坏机制的一种有效途径;3)对于高宽比较大的剪力墙结构,宜设置构件配筋过渡楼层以避免因结构配筋指标突然变小而造成的抗震薄弱部位;4)强震作用下,核心筒内的电梯门厅楼板实际起到了类似连梁的作用,提高其与墙体连接部位的配筋构造、保证其在往复荷载下的耗能能力有利于结构抗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广州中信君庭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扭优化设计,详细论述了建筑方案设计所决定的结构方案选择、结构布置以及结构变形缝设置对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扭设计的影响。工程计算分析表明,对平面近似正方形或长宽比不太大的长方形结构,当主要抗侧力结构布置严重偏心时,结构的平面扭转规则性很难满足规范要求;对于平面长宽比较大的近似矩形结构平面,在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亦很难满足规范关于结构平面扭转规则性的要求;对于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转换层层高较大时,转换层以上结构抗侧刚度由最大层间位移角控制,转换层以下则由转换层与其上层楼层侧向刚度比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