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7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59例75岁以上老年患者,Off-pump CABG组(10例);On-pump CABG组(49例)。结果:Off-pump组手术时间、引流量600mL、呼吸机辅助时间20h、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36h指标均少于或低于On-pump组(P0.05,或P0.01)。On-pump组死亡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Off-pump组无死亡。结论:对75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可行的。2组比较,Off-pump组手术有时间短、引流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短及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NCABG)对临床转归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术式,改善外科疗效提供依据.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93例患者在我院接受OPCABG手术治疗过程中未能顺利实施,而中转为ONCABG手术.其中80例为紧急中转,13例为选择性中转.回顾分析中转手术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循环辅助手段应用情况、住院时间等指标,判断中转手术方式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与选择性中转对比,OP-CABG紧急中转为ONCABG,延长了呼吸机治疗时间[18(13.5,33.5) vs.40.5(19,120.3)h,P<0.05]、呼吸机通气>48 h患者的比例明显升高(7.7% vs.46.3%,P<0.05),监护室时间增加[48 (21.5,49)vs.76(27,142.3)h,P<0.05],住院时间延长[18(14.5,21.5) vs.8(11,23.8)d,P<0.05],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高(7.7% vs.38.8%,P<0.05),增加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5.4% vs.87.5%,P<0.01)及体外人工肺支持系统(ECMO)使用率(零vs.26.3%,P<0.05),手术病死率增高显著(零vs.37.5%,P<0.01).结论:OPCABG术中紧急中转术式对临床转归有不良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避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nery bypass,OPCAB)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行OPCAB术的3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结果 35例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4±0.8)根,联合应用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32例,单纯应用大隐静脉3例.术中无改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死亡,成功率100%(35/35).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OPCAB是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的方法 、结果 和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 204例行OPCAB治疗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 、手术结果 及经验总结.男944例,女260例,年龄(64.7±11.3)岁,70岁以上占22%(265/1 204).结果 本组病死率2.41%(29/1 204),死亡原因包括:术后心跳骤停或心室颤动5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9例、大出血1例、肾功能衰竭5例、大面积脑梗死4例、呼吸衰竭5例.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正确掌握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患者4JD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18.2±1.9)h,ICU监护时间(46.1±13.7)h,住院(11.3±3.7)d,院内死亡2例,发生并发症8例(胸骨哆开或胸骨感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各1例,新发生心房颤动3例,低心排血量2例,均经相应的治疗而治愈)。38例术后访2-63个月,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恢复至I-Ⅱ级。认为OPCAB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正确掌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术中保证血管吻合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超声瞬间血流仪在术中测定体外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血管桥流量和血流搏动指数变化,了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管桥吻合口的质量.方法91例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方法(非体外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有107例应用体外循环方法(体外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测定两组间不同旁路移植术部位的血管桥流量和血流搏动指数变化.结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两组间每个吻合口的平均血流量分别为(25.94±12.84)ml/min和(30.29±11.42)ml/min(P<0.05);血流搏动指数分别为2.06±0.76和2.12±0.78(P>0.05).除前降支和用大隐静脉为移植材料的对角支部位,体外组较非体外组冠状动脉桥的平均血流量明显增多(P均<0.05)外;其余部位的平均血流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间各部位总的血流搏动指数也无显著差异.结论尽管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桥血流量偏低,但其血流搏动指数尚满意,说明术后早期吻合口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经验。方法:在非体外循环条件下对3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观察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全组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死亡 1例;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恢复正常生活。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在一些高危患者较之体外循环更显出其优势。  相似文献   

8.
比较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SICU自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单纯行冠脉搭桥患者信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基础疾病,术前超声EF值和术前血肌酐水平。终点指标为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谵妄发生率。结果:共60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体外循环组495例,非体外循环组11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术前最后一次EF值、术前血肌酐值均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平均搭桥个数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体外循环组平均转机时间123.7±46.8分钟,阻断89.9±33.6分钟。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ICU停留时间体外循环组高于非体外组(3.0±1.8 vs 2.5±1.7天,t:2.603,p:0,009)。术后MACCE事件及CRRT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体外循环组105例患者发生谵妄(21.2%),非体外循环组14例发生术后谵妄(12.5%)。基于倾向性评分的逆概率加权回归分析提示OR值为2.402(95%CI, 1.337-4.317),P=0.004。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降低术后患者谵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随着手术技术及器械研制的进步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G)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与传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比较 ,OPCABG术后桥血管通畅率无明显变化 ,术后心、脑、肺等常见并发症减少 ,死亡率低 ,ICU及总住院时间缩短 ,费用低 ,对高危患者更具安全性。是冠心病患者有效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185例临床经验。方法 185例病人接受OPCAB,采用左乳内动脉旁路者160例,且均与前降支吻合,其余旁路采用大隐静脉,术中采用超声血流检测仪测量旁路血管旁路的血流量、旁路血流的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及其波形,判断旁路通畅情况。结果 本组死亡1例,其余病人恢复顺利,心绞痛症状消失,心功能(纽约心脏协会分级)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OPCAB是一种合理、安全的术式,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在冠心病外科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1年6月共完成OPCAB患者217例临床资料。结果 2例术中转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余215例均于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全组搭桥血管数为(3.14±1.52)支/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6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支持,术后发生呼吸衰竭6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3例,肺动脉栓塞3例,肾功能衰竭2例,脑血管意外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结论 OPCAB的手术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12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采用咪哒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安氟醚(异氟醚)、维库溴铵复合全麻,诱导后持续应用硝酸甘油,并应用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等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心肌氧供需平衡.结论 11例麻醉手术顺利,1例危重患者术中发生严重循环紊乱,改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但不能脱离体外循环机,死亡.结果术前正确判断左心室功能、采用避免抑制心肌功能的麻醉药物、严密监测心血管功能、术中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并正确处理糖尿病等合并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者,建议在体外循环下手术.  相似文献   

13.
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在 70岁及以上 (≥ 70岁 )老年冠心病患者施行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 70岁患者 6 3例及 70岁以下 (<70岁 )患者197例施行OPCAB的临床资料。≥ 70岁组术前有脑血管病史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史的比例大于 <70岁组 (P <0 0 5 ) ,其余相关因素差异无显著性。 结果 ≥ 70岁组和 <70岁组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分别为 (3 5± 0 9)个和 (3 4± 0 8)个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70岁组采用动脉桥的比例明显少于 70以下组 (分别占 12 7%及 5 2 3% ,P <0 0 1) ,监护时间大于 72h和机械通气大于 12h的比例 ,≥70岁组明显增多 (P <0 0 5 )。≥ 70岁组输血比例明显大于 <70岁组 (P <0 0 5 )。 2组死亡率分别为1 6 %和 1 0 % ,差异无显著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 70岁组明显多于 <70岁组 (P <0 0 5 ) ,其余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OPCAB手术对于≥ 7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同样安全可行 ,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回顾分析15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非体外循环87例,体外循环69例.认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优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高龄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的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心外科70岁以上旁路移植患者200例,年龄70~79岁,平均年龄(73.2±2.1)岁。超声心动图提示升主动脉硬化54例,心功能Ⅱ级152例,心功能Ⅲ级48例。全组患者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均提示3支血管病变。对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围术期治疗方法提出建议。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1%),死亡原因均为术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并发症8例(4%),平均住院天数(9.2±2.4)d,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高龄患者需简明外科操作,即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创伤完成手术以及合理的术后监护治疗,会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体外循环对病人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689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按施行体外循环与否及体外循环时间进行分组。分析术前及术后的肾功能指标水平。结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肾功能指标: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α-微量蛋白(MG)各指标水平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P<0.01).体外循环组较非体外循环组升高更明显(P<0.05~<0.01);体外循环时间超过150 min者的升高最明显(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CABG术对病人肾功能损害影响的小于有体外循环的CABG术,过长时间的体外循环时间对肾功能损害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行OPCAB术的3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结果35例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4±0.8)根,联合应用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32例,单纯应用大隐静脉3例:术中无改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死亡,成功率100%(35/35)。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OPCAB是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一个普适生活质量量表和一个疾病特异量表随机对照研究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生活质量改变的情况。方法:应用健康标准化量表简短表格36(SF-36),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问卷(SAQ)分析研究2006-01-2010-10这5年间14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96例、体外循环组51例。调查时间是术前1周,术后6~12个月。结果:术前两组患者问卷结果相似。术后6~12个月,SF-36问卷显示在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方面,非体外循环组优于体外循环组;SAQ问卷在心绞痛程度、心绞痛频率、生活质量方面,非体外循环组优于体外循环组。结论:术后6~12个月非体外循环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总结 5 2例 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方法  2 0 0 0年 8月至2 0 0 3年 9月共完成 5 2例 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平均年龄 (71.4± 1.7)岁。本组病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2 7例 ,1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 7例。冠状动脉 3支血管病变 4 7例 ,左主干病变 10例。 9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 30 % ,10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大于 6 0 mm。结果 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5 0例 ,包括急症手术 3例。 2例改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远端血管吻合数 (2 .9± 1.2 )例。 4例使用主动脉气囊反搏。 1例术后 3周死于胸骨后感染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 70岁以上女性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早期结果的影响。方法:2009-11至2010-04期间选择接受OPCAB的100名患者进行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0名患者随机分成术前停用阿司匹林组(n=50)和服用阿司匹林组(n=50)。随后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胸液引流量、总胸液引流量、输血情况、二次开胸探查情况、住院死亡率,以及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阿司匹林组旁路移植血管数大于停用阿司匹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胸液引流量、总胸液引流量、手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输血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无二次开胸探查,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天。术后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并没有增加OPCAB术后患者的死亡率,没有增加患者术后出血的风险及出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