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免疫法与化学法便潜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3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与选择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外健康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采用讨免疫法与化学法进行粪便潜血试验。结果健康对照组化学法阳性率为5.0%(2/40),免疫法阳性率为7.5%(3/40),免疫法+化学法阳性率为2.5%(1/40)。上消化道出血组化学法阳性率为58.8%(40/68),免疫法阳性率为63.2%(43/68),免疫法+化学法阳性率为75.0%(51/68)。下消化道出血组免疫法阳性率为70.0%(49/70),化学法阳性率为74.3%(52/70),免疫法+化学法阳性率为78.6%(55/70)。结论免疫法便潜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一定程度胜于化学法,联合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粪便隐血试验是临床监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和筛查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手段。过去我院一直使用化学法检测粪便潜血,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干扰因素多,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常出现假阳性反应。近年来沿用了免疫法,免疫法检测粪便潜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关于免疫法和化学法粪便隐血实验对象消化道易出血疾病进行筛查的价值比较。方法本文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经过大肠镜,明确诊断为下消化道易出血病症的200例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人员,对于所有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同时结合临床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相关的结果,并进行比对。结果免疫法,隐血试验检测大肠息肉、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疾病的阳性率明显比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更高,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役法粪便隐血实验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与大肠癌解剖位置没有关联,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对于筛查结直肠癌、腺瘤性息肉等相关肠道易出血类疾病,具有典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筛查效果优于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评价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联合免疫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提供辅助诊断依据。方法用联合免疫法和化学法分别对11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和65例阴性对照粪便标本进行检测。查阅病历资料,以内镜检测为金标准,探讨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化学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是57.1%、96.9%、97.0%、56.8%,而联合免疫法分别为96.4%、98.5%、99.1%、94.1%,化学法检出限高于联合免疫法。结论联合免疫法是目前检测粪便隐血的较好方法,可有效提高上消化道出血及大肠肿瘤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粪便隐血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化学法和免疫法对上、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粪便隐血检测结果的影响,对94例临床确诊的消化道出血病人的粪便标本同时进行两种方法隐血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7,(11):149-151
目的对胃液潜血的检测方法的进行研究,更好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科今年接收的100份胃液标本,分别采用转铁蛋白法、金标法、化学法三种方法检测胃液标本中的潜血指标,对比三种方法真阳性率。结果转铁蛋白法真阳性率为96.8%(92/95),金标法真阳性率为80.9%(71/95),化学法真阳性率为87.6%(83/95),转铁蛋白法的真阳性率显著高于金标法和化学法,三种方法真阳性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胃液潜血的检测中,转铁蛋白法真阳性率最高与临床诊断最相符,减少了免疫法和化学法出现假阴性假阳性的出现,避免由于方法学检测因素造成的漏诊和误诊,对临床诊断最有参考价值,应该得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三种便潜血试验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便潜血试验是诊断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及筛选诊断胃肠道肿瘤的重要手段。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便潜血的方法基本上分为免疫法和化学法,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本文以胶体金试纸条法和联苯胺法及隐血试纸带法临床应用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正>粪便隐血试验是临床诊断和监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一项重要常规检查项目,其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化学法,另一类是免疫法。化学法检测类隐血试验简单、方便,但干拢因素多,易受饮食(肉类、蔬菜、药物、铁剂等)的影响,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常出  相似文献   

9.
便潜血免疫学试验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秀  王金萍 《天津医药》1997,25(4):247-248
便潜血试验呈阳性反应常见于消化道肿瘤、炎症、痔疮、溃疡、息肉及鼻腔或牙龈出血等疾病。过去沿用的化学法便潜血试验,当粪便中含有大量肉类、绿色蔬菜或服用铁剂和维生素C时,结果也可呈阳性反应。免疫学便潜血试验”,基本克服了化学潜血法的缺点,而且其特异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MB应用于粪便隐血试验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选取200例确诊有消化道出血粪便标本作为观察组,其中133例为上消化道出血,67例下消化道出血,100例正常人粪便标本作为对照组,分别用匹拉米洞法、邻联甲苯胺法、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简称金标法)、TMB法做隐血试验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粪便隐血试验TMB法阳性率低于邻联甲苯胺法,接近于匹拉米洞法、高于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粪便隐血试验TMB法阳性率低于邻联甲苯胺法,接近于匹拉米洞法,低于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TMB法假阳性率低于邻联甲苯胺法,接近于匹拉米洞法、高于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真阴性率高于联甲苯胺法,接近于匹拉米洞法、低于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结论 TMB法由于操作简单,试剂无害,灵敏度适中适合临床粪便隐血试验筛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化学法及免疫法两种粪隐血试验对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筛查价值。方法采用化学法(CFOBT)及免疫法(IFOBT)粪隐血试验对1159例军队中老年干部(军队组)和3585例地方中老年人(地方组)进行筛检,结果阳性者进一步检查确诊,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①军队组与地方组粪隐血试验阳性分别是144例(12.4%)和246例(6.9%),其中CFOBT阳性为63例(43.7%)和227例(92.3%);IFOBT阳性为118例(81.9%)和109例(44.3%),而双项检查法均阳性分别为37例(25.7%)和90例(36.6%);军队组与地方组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分别有62例(43.1%)和173例(70.3%),下消化道出血分别为82例(56.9%)和54例(22.0%)。②两组上消化道出血阳性率CFOBT高于I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消化道出血阳性率IFOBT高于C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C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地方组阳性率比军队组高(P<0.05)。结论诊断上消化道出血CFOBT优于I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IFOBT优于CFOBT。同时采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免疫胶体金法和化学法检测粪便隐血结果,探讨这二种检测方法的优劣和应用。方法用邻联甲苯胺和便隐血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分别检测260例粪标本进行对照实验并分析。结果化学法阳性率为10.6%,免疫胶体金法法阳性率为19.4%。结论化学法灵敏度、特异性较胶体金法低,受饮食影响因素大,胶体金法有假阴性,故在临床工作中两种方法可结合使用,以便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联合检测粪便潜血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应用单克隆双抗体胶体金法检测粪便中血红蛋白(Hb)与转铁蛋白(Tf)。统计比较两种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效果。结果:联合检测方式诊断效果显著高于转铁蛋白以及血红蛋白单独检测方式,误诊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粪便中的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能够大幅提高消化道出血的阳性检出率,同单一诊断相比,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尿隐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用单克隆抗体、联苯胺法对100例临床常规粪便隐血检测患者粪便中的血红蛋白进行检测。结果用两种方法对100例临床患者作粪便隐血试验,所得结果联苯胺法阳性率比单克隆法高26%。其中19位两种方法均为阳性,经临床证实是19位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溃疡、出血、肿瘤等情况,而其中45例为联苯胺法阳性而单克隆法阴性的患者,也经临床证实食用动物肉类或西红柿、韭菜、菠菜、芹菜等。结论临床应用单克隆抗体法检测粪便潜血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粪便隐血试验是临床胃肠道隐性出血的重要检验指标。其检查方法可分为化学法和免疫法,前者干扰因素多、特异性差,常出现假阳性反应;后者可不受饮食和还原性药物的限制。本文对单克隆抗体法和联苯胺法的粪便隐血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剂:单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药科学》2017,(18):191-193
目的分析广州市棠下社区结直肠癌筛查结果。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12月对广州市棠下社区50~75岁常驻居民673例进行结直肠癌初筛。采用社区居民直肠癌筛查危险度分析表对危险度以及采用粪便潜血实验进行初筛。统计初筛阳性率,比较问卷评估与粪便潜血阳性的符合率。比较不同年龄段、性别初筛阳性率,分析既往史与粪便潜血阳性的关系,记录肠镜检查结果。结果初筛共有122例为高危结直肠癌,占18.13%。问卷评估法与粪便潜血阳性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初筛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55岁段初筛高危结直肠癌阳性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便秘史、粘液/血便史者粪便潜血阳性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例复查肠镜,其中19例查出异常,占46.34%,其中结直肠息肉/腺瘤18例,结直肠癌1例。结论结直肠癌初筛采用问卷评估结合粪便潜血实验能够减少漏诊率,对直结肠癌的早预防及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化学法及免疫法两种粪隐血试验对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筛查价值。方法采用化学法(CFOBT)及免疫法(IFOBT)粪隐血试验对1159例军队中老年干部(军队组)和3585例地方中老年人(地方组)进行筛检,结果阳性者进一步检查确诊,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①军队组与地方组粪隐血试验阳性分别是144例(12.4%)和246例(6.9%),其中CFOBT阳性为63例(43.7%)和227例(92.3%);IFOBT阳性为118例(81.9%)和109例(44.3%),而双项检查法均阳性分别为37例(25.7%)和90例(36.6%);军队组与地方组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分别有62例(43.1%)和173例(7n3%),下消化道出血分别为82例(56.9%)和54例(22.0%)。②两组上消化道出血阳性率CFOBT高于I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消化道出血阳性率IFOBT高于C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C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地方组阳性率比军队组高(P〈0.05)。结论诊断上消化道出血CFOBT优于I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IFOBT优于CFOBT。同时采用两种粪隐血试验筛查消化道隐性出血及相关疾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联合检测粪便隐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邻联甲苯胺、血红蛋白胶体金检测试纸(Hb)、转铁蛋白胶体金检测试纸(Tf)同时检测粪便潜血对诊断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0例健康人及152例有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患者粪便标本,用邻联甲苯胺、血红蛋白胶体金诊断试纸、转铁蛋白胶体金诊断试纸检测粪便隐血。结果100例健康人邻联甲苯胺阳性检出率为12%,血红蛋白阳性检出率为2.0%,转铁蛋白阳性检出率为2.0%,同时检测粪便中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阳性检出率为2.0%;152例有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患者邻甲苯胺阳性检出率为69.5%,血红蛋白阳性检出率为73.0%,转铁蛋白阳性检出率为88.2%,同时检测粪便中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阳性检出率为91.2%。结论免疫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是血红蛋白由于受到肠内细菌的作用及大肠粘膜产生的粘液成分影响而变性,出现假阴性反应。因此同时测定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可提高消化道出血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在食管癌、胃癌患者出血评估中的应用。方法观察组采用化学法检测,对照组给予免疫检测法;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效果。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可知,在对300例食管癌、胃癌患者进行检测后,观察组有259例患者的检测结果呈阳性,检测准确率为86.33%(259/300);对照组有78例患者的检测结果呈阳性,检测准确率为26.00%(78/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817,P=0.000)。所以,采用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在食管癌、胃癌患者的检测中,其检测准确率要高于免疫检测法。结论在食管癌、胃癌患者出血评估中,相对于免疫法,化学法阳性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20.
刘煜  胡素瑾  王魁 《河南医药信息》2010,(24):110-111,115
目的对尿液分析仪检测尿潜血和尿沉渣镜检红细胞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比较。方法对600份某单位体检职工留取的尿液标本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检检测和尿沉渣显徽镜检查。结果干化学法潜血反应阳性率为34.3%;沉渣镜检法镜检红细胞阳性率为38.17%。干化学法与显微镜检测法的一致性为86.83%。χ2=6.70,P〈0.01。两种方法结果出现差异。结论临床检验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与显徽镜检查红细胞应结合进行,尤其是显微健检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