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陈艾 《江汉论坛》2023,(12):127-133
当前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成长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成长中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要素是主体、规则和行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成长表现为治理主体增加并强化联结;多元治理主体协商出公共规则并共同遵守;多元治理主体整合资源,开展集体行动,公平分配收益。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核心是公共性拓展,表现为多元治理主体由目标、规则、行动而强化联结。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成长方式,是在日常实践中逐步地“共同体化”。  相似文献   

4.
再组织化是在推进社会治理过程中,基层社会重新组织的过程,体现社会自治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城市社区居民的再组织化,即在社区引导下居民自主、自愿形成各种组织的过程。浙江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揭示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城市社区治理呈现出新特征,即社区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丰富了居民社会生活,创新了社区互助服务模式,在参与公共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组织化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的结构转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赋权机制、自下而上创新驱动机制和基层社会整合的社会资本机制来实现的,并具有协调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陈艾  李雪萍 《江汉论坛》2022,(11):130-136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以公共利益为主旨,多主体在共同认可的规则下,共有共用资源并集体行动的有机体,有着主体、认同、规则、行动等基本要素。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在治理主体结构、公共性的具体特征、规则运行、资源状况等诸多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在“理念—场域”“主体—规则”“资源—行动”的结构下,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需要在“公—共—私”的双向转化中,持续生产、拓展公共性;在政府引导下实现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共同生长与发展,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双法”融合并形塑积极行动者;治理资源的输入与内在资源的转化并重,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共有共享并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6.
7.
8.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目标.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社区资源整合以及社区公共精神是社区治理的三个基本维度.云浮市金龙社区在"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共同体治理中,组织多方参与主体、整合多方资源平台、培养社区公共精神的做法对城市社区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持续30多年各方资源共同涌入的中国城市社区,已成为民众个体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承载空间。通过2009年至2014年对北京、深圳、南京、沈阳和西宁等五城市社区的再研究表明,国家对社区的行政干预随着社区委员会的日渐式微正转向间接和隐性的方式,来自市场的物业公司对社区的经济侵入并未赢得治理权威,代表社区居民利益的业委会受困于选举难、自治难和维权难等未获得预期的成长。如此之下,社区的社会如何建构?用AMOS对数据库进行结构方程分析显示,由二十一个观察变量生成五个互关联的潜变量,其中社区意识和社区参与形成主观系统,社区组织、社区硬件和社区运行生成客观系统,社区主客观系统共通整合才能建构社区社会。受制于外部社会种种局限的社区社会,只有当多方利益主体各司其职,并确保民众在社区有机会习得自组织能力时,由内到外、由小到大推动建构中国好社会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0.
付钊 《新疆社会科学》2023,(3):139-149+152
基于“情感—关系—行动”逻辑的治理共同体解释框架,以G省拆迁安置S社区社会工作实践项目为案例,运用参与式行动研究和反思社会工作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策略与行动逻辑。研究发现:社区情感倦怠、主体关系异化与集体行动缺失制约着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围绕共同价值生产、主体关系再造和集体决策共识的社会工作实践破解了上述制约,激活了社区共同体建设活力,强化了基于平等的多元主体协商合作和行动协同;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完全在场—选择在场—隐形在场”的行动逻辑推动社区逐步形成多元社会力量协同共治的局面,赋予社区内在的治理潜能和治理动力,推动社区形成稳定性、持久性、独立性和常态化的治理模式和结构,回应了社工机构撤离后的社区治理成果巩固难的问题,推动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区治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权力结构的一系列演变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可能实践空间.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从"统治"行动向"治理"实践的转型,其实质就是要打破"国家强制权"作为唯一管理力量和单一权力中心的现状,实现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安排与合作机制建构.新型治理机制的建构不仅能保证乡村权力结构多元化后新组织架构的高效运行,而且还能进一步夯实农村社区治理必需的社会根基,进而实现农村社区的"契约性整合".  相似文献   

12.
13.
农村社区建设:治理转型与共同体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农村社区建设成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新时期乡村治理的客观要求.本文从乡村治理转型视角出发探讨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证考察分析了实践中的困境,并从城乡融合、组织体制、公共服务模式、资源渠道、社区民主文化构建方面探索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通过联结"利益—情感—文化",为居民提供非利益本位的交往空间,满足人们的社会情感需求,培育和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进而推进社区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利益碎片化、情感弱化和文化异化等是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对此,需要构建融利益整合、情感重塑与文化导向为一体的发展机制,促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吕心照 《南方论刊》2021,(8):48-50,57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创新与突破.社会治理共同体蕴含着顺应世情、国情、社情与民情变化的时代温度;彰显着马克思主义自治思想、共同体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深度;构建了责任—行动—受益三维并行的主体广度;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太原市A、B两个社区的调研,从"单位—居委会"这一横向视角出发,对"单位消失,居委会替代"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并对社区治理转型中的过渡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在A社区中,单位同居委会在社区建设、管理、服务上的协调配合,提高了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足度,促进了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最终提升了整个社区公共性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单位社区”不仅是静态的治理空间,更是从“共同体”到“治理共同体”的动态调适过程。最初的单位社区虽被冠以“社区”之名,但其主要是作为“工业社区”而非“治理社区”,因此转型期的单位社区实质仍然为单位共同体的遗留;随着单位社区异质化程度的加深,单位社区开始出现组织间分化,并且呈现出与其他城市社区类型相比的独特性。在这样的变动之下,单位社区原本的“共同体”形态被解构并逐渐向“治理共同体”转换。单位社区的形成及其转换过程中的关系变动和结构变化,也就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的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