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髋臼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在髋臼后壁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采用髋臼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24-62岁,平均40.2岁。其中髋臼后柱、后壁横断性骨折17例,粉碎性骨折18例。结果本组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27例达解剖复位,8例为满意复位。术后4例出现并发症。参照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25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4.3%。结论髋臼记忆合金内固定系统为髋臼后壁骨折的解剖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评估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方法建立包括骨盆主要韧带及股骨上1/3的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骨折面积50%的髋臼后壁骨折,髋臼后壁骨折采用后柱钢板+空心钉(空心钉组)、后柱钢板+弹簧板(弹簧板组)、后柱钢板+弹簧板+空心钉(弹簧板+空心钉组)内固定,统一用后柱钢板压住骨折块。加载不同负荷模拟站立、前屈、侧弯三种运动状态,比较分析3组骨盆各部件与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布及垂直位移。结果骨盆模型生物力学传递途径与既往研究高度一致,表明模型的可靠性与内固定治疗的有效性。相同载荷下空心钉组骨盆和内固定物的应力最大。空心钉组骨折区域的最大应力、垂直位移、内固定物与骨折区域应力差值均大于弹簧板组与弹簧板+空心钉组,而弹簧板+空心钉组最小。结论上述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后柱钢板+弹簧板+空心钉内固定能改善整体的应力分布,降低再骨折和内固定断裂的风险,同时能促进骨折愈合,表现出更好的生物力学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6):1510-1513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探讨不同面积髋臼后壁骨折对髋臼受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构建髋臼的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根据Letournel髋臼骨折分类标准制作髋臼后壁1/3、2/3、3/3髋臼缺失模型,选择适合于后壁骨折的双足直立位进行应力加载,利用Ansys软件分别记录髋臼后壁完整及1/3、2/3、3/3后壁骨折情况下的臼顶负重区、前壁及剩余后壁各方向分应力及合应力大小。[结果]髋臼后壁骨折使臼顶负重区应力依次增加20%、26%、33%(相对于髋臼正常状态),以垂直方向应力最为显著;前壁应力依次降低22%、30%、35%;剩余后壁应力依次增加39%、47%、54%。[结论]后壁骨折改变了髋臼各壁应力的大小与分布,当髋臼后壁骨折缺损达1/3时,髋关节的负重特征即已发生明显改变,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修复关节面以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4.
髋臼记忆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横断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光晔  张春才  许硕贵 《中国骨伤》2007,20(12):830-832
目的:研究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治疗髋臼横形骨折及其产生的动态记忆应力促进骨愈合的生物力学基础。方法:利用计算机仿真三维有限元技术,对以记忆合金ATMFS固定髋臼横断骨折的生物力学行为进行模拟,BaⅡ型三维有限元模型共划分2520个结点,7946个单元;CⅢ型三维有限元结构共划分1667个结点,6 332个单元,单元采用TET 4单元;髋臼有限元模型共划分113028个单元,结点数为19348。结果:①BaⅡ型和CⅢ型接骨器固定髋骨后,变形最大的加压部第1结构主应力BaⅡ型最大值分别为224.5 MPa和-34 MPa,其维持纵向的动态记忆持骨力196 N;CⅢ型最大值分别为224.5 MPa和-34 MPa,其维持轴向的动态记忆加压力为125.05 N,二者皆远小于其屈服强度。②被固定髋骨应力分布均匀,各结点所受应力主要为正应力;髋臼底主要为压应力,近髋臼边缘处及髋臼前角部分为张应力。③骨折断面以压应力为主,最大压力峰值5.93 MPa,最大张力0.164 MPa,压应力主要通过皮质骨传递(约1.46 MPa),约为松质骨断面应力(约0.242 MPa)的7倍。结论:ATMFS有良好的耐疲劳与重复使用性,其固定后产生的动态记忆加压应力场,有利于固定髋臼横断骨折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髋臼后壁2/3骨折模型,并评价微型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建立髋臼后壁2/3骨折模型,分别模拟微型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A)、重建接骨板内固定(B)、单纯2枚螺钉内固定(C)及微型接骨板内固定(D)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并模拟站立位时,在正常载荷下对四种内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结果]髋臼后壁四种内固定方式模型及正常骨盆模型的骨折线上各节点的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平均位移大小关系为A相似文献   

6.
三种内固定方法固定髋臼后壁骨折的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髋臼后壁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以确定最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方法将18具骨盆标本制成左右配对的髋关节,随机分成三组,然后人为造成髋臼后壁关节面1/3骨折、2/3骨折、3/3骨折。用两枚皮质骨螺钉、重建钢板以及重建钢板加两枚皮质骨螺钉三种内固定方式固定每一组骨折,屈髋90°对模型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测量各组骨折块的分离位移及分离3mm时的载荷,以比较不同比例后壁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结果统计显示1/3比例骨折螺钉组与钢板、钢板加螺钉组间差别无意义(P〉0.05),2/3、3/3比例骨折螺钉组与钢板、钢板加螺钉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而钢板组与钢板加螺钉组之间差别无意义(P〉0.05)。结论髋臼后壁1/3比例骨折,单用两枚皮质骨螺钉固定已经足够;2/3和3/3比例骨折以重建钢板内固定较为理想,在钢板之外再加两枚螺钉并不能增加内固定强度,反而增加了手术创伤及难度。  相似文献   

7.
2005年10月~2011年10月,我科对16例髋臼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9~75岁。合并伤:髋关节脱位9例,股骨头骨折3例,坐骨神经损伤2例,腹腔脏器损伤2例。  相似文献   

8.
Cao L  Bao G  Zhang C  Liu X  Niu Y  Xu S  Su 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12):1422-1425
目的探讨应用髋臼镍钛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 tridimensional memory alloy-fixationsystem,ATMFS)结合自体髂骨解剖重建髋臼后壁骨折合并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09年2月,收治17例陈旧性髋臼后壁骨折合并骨缺损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龄20~60岁,平均41.7岁。骨折至该次入院时间为14~180 d,平均63 d。髋臼关节面移位均≥3 mm。骨缺损按照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髋臼骨折缺损分型标准:Ⅰ型4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2例。手术去除残留的髋臼后壁骨折块和增生软组织,复位股骨头后取自体游离髂骨植于后壁缺损处,ATMFS固定重建髋臼后壁,加用人工韧带重建髋关节囊韧带,防止股骨头再脱位。结果术后3 d骨折复位按照Matta影像评定标准:优8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2.3%。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坐骨神经损伤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年,平均3.9年。术后2~6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3.6个月。术后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发生髋臼周围异位骨化。术后1年,患者髋关节功能按照Merle d’Aubigné-Postel的评分系统评价:获优9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2%。结论 ATMFS结合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利用人工韧带重建髋关节囊韧带,是治疗髋臼后壁陈旧性骨折合并骨缺损的有效方法,它可以恢复髋关节的后方稳定,防止股骨头再脱位。  相似文献   

9.
后壁骨折在髋臼骨折中最为常见,为关节内骨折,所处解剖位置深在,合并伤多,治疗难度较大.影响疗效因素的多样性和术后潜在的关节病发生风险使得治疗颇具挑战性.骨折块的复位质量和坚强的内固定方式对术后功能恢复极其重要.一些新的内固定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主要对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及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髋臼后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髋臼后壁骨折是最常见的一种髋臼骨折,大约占所有髋臼骨折的1/4~1/3,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最近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可取得良好效果[1].Letournel报道,后壁骨折手术例数占23.7%(223/940例),疗效较好.本研究从2000年8月至2003年8月,对23例后壁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治疗复杂性髋臼骨折(CAF),恢复解剖头臼对应能力及与之对应的围手术期处理;为降低残疾,减少与避免中青年日后全髋置换提供经验。方法1997年8月~2003年2月ATMFS治疗CAF28例:新鲜15例,陈旧13例;新鲜与陈旧CAF重建解剖型髂骨臼后壁分别为3例与2例。结果所有使用ATMFS的CAF病例均有效固定于解剖位。随访8~63个月,平均11.8个月。15例新鲜CAF术后3.2个月患髋功能达健侧水平;11例陈旧CAF术后5.5个月达健侧水平。异位骨化2例,1例为BrookerⅣ型异位骨化,1例外展受限。结论ATMFS可用于治疗CAF,易使CAF有效固定于解剖位;其围手术期设计行之有效;优良率96.43%。同时,也在CAF与人工关节之间探辟了新径,降低残疾,减少与避免中青年全髋置换,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制弹簧钢板在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13年6月-2017年6月,收治髋臼后壁骨折患者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28~68岁,平均5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8例,高处坠落伤15例,跌倒伤5例。其中,单纯后壁骨折4例,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18例,后壁骨折伴后柱骨折10例,后壁骨折伴横断骨折6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4 d,平均2.5 d;受伤至手术时间4~8 d,平均5 d。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35例)和联合髂腹股沟入路(3例)复位骨折后,首先采用弹簧钢板压住固定后壁骨折,然后使用重建钢板压住弹簧钢板固定于后柱。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8个月。发生创伤后坐骨神经损伤5例及术中牵拉致坐骨神经损伤2例,均在术后3个月完全恢复。影像学复查示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周。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断裂和失效发生;末次随访时发生股骨头坏死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骨化性肌炎1例。术后12个月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获优27例,良5例,可2例,差4例。结论髋臼后壁骨折术中使用弹簧钢板固定后壁骨折块后,再使用重建钢板压住弹簧钢板固定于后柱,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5例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壁骨折的患者采用K-L入路、AO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35例均获随访,时间2年~5年4个月。采用改良Merle d’Aubingne-Postel评分系统评价:优16例,良12例,一般4例,差3例。Matta影像学分级:优13例,好16例,一般5例,差1例。临床结果与X线分级呈显著正相关。患者年龄≥55岁、复位时间≥12 h及复杂性骨折患者中临床评分明显降低。结论对于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壁骨折,及时确诊和满意复位、恢复髋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取得满意手术疗效的关键;患者年龄、复位时间、骨折类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股骨大转子截骨技术联合 Kocher-Langenbeck 入路治疗髋臼高位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收治的髋臼高位后壁骨折患者 20 例,其中男 12 例,女 8 例;年龄 18~75 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10 例采用股骨大转子截骨联合 Kocher-Langenbeck 入路为观察组,男 5 例,女 5 例,年龄 18~75 岁;10 例单纯 Kocher-Langenbeck 入路为对照组,男 7 例,女 3 例,年龄 18~71 岁。使用 Matta 复位标准评价两组骨折的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 Harris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 10~24 个月。根据 Matta 骨折复位质量评价标准,观察组获解剖复位 6 例,满意复位 3 例,不满意复位 1 例;而对照组仅 3 例获解剖复位,满意复位 3 例,不满意复位 4 例。末次随访时,观察组髋关节 Harris 评分为 71.4~96.6 分,对照组为 65.3~94.5 分。根据 Harris 评分结果,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 6 例,良 3 例,可1 例;对照组,优 2 例,良 3 例,可 3 例,差 2 例。观察组术中出血量 300~700 ml,手术时间 120~180 min;对照组术中出血量 300~650 ml,手术时间 100~180 min。观察组创伤性关节炎 1 例,异位骨化 1 例;对照组创伤性关节炎 3 例,异位骨化 3 例,髋外展无力 1 例。结论:通过对结果数据的分析,与单纯采用 Kocher-Langenbeck 入路相比,将股骨大转子截骨技术用于高位后壁骨折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骨折解剖复位率,提升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同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但因样本量较少,未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横形髋臼骨折模型进行前柱、后柱、双柱3种螺钉内固定置入方法静力有限元分析比较,为临床选择更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正常骨盆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用Mimcs 10.0分割出右侧髋骨点云图数据,再用Solidworks 2010制作成实体和模拟髋臼横形骨折,进行前后柱螺钉内固定,将各项零件组装成手术装配体模型,直接导入Ansys 12.1进行无骨折和3种内固定方法分别进行位移和应力2项静力分析。结果通过位移和应力云图分析与比较后发现,采用双柱螺钉内固定总位移最小,髋臼部应力分布与无骨折模型相似,应力集中在前柱螺钉上。单柱固定位移均有增大和螺钉部应力集中表现,后柱固定髋臼位移和螺钉应力集中均小于前柱固定。结论横形髋臼骨折双柱固定优于单柱固定,后柱固定优于前柱固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髋臼横断伴后壁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3年8月- 2005年1月北京市顺义区院骨科手术治疗有明显移位的髋臼横断伴后壁骨折45例46髋,获得完整随访.影像学结果采取Matta放射学标准进行评价,临床效果采取改良的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 ~48个月,平均34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根据Matta的X线片评估标准:优17髋,良18髋,中7髋,差4髋;优良率76%.根据改良的Merle d' 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对临床结果评估:优14髋,良22髋,中8髋,差2髋;优良率78.3%.结论 髋臼横断伴后壁骨折行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合理的手术入路、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骨盆弓状线部骨折的动物模型,探讨骨盆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 tri-dimen-sional memory fixation system,ATMFS)对骨折愈合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用10只成年杂种家犬,建立双侧髋臼臼顶上方1.5cm处的横形骨折动物模型,分别采用ATMFS前柱固定器和6孔重建钢板内固定,于术后1、2、4、8、12周各取2只动物,行X线检查、大体观察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动物术后12~24h开始站立行走,定期复查未发现骨折端移位及内固定断裂。ATMFS侧骨折端无凌乱骨痂,术后4周即可见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生物力学测试发现术后第1、2周两侧生物力学强度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第4、8周ATMFS侧骨折端生物力学强度明显高于钢板侧(P<0.05),术后第12周两侧生物力学强度差距缩小,但ATMFS侧仍大于钢板侧。结论:通过双侧髋臼臼顶上方的横形截骨能够建立可靠的骨盆弓状线部骨折动物模型,ATMFS的解剖位固定和其产生的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压应力能够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8.
《Foot and Ankle Surgery》2022,28(5):570-577
Purpose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biomechanical behavior of four fixation methods for 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 (PMF) b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M).MethodsFour internal fixation techniques used for fixation of PMF were assessed by FEM - a computational study: posterior one-third tubular 3.5 mm buttress plate (PP) with one screw (PP 1 screw), PP with two screws (PP 2 screws), two cannulated 3.5 mm lag screws in the antero-posterior (AP) direction (AP lag screws), and two postero-anterior (PA) cannulated 3.5 mm lag screws (PA lag screws). PMF with 30% and 50% fragment sizes were simulated through computational processing reconstructed from computed tomography (CT). The simulated loads of 700 N and 1500 N were applied to the proximal tibial end. The FEM evaluated the total and localized displacements of the PMF. For the analysis of stresses, the variables maximum principal (traction) and minimum principal (compression) were used. For the metallic implants, the equivalent von Mises stress (VMS) was used.ResultsPA lag screw showed the lowest values for total and localized displacement, minimum and maximum total stress, and VMS in both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izes of posterior malleolus involvement. The localized displacement was statistically lower for lag screws compared to PP techniques at 700 N (p < 0.05) and 1200 N (p < 0.05). The maximum total stress was statistically lower for PA lag screws compared to PP 1 fixation with 700 N (p = 0.03) and 1200 N (p = 0.039).ConclusionPA lag screws yield better results in terms of total and localized displacement, minimum and maximum total stress, and VMS in both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izes of posterior malleolus involvement.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A lag screws are biomechanically the most efficient technique for the fixation of PMF.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构建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髋臼在后壁不同面积骨折情况下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通过对髋骨大体标本进行CT扫描,获取断层图像,利用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FreeForm软件进行修饰处理,再以IGES格式导入有限元软件Ansys对各组成部分进行力学参数赋值,建立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依次按后壁1/3、2/3、3/3骨折面积将模型进行拆分,模拟双足直立位进行加载,分析臼顶负重区、髋臼前壁和剩余后壁在各骨折状态下应力分布大小及改变。结果建立了髋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共69440个节点,45209个单元。加载分析显示髋臼后壁骨折使臼顶负重区应力依次增加20%、26%、33%,以垂直方向应力最为显著;前壁应力依次降低22%、30%、35%;剩余后壁应力依次增加39%、47%、54%。结论构建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加载分析是一种较好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具有较高的仿真度。后壁骨折明显改变了髋臼各部分的应力大小与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