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及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状况。方法 用纸片法检测了92株肠杆菌科细菌的β-内酰胺酶,并同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92株肠杆菌科细菌中,β-内酰胺酶总冰酶率为82.6%,产酶菌对β-内酰胺类抗和素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4.2%和72.4%,而对阿莫西林加棒酸及哌拉西林加塔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32.9%和11.8%。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有较高产酶率;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志贺氏菌的耐药现状及产β-内酰胺酶情况,为菌痢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45株志贺氏菌采用琼脂稀释法监测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同时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志贺氏菌多重耐药菌株率占74.69%;产β-内酰胺酶菌株率占91.02%,有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和广谱酶,其中以青霉素酶为主(占69.39%),未发现产EsBL菌株;不同血清型多重耐药性及产β-内酰胺酶率和种类明显不同。结论目前志贺氏菌多重耐药及产β-内酰胺酶菌株率高,福氏2a型的耐药程度非常显著高于宋内菌。在菌痢治疗中,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增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我院感染科1998年168株致病菌产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Nitrocefin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双纸片法检测超广谱酶,药敏纸片检测细胞耐药情况,结果:革兰氏阴性杆菌约91.9%β-内酰胺酶阳性,葡萄球菌66.7%阳性,11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中7株ESBLs阳性,均为肠杆菌科菌,环丙沙星耐药率(尤其对大肠杆菌)逐年上升,泰能,头孢他定对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率最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革兰氏阳性球菌耐药率最低。结论:临床致病菌大部分产β-内酰胺酶,约10%肠杆菌科细菌超广谱酶,泰能和万古霉素分别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耐药率最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院内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API系统进行细菌鉴定,K-B法进行药敏实验,Nitrocefin法测定β-内酰胺酶(BLA),Etest法则定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双纸片法检测诱导型β-内酰胺酶(IBL)。结果 共检出致病菌478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59株,占总株数的75.1%。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在21个属,39个种。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在革兰阴性杆菌中占29.8%、13.9%、12.3%、10.9%。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61.0%,产ESBL细菌占2.4%。产IBL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分别占56.0%和40.9%。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为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胞他啶对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较低,细菌产生的BLA是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机制,产ESBL菌株和嗜麦芽榨食单胞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其耐药性最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为l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47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药敏试验(MIC法),同时对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大肠埃希氏菌进行超广谱争内酰胺酶(ESBLs)确认实验。结果:分离菌株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106株,22.5%)、肺炎克雷伯杆菌(87株,18.5%)、阴沟肠杆菌(56株,11.9%)、鲍曼不动杆菌(56株,1.9%)、大肠埃希菌(20株,4.2%)。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硫霉素最敏感。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是产诱导型p内酰胺酶(IB)的主要菌,对丁胺卡那酶素、亚胺硫霉素较敏感。阴沟肠杆菌的产酶株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四代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磺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低于非产酶株组。肺炎克雷伯杆菌与大肠埃希菌是产ESBLs的主要菌,两者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甙类、碳青霉烯类较敏感,而对头孢菌素酶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且产酶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结论:呼吸道感染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其耐药率普遍较高,并有较高的多重耐药率,临床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素。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97株产β-内酰胺酶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酶、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及耐药性差异。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鉴定及ATB药敏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对可疑菌株用三维试验确证β-内酰胺酶的表型。结果:97株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的有33株(34.0%),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有4株(4.1%),产头孢菌素酶有9株(9.3%),产金属β-内酰胺酶有20株(20.6%)。结论: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携带β-内酰胺酶的检测,以指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朱应红 《四川医学》2005,26(11):1242-1243
目的了解我院2004年临床标本中的细菌耐药趋势,探讨临床用药对策。方法对501份临床标本所分离出的22种307株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结果病原菌分离率为60.20%,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6.6%,革兰阳性菌为29.0%、真菌为24.4%。革兰阴性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占16.1%(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55.1%,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71%,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为3.3%,高耐氨基糖苷类肠球菌为70%。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产超广谱。内酰胺酶菌对三代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呈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抗生素呈多重耐药,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结论细菌对抗生素呈多重耐药日益严重,临床微生物工作者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诊疗提供合理的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耀辉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0):1120-1122
目的了解佛山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及其耐药性。方法采用美国DADE产MicroSean AUTOScan-4型微生物分析仪、NC21鉴定板和药敏板,对128株铜绿假单胞菌检测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和对2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用符合NCCKS标准的VerSion22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①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敏感性高达62.6%-80.0%。妥布霉素、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次之,而其他头孢菌素敏感性低下。②128株铜绿假单胞菌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者115株(89.8%),在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菌株中,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安曲南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的出现率为64.3%~86.1%。③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株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妥布霉素等抗生素的敏感性显著高于不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株,而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则完全相反(P〈0.05)。结论本地区抗生素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率较高,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安曲南是强诱导剂,对于产酶菌株可选择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或联合使用耐酶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本地区病人肠杆菌科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情况,分析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对肠杆菌科细菌进行β-内酰胺酶检测,并对产β-内酰胺酶菌和非产β-内酰胺酶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374株肠杆菌科细菌中检出128株产生β-内酰胺酶,总阳性率为34.2%(128/374),其中肺炎克雷伯菌56株,阳性率为30.4%(56/184),大肠埃希菌61株,阳性率为37.7%(61/162),其它肠杆菌科细菌11株,阳性率为39.3%(11/28)。产β-内酰胺酶菌对17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β-内酰胺酶菌株,产β-内酰胺酶菌对三代头孢类、青霉素类、氨曲南及喹诺酮类等抗菌素耐药率均较高,碳青酶烯类的耐药率最低。结论产β-内酰胺酶菌在本地区已广泛存在,成为主要的耐药菌株,临床及时了解β-内酰胺酶菌株的耐药特点和变化趋势,有助千抗菌药物的合坪斌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286株铜绿假单胞菌(PA)持续高产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揭示其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VITEK-32和ATB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28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与药敏试验,对可疑产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菌株,用改良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和双纸片协同试验进行三种酶表型的确证。结果 286株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的总检出率为17.8%(511286),其中,金属酶的检出率为8.7%(25/286),ESBLs的检出率为5.2%(151286),AmpC酶的检出率为3.8%(111286),金属酶+AmpC酶的检出率为0.7%。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比非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明显严重,产酶菌对第3、第4代头孢菌素、单环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及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50%,结论 产生AmpC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是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产酶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应加强对3种β-内酰胺酶的检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播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本地区葡萄糖不发酵细菌中泛耐药菌(代表株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与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180株葡萄糖不发酵细菌进行分类鉴定和药敏试验,并用纸片扩散法筛选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及碳青霉烯类水解酶(KPC酶)的耐药菌株.结果 在葡萄糖不发酵细菌的梅成比中,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56株(31.1%),产AmpC酶22株(12.2%),KPC酶2株(1.1%);同时产ESBLs和AmpC酶16株(8.9%),同时产ESBLs、AmpC、KPC酶1株(0.6%).3种主要葡萄糖不发酵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结论 葡萄糖不发酵细菌中泛耐药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均有较高的多重耐药性,临床上应重视葡萄糖不发酵细菌引起的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海淀医院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阳性率及其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ESBLs的检测采用NCCLS确证试验,药敏试验采用MIC法。结果大肠埃希菌109株,产ESBLs者63株,阳性率为57.8%。上述产ESBLs林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亚胺硫霉素的耐药林少见。结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均较高,故应重视产ESBLs菌的检测和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我院及本地区肠杆菌科细菌产β-内酰胺酶及其耐药性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我院分离出的202株肠杆菌科细菌,采用MicroScan autoSCAN-4型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作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同时用复合纸片法鉴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法检测AmpC β-内酰胺酶(AmpC—BLA)。结果:202株肠杆菌科细菌中,高产ESBLs的细菌74株占36.6%,高产AmpC-BLA的细菌39株占19.3%;产β-内酰胺酶菌对18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结论:2种β-内酰胺酶菌的耐药性非常严重且各具特点,各临床实验室应重视β-内酰胺酶的检测,这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肠杆菌科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携带率及其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肠杆菌科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携带率及其耐药性变迁,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感染的治疗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生化方法及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采用浓度梯度法和纸片法,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菌株的耐药性检测。结果 西安地区2001年肠杆菌科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携带率由1999年同期的16.41%增加为22.50%。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主要携带菌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携带率分别由0%和42.86%增长到17.86%和53.85%,其感染率也明显增加。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由6.1%降为0.63%,丁胺卡那、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则较1999年增加了1-2倍,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结论 本地区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菌由相对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化。亚胺培南是治疗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感染的首选药。加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对临床合理选择药物及控制阳性菌株的流行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耐药性。方法:选取224例患者的分泌物、血液、尿和痰,从中分离出224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测定、药敏检测和常规细菌鉴定。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最多的为大肠埃希菌,为46株;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为38株;再次为铜绿假单胞菌,为27株。结论:革兰阴性杆菌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嗜血杆菌在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分离率及耐药情况,我们采用含有50mg/L万古霉素的哥伦比亚羊血巧克力琼脂平板分离该细菌,用K-B法做药敏试验。结果960位患者共分离出嗜血杆菌252株,分离率为26.3%。其中流感嗜血杆菌(HI)92株,副流感嗜血杆菌(HPI)160株,β-内酰胺酶(β-Lac)阳性34株。药敏主要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氧氟沙星产生耐药。随着嗜血杆菌耐药率的不断增高,有必要进行该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耐药特点,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纸片确证法检测65株产ESBLs菌并对其体外抗生素耐药性作初步研究。结果ESBLs总阳性率为37.4%,大肠埃希菌的ESBLs的阳性率为44.1%,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的阳性率为31.1%。产ESBLs菌株对三代头孢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不产酶株。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肺炎克雷伯菌低,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西丁、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大肠埃希菌低。结论治疗ESBLs菌引起感染,应用亚胺培南、含β-内酶胺酶抑制剂类抗生素及其药敏试验显示敏感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重庆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的耐药性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测定,应用纸片扩散法检测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07株大肠杆菌和78株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耐药性,并对可疑菌株用E-test法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测定,大肠埃希菌对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氨曲南为2.8%,头孢曲松为7.5%,头孢噻肟为8.4%,头孢他啶为9.3%,头孢哌酮为15.0%,产酶株有17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手足口病患儿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分离状况及耐药性。方法3985例手足口病患儿,取咽拭子进行流感嗜血杆菌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以及β一内酰胺酶检测。结果检出流感嗜血杆菌347株,分离率为8.7%。药敏试验显示,347株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磺胺甲恶唑、氨苄西林、四环素耐药率〉60%,头孢噻肟、利福平、氧氟沙星耐药率〈10%。β-内酰胺酶阳率为47.6%,β一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菌25株。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分离率低,但耐药率高,近半数菌株可产B.内酰胺酶,B.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株占一定比例,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0.
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主要耐药原理,采用β-内酰胺酶试验和苯唑西林药敏试验将金葡菌分型后得到三种形式的金葡菌,并研究了三型金葡菌对22种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产β-内酰胺酶的甲氧西林耐药株的耐药性最强,产β-内酰胺酶的甲氧西林敏感株耐药性为中等,不产β-内酰胺酶的甲氧西林敏感株耐药性最弱。三型金葡菌对去甲万古霉素和亚胺硫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采用以上两种试验对金葡菌进行分型,有助于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