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八十年代以来宁夏境内中强地震前观测到的重力异常变化,结合地下水、垂直形变、区域应力场以及地质构造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其结果认为,重力变化原因与地下水位的变化关系不大。也不是由于地壳垂直形变引起的。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强大NE向水平挤压应力场作用下,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某种特殊部位有物质密度变化所致。同时进行了海原大断裂走滑摸拟计算,其结果支持上述看法。  相似文献   

2.
龙陵地震前,省内开展水氡观测的水点有十七个(其中群众测报点11个),具有连续两年以上观测资料的水点五个(下关温泉、曲江温泉、塘子温泉、会泽冷泉、寻甸冷泉),连续一年以上的有四个(澜沧温泉、洱源九气台温泉、汤池温泉、巧家冷泉),断续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大震孕育发展具有长中短临不同阶段的观点,认为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地震活动特征和标志,总结了龙陵大震前地震活动的长中短临阶段的特点,尤其对中期阶段、短期标志以及中期向短期的转化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根据有关实验的结果,讨论了龙陵地震某些前兆异常特征的物理机制。提出前兆异常种类随时间变化的阶段模式,与实验室里标本破裂全过程中应变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有关。前兆异常在空间上由震中区向外围逐渐扩展的特征,主要与震源附加应力场的调整变化,并由它逐渐向外传递、扩展有关。根据实验室里 V_p/V_s 发生变化的时间占破裂孕育时间30—35%的资料外推,龙陵地震的孕育时间是10—11年左右。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大多数前兆异常出现在 V_p/V_s 异常结束前半年或结束前后。震前,震区及其外围地区的小震活动呈北东、北西两个条带交汇于未来大震震中附近等特征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成都基准台的重力观测曲线具明显年变周期,其干扰因素主要为气压和地下水。通过对重力、气压、水位的相关分析表明气压的干扰远大于水位的干扰。进一步作残差分析,排除了气压、水位的绝大部份干扰,消除了观测曲线的年变周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976年龙陵震区的重力复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震区发生的几次强余震前,重力测值都出现了明显的增大→减小的变化过程,余震发生后,重力值恢复。本文还对重力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1985年4月18日云南禄劝6.3级地震,距震中120公里渡口重力固体潮观测站记录到这次地震之前的重力异常变化,现叙述如下。一、观测条件渡口重力固体潮观测站位于东经101°44′,北纬26°30′,海拨高程1145米,绝对重力值为978.633伽,所处构造部位在安宁河断裂带南端,台站岩基为花岗岩片麻岩风化壳。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首先指出重力与地震关系的是顾功叙等同志,他们在1950年指出:中国西部重力均衡负异常带地震比较活跃,如甘肃、四川和云南等省常发生地震。近年来,通过大震前后重力测量发现重力在地震前后有一定变化。本文着重介绍重力前兆异常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特点,并用震源模式来介释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京津冀地区2018—2020年5月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古冶5.1级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0.5年尺度重力场变化图像较好地反映了此次地震"震前一年,重力场持续上升(正)变化→震前反向变化→在重力变化梯度带零等值线附近发震"的演化过程;震前0.5年和1年年尺度重力场均...  相似文献   

10.
对山东菏泽和郯城两台站地震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地震地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前兆异常特征,得出两台站周围300 km内的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均存在明显的地震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前兆异常,在中强地震发生时其各向异性值基本处于高值附近。对其物理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Gutenberg-Richter定理给出了地震频度随震级的分布特征.大量研究表明频度-震级关系的斜率(b值)在大地震孕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减小.为了考察b值在汶川地震孕育过程中的时间演化特征,本文尝试基于破裂断层选取研究区域,考察了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间,汶川地震(MS8.0)破裂区的地震活动性,并对该区域b值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2005年中至2006年底,地震月频度及季度频度有一个较明显的下降.b值从2002年始至地震前呈现出一个长期趋势性减小;在地震前约半年,出现快速、显著的下降.b值的这一时间变化特征与其他研究者报道的日本东北MW9.0级地震前的b值变化特征具有很高相似性,可能反映了大地震准备过程中的应力变化.以上结果有益于认识和理解大地震孕育演化过程,同时也表明b值在中长期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地震会产生地面重力变化在50年前已被公认,中国开展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已有30多年。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重力研究人员2006年发现,在中国的南北地震带存在明显的重力变化,认为2007~2008年四川汶川地区存在发生大地震的可能,并提出了中期预测意见。这一研究表明,把重力变化作为主要的地震前兆是可行的。本文中,我们给出了地震监视区重力测量的方法,以及分析地震测量数据的程序,还有汶川5·12地震之前重力变化的特征。尽管汶川震中附近存在明显的重力变化,但重力变化是否能被看成是汶川地震的前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本文讨论了重力变化的不确定性,包括重力测量误差、地壳垂直运动及水文重力效应等。观测数据还存在其他局限,重力观测站点密度小以及观测时间间隔长(2~3年),不能捕捉到孕震过程中出现的完整前兆信息。基于这些,我们对重力数据采集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加强未来用重力监测数据研究地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新疆地区北疆测网2015~2017年观测的共4期流动重力资料,分析研究区半年、1年尺度重力变化特征,并采用小波分解方法,对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前重力变化异常进行分解,分离了不同深度的重力异常。结果表明,震中附近的精河地区从2015年开始一直处于重力负值变化,同时,震中周围的重力正值变化集中区逐步向震中地区迁移,地震发生前震中以南60km处出现重力变化零值线,并且零值线两侧的重力累积变化量达到70μGal。小波分解后,4阶细节图较好地反映了精河地震前的重力异常,其与地震孕育发生有较好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15.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重力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藏地区1998~2000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的区域重力场空间动态变化结果,初步分析了该区重力变化特征及其与监测区内8.1级大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发生在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附近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上;②8.1级大地震前的主要构造变形与能量积累在震中的南侧;③主震震中以东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的范围与野外地质考察结果的破裂区域吻合得较好;④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的分布与GPS观测给出的应变场第二剪应变高值区一致.   相似文献   

16.
海城地震前后重力重复测量结果表明:在极震区及其附近地区重力场发生了显著的有规律性的变化. 1972年6月建立北镇—庄河重力复测剖面开始重力观测,同年11月及1973年5月进行了两次复测,发现辽东半岛地区重力场减小,最大达-352微伽.1975年3月震后进行了第一次复测,重力场却已基本回升到1972年6月建点时的水平.7月份再次复测,其结果表明重力场继续升高,最大达+382微伽.其后直至1976年12月多次进行复测,重力场基本保持在1975年7月的水平.因此,震中区震前重力场下降、震后上升的特征相当清楚. 通过对工作方法和观测精度的分析,说明重力测量成果是可靠的,重力场变化的原因与地震的孕育过程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南北地震带上的绝对重力数据和多期相对重力数据进行平差处理,获得了2018年9月8日云南墨江M5.9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场变化图,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墨江M5.9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15年9月—2017年9月,震区周边区域重力场变化呈现明显的四象限分布特征;②2015年9月—2018年9月,在重力场变化的时空演化上,震区附近重力场变化显示出重力正变化→重力正变化扩展→重力零变化的平静期→重力变化呈四象限分布→重力场反向变化→临震前重力零变化的平静期的过程,反映出地震前震区附近的断层由单个独立活动向多个协同活动的演进过程,与处于亚失稳状态的断层活动具有一致性;③地震前重力场四象限变化形态与震源机制显示的压缩区和拉张区一致,表明地震前震中附近构造应力作用下的物质迁移可能是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重力变化与海城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城地震前后重力重复测量结果表明:在极震区及其附近地区重力场发生了显著的有规律性的变化. 1972年6月建立北镇-庄河重力复测剖面开始重力观测,同年11月及1973年5月进行了两次复测,发现辽东半岛地区重力场减小,最大达-352微伽.1975年3月震后进行了第一次复测,重力场却已基本回升到1972年6月建点时的水平.7月份再次复测,其结果表明重力场继续升高,最大达+382微伽.其后直至1976年12月多次进行复测,重力场基本保持在1975年7月的水平.因此,震中区震前重力场下降、震后上升的特征相当清楚. 通过对工作方法和观测精度的分析,说明重力测量成果是可靠的,重力场变化的原因与地震的孕育过程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和1982年4月14日海原5.5级地震前的地磁变化。指出地震前地磁垂直分量减小的变化可能是高电导带附近的地震地磁前兆的一种特征。同时认为,这种地磁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地幔物质对流导致居里等温面的变化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给出了地震活动纤移速率bc值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1972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及邻区47次M≥6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为:地城活动迁移率bc值在47次大震前出现明显的低值异常。为了检验该方法是否具有实用性,文中对中国西部5个不同区域进行试算,得出在5个不同区域内发生的约39次地震前,bc值表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