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5-羟色胺(5-HT)是参与调节胃肠道运动、内脏敏感性、分泌等功能的重要神经递质和信号分子。肠道菌群对5-HT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已发现一些产芽孢细菌(spore-forming bacteria,SP)类肠道微生物能刺激肠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 cell,EC)产生5-HT。微生物通过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激活神经分泌机制来调节胃肠运动,某些TLR通过作用于5-HT受体调节小鼠回肠的自主收缩和5-HT诱导的收缩反应。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对5-HT综合征及其相关生理和病理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5-HT与TLR及肠道菌群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化疗安口服液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可减轻化疗药副作用,提高白血病化疗患者免疫力。方法 按常规方法筛选出具有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恢复免疫功能的最佳中药;将选择病例随机分为化疗安口服液治疗组、常规化疗组,观察其化疗前、化疗后10d肠道常驻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指标,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指标。结果 各项指标同单纯化疗组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中药化疗安口服液具有促进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等有益于机体的优势菌的生长,抑制肠杆菌和肠球菌生长的作用,并具有减少化疗患者合并症,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艾迪联合化疗对大肠癌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艾迪注射液联合FOLFOX4方案化疗对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选择病例随机分两组,A组(试验组):应用FOLFOX4方案化疗同时加用艾迪注射液50 ml每日1次静滴,共10 d;B组(对照组):单纯FOLFOX4方案化疗.分别观察两组化疗前后肠道常驻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指标及机体免疫状态(CD3 、CD4 、CD8 、CD4 /CD8 )的变化.结果 A组与B组比较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明显增多,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A组CD8 明显下降, CD4 /CD8 比值上升,与B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艾迪注射液具有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的作用;艾迪注射液可降低化疗对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化疗前后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胃癌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对象唾液样本和粪便样本,其中观察组患者需收集化疗前及化疗后两个时间点的样本.采用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  相似文献   

5.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胃肠道得以对其吸收的各种食物、遭遇的各种病原体以及在此寄宿的多种微生物作出反应,维持机体的稳态。然而,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会通过影响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肠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活动引起或加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将围绕肠道菌群对肠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病理生理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制剂对肿瘤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7月发表的所有关于肿瘤化疗患者应用双歧杆菌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5篇文献(2 1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高于对照组[SMD = 2.89,95% CI(2.28,3.49),P<0.001;SMD = 2.20,95% CI(1.57,2.84),P<0.001],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SMD = −1.08,95% CI(−1.64,−0.52),P<0.001;SMD = −0.88,95% CI(−1.58,−0.17),P = 0.010;SMD = −0.98,95% CI(−1.68,−0.28),P = 0.006]。

结论

在化疗的基础上添加双歧杆菌制剂对肠道主要菌群水平能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化疗药物的应用是当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对人体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具有调节炎症反应、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稳定和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其菌株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肿瘤诊断标志物。肠道菌群与化疗药物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如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化疗药物的作用效果,恶心、呕吐、便秘、骨髓抑制等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对肠道菌群又有何种影响,应用益生菌后肠道菌群如何变化以及对化疗药物毒副作用有何影响。因此,本文回顾了化疗药物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的进展,希望为国内学者提供肠道菌群和癌症化疗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并为治疗癌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变化对正常生理的影响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肠道微生物菌群通过脑肠轴影响宿主生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脑-肠交流、脑功能甚至行为。对无菌动物、被致病细菌感染的、使用益生菌或用抗生素药物的动物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菌群可以调节宿主焦虑样症状及行为。研究表明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调节可能是治疗复杂中枢神经系统失调症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研究多联益生菌对5-氟尿嘧啶(5-Fu)诱发大鼠肠道菌群紊乱、肠黏膜损伤以及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8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Fu+生理盐水组、5-Fu+低剂量益生菌组和5-Fu+高剂量益生菌组,每组7只。所有大鼠于化疗结束后第3天处死,应用PCR-DGGE技术测定肠道菌群变化,鲎试剂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HE染色观察肠黏膜变化和脾脏变化。结果 与5-Fu+生理盐水组相比,经益生菌干预后的大鼠其肠道菌群失调和体重减轻症状有明显改善,血浆内毒素含量显著降低,肠黏膜损伤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脾脏淋巴细胞明显增多,脾脏损伤程度降低。结论 该多联益生菌制剂能有效减轻5-Fu对大鼠肠黏膜及肠道菌群的破坏,同时减轻其对脾脏的损伤,并且改善大鼠在化疗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艾迪注射液可促进骨髓造血,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方法将选择病例随机分为艾迪注射液治疗组(试验组)及常规化疗组(对照组)。观察其化疗前及化疗后2周IL-3及GM-CSF水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肠道常驻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指标。结果各项指标同单纯化疗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艾迪注射液具有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肠道微生物群在多种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几年大量研究表明微生物群与肿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不仅可以与宿主共代谢,对肿瘤治疗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还可以直接促进或消除化疗药物的疗效并介导药物的毒性,从而干预肿瘤的治疗。此外,肠道微生物能够介导免疫疗法,增强患者对肿瘤的免疫应答能力。在此综述中,我们概述了肠道微生物在肿瘤治疗中的意义,揭示其对化疗药物及免疫疗法的影响,并总结多种治疗肿瘤的潜在机制。不仅展现了肠道微生物研究对临床治疗肿瘤的意义,也为临床协助肿瘤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益生菌与肠黏膜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生菌是一类定植于动物肠道,可辅助动物消化功能,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并可影响肠道免疫系统,有益于动物健康的重要调节性菌群。该类菌群与动物肠上皮细胞间互作的分子机制包括菌体表面分子如磷脂壁酸(phosphatidicacid,LTA)、表面层蛋白(Slayerprotein)等与宿主的粘附相关蛋白分子结合,通过占位效应抑制有害菌群在肠道内的定植;益生菌还可刺激肠道细胞分泌B防御素2、细菌素和有机酸等可抑制甚至杀灭有害菌群;在益生菌作用下,肠道上皮细胞可增强粘液糖蛋白、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等分子的表达,加厚并加固肠道黏膜屏障;益生菌相关抗原可通过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TLRs等)分子结合,激活递呈细胞,启动各免疫细胞的交互作用,调节肠道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常乐康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87例,其中治疗组48例,对照组39例。所有患者给予相同的常规护肝对症治疗,其中治疗组加用常乐康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肠道菌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系统性炎症反应的改善情况。结果常乐康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中梭菌属I簇和XI簇及双歧杆菌属细菌数量显著升高,而肠杆菌科细菌及肠球菌属细菌数量显著降低;患者血清D-乳酸,内毒素(LPS)和二胺氧化酶(DAO)的水平显著下降,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和IFN-γ水平显著下降,而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上升。结论常乐康可显著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有效减轻系统性炎症反应,可作为阻止乙肝肝硬化病情进展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舍得老酒对大鼠肠屏障功能及其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

方法

将28只SPF级180~220 g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n = 7):对照组、乙醇组、舍得老酒1组及舍得老酒2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酒精(7.6 mL/kg)及舍得老酒(3.8 mL/kg和7.6 mL/kg 2个剂量),连续灌胃4周。检测结肠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水平,血清炎症相关分子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免疫细胞水平;采用测序检测粪便肠道菌群构成。

结果

乙醇组大鼠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水平较低,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较高,白介素10浓度较低,而舍得老酒2个剂量组均不同程度地改善了乙醇对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不良反应。舍得老酒7.6 mL/kg剂量组可能通过降低CD4+ T细胞比例而减少炎症的发生。舍得老酒3.8 mL/kg组大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高于其他3组。4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具有一定差异,门水平上,乙醇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其他组高,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F/B)低于其他3组;属水平上,乙醇组Ruminiclostridium_6、Prevotella_9及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丰度较对照组增加,舍得老酒3.8 mL/kg组的接近对照组,乙醇组Lactobacillus丰度降低,舍得老酒3.8 mL/kg组Lactobacillus丰度增加。

结论

低剂量组舍得老酒可改善大鼠肠屏障功能,并可通过增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抑制部分肠道致病菌的生长及增加有益菌,从而起到一定的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地衣芽胞杆菌BL63516对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的效果和可能机制,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健康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30只构建动物模型,将小鼠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CON组)、头孢曲松钠灌胃组(CS组)和地衣芽胞杆菌BL63516治疗组(BL组),除CON组外其余两组小鼠给予300 mg/mL头孢曲松钠0.2 mL,2次/d灌服8 d,短期大量服用抗生素以建立肠道菌群紊乱模型。第9天起BL组小鼠给予地衣芽胞杆菌干预连续8 d。第17天摘眼球处死小鼠,取血、结肠、粪便样本。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及肝脏组织中的细胞因子及LPS水平。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及16S rRNA高通量测序测定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结果 地衣芽胞杆菌干预后小鼠血清LPS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屏障功能改善。且地衣芽胞杆菌治疗后BL组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升高,菌群结构有所改变。结论 实验结果提示地衣芽胞杆菌BL63516可以有效改善抗生素所致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对肠屏障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肠道是集消化、吸收、内分泌、免疫、屏障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器官,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与人体的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机体的快速康复息息相关。结直肠癌变是个逐步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局部炎性反应、腺瘤、癌前病变到恶化的过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结肠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潜伏期较长,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脆弱拟杆菌、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具核梭杆菌等细菌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这为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加味甘麦大枣汤对气血两虚型产后抑郁症(PPD)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甘州区妇幼保健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血亏虚型产后抑郁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甘麦大枣汤治疗,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中医证候积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治疗疗效。通过高通量测序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中的菌群多样性和各分类学水平分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5-HT水平。

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和HAMD评分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6.7%(χ2=8.967,P=0.030)。观察组肠道菌群在治疗后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粪球菌属(Coprococcus)和志贺菌属(Shigell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5-HT水平治疗后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5-HT水平升高的更明显(P=0.010)。

结论

加味甘麦大枣汤可辅助临床治疗改善PPD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提高血清5-HT水平。

  相似文献   

18.
Intestinal stem cells (IS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intestinal homeostasis via promoting a healthy gut barrier. Within the stem cell niche, gut microbiota linking the crosstalk of dietary influence and host response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key regulator of ISCs. Emerging insights from recent research reveal that ISC and gut microbiota interplay regulates epithelial self-renewal.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knowledge on the key role of ISC in their local environment (stem cell niche) associating with gut microbiota and their metabolites as well as the signaling pathways. The current progress of intestinal organoid culture is further summarized. Subsequently, the key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炎症程度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对36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和8例轻度炎症(轻度炎症组)、26例中度炎症(中度炎症组)、8例重度炎症(重度炎症组)的CAG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V4—V5区),采用Sobs、Shannon、Simpson、Ace、Chao指数评估4组对象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采用PLS-DA分析评估4组对象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采用LDA与LEfSe分析确定4组对象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的肠道菌群;采用PICRUSt预测CAG患者显著富集肠道菌属的代谢通路信息。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轻、中、重度炎症组患者肠道菌群Sobs、Ace、Chao、Simpson指数有降低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norank_f_RuminococcaceaeErysipelatoclostridium、Actinomyces在轻度炎症组中显著富集,Flavonifractor、Sellimonas在中度炎症组中显著富集,Eubacterium_rectale_group、Erysipelotrichaceae_UCG-003、Tyzzerella_3、Coprococcus_1、Candidatus_Soleaferrea在重度炎症组中显著富集。此外,Lachnospiraceae_UCG-004、Eubacterium_nodatum_group的丰度在健康对照组、轻度炎症组、中度炎症组、重度炎症组中呈递增趋势;AnaerostipesRuminiclostridium_9、Halomonas、Pelagibacterium的丰度在健康对照组、轻度炎症组、中度炎症组、重度炎症组中呈递减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ICRUSt分析结果显示4组对象肠道菌群代谢通路相似,但是代谢通路的丰度不同,其中重度炎症组患者肠道菌群代谢功能潜力高于健康对照组、轻度炎症组和中度炎症组。

结论

CAG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总体特征为产丁酸盐的菌属丰度减少,促炎菌属的丰度增加。促炎菌属可能通过附着于肠道上皮导致黏膜屏障受损和肠道通透性增加,影响宿主免疫反应,引起炎症。

  相似文献   

20.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被定义为“妊娠期间首次被诊断为糖耐量异常”,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对母亲及新生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近些年随着肥胖人群的不断扩增,GDM呈现上升趋势。因此预防或治疗GDM成为当务之急。近几年的研究发现GDM患者及其子代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提示GDM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本文分析和总结了GDM母亲及其子代肠道菌群的变化和GDM母亲对子代的影响,探讨GDM对母亲及子代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预防或治疗GDM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