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特点及防范措施。方法根据WHO关于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和标准设计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问卷,分析2010年6月~2011年6月发生的暴力事件。结果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高,是暴利的主要特点,多数人员同时遭受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暴力危害大;产生暴力的主要原因是精神病人受症状支配、护理人员服务技能、服务态度差以及防范意识低。讨论要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必须尽快控制病人的病情,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及防范意识,提高与病人沟通技巧,建立三级防护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及其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为预防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改善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省各地区市级医院的护理人员679名,采用工作场所暴力量表(WVS)和亚健康状态量表对该省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及其亚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年龄30~45岁的护理人员遭受躯体攻击和情感攻击的发生率最高,与<30岁组和>45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专以下学历的护理人员遭受情感攻击的发生率最低,与高学历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班作业护理人员遭受情感虐待的发生率高于无轮班作业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心科和急诊科护士遭受各种类型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科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等级的增加,护理人员的亚健康状态越明显;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是护理人员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护理人员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现状不容乐观,减少或控制工作场所暴力是预防护理人员亚健康状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法使用《医疗部门工作场所暴力国家案例研究工具一调查问卷》对新疆地区4个行政区域共16所医疗卫生机构的16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新疆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68.69%,其中8.94%曾遭受身体暴力,59.75%曾遭受心理暴力。遭受身体暴力、心理暴力时,处置方式占比最高的分别是告知管理者(17.52%)、向同事诉说(22.07%),占比最低的分别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2.31%)、向工会或协会求助(2.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汉族(OR=1.696)、门诊和急诊(0R=5.936)、护士长及以上职务(OR=5.980)、三级医院(OR=9.391)、大专及以下学历(0R=8.830)、每月晚班天数较多(OR=3.915)的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风险较高。结论新疆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大部分经历者处置方式仍局限于个人层面且对处置结果并不满意,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与医院级别、科室、夜班、行政职务、学历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与工作场所暴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共情疲劳量表、工作场所暴力发生频数问卷对374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各维度的得分分别为:共情满意得分为32.49±6.00,职业倦怠得分为27.32±4.42,继发性创伤应激得分为26.01±5.38。精神科护士近1年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有284名,发生率为75.94%。发生形式中谩骂和威胁的所占比例较高,精神科护士的共情满意度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呈负相关(r=-0.294,P0.01)。而职业倦怠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呈正相关(r=0.151,P0.01)。结论精神科护士的共情疲劳与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密切相关,工作场所暴力发生越频繁,共情疲劳程度越高。因此,积极采取预防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措施是降低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杭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工作场所暴力的现况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采取合适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杭州市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共378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调查前一年中,63.76%的医务人员遭受过语言暴力,8.20%遭受过身体暴力。医技人员和医生是遭受暴力最多的人群,门急诊是暴力最多发的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的态度、措施、开展相关培训等情况不同,其员工遭受暴力率也不同。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高,中心和医务人员应加强应对,防范暴力的发生并将危害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6.
在工作场所暴力的基础上回顾了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并对其类型进行整理与概括,对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及施暴者特点进行梳理与分析;分析了护患间以及来自医院及社会层面可能导致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原因,分别从纵向、横向提出了提高预判能力、加强患者教育、零容忍、加强对话等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门诊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分析原因,为预防、干预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对本医院50名门诊护士遭受暴力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50名护士中有46人遭受过暴力,暴力的总发生率为92.0%;语言暴力发生率为90.0%,口腔科及服务台是门诊发生暴力的常见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就诊等候时间长、沟通不良、患者要求未得到满足、服务态度问题;社会地位低下、不安全感是门诊护士遭受暴力后的主要负面心理反应。结论 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必须引起重视。应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确保护理人员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针对精神科护理人员自身工作特点,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方法 分析医患纠纷容易发生潜在因素,提出自我防范措施。结果 防止和减少医患纠纷。结论 针对容易发生医患纠纷的潜在因素,及早评估与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这是精神科护理人员安全自我防范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诊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通过笔者所在科室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发生的暴力事件分析。结果急诊科护士在遭受的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中,其心理暴力多于身体暴力,暴力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结论针对发生的现状和原因,积极加强医院系统应对、干预和控制急诊暴力事件的发生。并强化急诊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暴露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精神科护士执业安全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市两所精神专科医院的护士作回顾性问卷调查,调查过去1年内遭受的工作场所暴力情况.结果 在接受调查的216名精神科护士中,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占45.52%,其中言语暴力为82.87%、躯体暴力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急诊护士工作场所遭受心理暴力的特征.方法 按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设计调查表,对医院100名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100名急诊科在职护士心理暴力发生率为88%,其中78%的受害者多次遭受暴力.辱骂与威胁是心理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护士站是急诊科发生心理暴力的常见工作场所;60%的急诊心理暴力事件发生在晚/夜班.急诊科护士处理心理暴力的主要方式是耐心解释(64.58%)和忍让回避(45.42%);27.50%的受害者未将暴力遭遇告诉别人.心理暴力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病人(或其陪同者、探视者)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肇事者酗酒或药物滥用、候诊时间过长等.病人亲属和病人本人是主要肇事者.结论 心理暴力以极高发生率存在于急诊科护士人群.需针对医院特点开展工作场所暴力防范与应对措施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防范心理暴力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某市三级综合医院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法测量某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484名护士在过去1年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特征、所在医院的态度和措施,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为63.0%,“工作部门”、“处理得力”、“对护士的重视程度”、“鼓励上报”、“保安全天定时巡逻”和“候诊区座椅均固定”对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有影响. [结论]某市三级综合医院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象较普遍,建议医院管理者加强重视,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武汉市社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7年5—7月运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对武汉市1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63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163名社区护士在过去12个月中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62.6%,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语言攻击、威胁、躯体攻击、性骚扰。其中,50.9%的发生在白班;63.6%的施暴者为患者家属;发生暴力事件后护士感到委屈(76.1%)、感到气愤(59.2%)和工作热情下降(49.8%);81.8%的护士认为"工作场所暴力"在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43.6%的护士认为医院处理得力;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务和职称是影响社区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主要因素。结论社区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需从政府、社区医院、护士个人3方面共同行动,针对社区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特征采取相应措施,才能降低社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陈春霞 《现代保健》2014,(13):79-82
目的:调查洛阳市股份制医院护士经历医院场所暴力事件的发生率和医院暴力事件发生时的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工具为医院场所暴力调查问卷的修订版,调查洛阳市10所股份制医院的669名护士1年内所经历的医院场所暴力事件。结果:l年内护士经历的医院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率为70.40%。暴力事件的特点为:二级医院发生率最高,一级医院发生率最低;急诊科发生率最高;暴力多发生在日间,地点是住院病区;施暴者特点是中年人、男性、患者家属;施暴原因主要为要求未被满足;护士的应对方式主要是“解释”和“忍让”。结论:股份制医院护士普遍经历过工作场所的暴力事件,最常见的为辱骂,建议社会舆论要正确引导公众尊重医务工作者,管理部门要增加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防范措施,护士自身更要有防范暴力的意识,多方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医疗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的频率及其分布特征,探讨预防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应对措施.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温州市2所医院所有在职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自填式问卷调查收集其基本信息及2010年11月~2011年10月期间医院工作场所遭受暴力的情况.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8份,有效应答率为94.7%.568名医务人员中有369人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暴力发生率为65.0%,其中言语攻击最常见,发生率为60.2%,躯体攻击次之,发生率为18.5%,还有少部分人遭受过性攻击,发生率为2.6%.不同年龄、工作年限、教育程度、工作岗位和职称的医务人员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趋势x2检验显示,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越低,暴力发生率越高.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年龄、工作岗位、工作年限、职称4个特征变量进入回归模型.结论 医务人员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开展暴力预防应结合医务人员的年龄、工作年限、教育程度、工作岗位和职称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21,47(2):122-125,129
目的调查精神科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攻击(WPV)现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抽取154名精神科医护人员和152名非精神科医护人员,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及WPV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比较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的WPV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精神科医护人员遭受WPV的危险因素。结果 154名精神科医护人员中,有135名医护人员表示曾经遭受过至少1次WPV,发生率为87.66%,其中,语言暴力发生率为79.87%,威胁恐吓发生率为50.65%,躯体攻击发生率为26.62%,性骚扰发生率为5.84%。非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语言暴力、威胁恐吓、躯体攻击发生率依次为48.68%、30.92%、11.18%,明显低于精神科医护人员(P0.05);非精神科医护人员的性骚扰发生率为7.24%,与精神科医护人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OR=1.203)、工龄(OR=0.465)、封闭病房(OR=1.719)、每月夜班数(OR=1.465)、接受相关培训(OR=0.510)、遭遇后上报(OR=0.461)是精神科医护人员遭受WPV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精神科医护人员遭受WPV的发生率较高,发生危险因素主要与学历、工龄、夜班数、是否接受相关培训及遭遇WPV后是否上报有关。针对WPV发生危险因素制定持续性WPV防护培训,改善医护人员工作环境与患者就医环境,建立WPV防护规范与应急处理预案等是降低WPV发生风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工作场所暴力的特征及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控院前急救工作场所暴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本省4个地市及所属县医疗急救中心在职工作人员近12月内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情况,采用频数分析和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被调查的261名工作人员在过去的12月中有149人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暴力的年发生率为57.1%,心理暴力、身体暴力发生率分别为56.3%(147/261)、37.6%(98/261)。男性更易遭受暴力;26~35岁年龄组人员是主要受害者;医生、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较其他岗位多;患者亲属是主要的肇事者;职业类别、职称、本岗位工作时间、性别、学历、单位级别等因素与院前急救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显著相关。结论院前急救工作场所暴力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消除暴力隐患,避免和减少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河北省唐山市国有医院和民营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流行特征并比较其特点。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调查唐山市3所国有医院和5所民营医院的844名医务人员在2008年4月-2009年4月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结果国有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62.98%(314/497)高于民营医院的19.60%(68/347);国有医院与民营医院均以心理暴力为主,国有医院为46.48%,民营医院为13.55%;国有医院与民营医院暴力发生时间均以白班为主;国有医院暴力事件多发生在病房,发生率为47.92%;民营医院多发生在医办室,发生率为32.35%;国有医院和民营医院发生工作场所暴力的最主要原因分别为肇事者酗酒和患者病情无好转或自认为无好转。结论唐山市民营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低于国有医院,应针对各类医院特点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医院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郑州市综合医院医务场所暴力发生现状,探讨其流行特征及其原因,为预防医务场所暴力事件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郑州市6所综合医院,随机抽取医务人员1317名,调查其在1年内遭受医务场所暴力情况,采用描述性方法时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医务场所暴力发生率为45.6%;性别、职业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40岁的医护人员最易遭受暴力攻击(P<0.05);门急诊科室暴力发生率最高(P<0.05).施暴者主要是家属或探视者;施暴原因主要为候诊时间或等待治疗时间过长,以及施暴者要求未得到满足.医务人员的应对方式主要是与对方讲道理.结论:医务场所暴力已成为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应加强防范管理以减少医务场所暴力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是为了对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进行分析.通过对我院胸外科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风险因素,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最终发现,经过风险防范意识的强化,显著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在胸外科护理过程中,有不少风险因素存在,只有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才可以规避,进而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所以,很有必要在胸外科护理中采取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