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实验用平衡透析法研究了吡喹酮(PQT)对映异构体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立体选择性。当透析液药物初始浓度在1~32umol/L范围内时,(±)-PQT及其对映异构体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属非饱和类型。根据Scatchard作图公式,无论牛血清白蛋白(BSA)浓度为1.47或5.88×10~4mol/L,(+)-PQT结合能力(nK)均大于(-)-PQT,(+)-和(-)-PQT nK的比值分别为1.50和1.61,表现明显的立体选择性。(-)-和(+)-PQT与兔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2.
前文发现吡喹酮致心律失常作用存在立体选择性。本文比较了吡喹酮及其对映异构体对离体大鼠心房生理特性的影响。(±)-,(+)-和(-)-和PQT对左心房正性肌力作用的ED_(50)分别为14.8,16.6和48.0μmol/L。心肌收缩幅度最大净增率(+)-和(±)-PQT分别为85±(SD)15%和79±(SD)4%,而(-)-PQT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发现吡喹酮(PQT)引起家兔心律失常作用存在立体选择性。给清醒家兔iv(±-PQT或其对映异构体45mg/kg可引起异位节律及其它类型的心律失常。(+)-,(±)-和(-)-PQT组异位节律发生率分别为100%(n=10),60%(n=10)和20%(n=20)。(+)-PQT组的异位节律发生率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4.
药物对映体结构特异性对局麻药药代动力学的各个过程都有着很大影响,包括药物的吸收、蛋白结合率、代谢等。近年研究较多的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作为单一的左旋对映异构体,因其良好的局麻效应和较小的全身毒性正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些年来,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逐渐成为了一种热门的药物载体,其是凭借哪些性能具有独特递送药物优势呢?目的:探讨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关键因素。方法:从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合成、成型机制、手性性质、载药释药性能及生物安全性研究等方面入手,利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1990-2022年的有关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所有文章进行初筛后,保留相关性较高的49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除了模板是合成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重要条件外,表面活性剂及反应温度、酸碱度、搅拌速度、表面活性剂链长、阴阳离子等因素对合成材料的结构也有所影响。在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中,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扭曲孔道使其在载药和递药方面更具优势,如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高孔隙网络结构特性可以增加药物的负载量。一般情况下,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比表面积和孔容越大,载药量越高。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孔径对药物的晶体结构有抑制作用,可有效改变药物晶型为无定形,从而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何根据药物应用需求精确设计具有手性形貌或手性结构亦或分子级手性的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  相似文献   

6.
用细胞色素P450(P450)特异诱导剂研究参与吡喹酮(PQT)代谢的P450同工酶。在未诱导肝粒体内,PQT代谢仅生成一个主要代谢物.质谱鉴定为PQT的D环—羟化物。在β—萘黄酮(β—NF)诱导肝微粒体内,P450含量为对照组的1.55倍,PQT代谢后也生成一主要代谢物,D环羟化物,其生成速率为对照组的2.12倍。苯巴比妥(PB)诱导的肝微粒体P450含量为对照组的4.31倍,PQT代谢生成三个主要产物,质谱鉴定分别为PQT的D环、B环和A环一羟化物,其D环一羟化物生成速率是对照组的6.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手性药物左旋氨氯地平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手性药物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入选62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30例,氨氯地平治疗组32例,观察8周后两组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总有效率为86.7%,氨氯地平的总有效率为87.5%,无显著性差异,但不良反应方面,左旋氨氯地平低于氨氯地平.结论 手性药左旋氨氯地平是高效、安全的抗高血压药.氨氯地平的有效活性成分是其左旋异构体.  相似文献   

8.
立体化学中,手性物和其对映体在结构和其他性质方面极其相似,但其旋光能力不同。以手性物为特功能转运实验对象,可能导致旋光能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正>药物成瘾(又称药物依赖)是一种伴随着认知功能改变的慢性脑疾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强迫性摄药或觅药行为并在戒断期及之后很长时间内持续存在心理渴求。认知功能障碍和药物成瘾的关系是现今药物成瘾研究的热点之一,药物成瘾者表现出来的注意缺陷、决策障碍、抑制控制缺乏等认知功能障碍是药物成瘾的易感原因还是结果尚存在一定争议。一些研究认为认知功能障碍与长期暴露于成瘾性药  相似文献   

10.
背景:普鲁兰多糖以其独特的优点在纳米递药系统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以普鲁兰多糖为材料进行改性制备的肿瘤靶向的纳米药物载体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目的:观察纳米粒子和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稳定性及所包载药物的释放特征,初步评价其作为纳米药物载体的潜力。 方法:应用透析法制备乙酰普鲁兰叶酸偶合体纳米粒子,以表阿霉素为模型药物,制备乙酰普鲁兰叶酸偶合体/表阿霉素载药纳米粒子(FPA/EPI),应用储存法考察其稳定性,应用透析袋法观测体外释放特征。 结果与结论:乙酰普鲁兰叶酸偶合体纳米粒子和FPA/EPI的粒径分别为(204.2±10.9) nm 和(273.4±11.0) nm,在蒸馏水和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中表面电位均较低,乙酰普鲁兰叶酸偶合体纳米粒子在水溶液中粒径1年内未见显著改变。载药纳米粒子对所包载的药物表阿霉素进行很好地释放,pH 5.0磷酸盐缓冲液中释放速度明显高于pH 7.4;乙酰普鲁兰叶酸偶合体纳米粒子和FPA/EPI制备容易,稳定性好,初步说明了两种粒子可望成为新型肿瘤靶向药物递药系统。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盐酸他克林 (THA)透过血脑屏障 (BBB)的能力 ,以 THA和苯甲酰氯反应制得其酰化前体药物 :N-苯甲酰 - THA和 N-二苯甲酰 - THA。考察了它们在不同 p H值和不同温度的缓冲液中 ,及小鼠血浆中的降解情况 ;测定了前体药物与原药的脂水分布系数 ;用生物分配胶团色谱法预测了前体药物的靶向性。结果表明 :合成产物经 1 H NMR、IR、MS、U V证实为目标前体药物。前体药物在不同的体外环境下比较稳定。与原药相比较 ,前体药物脂水分布系数、生物分配胶团色谱保留时间均显著增大。提示 N-苯甲酰 - THA前体药物有望成为脑内定向给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可注射进入病灶部位并能原位给药的体系具有操作简单、局部给药、延长药物释放时间、减少用药剂量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各国研究者竞相研究可注射原位给药体系,并将其作为亲水性大分子药物尤其是蛋白类药物的药物载体.本文主要介绍了热塑性糊状体、原位交联聚合物体系、原位聚合物沉淀和热诱导凝胶体系四种缓释药物体系,着重讨论了将其作为蛋白类药物载体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3.
背景:含RGD序列的多肽是多种整合素的识别位点,以其相对分子质量小、稳定、易于制备,且无免疫原性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纳米靶向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目的:制备以RGD环五肽为配基的整合素αvβ3载药脂质体,通过体外细胞学实验证实其受体靶向性。方法:使用人工合成的RGD环五肽作为靶向分子探针,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靶向整合素αvβ3载药脂质体,采用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纳米颗粒形态和粒径;以流式细胞分析观察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特异性标记,并考察荷载药物的离体缓释能力以及体外靶向能力。结果与结论:合成的靶向载药脂质体粒径为(175±6)nm,包封率为(96.33±1.02)%,体外溶出时间超过5d。靶向载药脂质体对整合素αvβ3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亲和力,可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提示制备的靶向整合素αvβ3载药脂质体,具有较高的药物包封率及缓释性,能与整合素αvβ3受体特异性结合,是一种新型的受体介导靶向制剂。  相似文献   

14.
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传统的化疗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一方面各种抗肿瘤药物的生物半衰期过短,传统给药后只有少量药物能到达肿瘤部位,因此要提高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必须增加给药剂量,但同时增加了不良反应,患者耐受较差;另一方面,肿瘤的化疗需要持续很长时间,反复给药使不良反应更加严重,易产生抗药性[1]。药物的聚乙二醇化(pegylation)是将活化的聚乙二醇(PEG)通过化学方法偶联到蛋白质、多肽、小分子有机药物和脂质体上。作为传统药物制剂辅料的 PEG,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肿瘤药物给药系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抗癌药物的 PEG 化研究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这些药物包括蛋白质、多肽、小分子药物等,其中多种药物已被批准上市或已进入临床研究。PEG 化抗肿瘤药物技术能够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增强药物的稳定性,降低免疫原性和抗原性,通过改变药物的分子结构,从而改进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性质,提高了作用部位的血药浓度。同时,相比于未修饰的药物,经过 PEG 化的药物表现出更好的耐受性,因而增加了注射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和疗效,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2-3]。本文对 PEG修饰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加以综述,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尚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方向,为今后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杨丽萍 《医学信息》2010,23(2):368-369
采用α1-酸性糖蛋白手性固定相,建立了HPLC法拆分氨氯地平、尼莫地平、非洛地平和西替利嗪四种药物对映体。考察了流动相中有机改性剂种类和浓度、缓冲盐浓度和pH值、柱温以及流速等因素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优化了色谱条件,并对分离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透皮给药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皮给药安全可控,是无创给药的新途径,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现有的透皮药物限于小分子和低浓度,角质层屏障使大多数药物难以通过或难以达到有效浓度和有效速率。透皮给药的关键在于促进药物渗透,使药物透皮吸收进毛细血管。促渗手段有:使用化学促渗剂;对药物进行化学修饰制成前体药物;使用物理方法;将药物载入载体。这些方法的原理大致分为三种:改变角质层结构;外力驱动药物;将药物进行修饰或包裹。简要地介绍了增强药物透皮的物理方法和载体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为研制更具选择性与更有效的鼻粘膜充血抑制药物,我们用药理学方法分析了狗鼻粘膜血管中α肾上腺素受体(α受体)各种亚型的组成情况。制备0.8×2cm大小的狗鼻粘膜标本,离体灌流条件下测定其对各种药  相似文献   

18.
为科学规范和指导药物研究工作,保证药物研究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6年12月19日发布了《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4个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125)I标记导向药物测定其药时曲线和体内分布,提出初步数学模型,计算出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并与柔红霉素(DNR)在白血病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以评估导向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与此同时建立了测定导向药物HI30-PAD-DNR中柔红霉素的水解产物柔红酮(daunomycinone,DNRO)非同位素测定导向药物血药浓度方法。为将来导向药物Ⅰ期和Ⅱ期临床  相似文献   

20.
以不同的载药方式构建4种壳聚糖/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PHBV)复合诱导型骨修复材料,检测并比较4种支架材料对兔桡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筛选出最佳骨修复材料并确定最佳药物控释方式。以淫羊藿苷为诱导因子,采用两相混合冷冻干燥技术以微球载药、改性药物微球(W/O法制得并表征)、改性药物与材料共价结合等药物添加方式及不加药制得4种支架材料,并对其进行显微结构以及载药支架药物缓释表征,后将4种材料分别植入兔桡骨缺损处,于1、3、6个月进行X射线及三维CT观察支架材料对兔桡骨缺损的修复情况,HE,Masson染色观察其诱导成骨效果。结果表明,支架材料呈网络状串珠状的显微结构,载药微球粒径分布在3~11 μm,载药支架材料有着良好的药物缓释,其中共价结合组药物释放峰值时间较其他组推迟,为72 h,且峰值后药物缓释量迅速平稳为75 μg左右。X射线及三维CT观察显示,最终共价结合组支架材料骨缺损处连通,且骨密度高于其他3组。HE、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共价结合组成骨效果优于其他组。共价结合的药物添加方式能使支架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效果,进而对兔桡骨缺损表现出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