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地层非均质性造成的注聚过程中聚合物窜流,研究了高分子聚合物溶液的驱油封窜性能.考察了聚合物黏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随着温度升高,聚合物黏度呈反“厂”字型降低.注入0.3 PV高浓度的高分子聚合物溶液段塞后,高渗透层相对出液量降低,低渗透层相对出液量明显增加.在后续水驱阶段,高分子聚合物溶液段塞注入压力变化趋势与常规分子聚合物溶液段塞基本一致,但相对分子质量越高,下降趋势越缓,有效时间越长,封堵效果越好.相对分子质量为1.8×10 7和2.0×107的聚合物溶液段塞对低渗透层的采收率比常规分子聚合物(1.4×107)溶液段塞的采收率分别高出9.05%和11.75%,组合段塞比常规段塞更高出19.64%.还讨论了高分子聚合物驱油机理.  相似文献   

2.
高浓度聚合物体系稳定性及驱油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但是高浓度聚合物体系的黏度稳定性及体系的驱油效果是目前矿场需要了解的问题。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高浓度聚合物体系黏度稳定性评价,并对体系的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表明:时间对体系黏度有一定影响,而且随着体系浓度的增加,时间对体系黏度的影响逐渐减小;在剪切速率和剪切时间分别一定的条件下,体系的降解率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降低,随体系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高浓度体系的保留黏度大;聚合物浓度越高、相对分子质量越高,驱油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
殷代印  黄凯 《油田化学》2016,33(2):276-280
为改善杏树岗油田葡Ⅰ1数 3油层动用不均匀、 聚合物沿高渗透层低效循环的现象, 设计三管并联岩心注入实验, 研究了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浓度和注入方式 (单独注入和交替注入) 对采收率的影响, 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交替注入周期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 随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的增加, 岩心采收率逐渐增加; 单一聚合物驱可以有效动用高渗透层, 但驱替低渗透层效果较差; 交替注入聚合物的平均采收率比单一聚合物驱提高3.3%数 5.47%, 先注入大分子量聚合物段塞后注入小分子量聚合物段塞的驱油效果好于相反顺序段塞的驱油效果。数值模拟结果显示, 交替注入时间间隔过长不利于控制流度, 时间间隔过短容易造成黏度损失, 耗损较大能量, 不利于驱油, 该区块最佳交替注入周期为 3个月, 可提高采收率 11.68%。图6表4参12  相似文献   

4.
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驱油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是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越高,增粘效果越好,最终采收率也越高。采用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驱油时,油水粘度比很小,采出液中含水率上升速度将大大减缓,当它达到采油经济允许的极限含水率时,油层中的含水孢和度已经很高,因而获得的驱油效率高。运用室内实验、矿场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残余阻力系数变化对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以及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对聚合物驱最终采收率和含水变化的影响,为油田应用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胜坨油田油藏条件,选用抗温耐盐聚合物恒聚Ⅱ作为驱油聚合物,通过室内填砂管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了水油黏度比、渗透率、聚合物用量3项参数对聚合物驱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原油黏度为20.0mPa.s时,聚合物驱的合理水油黏度比为0.8;最佳岩心渗透率为2.0μm2;在实验条件下,聚合物总用量相同时,聚合物溶液浓度越高,提高采收率幅度越高;水驱之后转注质量浓度为3000 mg/L的聚合物段塞时,采收率增值随着段塞尺寸的增大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逐渐变小。图4表2参7  相似文献   

6.
三元复合驱注入段塞组合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取分子量为1200万、2000万的聚合物,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三元复合驱注入段塞组合、浓度、大小对驱替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化学剂用量相近时,高浓度小段塞的采收率比低浓度大段塞高,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驱油效果比低分子量聚合物更明显。不同前置和后续段塞优化驱油实验的结果表明,把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拆分成双段塞(聚合物、碱 表面活性剂)分注比整个三元体系作主段塞单段塞合注采收率高;在碱、表面活性剂用量不变的情况下,注入的聚合物前置段塞(0.1~0.3PV)增大对改善驱油效果有利,前置段塞聚合物浓度应不低于1.2g/L;后续段塞大小一般选择0.2PV,在聚合物浓度不变时.后续段寒大小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对驱油效果影响不大。图1表4参6  相似文献   

7.
三元复合和聚合物驱油液粘度对驱油效果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模拟大庆油田某化学驱试验区油藏条件下(45℃,原油粘度9mPa.s),用7个水油粘度比的三元复合和聚合物驱油液驱替非均质(平均渗透率Ka=0.83μm^2,变异系数0.59)和均质(Ka=1.2μm^2)人工砂岩岩心的水驱剩余油,测定采收率提高幅度,在三元复合驱实验中,主段塞0.3PV,相同粘度的聚合物保护段塞0.2PV,在聚合物驱实验中聚合物段塞0.57PV,后续注水均为5PV,当驱替液粘度与被驱替原油粘度之比由1,2阶梯式增加到7时,三元复合驱和聚合物驱的采收率提高值均不断增大,但对应于每一粘度比增加阶梯的采收率增幅却减小,在粘度比超某一范围后采收率增幅的减小变得十分显著,实验结果表明,在非均质岩心上,驱油液与原油的粘度比宜取2-4,这时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20.6%-24.0%,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13.3%-16.8%,在均质岩心上该粘度比宜取2-3,这时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17.0-19.1%,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11.8%-13.1%,根据驱油机理讨论了产生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萨尔图油田三类油层实施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开展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注入时机、不同聚合物浓度、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及不同注入方式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对于三类油层,水驱转注三元复合体系的时间越早,采收率越高;三类油层实施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时,主段塞聚合物浓度越高,表面活性剂浓度越高,采出程度越高;注入聚合物前置段塞的体积越大,聚合物后续保护段塞体积越大,采出程度越高;相对分子质量为620 X 104聚合物的三元复合体系中聚合物浓度大于2 750 mg/L时,在水驱基础上化学驱采出程度大于11%;相对分子质量为700 X 104(抗盐)和相对分子质量为1 400×104聚合物的三元复合体系在水驱基础上化学驱采出程度均大于20%。  相似文献   

9.
聚合物驱采收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孤岛油田条件下,通过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了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3种主要因素,包括水油黏度比、地层渗透率、聚合物用量,对聚合物驱的基本参数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地下原油黏度为50.7mPa.s时,聚合物驱的合理水油黏度比区间为0.06~0.6;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最佳地层渗透率为2.0μm2;水驱之后转注浓度为3000mg.L-1的聚合物段塞对提高采收率有较大影响,采收率增幅随着聚合物段塞体积的增大逐渐变小,同时聚合物的吨增油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动态剪切试验,研究了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矿化度、温度对耐温抗盐聚合物溶液黏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浓度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动态曲线中相应的储存模量G'与损耗模量G″也越大;对同一种聚合物,浓度越大,聚合物分子缠结越严重,在一定的频率范围表现出较强的弹性效应;温度升高对黏弹性影响较小;矿化度越高,黏弹性越小;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聚合物溶液黏弹性影响较小。室内驱油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的高黏弹性对采收率的提高有较大贡献,浓度为1 500 mg/L的PAM2溶液提高采收率为15.4%。  相似文献   

11.
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驱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聚合物驱后油藏缺乏有效提高采收率接替技术的问题,研发了新型非均相聚合物驱油剂PPG产品。通过长岩芯驱替实验考察了PPG产品的运移能力;利用微观物理模型对比了聚合物驱后油藏条件下二元驱与PPG驱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再用PPG驱波及能力最强,聚合物驱后再用二元驱的洗油效率高。将两种体系叠加,配制PPG与聚合物及表面活性剂形成的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在聚合物驱后再用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驱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达1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对下二门油田注聚区块不同生产阶段所采用的各种动态调整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场应用效果良好,提高了聚驱开发效果,对其它同类油田的聚驱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聚驱后注聚合物再利用剂的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模研究结果表明,三采区块聚驱后,地层中仍残留有大量聚合物。通过室内试验,考察了不同类型聚合物再利用剂的悬浮性,优化选择了YG340-1作为再利用剂,同时考察了聚合物再利用剂YG340-1的封堵性能、注入时机及用量。试验结果表明,YG340-1聚合物再利用剂可与岩芯中残留聚合物絮凝,具有较好的调剖封堵效果,且聚驱后注入YG340-1越早越好,现场施工中,YG340-1含量以3%~5%为宜。  相似文献   

14.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喇8-182井区三类油层聚驱为例,研究了砂体沉积类型、储层参数、微构造等地质因素对聚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为骨架的砂体动用程度最高,以非主体席状砂为骨架的砂体动用程度最低;受储层参数影响,单层砂体厚度越大,渗透率越大,聚驱动用程度越高;受微构造类型影响,正向和斜面微构造类型油层的聚驱效果明显优于负向微构造。  相似文献   

15.
What is After Water Flooding in Daqing Oilfiel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troductionDaqingoilfieldislocatedinthemiddleofthedepres sionofSongliaobasin ,thereservoirfaciesaresandstonesofcontinentalorigin .ThemainpayzonesareEarlyCretaceousandareriver,deltaicandlacustrinesandstonesediments .Comparedwithmarinesediments ,therearema…  相似文献   

16.
用于锦州9-3油田驱油技术的聚合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驱油技术适用于非均质的中质和较重质油藏,与其他提高采收率技术比较起来相对简单,更符合海上油田安全环保要求。根据渤海锦州9-3油田油藏特性和聚合物结构性能,结合海上平台特点,研制出具有高效增黏、较好的抗剪切性、良好流动性和驱油效果的高抗盐聚合物3640D。该聚合物首次用于海上油田单井聚合物驱先导试验见到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正在进行中的井组聚合物驱试验也已初步显示出增产效果,表明聚合物3640D作为锦州9-3油田的驱油剂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海上类似油田的聚合物驱技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组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河南油田双河北Ⅱ4-5块已完成聚合物和微凝胶驱的现状,提出了对聚合物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微凝胶驱优化组合进行组合驱提高其原油采收率的观点。并在数模优化组合驱段塞构成的基础上,对不同渗透率的天然岩心与人造岩心进行了驱油实验。实验表明在双河北Ⅱ4-5块聚合物驱后实施组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不仅可行,而且采收率(天然岩心)达13%。在最佳注入速度(14.2m/d)下,采收率高达15.7%。其驱油机理是调堵提高波及系数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而提高洗油效率。  相似文献   

18.
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四次采油问题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建议及早考虑和研究在三次采油之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四次采油问题.以聚合物驱三次采油后注表面活性剂体系和液晶体系驱油为例,在微观和宏观模型以及天然和人造岩心上进行实验,初步探索研究了三次采油后进行四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可能性.探索研究表明,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即使只用当前的强化采油方法,四次采油的前景也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注聚开发的进行,SZ36-1油田的部分受益油井中出现了含聚堵塞物,导致了产能下降。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对比分析了注聚井和受益油井堵塞物的组成,发现在所采集到的样品中,受益油井堵塞物以无机垢为主,无机垢/有机垢质量比为4.0~5.5,远大于注聚井的0.25~0.75,受益油井和注聚井中无机垢分别主要为Fe_2O_3和CaCO_3,有机垢则均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对比分析了注聚井和受益井中无机垢和有机垢的成因,重点分析了受益油井堵塞物的成因:在受益油井的近井地带,酸化作业后的残酸含有大量Fe~(3+),与聚合物驱替液相遇后,液体pH值上升,形成Fe(OH)_3沉淀,氧化后即形成Fe_2O_3无机垢;驱替液中降解后的聚合物在酸性条件下会选择性地与Fe~(3+)通过配位作用,形成水不溶的聚合物交联物,即形成有机垢。分析结果可为注聚井和注聚受益油井的针对性解堵以及预防注聚受益油井堵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海上油田中有3个油田实施了聚合物驱开采技术,且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控水效果,但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研究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的合理接替技术,在调研总结中外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基础上,从工业化应用规模、矿场试验效果和驱油机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海上油田的特点和条件,筛选出适合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的接替技术。结合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对残留聚合物的分布特点和聚合物驱后接替技术进行了分析,对比了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与絮凝剂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后可采用二元复合驱和聚合物再利用等提高采收率技术进一步开发;聚合物驱结束时,残留聚合物主要分布在主流线上;聚合物驱结束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时机越早越好;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增油降水效果及注入性均优于絮凝剂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