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鼻硬结病CT和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鼻硬结病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硬结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起源于鼻腔7例,鼻窦3例。CT表现:鼻腔硬结病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影2例,索条影5例,7例均见中下鼻甲破坏,4例鼻中隔破坏;7例均侵及邻近鼻窦,其中上颌窦内壁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余各窦壁骨质明显增生硬化,以上颌窦、蝶窦最显著;2例侵犯眼眶,侵犯翼腭窝及颅内各1例。鼻窦硬结病表现为窦腔充以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相应处窦壁骨质破坏,同时伴周围骨质硬化,3例均侵犯翼腭窝,2例侵犯眼眶及颅内。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与脑实质比较)3例,稍高信号4例;T277I呈等信号2例,明显低信号5例,但信号不均匀;均可见不同程度强化;窦腔外周伴阻塞性炎症,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有明显强化。结论CT可清楚显示骨质改变,是诊断鼻腔硬结病的主要影像方法;MRI能准确显示病变向邻近结构侵犯的范围,为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CT和MRI两种影像方法结合能较准确地对鼻窦硬结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右侧海绵窦区B细胞性淋巴瘤1例。患者女,53岁,因右眼肿胀伴眼睑下垂1个月余入院。CT表现为右侧海绵窦一类圆形稍高密度软组织影,病灶邻近的蝶窦上侧窦壁骨质破坏;MRI表现为右侧海绵窦区包绕颈内动脉的不规则软组织信号影,T 1WI及T 2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最终病理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本病的正确诊断率。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7例累及同侧筛窦及鼻腔。病变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密度影,内见斑点斑块状钙化36例,窦腔高密度影内见气泡影19例。34例见上颌窦窦壁骨质改变,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6例;窦壁骨质吸收破坏24例。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对该病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上颌寞炎性假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上颌窦炎性假瘤的影像资料,3例均同时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发生于左、右侧上颌窦各1例,发生于双侧上颌窦1例.CT表现为窦腔充满等密度软组织肿块;窦壁骨质弥漫硬化、增厚,伴发"虫蚀"样骨质吸收、破坏,1例眼眶受侵,1例翼腭窝、颞下窝受侵.MRI表现为与脑实质比较,窦腔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低信号,增强扫描1例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病灶呈中等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窦壁增厚、硬化,伴"虫蚀"样骨质吸收、破坏,T2WI上病变呈不均匀低信号为上颌窦炎性假瘤的特征性表现.CT和MRI联合应用能够对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真菌性鼻窦炎的CT与临床诊断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临床特征以及新的分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征象:(1)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内密度增高影;(2)上颌窦内可见团块状或线样钙化影25例(73.5%);(3)窦腔高密度湿浊影中有气泡影8例;(4)上颌窦骨质吸收、破坏5例,窦壁骨质膨胀或变薄3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有特征性的CT表现,如窦腔内可见团块状高密度影、线样钙化影或气泡影等。CT扫描结合鼻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累及眼部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累及眼部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均出现眼部症状,包括突眼5例,眼球移位4例,视力减退3例;鼻部主要症状为奶酪状黏涕、鼻塞。结果6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均累及双侧多个鼻窦。CT平扫示受累鼻窦窦腔充满软组织影,伴有多发条状、葡行性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软组织窗),边界清楚,也可伴有磨玻璃状高密度影(骨窗),边界较模糊;鼻窦膨胀.窦壁骨质变形、变薄、连续中断。病变累及眼眶,4例侵犯眶内壁,1例侵犯眶上壁,1例同时侵犯眶内、上壁.与邻近眼外肌分界不清;眶尖容积变小2例,6例眼球均不同程度突出。结论双侧鼻窦充满软组织影,伴有条状或葡行高密度影是诊断本病的特征性CT征象,根据此征象可提出本病的诊断;本病进展期常侵犯眼眶,有时患者可能以眼部症状首先就诊,应引起临床及影像科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侵犯鼻窦的MRI表现(附86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妍  梁赵玉  于小平  古善智  陈炼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00-1102
目的:分析鼻咽癌侵犯鼻窦的磁共振(MRI)表现,探讨MRI在诊断鼻咽癌侵犯鼻窦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鼻咽癌并鼻窦侵犯的86例患者的MRI表现。结果:MRI表现为窦壁破坏100%,窦壁黏膜增厚52.3%,窦腔内软组织肿块65.1%,鼻窦内侵犯病灶与鼻咽肿瘤相连97.7%,合并积液25.6%。横断面T1WI、T2WI、CE-T1WI所示病灶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矢状面T1WI、冠状面FSIR和冠状面CE-T1WI示肿瘤侵犯蝶窦为100%,横断面T2WI和CE-T1WI对显示筛窦、上颌窦受侵最佳。结论:窦壁骨质破坏、连续性中断;窦壁黏膜不均匀性增厚;窦腔内肿块与鼻咽肿瘤主体相连,且有相同程度的强化;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是诊断鼻窦受侵犯的要点。因此,MRI的横断面T2WI、矢状面T1WI、冠状面FSIR及增强扫描在鼻咽癌鼻窦受侵犯的诊断中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8.
鼻部韦格纳肉芽肿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鼻部韦格纳肉芽肿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鼻部韦格纳肉芽肿,均经过CT检查,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慢性鼻窦炎症状、鼻粘膜干燥结痂和鼻出血。结果:3例韦格纳肉芽肿局限于鼻部,其余5例为全身性韦格纳肉芽肿。CT表现:①鼻窦炎表现。②鼻腔内充以软组织影,鼻甲、鼻中隔破坏。③早期上颌窦内壁破坏,晚期鼻窦骨质增生、硬化,窦壁增厚,出现“双线”征。④2例随访观察鼻甲、鼻中隔破坏较前明显,4例鼻甲、鼻中隔改变未见加重,6例上颌窦壁骨质明显增厚,出现不规则“双线”征。窦腔变小。结论:鼻甲、鼻中隔破坏。鼻腔充以软组织影,鼻窦壁“双线”征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征象;CT可准确显示鼻部韦格纳肉芽肿侵及范围;也能够帮助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发生于上颌窦者25例,前组筛窦3例,蝶窦2例。30例均可见病变向邻近的部位蔓延,压迫相应结构,但分界尚清楚,MRI较CT显示更清楚。CT表现为受累的鼻窦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窦壁骨质受压、变形,28例骨质不连续并形成缺损,以上颌窦内壁最常见(21例),残端骨质伴硬化8例,内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其中10例见静脉石影;16例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有散在、形态不一的明显强化区域。与脑组织比较病变在MR T2 W1呈低信号4例,中等信号14例;在T2 WI呈高信号16例,中等信号2例,但信号不均匀,其内可见形态及数量不一的低信号影;增强后病变呈显著不均匀强化,外观呈蜂窝状8例,斑驳状10例;8例动态增强扫描均显示渐进性强化。结论典型骨质改变加静脉石可提示该病诊断;MR T2 WI不均匀高信号、渐进性强化、斑驳状或蜂窝状表现,也是诊断该病的特征性征象;联合使用CT和MRI可为该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的50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鼻窦病变的范围、密度以及窦壁的骨质改变。结果:①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多局限于单侧,以上颌窦多发,②窦腔软组织块影内散在斑点状,星芒状钙化,③霉菌性鼻窦炎受累鼻窦窦口多数明显扩大,邻近正常结构受压移位或消失,④受累鼻窦窦壁骨质增厚硬化,可见骨质吸收或破坏。结论:鼻窦窦腔软组织影内散在不规则钙化是霉菌性上颌窦炎的特征性表现,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在霉菌性鼻窦炎时多见,有骨质吸收破坏时应与上领窦癌等病变鉴别。CT检查的价值在于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程度,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蝶窦内异位垂体腺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2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组织学证实蝶窦内异位垂体腺瘤的影像学资料.8例患者均经CT和MR检查.结果 8例垂体瘤均位于蝶窦,与鞍内垂体不相连;3例呈卵圆形,不规则形5例,病灶最大径20~46 mm,边界均较清楚.CT表现:与脑灰质比较,平扫呈等密度7例,稍低密度1例,其中2例增强呈较均匀中度强化;病变周围的骨质不同程度受压、变形、硬化,其中5例并可见局部侵蚀状破坏;鞍底骨质完整3例,骨质破坏5例.MRI表现:与邻近脑厌质比较,在T1WI呈稍低信号2例,等信号6例,T2WI呈稍高信号2例,等信号6例,病变信号不均匀,内散在小泡状、细条状长T1、长T2信号,对应组织学上扩大的腺泡;增强后病变不均匀低中度强化,外观近似筛网状.2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均为速升缓降璎.5例伴有空蝶鞍,5例包绕邻近海绵窦,与邻近颈内动脉分界不清,4例侵及斜坡.结论 T2WI小泡状、细条状高信号和增强后T1WI筛网状外观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CT和MRI联合使用能够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根据病变的范围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2种类型。CT表现:局限型25例,位于鼻腔前部23例,后部2例,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颊部皮肤23例;病灶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17例,增强后低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3例;中下鼻甲、鼻中隔轻微浸润性破坏2例。弥漫型10例,表现为鼻腔中线区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9例侵犯邻近鼻窦及面颊部软组织,6例蔓延到眼眶、颞下窝、翼腭窝,4例浸润颅底骨髓,3例破坏硬腭。MRI表现:T1WI低信号5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等信号3例;T2WI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病变低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4例。3例沿翼腭窝神经周围蔓延。结论大多数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有特征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3.
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6例为良性成骨细胞瘤,2例为侵袭性成骨细胞瘤;发生于鼻窦者6例,颞骨者2例。CT表现:良性成骨细胞瘤边界清楚,圆形2例、椭圆形4例,周边伴有完整的骨壳,病灶内见点状、结节状、条状钙化或骨化,压迫邻近的结构;侵袭性成骨细胞瘤部分边界模糊,形态不规整,骨壳不完整,外周可见软组织肿块,内伴有不规则形的钙化或骨化,侵犯邻近结构。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T1WI为等信号者4例,低信号者2例,T2WI信号不均匀,但病灶内部均见数量不一的极低信号影,对应CT上钙化或骨化区;4例骨壳在T1WI和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环,1例骨壳仅在T2WI显示低信号,1例骨壳在T1WI和T2WI均难以显示;增强后扫描呈中至显著强化,良性为较均匀强化,而侵袭性为不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不同程度强化,良性较均匀,侵袭性不规则且范围更大。结论CT是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I可更清楚、准确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可作为1种补充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鼻腔鼻窦淋巴瘤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原发于鼻腔30例,鼻窦7例,鼻腔、鼻窦同时发病或累及邻近结构9例。CT表现:淋巴瘤位于鼻腔前部28例,后部2例,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部皮肤22例;病灶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2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6例,鼻中隔、中下鼻甲浸润性破坏7例。鼻窦淋巴瘤表现为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窦壁骨质浸润性改变5例,明显破坏2例,4例上颌窦周软组织浸润,增强后中度强化3例。弥漫型淋巴瘤表现为鼻腔中线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鼻腔及邻近鼻窦伴软组织肿块,6例并累及邻近面部软组织、眼眶、鼻咽部、口咽、颞下窝、翼腭窝,4例浸润颅底骨髓,2例破坏硬腭。MRI表现:T1WI低信号12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等信号8例;T2WI高信号11例,等信号9例;病变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10例。4例沿翼腭窝神经周扩散。结论 多数鼻腔淋巴瘤及弥漫型鼻腔鼻窦淋巴瘤有特异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鼻窦淋巴瘤则缺乏特异影像学征象。CT是本病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帮助临床准确地分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2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鼻窦神经鞘瘤的影像资料,12例均做cT检查,10例做MR检查.结果 12例神经鞘瘤中良性11例,低度恶性1例;发生于鼻筛区4例,上颌窦3例,上颌窦、筛窦及蝶窦2例,上颌窦、鼻腔1例,蝶窦1例,后鼻孔1例;病变边界清楚,呈椭圆形4例,不规则形8例.CT表现:病变区轮廓扩大,相应鼻腔鼻窦骨质受压、变薄、移位,其中8例伴局部吸收,1例伴轻微侵蚀性破坏;平扫病变密度均匀10例,另2例其内可见低密度区,增强后2例病变显示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T1WI呈等信号,其中3例可见片状及结节状低信号,2例伴有片状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信号7例,稍高信号3例,其中2例伴有片状低信号;9例病变内可见点、片状高信号,其中6例伴有规整的结节状高信号,1例显示液-液面;增强后9例显示中度或显著不均匀强化,1例较均匀显著强化.2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平台型.6例伴有阻塞性鼻窦炎,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其内部不强化,边缘可见线状强化.MRI均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和伴发的炎症.结论 骨质变形、变薄、吸收和MR T2WI所示斑片、结节状高信号并且增强后无强化为该病特征性表现;CT和MR两种影像检查方法联合使用能够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鼻窦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窦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2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鼻窦骨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9例中发生于上颌窦5例,筛窦3例,蝶窦1例;原发7例,继发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及骨化性纤维瘤各1例。CT表现:受累部位骨质破坏,伴有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内散在数量及形态不一的肿瘤骨,呈棉絮状3例,象牙质状2例,放射状2例,棉絮状和放射状1例,放射状和象牙质状1例。3例增强后呈不均匀低至中度强化。MRI表现:病变与脑实质比较,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5例,等信号2例;T2WI表现为高信号4例、等信号3例,内部信号不均匀,散在数量不等、形态不一的极低信号影,对应CT所见的肿瘤骨,增强后可见中度到显著不均匀强化。MRI清楚显示病灶大小及伴发的改变。病变侵犯眼眶5例,翼腭窝、颞下窝4例,颅底3例,广泛侵犯颅面部结构1例。结论CT是显示肿瘤骨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MRI能够更清楚、准确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7.
上颌窦炎性假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上颌窦炎性假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组织学证实的上颌窦炎性假瘤的CT(8例)、MRI(7例)资料,并分析其中3例MR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结果 病变位于左侧2例,右侧6例;病变均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楚5例、模糊3例,最大径平均51 mm(29~72 mm).CT表现:与脑实质比较,平扫6例呈等密度,2例呈略低密度,2例增强后呈中度强化;受累窦壁骨质吸收、破坏,残端骨质伴有硬化.MRI表现:T_1 WI呈低信号2例、等信号5例;T_2 WI呈不均匀低信号6例、等信号1例;增强后病变呈不均匀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5例;3例动态增强扫描的TIC均为持续上升型.病变累及同侧鼻腔6例、颞下窝和翼腭窝4例、眼眶4例及面颊部3例,MRI更清楚、准确显示窦外蔓延的范围.结论 骨质破坏伴有残存骨质硬化、T_2 WI呈较低信号是上颌窦炎性假瘤较特征性表现;CT和MRI联合使用能够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的CT(9例)和MRI(7例)资料,并分析其中3例动态增强扫描的TIC.结果 血管外皮瘤位于鼻腔5例、上颌窦3例,蝶窦1例;病变呈梭形4例、类圆形3例,不规则形2例,病灶最大径18~52 mm,平均31 mm,边界清楚7例,模糊2例.CT表现:与脑灰质比较,平扫病变呈等密度6例,略高密度3例,2例增强后呈较均匀的显著强化;邻近骨质受压、吸收7例,骨质侵蚀破坏2例.MRI表现:与脑灰质比较,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T1WI、T2WI均呈等信号4例,其中2例信号不均匀;增强后显著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例.3例TIC均为持续上升型.病变侵犯眼眶2例,侵犯海绵窦、前颅底脑膜及翼腭窝、颞下窝1例.5例随访3~8年,其中2例复发.结论 MRI增强后显著强化、持续上升型TIC是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较典型的影像表现;骨质表现有助于良、恶性判断;影像检查能够准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翼腭窝原发肿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翼腭窝原发肿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翼腭窝原发肿瘤的影像资料。结果 11例肿瘤均起源翼腭窝,通过其自然通道向邻近结构不同程度生长,其中神经鞘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血管纤维瘤3例、腺样囊性癌2例、黑色素瘤1例。神经源性肿瘤边界清楚,高分辨率CT(HRCT)可见翼腭窝扩大,周边骨质受压移位、变薄;在MR T1WI呈等信号(与脑实质比较),T2WI呈高信号,2例神经纤维瘤信号均匀,呈均匀强化。3例神经鞘瘤可见囊性区,呈不均匀强化。血管纤维瘤边界较清楚,HRCT可见翼腭窝扩大,周边骨质受压移位,变薄及破坏。在MR T1WI呈等信号(与肌肉比较)2例,低信号1例;T2WI呈高信号,明显强化,1例瘤体可见散在点或条状流空信号,呈不均匀强化。腺样囊性癌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整,HRCT示翼腭窝扩大,骨质呈虫蚀样破坏;在MR T1WI呈低信号(与肌肉比较),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瘤体内可见点、囊状更高信号,呈不均匀强化。黑色素瘤边界清楚,形态不规整,HRCT示翼腭窝扩大,前侧骨质受压移位、变薄,其余骨壁破坏,肿瘤突人邻近结构;MR T1WI呈稍高信号(与肌肉比较),T2WI呈高信号,见多发点或条状流空信号,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能清楚显示翼腭窝周边骨质改变,MRI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两者结合能较准确地对神经源性肿瘤及血管纤维瘤作出定性诊断;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确定手术入路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