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联合曲安奈德(TA)或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31例患者31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力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并将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74±0.36),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CRT)为(484.48±164.81) μm.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出现黄斑水肿时,按需进行IVR治疗;第3次IVR治疗时黄斑水肿消退不明显者同时联合TA注射治疗.OCT检查发现黄斑水肿明显消退时,给予黄斑激光光凝治疗;FFA检查发现周边视网膜出现无灌注区,行周边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患眼接受雷珠单抗平均注射次数为(3.52±2.01)次;联合注射TA治疗15只眼,平均注射次数为(0.84±1.21)次;联合激光光凝治疗21只眼,平均次数为(0.97±0.95)次.先后接受了IVR联合TA和激光光凝这3种治疗12只眼.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对比分析患眼治疗前后logMAR BCVA及CRT的变化情况.结果 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42±0.33).治疗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1,P=0.000).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平均提高了(2.90±3.07)行.31只眼中,视力提高3行及以上者20只眼,占64.52%.患眼平均CRT为(326.19±117.80) μm.治疗后CRT较治疗前平均降低了(333.58±134.17) μm.治疗前后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14,P=0.000).31只眼中,CRT降低在100μm以上者17只眼,占54.84%.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发生白内障加重、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IVR联合TA或激光光凝治疗BRVO继发黄斑水肿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可以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并减轻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2.
宋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0):1942-1944
目的:探讨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伴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serous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SPED)患者应用雷珠单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02/2016-02在我院治疗的渗出型AMD伴SPED患者60例60眼,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ranibizumab,IVR)治疗,检查患者治疗前后最佳视力矫正(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PED高度和容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 thickness,CFT)以及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结果:患者治疗后1、3、6 mo BCVA分别为0.6±0.1、0.4±0.1和0.3±0.1,均明显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1、3、6mo PED高度和容积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6mo患者PED高度和容积分别为240.02±35.10μm和0.310±0.120mm3;患者治疗后6mo CFT为290.02±33.10μm,明显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m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1、3、6 mo房水VEGF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6 mo患者房水VEGF为149.11±28.89 pg/mL;治疗期间未发现有眼内炎、葡萄膜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IVR治疗渗出型AMD伴SPED有较好的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视力,降低PED高度和容积以及房水VEGF浓度,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延长照射时间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极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CH患者51例5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瘤体位于黄斑区36只眼,位于黄斑外(旁中心外或视盘周边)15只眼。所有患者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FFA、眼B型超声、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51只眼中,伴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48只眼。瘤体位于黄斑区、黄斑外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05±0.05、0.32±0.15;肿瘤厚度、直径分别为(4.5±2.2)、(3.8±1.4)mm和(9.7±3.6)、(7.7±1.9)mm。患眼均行PDT治疗,照射时间123 s;48 h后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治疗后1、3、6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视网膜下积液(SRF)、瘤体渗漏情况及大小变化。治疗前后BCVA、瘤体厚度和直径比较行t检验。结果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眼瘤体缩小,未见瘢痕形成;瘤体内血管较治疗前稀疏,荧光素渗漏减少,其中未见荧光素渗漏8只眼;伴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48只眼中,视网膜平复43只眼。瘤体位于黄斑区、黄斑外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16±0.15、0.55±0.21。与治疗前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1、-2.676,P=0.036、0.040)。与治疗前比较,不同位置患眼肿瘤厚度(t=3.416、3.055,P=0.011、0.028)、直径(t=4.385、4.171,P=0.002、0.009)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长PDT照射时间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可使CCH瘤体缩小,BCVA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对照临床前瞻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全视网膜镜眼底检查、眼底血管造影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对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13例13只眼;PDT治疗1周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联合治疗组)14例14只眼.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联合治疗组参照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研究制定的标准先行PDT治疗,1周后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治疗后1、2、3、6、12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检查BCVA、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以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其中,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CNV未完全闭合仍有渗漏者,则再次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2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为1个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治疗后12个月,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为0.22±0.11,联合治疗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为0.21±0.12;2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7,P=0.853).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中10例CNV完全闭合,占77.92%;3例CNV部分闭合,轻微荧光渗漏,占23.08%.联合治疗组患者中12例CNV完全闭合,占85.71%;2例CNV部分闭合,轻微荧光渗漏,占14.29%.OCT检查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CNV强反射区域缩小,视网膜下积液吸收,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下降.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67.96±10.69)μm,联合治疗组患者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71.64±11.30) μm;2组患者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7,P=0.389).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为(2.4±1.0)次;联合治疗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为(1.5±0.7)次.两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1,P=0.009).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中1例出现结膜下出血,其余患者未发现其他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均能减轻CNV渗漏,降低视网膜厚度,改善ICNV患者视力,无严重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可减少玻璃体腔注射的次数.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2.5mg)治疗的AMD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和黄斑容积(total macularvolume,TMV),对注射后渗漏无明显改善或病情反复者进行眼内重复注射。所有病例都完成至少6mo的观察随访。结果:患者30例30眼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72岁。治疗前患者的基线平均对数BCVA为1.03±0.55,CFT为364.97±151.83μm,TMV为8.36±1.84mm3,注药后1wk虽然平均CFT和TMV没有显著改善,但BCVA有显著提高(logMAR,0.79±0.33;P=0.002),经平均9.7mo的随访,BCVA(logMAR,0.70±0.40;P=0.004),CFT(272.93±81.06;P=0.005)和TMV(7.20±0.98;P=0.004)3项指标均较基线有显著改善,终末随访时BCVA提高至少两行者为18眼(60%),稳定者为8眼(27%)。本组患者共接受了58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平均注射次数为1.93次/眼,有50%再注射能在术后1wk使视力提高两行或两行以上。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或稳定多数湿性AMD的病情,但术后定期随访以及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再次注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重复注射雷珠单抗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眼脉络膜厚度(CT)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开放性无对照研究.临床确诊的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31例31只眼(AMD组)以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33例33只眼(病理性近视组)纳入研究.所有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治疗,之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6个月.AMD组、病理性近视组患眼平均注射次数分别为(4.23±1.33)、(2.27±0.88)次.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患眼中心凹下CT.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的CT变化.分析末次随访时CT降低值与注射次数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l、3、6个月,AMD组患眼平均CT较治疗前分别降低了(9.68±11.02)、(12.58±11.04)、(13.84±11.67) μm.AMD组患眼治疗后1、3、6个月平均C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9、6.34、6.60,P<0.001).病理性近视组患眼平均CT分别为(81.09±63.20)、(79.52±63.64)、(79.88±62.46) μm,较治疗前分别降低了(2.06±10.92)、(3.64±8.78)、(3.27±7.20)μm.病理性近视组患眼治疗后1个月平均C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7);治疗后3、6个月平均C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8、2.61,P=0.024、0.01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MD组、病理性近视组患眼末次随访时CT降低值与注射次数均无相关性(r=0.04、0.30,P=0.815、0.099).结论 玻璃体腔重复注射雷珠单抗会引起渗出型AMD及病理性近视CNV患眼的CT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重度视力损害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确诊为渗出型AMD、最佳矫正视力(BCVA)<0.05并接受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的46例患者(47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治疗后随访1~8个月,平均随访(4.09±2.25)个月。对比分析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病变最厚处视网膜厚度(MRT)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至末次随访时,47只眼中,视力提高29只眼,占61.7%;视力稳定15只眼,占31.9%;视力下降3只眼,占6.4%。治疗后,平均CRT由治疗前的(301.30±84.57)μm降低为(211.27±87.03)μm;与治疗前相比,平均CRT下降(90.03±33.9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6,P<0.01);MRT由(529.04±174.63)μm降低为(421.86±95.78)μm;与治疗前相比,平均MRT下降(107.17±42.4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4,P<0.01)。结论雷珠单抗治疗重度视力损害渗出型AMD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连续12个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无对照、开放性研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22例渗出型AMD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4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8.2±9.3)岁.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为便于统计分析,视力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患眼BCVA 0.01~0.9,平均BCVA 0.26±0.22,平均logMAR0.76±0.44;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 182~559 μm,平均CRT值为(302.62±90.18)μm.眼压均正常.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ranibizumab 0.05 ml(含ranibizumab 0.5 mg),每一个月1次,连续12个月.每次治疗后1h和治疗后1d行眼压检查.每一个月均采用首次治疗前的方法和设备行视力、眼压、眼底、OCT检查;3个月行FFA、ICGA检查.22例患者中,完成了12个月随访者13例.13例患者平均logMAR 0.74±0.37,平均CRT值为(305.77±99.69) μm,平均眼压为(12.07±3.93) mm Hg(1 mm Hg=0.133 kPa).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治疗过程中视力、CRT变化.结果 所有患眼治疗后1个月,平均logMAR为0.52±0.32,与首次治疗前平均logM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18,P<0.05);治疗后3个月,平均logMAR为0.37±0.27,与首次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7,P<0.05).完成12个月随访的13只眼,治疗后1、3、12个月平均logMAR分别为0.51±0.34、0.35±0.26、0.34±0.30,与首次治疗前平均logMA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43,5.438,4.756;P<0.05).治疗后1、3个月平均CRT值分别为(228.85±54.93)、(231.00±38.94) μm,与首次治疗前平均CR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4,3.199;P<0.05);治疗后12个月平均CRT值为(262.92±70.48)μm,与首次治疗前平均CR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8,P>0.05).前3次治疗视力提高最快,6只眼视力从0.1~<0.5提高到0.5及以上;随访第1个月时CRT降低幅度最大.玻璃体注射ranibizumab后1h眼压升高,1d后降至治疗前水平.随访中未见眼内感染等与玻璃体腔注射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每一个月玻璃体腔注射1次ranibizumab可以提高患眼视力,减轻黄斑水肿;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商品名:Lucentis)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视力预后。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临床确诊为PCV的36例患者36只眼分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单纯注射)组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PDT(联合治疗)组,每组各18例18只眼。单纯注射组患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注射后1个月按需给药;联合治疗组患者先行常规PDT治疗,3 d后再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方法同单纯注射组。联合治疗3个月后根据检查结果 确定是否需要重复注射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无视网膜脱离、持续高眼压、视网膜裂孔、眼内炎、全身不良反应等并发症发生。单纯注射组、联合治疗组平均注射雷珠单抗次数分别为(3.00±0.84)、(1.89±0.68)次;两组平均注射雷珠单抗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0,P=0.000)。单纯注射组、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8、0.940,P>0.05)。单纯注射组、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8、2.547,P<0.05)。末次随访时,单纯注射组、联合治疗组logMAR 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1、9.408,P=0.012、0.000)。单纯注射组患眼中,视力提高3只眼,占16.7%;视力稳定13只眼,占72.2%;视力下降2只眼,占11.1%。联合治疗组患眼中,视力提高4只眼,占22.2%;视力稳定13只眼,占72.2%;视力下降1只眼,占5.6%。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PDT治疗PCV均可明显提高患者视力。治疗后3个月内两种治疗方式的视力预后无明显差别;治疗后6~12个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PDT治疗者视力预后优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贝伐珠单抗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的疗效,治疗方案必要时采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63眼(雷珠单抗治疗组35眼,贝伐珠单抗治疗组28眼)新确诊新生血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资料。治疗12 mo后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 BCVA)和黄斑中心凹厚度( CFT)。采用双尾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 结果:雷珠单抗治疗组35眼和贝伐珠单抗治疗组28眼均完成12 mo随访,并记录数据。雷珠单抗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均值增加0.1 logMAR;相反,贝伐珠单抗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均值下降0.06logMAR(P=0.01)。雷珠单抗治疗组13眼(37%)和贝伐珠单抗治疗组4眼(14%)最佳矫正视力至少增加0.3logMAR。雷珠单抗治疗组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减少41.6μm,贝伐珠单抗治疗组减少8.1μm(P=0.003)。两组平均注射次数是4.46次和4.11次(P〉0.05)。 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组在视力和消水肿方面疗效优于贝伐珠单抗组。但是,两种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随机的长期临床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11.
近视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研究复习本世纪以来 (2 0 0 0年~ 2 0 0 4年 )有关近视药物治疗问题的文献。方法是主要通过PubMed ,对“myopia”进行检索 ,同时也参考一些重要会议最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三种前列腺素类药物降眼压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和贝美前列素三种前列腺素类药物的降眼压效果。方法选取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拉坦前列素组51例(51眼),曲伏前列素组24例(24眼),贝美前列素组27例(27眼),分别使用相应滴眼液,均为每日1次,共观察4周,测量用药前后的眼压值。结果三组患者用药4周后眼压均有明显下降,拉坦前列素组在8:30测得平均眼压从(24.57±3.68)mmHg(1 mmHg=0.133 kPa)降至(15.29±2.67)mmHg,下降幅度(用药前后眼压差值/用药前眼压值)为37.8%;曲伏前列素组从(24.54±2.95)mmHg降至(16.29±3.11)mmHg,下降幅度为33.6%;贝美前列素组从(25.41±3.63)mmHg降至(16.00±4.45)mmHg,下降幅度为37.0%。用药前及用药后三组间眼压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分别为F=0.579、P=0.562;F=0.868、P=0.423)。结论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贝美前列素滴眼液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都有明显、持久的降眼压作用,且降眼压作用相互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联合维生素C及微量地塞米松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42例(44只眼),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其中浅层型24例(25只眼),治愈22只眼,治愈率88%;好转2只眼,有效率96%。深层型18例(19只眼),治愈13只眼,治愈率68.4%;好转3只眼,有效率84.2%。平均治疗天数浅层型为13.6天,深层型为25.4天,经6~22个月的随访,复发4只眼,复发率9.1%。由此可见本法对浅层型有显著的疗效,对深层型亦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对聚肌胞、维生素C、微量激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作用原理进行了讨论。并探讨微量激素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治疗高血脂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高血脂非增生型DR的52例患者104只眼纳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布考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6例52只眼.给予两组患者饮食、运动指导的同时进行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组在控制血糖、血压基础上给予普罗布考0.5g,2次/d;对照组在控制血糖、血压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1次/d.总疗程12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所有患者均行视力、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相关血液及尿液检查.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力、眼底、黄斑水肿、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8-羟基脱氧鸟苷(8-0HdG)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视力预后总有效率分别为44.23%、40.3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35,P>0.05).治疗组、对照组视网膜出血及微动脉瘤均较治疗前减轻,其眼底预后总有效率分别为65.38%、36.5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73,P<0.05).治疗组、对照组合并黄斑水肿分别为6、5只眼,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33、4.300,P<0.05);两组合并黄斑水肿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02,P>0.0S).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t=15.653、7.634、14.871)、对照组(t=13.275、7.415、13.632)TG、TC和LDLC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4、0.275,P>0.05).治疗组、对照组之间TG、TC、LDLC、H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57、0.133、1.671、0.875,P>0.05).治疗后1、3、6、12个月,治疗组(t=7.352、15.581、27.324、28.143)及对照组(t=6.877、8.672、14.671、14.855)8-0HdG较治疗前呈逐渐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8-0Hd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3,P>0.05);治疗后3、6、12个月,治疗组8-0HdG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4、5.917、5.226,P<0.05).结论 普罗布考治疗高血脂非增生型DR可降低血脂、稳定视功能、减轻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15.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已经成为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一线治疗,在糖尿病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相关的疾病治疗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积极稳妥地进行治疗效果优化以及新的适应证探索研究,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特点和患者具体情况,不断提高科学使用抗VEGF药物治疗眼底病的临床应用水平仍有大量工作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新生血管性眼底疾病的本质特征以及影响其发生发展转归的相关因素,开发研究更新更好的治疗药物及方法尚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眼睑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眼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以曲安奈德和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瘤体。结果曲安奈德组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治愈率为67.6%,治愈好转率为73.5%;联合用药组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治愈率为80.0%,治愈好转率为92.3%,差异有显著性(χ2=4.868,P<0.05)。曲安奈德组平均疗程为(11.7±3.1)个月,联合用药组平均疗程为(6.6±2.0)个月,差异有显著性(t=2.044,P<0.05)。结论5-氟尿嘧啶不仅能提高曲安奈德对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而且能缩短其疗程。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是治疗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莹 《眼科研究》2014,(3):196-199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目前,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治疗以眼局部治疗为主,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病因,减轻症状和预防并发症.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双效作用药物(稳定肥大细胞/抗组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六大类.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双效作用药物的主要作用是减轻眼部瘙痒、结膜充血等症状和体征,也可用于急性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患者,而NSAIDs、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则用于症状严重患者或慢性病例.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效果显著,可作用于过敏反应的多个环节,但是长期应用可能会导致眼压升高、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和后囊下白内障,有角膜溃疡的患者更应谨慎使用.免疫抑制剂具有抑制免疫的作用,可抑制局部或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但由于价格较高及局部刺激性强等不良反应,故也不宜长期应用.NSAIDs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作用温和,刺激性小,目前在眼表变态反应性结膜炎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重视葡萄膜炎药物治疗研究,提高葡萄膜炎药物治疗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各类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治疗,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但单一药物治疗对慢性或复发性葡萄膜炎的疗效欠佳,长期应用又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部分患者需辅助以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不同类型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因此各自的适应证、疗效和毒副作用也不尽一样.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葡萄膜炎的类型选择敏感的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同时密切观察其疗效和毒副作用.葡萄膜炎治疗中的常用药物类型、疗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以提高葡萄膜炎药物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苏拉明对体外培养的人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增生抑制作用的时效关系,了解它对RPE细胞的作用方式,进一步阐明其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优势。方法9块96孔细胞培养板,每块取12孔,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孔。2组各孔内均接种浓度为5×104个/ml的RPE细胞0.1 ml。换液后实验组加250 μg/ml苏拉明,对照组不加。4 d后2组均更换成正常培养液;在生物倒置显微镜下观察RPE细胞生长情况;分别于加药后1、2、4 d及撤药后1、2、3、5、7、9 d随机抽取1块培养板终止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同一培养板上两组RPE细胞增生情况。随机化区组 t 检验比较两组吸光度值的差异,计算细胞增生抑制率。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对照组RPE细胞在接种后第7天完全融合。实验组细胞间隙较对照组稍增大,接种13 d时细胞仍未融合。实验组RPE细胞加入苏拉明后第1天,增生抑制率为14.85%,第4天达最高25.79%;撤药后第1天下降到12.35%,然后逐渐又上升,到撤药后第3~5天达顶峰超过20%,之后逐渐回落,到第9天达14.71%。结论苏拉明对血清诱导的RPE细胞增生具有长时间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在撤除药物后还能再次引起后抑制作用,整个过程呈现特殊的双峰型抑制效应。(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25-27)  相似文献   

20.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经ROP筛查并诊断为AP-ROP、阈值期ROP或高危阈值前期ROP的29例患儿5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Ⅰ区病变9例18只眼,Ⅱ区病变20例39只眼.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0.025 ml(含雷珠单抗0.25 mg).注射后第1个月每周随访1次,第2、3个月每两周随访1次,此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至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随访时间16~52周,平均随访时间(28.1±11.7)周.对病情复发或对IVR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IVR或激光光凝治疗.57只眼中,单次IVR治疗36只眼,占63.2%;重复IVR或补充激光光凝治疗21只眼,占36.8%.随访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57只眼中,经单次IVR治疗病变完全消退36只眼,占63.2%;经重复IVR治疗病情改善11只眼,占19.3%;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病情稳定10只眼,占17.5%.单次IVR治疗的36只眼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IVR或补充激光光凝治疗的21只眼中,病变复发18只眼,占所有患眼的31.6%;对IVR治疗无反应3只眼,占所有患眼的5.3%.病变复发的18只眼中,包括AP-ROP 14只眼,阈值期ROP 2只眼,阈值前期ROP 2只眼.其病变复发时间2~8周,平均复发时间(5.7±2.1)周.7只眼补充激光光凝治疗后病情稳定;11只眼给予再次IVR治疗后病情改善.对IVR治疗无反应3只眼,均为Ⅱ区病变高危阈值前期ROP,经激光光凝治疗后病情稳定.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单次IVR治疗大部分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或复发者,需重复IVR和(或)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