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做好包虫病防控工作,开展了犬细粒棘球虫驱虫试验,以观察吡喹酮片对犬细粒棘球绦虫的驱除效果。选择当地土种犬作为试验犬,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按5 mg/kg剂量分别直接投喂试验药品和对照药品,连续进行三次投药,试验投药前后对犬粪便分别采取犬细粒棘球绦虫抗原检测;同时在犬投药前后,分别采取羊粪便进行细粒棘球绦虫抗原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驱虫效果均为100%,但对照组犬的主动吞食率较低为0.38%,而试验组犬主动吞食率达到89.22%;在犬驱虫试验区域,羊只的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也大幅度下降,其中试验组感染率下降到了10%;对照组下降到23.33%。试验药品中加入天然成分掩盖吡喹酮的苦味,使犬的主动吞食率增高,且该药品相对松软有助于分割使用。因此该试验药品是比较理想的抗寄生虫药物,用于驱除犬细粒棘球绦虫效果较好,推荐剂量为5 mg/kg。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吡喹酮不同剂型对青海牧区藏犬棘球绦虫的驱虫效果,经细粒棘球绦虫粪抗原检测,选择牧户家中饲养的阳性藏犬34只,分为吡喹酮片剂5mg/kg剂量组、浇泼剂10mg/kg剂量组和对照组,采用氢溴酸槟榔碱泻下法和犬细粒棘球绦虫抗原检测法对藏犬棘球绦虫的驱虫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吡喹酮片剂5mg/kg、浇泼剂10mg/kg...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奥芬达唑干混悬剂对青海牧区藏犬肠道寄生虫的驱虫效果,选择牧户家中饲养的35只藏犬,设奥芬达唑干混悬剂5、10、15mg/kg体重剂量组,进行驱虫效果评价。结果表明:3个试验剂量对藏犬弓首蛔虫、犬钩口线虫、细粒棘球绦虫、泡状带绦虫和多头带绦虫的转阴率和减少率均达100.0%。奥芬达唑干混悬剂3个试验剂量驱除牧区藏犬蛔虫、钩虫、绦虫高效安全,推荐剂量在5mg/kg以上。  相似文献   

4.
氢溴酸槟榔碱驱除犬绦虫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氢溴酸槟榔碱按5、7.5mg/kg体重剂量进行了驱除犬绦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mg/kg剂量一次投药后的下泄率和呕吐率分别为58.8%和5.9%,无反应率为41.2%;7.5mg/kg剂量的下泄率和呕吐率均为62.5%,无反应率为37.5%.犬绦虫感染率为50%,其中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25%,感染强度为0~893条.  相似文献   

5.
犬体内细粒棘球绦虫发育期限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吡喹酮驱除犬细粒棘球绦虫间隔的最佳时间,为防治棘球蚴病提供科学依据,1990年8月至1991年5月,笔者在西宁作了犬体内细粒棘球绦虫发育期限的试验。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药品:吡喹酮,规格每瓶200mg×50片,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制药厂生产,批号881202。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新型犬棘球绦虫驱虫药物吡喹酮咀嚼片的适口性和药效,在青海省海晏、兴海、达日等地区,对190只家养犬和123只流浪犬开展适口性试验,观察采食效果;对12只感染棘球绦虫的犬,按剂量投药,开展驱虫效果试验。适口性试验显示:190只家养犬中,164只主动采食,采食率达86.32%;123只流浪犬中,46只主动采食,采食率为37.40%。驱虫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吡喹酮咀嚼片对犬细粒棘球绦虫、泡状带绦虫和多头绦虫的驱除效果达100%。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吡喹酮咀嚼片具有投药方便,驱虫效果好的优点,适用于当前犬棘球绦虫的驱虫工作;由于流浪犬警觉性高,采食率低,使犬犬投药非常困难,需要考虑其他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据国外报导,吡喹酮能够用作一次冲击量驱除犬细粒棘球绦虫,国内这方面的有关材料尚未见到。为了确定国产吡喹酮对犬体绦虫的驱除效果,我们于1981年4月至82年3月进行了此项试验。一、犬细粒棘球绦虫成虫体驱虫试验材料和方法 (一) 药物:吡喹酮,南京制药厂生产,原粉,批号810413,250g塑料袋装。 (二) 试验动物:选购刚断奶小狗10只,养4—6个月后,经粪便检查,虫卵呈阴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共和地区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情况,笔者于2005年9~10月,对共和地区农、牧区三个乡镇家养、散养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共和县农、牧区3个乡镇的家养和散养犬,按0.5ml/kg体重的剂量,将1.5%氢溴酸槟榔碱溶液注入口腔,服药后约40~60min,会排出黏性液体粪样,收取其1/3粪样,用3%福尔马林溶液轻洗于搪瓷盘中沉淀片刻,弃去上清液,再进行肉眼检查。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北京市某区犬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情况并分析风险因素,本试验采用抗原ELLSA法调查某区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情况,结果显示,该地区犬细粒棘球绦虫个体流行率为19.2%(95%CI:14.4%~24%);给犬投喂生的动物内脏、存在犬放养或部分放养行为是犬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主要风险因素。建议今后某区开展犬细粒棘球绦虫驱虫工作,要求养羊户严格拴养犬只,避免喂食生动物内脏,并加强对养羊户包虫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以比格犬为实验动物经口感染原头蚴,观察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情况.6只比格犬分为3组,每组2只,每组感染原头蚴的剂量分别为5万、15万、25万枚/只,感染后40 d开始检查粪便有无虫卵排出.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原头蚴后48 d虫体开始排卵;6只比格犬(Beagle)细粒棘球绦虫人工感染率为100%,其中5万枚组感染的平均荷虫3 457条(成熟2 074条,未成熟1 383条);15万枚组感染的平均荷虫6 230条(成熟3 639条,未成熟2 591条);25万枚组感染的平均荷虫16 238条(成熟11 856条,未成熟4 382条).结果表明,比格犬(Beagle)可以成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试验阿维菌素复方制剂2号中左旋咪唑与阿维菌素混合有无配伍禁忌及驱除绵羊体内外寄生虫效果。方法通过虫卵和痒螨检查确定阳性羊,设Ⅰ组:阿维菌素复方制剂2号(阿维剂量0.4mg/kg.BW.左旋剂量4mg/kg.BW);Ⅱ组:1%阿维菌素注射液0.4 mg/kg.BW;Ⅲ组:20%左旋咪唑注射液4 mg/kg.BW;Ⅳ组:左旋咪唑片剂7.5 mg/kg.BW;Ⅴ组:空白对照组,按羊的体重皮下注射或口服药物。结果Ⅰ、Ⅱ组羊用药后痒螨驱净率达100%,10 d试验羊虫卵减少率为100%和粗计驱虫率也为100%。Ⅲ组羊虫卵减少率和粗计驱虫率分别为91.3%和85%,Ⅳ组羊虫卵减少率和粗计驱虫率分别为82.7%和75%。结论阿维菌素复方制剂2号中左旋咪唑与阿维菌素混合无配伍禁忌,其驱除绵羊体内外寄生虫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12.
研究饲粮中添加大豆油和抗氧化剂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消化道内pH及酶活性的影响,对其分别饲喂4种不同的饲粮:Ⅰ组“玉米-豆粕型”,Ⅱ组“含3.4%大豆油”饲粮,Ⅲ组“含3.4%大豆油+100mg/mgVE”饲粮,Ⅳ组“含3.4%大豆油+100mg/kg普生源”饲粮。试验猪25kg左右屠宰。结果表明:平均日增重Ⅰ组显著低于Ⅲ组、Ⅳ组。饲料转化率Ⅰ组显著低于Ⅲ组、Ⅳ组。胃pH值Ⅰ组显著低于Ⅱ组、Ⅲ组,极显著低于Ⅳ组。十二指肠pH值Ⅰ组显著低于Ⅲ组。胰脏胰蛋白酶指标Ⅱ组显著低于Ⅰ组、Ⅲ组,极显著低于Ⅳ组。十二指肠中脂肪酶指标Ⅰ组显著低于Ⅲ组,极显著低于Ⅳ组;Ⅱ组显著低于Ⅲ组、Ⅳ组;空肠中脂肪酶指标Ⅰ组显著低于Ⅲ组,极显著低于Ⅳ组;Ⅱ组显著低于Ⅲ组、Ⅳ组。  相似文献   

13.
犬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率和羊包虫病感染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犬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率高的乡镇,羊包虫病感染率相应较高,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低的乡镇,其羊包虫病感染率相对较低。通过犬驱虫药物试验,筛选出最佳驱虫药物,从而控制感染源头,对靖远县包虫病防控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RPMI-1640和MEM)培养,观察其存活、生长及发育情况,从而为研究寄生虫发育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方法: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原头蚴培养的细胞培养基(RPMI-1640和MEM)分为4组:Ⅰ组为纯RPMI-1640培养液;Ⅱ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Ⅲ组为纯MEM培养液;Ⅳ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培养15d的原头蚴的成活率分别为:Ⅰ组69.87%、Ⅱ组80.35%、Ⅲ组50.25%、Ⅳ组60.32%;成囊率分别为:Ⅰ组80.58%、Ⅱ组90.25%、Ⅲ组35.65%、Ⅳ组45.89%;头节外翻率分别为:Ⅰ组95.50%、Ⅱ组98.65%、Ⅲ组60.52%、Ⅳ组70.98%。结论:大多数虫体在早期向囊发育,一部分虫体头节外翻,并伴有规律的伸缩运动,但随时间的延长虫体运动减缓,又向囊蚴发育。通过对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的体外培养,初步表明含有10%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RPMI-1640较适合原头蚴的生长发育,在普通培养箱中培养,最适温度在37—40℃,培养液pH=7.2,初步建立了原头蚴体外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果洛6县的51条犬进行绦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感染犬46条,感染率为90.20%,其中,棘球绦虫感染率70.59%。犬感染的绦虫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多头绦虫和泡状带绦虫三种。  相似文献   

16.
细粒棘球蚴病在天祝县黄牛、绵羊、山羊之间流行严重,局部地区高速100%,其中4岁以上羊感染比例大占43.5%,并以单纯感染肝包虫为主,占50.1%。1998年起使用犬用吡喹酮药饵驱治犬细粒棘球绦虫,犬犬投药,月月驱虫,经六年的防治和跟踪调查,2003年羊包虫病感染率下降到2.1%,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探讨新型制剂伊维菌素微球在山羊体内的药效学。选取32只山羊〔平均体重(27.05±1.20)kg〕,随机分成4组(Ⅰ),每组7Ⅳ),每组79只。Ⅰ组0.3 mg/kg体重,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注射液;Ⅱ和Ⅲ组3 mg/kg体重,分别皮下注射伊维菌素PLA5微球和PLGA微球混悬液;Ⅳ组作为对照组,不给药,对山羊粪便虫卵数(EPG)进行检测。Ⅰ、Ⅱ组和Ⅲ组山羊在第14天虫卵减少率均为100%,虫卵全部转阴;在给药后91 d虫卵减少率分别为0、74.3%和80.0%、;在给药后123 d分别为0、61.8%和0。伊维菌素对山羊胃肠道线虫虫卵具有较好的驱除作用,PLGA微球和PLA5微球的药效维持长达120 d左右,表现出长效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吡喹酮防治犬细粒棘球绦虫效果观察胡义,保广祺,郭红伟,周翰信(青海省海北州牧科所)为检验、考核对犬细粒棘球绦虫(E.gro-nulosus)综合防治效果,于1991年11月至1994年11月在海晏县全境内进行了细粒棘球线虫和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效果观察。...  相似文献   

19.
将80只昆明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空白对照组(Ⅰ组)、三聚氰胺高剂量组(300mg/kg)(Ⅱ组)、三聚氰胺中剂量组(150mg/kg)(Ⅲ组)和三聚氰胺低刺量组(37.5mg/kg)(Ⅳ组),试验周期为30d。试验期内观察小白鼠一般情况、体质量变化及食物利用率。结果显示:三聚氰胺染毒组小鼠体增重缓慢,食物利用率极显著降低(P〈0.01);Ⅱ、11组小鼠血清ALT、AST、BUN、Cr和UA值显著高于Ⅰ组(P〈O.05),Ca和P显著低于Ⅰ组(P〈0.05);Ⅱ组小鼠肝、肾指数显著高于I组(P〈0.05),Ⅱ、Ⅲ组脾指数显著低于Ⅰ组(P〈o.05);Ⅱ、Ⅲ组小鼠肺、肝、脾、肾及膀胱有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三聚氰胺亚慢性毒性会影响动物生长,造成肺、肝、肾及脾损害。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不同地区棘球蚴感染率的差异较大,从1989—2003年的资料分析,都兰县羊棘球蚴感染率98.53%,门源县羊棘球蚴平均感染率为29.42%,达日县牦牛的的感染率86.80%,某军牧场4岁以上牛感染率100%。天峻县牦牛棘球蚴感染率为37.8%,玉树州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78.13%,海南州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19.30%。青海人群本病的平均患病率为2%,少数牧区高达7%~10%。海北州从1991—2003年间开展棘球蚴病综合防治,牛棘球蚴平均感染率降至5.23%。羊棘球蚴平均感染率降至8.50%。犬细粒棘球蚴绦虫感染率由综防前的63.64%下降为零,防治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