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Ⅱ型麻风反应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Ⅱ型麻风反应首发的瘤型麻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临床表现不同的Ⅱ型麻风反应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1例为典型的麻风结节性红斑(ENL),1例是以丘疱疹、脓疱为首发的严重麻风反应,组织病理表现为麻风反应的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病理改变。两人对激素治疗的反应不同。结论:11型麻风反应的临床表现复杂,熟悉其临床特点和病理特点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九)砜类药物与麻风结节红斑反应麻风结节红斑(Erythema Nodosum Leprosum以下简称ENL)多见于瘤型或界线类偏瘤型,它属于第二型麻风反应的范畴。自从砜类药物应用于治疗麻风后,ENL发生率已较前显著的增高,瘤型麻风接受半年到一年的治疗之后,一部份病例即可出现ENL反应,在以后一段较长的时期中,可以间断的或反复的出现ENL,直到麻风接近治愈,ENL才逐渐减少,以至完全消失。至于ENL反应的程度,可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从麻风菌素和结核菌素阳性的正常人的外周血分离而得的活淋巴细胞输注给4例瘤型和1例结核样型麻风患者,每月一次,每次400万个活淋巴细胞共3次。其中3例瘤型患者患有麻风结节性红斑(ENL),另2例即使用1毫克氨苯砜亦出现严重的反应,故输注前均无抗麻风药物治疗。每次输注后,每例患者均出现反应或反应的强度增强,持续7~10天,除1例患者因ENL近5年每日服强的松龙20毫克此时需加量外,均不需治疗。输注后1例瘤型患者的临床状况未见改善,ENL发作的严重性及次数均未降低,余4例患者出现了临床、细菌学及组织学上的改善,ENL的严重性继每次输注而逐渐减轻,于研究期内(第一次输注后5个月内)ENL消失。之  相似文献   

4.
对32例ENL患者血清中的PG-Ⅰ抗体和CIC水平作了检测,并与56例无ENL的麻风患者作对照。结果显示ENL患者血清中抗PG-Ⅰ抗体及CIC的水平与无ENL的两组麻风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其特征是随ENL的出现血清中抗PG-Ⅰ抗体水平下降,CIC水平上升。ENL治愈后,PG-Ⅰ抗体及CIC水平逐渐恢复到反应前水平。著者认为血清抗PG-Ⅰ抗体及CIC水平的变化对促发ENL有一定作用,但强调这还不能完全解释ENL的发病机制问题,尚应作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瘤型麻风ENL反应误诊为结节性脂膜炎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麻风病及其反应的表现复杂多变,甚易误诊。现将我们见到的长期被误诊为结节性脂膜炎的2例瘤型麻风ENL反应,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麻风性结节性红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风性结节性红斑(ENL)是一种常见于瘤型和界线瘤型麻风患者的反应,自1962年 Murata 等人作了详细的临床描述以来,人们曾对其病因学和发病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至今仍没有充分的了解.麻风反应增加了麻风治疗的复杂性,对预后也有不良的影响,因此,控制麻风反应对消灭麻风十  相似文献   

7.
沙利度胺(反应停)在皮肤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利度胺(反应停)最早应用于皮肤科是1965年以色列专家将其作为镇静药用于治疗麻风结节性红斑(ENL)患者。此后,其在抗炎、免疫调节和抗血管生成等方面作用不断得到证实,除了肿瘤及关节炎症外,它在治疗某些顽固性皮肤病,特别是皮肤血管炎等疾病中发挥了显著作用。目前认为反应停可能是一个存在巨大潜力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麻风反应的治疗方法不断增多,疗效逐步提高。所用过的药物和方法大致如下。 50年代开始用斯锑黑克及亚砷酸钾治疗ENL几乎全部有一定效果。1984年后用口服硫酸锌,可减轻ENL反应;1987年用环磷酰胺亦获较好的效果。 50年代有人报告用维生素Bt_(12)治疗麻风反应有效,特别是对单纯神经反应。用维生素乙口服、  相似文献   

9.
麻风结节性红斑(ENL)的特征为触痛、红斑及皮下结节.由于ENL反应发生于细胞免疫(CMI)抑制、分支杆菌抗原负荷增多的瘤型麻风(LL)病人,提示ENL是Arthus现象的一种临床表现.但ENL反应病人对二硝基氯苯的免疫反应增强,在某些病人的皮损中缺乏免疫复合物及补体降解产物的沉积,说明ENL也可能是T细胞功能失衡所致.作者对39例未发生麻风反应的LL病人、44例有  相似文献   

10.
麻风反应是麻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要防止残疾,就得对它早期予以诊断和治疗。多菌型麻风的反应为ENL,严重者除皮疹外,还可发生发热、淋巴结肿大、白蛋白尿、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睾丸炎和神经炎等;组织学检查早期的ENL主要表现为原有的瘤型损害中出现中  相似文献   

11.
麻风反应是麻风最可怕的临床并发症,需要正确的诊断和充分的治疗。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检查能做出有关麻风结节性红斑(ENL,Ⅱ型反应)或逆向反应(RR,I型反应)的正确诊断。Harman曾指出“首先了解清楚组织的情况,治疗就不会太困难了。” Jopling已描述过各种麻风反应的临床症状。在此只简述一些我的临床观察:ENL反应是由体液中的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可持续几个月到6年以上。一些病人有轻度全身不适,少许皮肤红色结节反  相似文献   

12.
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麻风患者可以发生以逆向反应(RR)或麻风性结节性红斑(ENL)为特征的炎症反应性并发症,后者在瘤型(LL)麻风中更加常见。宿主对感染和炎症的反应伴有肝脏合成大量急性期蛋白的改变,以及脂质代谢的某些改变。为了探讨诸如麻风这类慢性感染是否也会引起血清脂质浓度的改变,作者在15例病理确诊为麻风,且有ENL临床特征的LL和界线类偏瘤型(BL)患者、14例无麻风反应史的未治LL或BL患者和18例流行区无麻风接触史的健康对照者中进行了血清脂质,以及淀粉样蛋白A(SAA)和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结果表明,LL/BL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较对照者高37%,血清总胆固醇或  相似文献   

13.
多年前Dharmendra证实瘤型麻风几乎都发生于麻风菌素晚期反应阴性的个体中。这些人由于对麻风杆菌的免疫状态低下,因此不能清除在体内加速繁殖的麻风杆菌。随着麻风杆菌数量的增加,杆菌或其产物不断地被释放到血流而引起ENL。大量的麻风杆菌又进一步使这些病人陷于免疫麻痹(immunologic paresis)状态(此种免疫麻痹状  相似文献   

14.
对20名经常发生Ⅱ型(ENL)麻风反应的瘤型麻风,用氯苯吩嗪治疗观察一年,所有病人以往均已接受 DDS 治疗,治疗期3—15年。这些病人用下列剂量的氯苯吩嗪口服治疗:  相似文献   

15.
32例麻风患者,处于ENL的LL型11例,发生I型反应的BT型3例、BL型7例,取其皮损作冰冻切片,以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用单克隆抗体来区分Longerhans细胞和T细胞亚群。结果3例出现反应的BT型患者,有明显的表皮增厚,包括颗粒层和基底细胞层增厚。43%出现I型反应的BL和45%出现ENL反应的LL型患者有表  相似文献   

16.
瘤型麻风肾功能受累已有报告。麻风性结节性红斑(ENL)被认为是肾功能损害的原因。本文报告瘤型麻风发生 ENL 期间和 ENL 消退后肾功能变化的观察结果。每个病人均详问病史,并作临床检查以除外结核病、糖尿病、高血压和尿道感染者。8名病人在反应期高峰和反应完全消退后3~4周进行检查。细菌学按 Ridley 法记录。以尿的蛋白及糖、尿的显微镜检查、血清和尿肌酸酐和肌酸酐清除率、血液尿素和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等判断肾功能。23名成年健康人为对照组,其社会经济状况和病人相似。  相似文献   

17.
麻风反应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风反应是机体对麻风菌抗原的变态反应,可分为Ⅰ型和Ⅱ型(ENL)。两型反应的患者均很痛苦,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畸形残疾,故熟悉抗反应药物,正确加以处理非常重要。一、类固醇激素:Lowe 1952年首次报  相似文献   

18.
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误诊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Ⅱ型麻风反应(ENL)为首发症状的瘤型麻风较少见且易被误诊,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酞咪哌啶酮(商品名反应停)可有效地控制麻风反应性结节性红斑(ENL)。现已证实酞咪哌啶酮可降低ENL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且可阻抑ENL患者的单核细胞在体外产生高水平的TNF-α,此外,它还可选择性抑制人类单核细胞经脂多糖(LPS)及分支杆菌产物刺激而产生TNF-α。本文旨在阐明酞咪哌啶酮抑制TNF-α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20.
麻风神经痛治法虽多,但效果均不满意。本文报道试用雷公藤总甙片治疗麻风严重的多发性神经痛4例,取得满意效果。4例均为男性,分别为BB、BL、LL;病期6~15年;神经痛历时10个月~9年。入院前2例经DDS规则治疗5~12年,1例RFP不规则治疗3年,1例未治疗。1例为Ⅰ型麻风反应,其余为混合型;其ENL等症状轻微,而神经痛明显,为持续性,均累及尺神经和腓总神经,1例尚累及眶上神经和耳大神经。入院后用三联化疗,ENL等症状较快消退,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